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成年后曾几次应试进士科,但却皆名落孙山,于是,他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后,便离开了长安城,之后,继承祖业成为盐帮一员。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原来,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出自黄巢这个“反贼”啊,从这首诗中,我们也能看到黄巢的“杀气”。
其实,我最佩服的还真不是这一首诗,而是他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中,“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才是真有气势,本来,这菊花就是九月重阳前后才开的,可是,黄巢偏偏要向天理和自然挑战,“今后我要是当了主宰春天之神,非要把这一现象改过来”,命令菊花同桃花一样在春天开放,看看,这得有多狂妄。
那么,历史记载的黄巢,到底有多“暴”,这里,我们不妨再研究一下。
翻开《旧唐书·黄巢传》,有一段话“贼怒坊市百姓引王师,乃下令洗城... ...流血成渠。”黄巢,公元881年,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旧唐书中这段记载,是指其在公元882年再度进入长安,由于,不满百姓“背弃”他,进而,下令屠屠城,长安城内的男子几乎“殆尽”了。
这个事件,以及结合他之前的“杀人”经历,也让后人将他评为了“杀人魔王”。
他贩卖私盐出身,后来,响应王仙芝的农民起义,二人分道扬镳后,独立作战,王仙芝兵败身亡后,他成了统领,征战南北。他率部来到广州后,有资料称,广州城内一片烧杀抢掠,就连各国在当地的教会,也被波及。有人推测,当时死亡的人数,不下于12万人。
公元881年,长安城陷,黄巢进城时,当地的百姓“夹道相迎”。他忙着建立自己的政权,很快军中的粮食告罄。四处调拨粮食受阻后,他不得不让自己的军队——吃人。而目标就是长安城附近的老百姓。第二年,唐朝将领王处存率兵攻城,黄巢弃城出走。
当然,没有粮食应该也是主要的原因。
知道黄巢已经离去,城中的老百姓都非常高兴。但是,王处存太大意轻敌,认为其不可能再折回,哪知,当天夜里,黄巢杀了个回马枪,再度占领长安。此时,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惩处那些背叛他的老百姓。据史料记载,这一次的屠杀中,人数超过了8万。
更让人发指的是,围攻陈州时,他下令,制造无数“巨碓”,类似于现在的肉类加工厂。无论男女,不分老幼,都被放入“巨舂”之中,瞬间成“肉糜”。河南等数十州的乡民,都成了黄巢军队的口中食,当地鲜有人幸免。这个数据也有人统计,不下于30万。
当然,他最后的下场,也是身首异处,被自己的外甥林言所杀。所以,民间就有了一句俗语“黄巢杀人800万,在劫难逃。”
也就是说,从其起义到灭亡的七年时间中,800万人死于其手。当然,这个数据只是一个粗略估计,至于“在劫难逃”的出处,是指法号在杰的和尚,在洛阳城外救过他一命,还算出此人会屠杀众生,包括他自己。当然,民间故事,自有它的成因背景。
历史上由于战争,而遭受屠城的事件,并不在少数,但是,黄巢对长安城的“洗劫”,为何却是让人如此耿耿难以忘怀?还有就是,这些数据是否真的经得起推敲?
