对朱棣御驾亲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朝建立后,蒙古贵族退居大漠以北,经过几次追剿战役,成吉思汗的后代逐渐没落。蒙古草原势力重新洗牌之后,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落。这三个部落经常混战,时不时地,也到明朝这边牵两只羊,顺几匹马。
大明的领导对他们也是能哄就哄,实在哄不好再打,尽量保持相安无事。
永乐七年(1409),朱棣派人到鞑靼去访问,鞑靼当时是脚踢瓦剌,拳打兀良哈,一时间称霸整个漠北,所以没把大明领导派来的使臣放在眼里,当作小鸡一样就给杀掉了。
朱棣大为恼怒,派大将丘福率军10万攻打鞑靼。丘福轻敌冒进,结果全军覆灭。
1410年二月,朱棣率领五十万大军,开始第一次御驾亲征。此次征讨鞑靼,特备武刚车(一种有围有盖的战车)3万,运粮约20万石随大军出发。
五月,明军在斡难河(今鄂嫩河)遇到鞑靼可汗,朱棣亲自指挥猛攻。鞑靼可汗还以为像过去一样,凭一时之勇就能占到上风,可是这回不行了,今个来的不是对手,是索命手啊!
明朝五十万大军铺天盖地,可汗看到形势紧迫,丢下老婆孩子,丢下大部队,只骑上一匹快马就逃走了。
鞑靼太师阿鲁台带了一路人马,企图打朱棣的埋伏,他这点小伎俩,好比蚂蚁要给大象下绊,十足的不自量力。挨了一顿揍之后,阿鲁台也学他的领导,抛弃了部队独自逃走。
朱棣第一次北征胜利班师了。
经过这一战,鞑靼算是灭火了,瓦剌部落趁机踩在鞑靼头上,杀死了鞑靼可汗。阿鲁台走投无路,只好向明朝投降,朱棣给他封了个和宁王,希望他给蒙古人带个好头。
瓦剌挺直腰杆后,不禁蠢蠢欲动起来,也想到大漠以南捞点油水,结果也被朱棣给收拾了。但是这一次明军也伤筋动骨,损失了好几位猛将,三五年之内不能再“剧烈运动”了。
阿鲁台投降后,在明朝的庇护下休养得膘肥马壮,现在看到瓦剌受到重创,他开始伺机报仇。我踩,我踩,我使劲踩!把瓦剌家那几头蒜全都踩扁了。
没多久,阿鲁台又控制了兀良哈部落。渐渐地,他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就想脱离明朝的管制,开始吃里爬外。他先是小打小闹地偷点抢点,朱棣睁只眼闭只眼也就过去了。阿鲁台看大领导没什么反应,就得寸进尺,抢东西还不满足,开始抢城池了,他就像一只绿豆蝇,在大领导的后脑勺嗡嗡直响。
大领导又被激怒了,开始第三次亲征。阿鲁台知道朱棣的厉害,他不与朱棣正面冲突,而是玩起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游击战术。朱棣挥舞着巨大的苍蝇拍,却总是打不着这只绿豆蝇,那滋味,也够心烦的。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漠北又追击了半年,这已经是第五次出征了,连阿鲁台的影子都没看到,朱棣感到身心疲惫,决定撤回老家。
七月十六日这天,朱棣得了急病,但他强打着精神,不让军队停下来,仍然全速撤军。第三天,明军走到榆木川(内蒙古东乌旗一带),朱棣一口气没上来就归了天。
大领导死在外面,很容易出乱子,既要防止蒙古人偷袭,又要防止国内的阴谋家们乘机政变。几个近臣隐瞒了朱棣的死讯,他们把军队里的漆器收集起来,熔化成一口棺材,把领导装殓进去,安放在领导平时乘坐的大车上,拉起帷幔。
几个人每天一如既往地向大领导请安,给大领导送饭。小干部不能靠近大领导,远远地看着这几个心腹像平常一样,在领导的车前点头哈腰,谁都没有怀疑。
他们又抽出两个人赶回北京向太子朱高炽报信,让朱高炽做好继位的准备,这样一路平安无事地把大领导运回了老家,还没等阴谋家们反应过来,朱高炽就顺利地接管了朝政。
永乐帝朱棣曾五次出征蒙古,史家赞誉?五出漠北,三犁虏庭?,?功高汉武,业迈唐宗?。五次出征蒙古的原因:蒙古贵族不断发生挑衅、巩固政治,发展经济、朱棣自身刚毅,好大喜功的原因。