也许,当时普通人的一些看法更有说服力。唐代诗人韦庄在《秦妇吟》中,如是描述:“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起义军进城后,开始的目标只是一些“大官”,如:宰相崔沆。至于后来吃人,应是缺粮,军纪败坏。
围兵陈州,吃人无数一事,对比史料,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旧五代史赵犨传》记载“储蓄山峙”,《新唐书赵犨传》记载“储粮为持久计”。赵犨,当时的唐军陈州守将。当时的黄巢,因缺粮弃长安,在后面的军事作战中,应该非常重视军队的补给问题。
当时,围城300日,部队人数数10万,单靠“吃人”,哪能维系这么长的时间。更何况,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30万的数据,是不太可能成立的。
那么,为什么会让他背这个锅?其实,这主要还是立场的问题。
有人就说,他杀尽长安3万儒士,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代,比秦始皇“坑儒”更甚。还说,他因为自己屡次落第,故而心怀不满。事实上呢?《新唐书》记载:“巢入闽,俘民绐称儒者,皆释。”还说了一个故事,军队经过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家时,他下令,此人为儒者,“灭炬弗焚”。可见,他对儒士,是极其尊重的。从这里也可看出,他对于治国还是有自己的理念的。
分析、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要持有客观、公正眼光,方可做到不被外界的“噪音”所干扰。农民起义,为历代朝廷所“忌讳”,故而,一些史料记载中,言辞出现偏颇,也算情理之中。拨开这些迷雾,去探究“真相”,也就更需要我们,不但有发现的眼光,更要有思辨的大脑,不可一味盲从,更不可自以为是。
历史,讲究的是考据,即使被文字“篡改”,真相的痕迹却是难以抹去的。
搜索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大西政权是张献忠起义军建立的政权。张献忠是陕西人,起义后自号西营八大王。(姚雪垠先生小说《李自成》认为张献忠乡土观念强所以部下称西营)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由安徽入湖广,直取省会武昌。攻破武昌后处死楚王朱华奎。这年他在武昌将称号改为大西王,改湖广会城为京城。铸西王之宝印,改武昌府为天授府,改江夏县为上江县。大西中央设六部、五军都督府、京城设五城兵马司。以楚王府为西王府,宫前树起两面大旗,上书“天与人归,招贤纳士”。武昌城九城门也树两大旗,上书“天下安静,威镇八方”。
由于各级政权建立了起来,需要许多知识分子。张献忠为了争取他们为农民政权服务,曾经一再举行开科取士。如在武昌派监军李时华主持考试,录取了二十人为进士,授州县印官(即正官);四十八人为廪膳生,授府州县佐。六十岁的汉阳人陈珏还中了状元。参加考试的士子相当踊跃。
张献忠还将楚王府的金银散发给饥民,同时扩大自己的军队。经过张献忠的系列安抚及整饬,武汉三镇秩序井然,开始恢复生机。湖广布政司中共有21人州县归附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但张献忠并没有在武昌呆多久,此时李自成也在襄阳称王,与张献忠的矛盾加剧,同时左良玉也准备进攻武昌,张献忠便离开武昌向南进攻,进入湖南,武昌不久便被左良玉攻占。此时的大西政权影响力还相当有限,政权规模也不大。
旧史籍中,关于张献忠占领武昌后的记载,多有诬蔑不实之辞。如《绥寇纪略》说大西军破城之后,将“男子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录为兵,余连项就戮,贼持刀者腕为脱,乃佯开汉阳门纵之去,门逼水,人嚣呼蹈籍,铁骑围而蹙之江中,自鹦鹉洲达于道士洑,浮胔蚁动,水几不流逾月,人脂厚累寸,鱼鳖不可食”,简直描绘得惨绝人寰。可是,吴伟业在同书的另一个地方却不得不承认:“初,献忠踞武昌,有大志,故于属城不甚残杀。尝题诗黄鹤楼,令其下属和。诈收人心,发金以赈武昌,汉阳难民。”《蜀碧》卷三也说:“献初破武昌,有大志,不甚残杀。”这些话倒是多少透露了一点当时的实际情况。