蒙古贵族不断发生挑衅。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帝王,他的雄才大略,文武全才开创了明朝的初盛时期。还有因为明成祖,另外一面好大喜功以及多疑的性格,因此让他手上沾满了很多鲜血。朱棣曾经五次出征蒙古,史家赞誉?五出漠北,三犁虏庭?,?功高汉武,业迈唐宗?。明成祖也是作为天子,第一人御驾亲征。朱棣即位时,蒙古内部自相残杀。刚一开始,朱棣实行的是怀柔政策。到永乐七年,朱棣给蒙古写信表达了自己对蒙古和平共处的善意。但是当时的可汗恣意妄为,朱棣忍无可忍才决定了要征讨蒙古,这也是为什么朱棣第五次去蒙古的原因之一。
巩固政治,发展经济。明朝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永乐年间达到了繁荣。永乐九年仅储存的仓粮就达一千九十八万石之多,可供军队十年俸粮。?宇内富庶,赋入盈羡?,国富民强,为明朝北伐蒙古提供了物质保障。?
刚毅,好大喜功。和汉武帝一样,朱棣也好大喜功,他自己想要建立?一扫胡尘,永清沙漠?的万世功业,和汉武唐宗争辉。每次出征,前呼后拥,极尽排场。还有一个原因是朱棣得位不正,不是正统的继位,他希望建立边功来消除这一弱点。?
“靖难之役”后,朱棣成功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不过后世却并没有过多在意他的“篡位之举”,反而称赞其为“永乐大帝”。朱棣的主要功绩有:编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收复安南、五征漠北。尤其是五次亲征漠北,深受后世表赞。自古以来,帝王亲征本不多见,朱棣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亲征至长城以北的皇帝,让其声望倍涨。
1424年8月12日,朱棣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病逝于多伦之北的榆木川。五征漠北,五战五捷,成为后世夸耀朱棣文治武功的重要宣传材料。但是,和这一连串胜利不相符的是,明朝在朱棣执政时期对塞外的控制力不但没有加强,反而还不如朱元璋时期。以至于仅仅25年后的“土木堡之变”,连皇帝明英宗都被蒙古人俘虏了。
纵观五次亲征蒙古,明朝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朱棣亲率的数十万大军,雷声大雨点小,被草原铁骑溜了个结结实实,追不上打不着,数十万明军无功而返。反倒是明朝方面为了这五次御驾亲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让明朝吃了大亏。既然如此,朱棣为何还要连续五次亲征蒙古?
朱棣勇武刚毅、好大喜功.每次出征,前呼后拥,极尽排场。不管出征有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都会被歌颂一番,“威德所加,不远过汉高哉?”“乘舆所至,盖汉武唐宗所不到者。”这些夸赞让朱棣沾沾自喜,难以自拔。
他急需要一些“壮举”来粉饰自己,让史书能够尽量留下自己的丰功伟绩。正如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用“贞观之治”来掩饰自己的“玄武门之变”。朱棣所做出的贡献不言而喻。只是五征漠北这件事,只能说是展现了朱棣的雄才大略和军事天赋.
明永乐八年(1410年)至水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漠北蒙古的统治,曾经御驾亲征五次。
明成祖是因为漠北蒙古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才不得不御驾亲征呢?这五次御驾亲征的都随心所愿了吗?
明成祖朱棣北征的背景是什么呢?
在永乐初年,蒙古贵族由于意见上的分歧,导致了内部互相残杀,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争,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
鞑靼部居住在现在的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瓦刺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准噶尔盆地一带;兀良哈部生活在今老哈河(在内蒙古)和辽河流域一带。
这三个部之间经常互相残杀,几乎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所以明朝的边疆的安全,也是十分堪忧,经常受到这三个部落的侵扰
。朱棣继承了明太祖对待蒙古的政策,是很明智的,也是很灵活的。他一面与其通好,封蒙古部落酋长为王,赐予金、银、布帛、粮食等物品,争取相安无事;
另一方面,明成祖对待蒙古贵族的侵扰,实行绝不妥协,绝不姑息的态度,如果蒙古贵族无理侵扰,就给予迎头痛击。
由于鞑靼部是三个部中最强盛的,本雅失里因仗着自己势大,因此变得很骄做,把明朝也不放在眼里,对明朝十分的不友好。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派往鞑靼的使臣郭骥被杀,朱棣见鞑靼对明朝是这样蛮横,心中大怒,也是下定决心,决心征讨鞑。从此便引起了朱棣一次御驾亲征蒙古的战争。
在永乐七年(1409年)七月,朱棣对征讨蒙古做了充分的准备后,便命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王聪作副手,王忠、李远为参将,率精骑10万北征靼。
丘福率兵临行前,朱棣再三提醒丘福不要因自己的兵力强盛而轻敌。丘福一副惟命是从的样子。
同年的八月,丘福率领明军的铁骑,气势如虹地出塞了,前锋抵达胪胸河(今克鲁伦河)南岸,不费吹灰之力,明军便歼灭了鞑靼的游兵,乘胜过河后,又意外的俘房了敌兵的一名官员。
丘福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不顾诸将动阻,便轻易地相信了俘房的话,并且让他作了明军的向导,丘福不知这是本雅失里诱敌深入的计谋,孤军深人,中了本雅失里的埋伏,导致全军覆灭。
朱棣听说丘福因不听自己的劝告,而全军覆没,即痛心又后悔,但为时已晚,朱棣非常生气,感觉本雅失里也太不自量力,朱棣决定给鞑靼部落一点颜色看看,为了消除边患,朱棣决定御驾亲征。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率50万大军亲征,并调用武刚车3万辆,运粮20万石。沿途每前行10天就存一批粮,以准备大军回返时食用。待这一切准备完毕以后,朱棣便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漠北蒙古的御驾亲征。
本雅失里听说朱棣亲率明军大举进攻,尽弃辐重牲畜,仅率七骑向西逃往瓦刺部。而太师阿鲁台则向东逃走。
朱棣打败本雅失里后,便开始兴兵进攻阿鲁台,这场战役,朱棣是志在必得的,双方在飞云壑和静虏镇(今哈拉哈河南岸)交战。朱棣亲率精骑冲锋上阵,战况空前的激烈,阿鲁台在对战中坠马,见大势已去,他便逃遁而去。
朱棣乘胜追击追击,斩杀无数。就在明军酣畅淋漓之际,由于明军食粮已尽,朱棣只好下令停止进攻,胜利还师。这样朱棣就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御驾亲征。
经过这次对鞑靼强有力打击之后,鞑靼部向明朝称臣,每年向明朝进贡马匹。明朝也给予他们优厚的赏赐,朱棣不计前嫌,还封阿鲁台为和宁王。
鞑靼被明军打败后,瓦刺部逐渐强盛起来。瓦刺首领出兵杀了本雅失里后,并气势汹汹的一再声称要进攻鞑靼。
阿鲁台知道自己现在是势单力薄,不是瓦刺部落的对手,便多次请求明成祖出兵攻打瓦刺,为本雅失里报仇。
阿鲁台由于势单力薄,便率兵奔至明长城附近。
而瓦刺部得寸进尺,不断要挟明朝给他厚赏,见明朝迟迟没有动作,并妄想占领明朝的宁夏、甘肃地区,屯兵边境,向漠南进逼。
明成祖朱棣审时度势,一是为了满足鞑靼部的请求,另外更为了明朝边境的安宁,朱棣决定第二次御驾亲征亲征瓦剌部。
在永乐十二年(144年)三月,朱率30万大军由京师出发,并让皇太孙随行。四月,朱棣在兴和(今河北张北)挙行了大规模阅兵式。
六月初,前锋在 三 峡口(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击败了瓦刺部游兵。朱棣乘势向西北方向进攻。
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明军遭到了瓦刺军的依山阻抗。朱棣分析了当前的形势,立即做出了决断,朱棣便以精骑引诱瓦刺军离开山势出战,另外部署神机炮及时炮击,自己率铁骑冲入敌阵,明军士气大增,一路势如破竹,杀敌无数,瓦刺军溃败。
朱棣顺势追击,朱棣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于瓦刺的进攻,迅速做出了英明的决断,他分兵三路夹击瓦刺军的反扑,他亲率一路精骑再次冲入敌阵,瓦刺军再尝败绩.
瓦刺部受到明军的重创,失去以前嚣张的气焰,此后多年不敢犯边。
第二年,瓦刺也向明朝贡马谢罪。
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鞑靼部的势力日渐强盛起来,曾两次乘瓦剌部被明重创之危击败瓦刺部。
阿鲁台贼心不该,重新举起反叛明朝旗帜,轻侮或拘留明朝使节,并时常出没塞下.骚扰劫掠。完全忘记了朱棣当年赦免之恩。
朱棣感觉阿鲁台会念及往日恩情,曾写信劝止阿鲁台,但阿鲁台不听劝告.依旧是我行我素。
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十月,阿鲁台竞大举围攻明朝北方重镇兴和,杀了明都指挥王祥。
朱棣见阿鲁台出尔反尔,朱棣决意第三次亲征,决定打击鞑靼的侵扰活动,给阿鲁台长长记性。于是明成祖进行了第三次对蒙古的御驾亲征。
永乐二十年(1422年)ニ月,朱棣率大车出征。三月,车驾出北京,主力仍沿故路北上。当大军到达宣府(今河北宣化)东南的鸡鸣山时,阿鲁台听说朱棣亲征,便乘夜从兴和逃跑,避而不战。诸将请求追击,朱棣下令暂不追击。
五月,大军过偏岭(今河北沽源南),举行了阅兵式。朱棣告谕兵将:“兵行犹水,求因地而顺流,兵因敌而作势,水无常行,兵无常势,能因敌变化取胜者,得势者也。”
朱棣还亲自作平虏曲,让将士传唱,鼓舞士气,七月,大军到达煞胡原.俘获了阿鲁台的部属,得知阿鲁台丢马弃甲从阔滦海北逃。
朱棣怕重蹈丘福深入陷没的覆撤,便下令停止追击。
在回师途中,朱棣认为兀良哈部是阿鲁台的羽翼,所以选派步骑2万,五路并进攻打兀良哈部。在军队到达屈裂儿河(今内蒙古洪儿河上游支流)时,兀良哈部听说明军前来进攻,便仓皇西逃。朱棣指挥军队夹击围歼,大败兀良哈部。
九月初,朱棣回到北京。
在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阿鲁台以为明朝放松了警惕,决意率众袭扰明朝边境。
朱棣听说阿鲁台又来侵犯,决定再次亲征,八月初朱棣举行宴会,宴请从征的五军将领。随后举行阅兵式。朱棣进行了对蒙古的第四次御驾亲征。
九月上旬,军队到达沙城(今河北张北北)时,阿鲁台的下属阿失帖木儿率部众降附。十月,明军继续北上。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众前来投降。朱棣立即封他为忠勇王,赐名金忠,其他人都有封赏。十一月朱棣班师回京。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阿鲁台又出兵侵袭大同等地,朱决定第五次对蒙古的御驾亲征。
忠男王金忠自降明后,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他多次表示想出兵攻击阿鲁台,愿作前锋效力。
朱棣批准了他的请求。四月,在进军的途中,朱棣命令金忠所部捕获阿鲁台部属,听说阿鲁台早就逃走了,就分兵四处搜捕,也没见到他们的踪影。
朱棣见状,便下令班师。
七月,在回师途中经过榆木川(今内蒙古和林西北)的时候,朱棣在军中病死。
明成祖朱棣对蒙古的五次亲征,一次是瓦刺部,四次是鞑靼部落的,朱棣兴的是仁义之师,他出师的目的和明确,就是为了明朝边疆的安全,而且在对待蒙古贵族的政策上,也是很开明的,虽然阿鲁台出尔反尔。
明成祖不畏艰难险阻,每次御驾亲征,都有所斩获,有力地打击了蒙古贵族势力的侵扰破坏,增强了各民族的安宁,惜就惜在,明成祖病亡的太早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0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徐福东渡为何一去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