离开武昌后大西军向南进攻,首先攻下咸宁、蒲圻,八月攻下湖南岳州,八月二十五日攻下长沙,明宗室吉王与惠王逃往衡州。张献忠追到衡州,桂王、吉王与惠王逃窜,张献忠便分兵略地,占领湘赣大部。农民军取得重大胜利是与人民的支持有联系的,张献忠在长沙的檄文就说:“所属州县士民照常乐业,钱粮三年免征。”并将杨嗣昌的家产“房屋尽行烧毁。霸占土田,查还小民”。在衡州“不戮一人”,在常德“不妄杀人,唯宗室无得免者”于是出现了诸如“献忠自湘潭山中拔营向萍乡,士民牛酒迎贼路相属”,“袁州士民俱书‘顺天救民’字于门,造册迎贼”,“峡江邑人执知县以待贼”等情况。
但湘赣也不适宜大西军立足,向东南进军也不容易,在桐城就投奔张献忠的汪兆龄建议“江南未可图”“必先得蜀以为根本”“根本既固,然后北伐,四征天下,不足定也”张献忠采纳了这条建议。
明末的四川正是贪官污吏横行的世界,有史料称:又甚至贪官、污吏、学霸、势绅、市棍、土豪、衙蠹、宦仆,猫鼠固结,鱼肉善良,倾人之家,破人之产,鬻人之子,骗人之财,坏人之功名,害人之性命,淫占人之妻女,拆散人之婚姻。绅矜棍蠹,莫不万亩千楹更锦衣而玉食;乡农佣贩,惟有佃田租屋且啼饥以号寒。又其最甚者,或父子相夷,或兄弟相害,或朋友相杀,或夫妇相伤,或亲戚相残,或宗族相贼。以至积愤不平,抑冤难诉,撼天沮地,泣鬼愁神。怨气结为氛畛,乐土转为恶域。”四川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人民掀起了遍布全川的“除五蠹”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张献忠向川东门户夔州进发,部队号称六十万。由于明军川东的力量薄弱,大西军轻易攻下万县,四月又从万县出发,以“澄清川狱”为号召直指重庆,六月破重庆,杀明瑞王朱常浩及明朝四川巡抚陈士奇等。七月初四大西军从重庆进攻成都,一路上先行招降牌招降各地,不降才发兵进攻。把顽抗的明军士兵剁去一只手,让他们通告全川各州县:“但能杀王府官吏,封府库以待,则秋毫无犯。由是所至官民自乱,无不破竹下者。”
大西军进展神速,八月已经到达成都,此时成都已经得到北京被李自成攻破的消息,人心浮动“兵懈城守,民怀去志,多携家口辎重日夜出奔,内外一空。其守兵潜遁者,亦以万计”蜀王朱至澎与新任四川巡抚龙文光束手无策,甚至想出了决都江堰以固城防的主意,八月七日张献忠开始攻城,用火药炸开城墙攻入成都,蜀王自杀,很多明朝高级官员被杀,张献忠派兵四出,占领四川大部。
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正式建国于成都,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蜀王府为西王府,仿照明朝制度建立政府。以汪兆龄为东阁大学士,左丞相,裁断政事,严锡命为右丞相。胡默为吏部尚书,王国麟为户部尚书,吴继善(江鼎镇)为礼部尚书,龚完敬为兵部尚书,李时英为刑部尚书,王应龙为工部尚书。京畿道御史为齐之奂。将大西军编为一百二十营,各营设总兵为统率。孙可望为平东将军,刘文秀为抚南将军,李定国为安西将军,艾能奇为定北将军,是大西军主力,中军王尚礼、前军白文选、后军冯双礼、左军马元利、右军张化龙。水军独立成军,以王复臣、王自羽为水军左、右都督。在成都进行军事管制,以王尚礼为提督御营,窦名旺为提督皇城都指挥,为了维持地方治安,大西政权还在各州县组织了地方武装,称为“里兵”。
行政措施上大西政权铸造了大顺通宝,做工精巧,被许多人当作装饰品;出版了新的历书《通天历》;邀请传教士利类思、安文思“天学国师”等。张献忠还任命原雅州知州王国臣为茶马御史,与少数民族贸易,重视招抚少数民族。这些措施说明张献忠已经准备以四川为长久的根据地
虽然大西政权似乎已经稳固,但张献忠却连续犯了几个重大错误,这些错误直接导致大西政权的失败:
第一,没有重视明军的残余势力,张献忠撤离重庆时没有部署多余的兵力防守,结果八月马乾就击败大西军守将刘廷举夺取了这一重镇,不久南明建立,任命王应熊为兵部尚书,总督川、湖、云、贵军务,樊一蘅为兵部侍郎,总督川陕军务,在纳溪设立幕府。地主武装群起响应,如川东曾英、川南杨展、川西曹勋等,其他小股地主武装“拥众据城邑,保村落,驻山谷,拒险寨者不可胜数。”他们对大西官员“投之火,沉之水,或生剥其皮”“献忠所选府州县官有到任两三日即被杀者,甚至有一县三四月内连杀十数县官者”。而张献忠却忙于同李自成争夺川北,忽视了明军这一重大威胁。
第二,忽视了生产,大西军虽然采取了如严格的保甲法稳定社会秩序,却没有采取得力措施恢复生产,而随着地主武装的崛起,大西的控制区域缩小“其威令慑服者,不过成都前后十遇县耳”。广大农民锝不到安全保障,纷纷外逃,如川西州县居民“逃散殆尽”,人民的外逃使得大西政权控制地区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其恶果很快表现出来。
第三,与群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前面已经说过,大西军能取得胜利是与群众的支持分不开的,但张献忠建立政权后却脱离了群众,产生了天命思想和偏听谗臣的做法,这从他立“圣谕碑”及宠信汪兆龄可以看出来。
第四,出现了滥杀行为,有人说张献忠最初无意杀戮,是在地主武装蜂起的情况下“欲以杀戮为威,而剿洗之兵四出矣”,但大西军在进攻地主武装盘踞的山寨时不分好歹,实行”除城尽剿“的政策,认为“ 凡居山野者俱叛逆,将悉行剿灭,城内者俱良民,乃免死”错杀了不少无辜。又如张献忠在成都开特科时,某些士子“杀监兵数百”“黑夜造反,震惊都城”。王尚礼立即“擒缚首逆一百五十九人正法”,按理说事情可以完了,但张献忠一怒之下,将剩下士子定性为“诸逆”并杀之,这都属于滥杀行为。这些行为带来很坏的影响,使得大西政权更加孤立和困难,如“成都百里外,耰锄白梃,皆与贼为难”。张献忠后来也有后悔的表现,可惜为时已晚。
大顺三年,由于粮食的极度匮乏和各路敌人的围攻,张献忠决定退出四川,起初准备从水路下湖广,但遭到明军的堵截而失败,不得已从川北去陕西。但大西在川北的将领骁骑营都督刘进忠已经投降了清军,带领清军进攻大西军,当大西军到达西充凤凰山时,有探兵报告发现清军踪迹,张献忠不信,自己带了很少的人马去打探情况,结果中箭而亡,年四十一。清军乘机猛攻,失去主帅的大西军人心涣散,被清军攻破营寨一百三十余处,“斩首数万级,获马骡一万二千二百余匹”,大西军溃退后形成了四将军掌权的局面,后来大西军为了获得南明的支持而废除了大西国号,大西政权遂成为历史。
对于张献忠,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是“张献忠屠川”这样的残暴场景。然而纵观历史,张献忠真的只能用“残暴”来概括他的一生吗?
其实并不能!张献忠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有人说他是杀人魔王,也有人说他是引兵拒战对抗清军的英雄。
而我觉得,要想知道张献忠有多残暴,我们就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张献忠这个人生前都做了哪些好与不好的事?除了残暴,他的身上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一面?
一、张献忠曾两次为朝廷效力,一次革职一次被关狱中,后跟随王嘉胤聚集起义军早期的张献忠出身贫穷,但是聪敏倔强的他,后来在官府谋得了捕快一职位,只是没多久,张献忠就因事被革职了。
无奈之下,他又想着做边兵,也许张献忠早期的运气不佳,他在军营里因受人欺辱,差点被判死罪。而后鉴于他曾立下过战功,最后的处理方式是打100军棍,关于狱中。
之后,在崇祯元年,陕西全境灾荒不断,甚至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和虫灾,禾苗枯焦,饿殍遍野。而朝廷又大量裁汰边兵、驿卒,这些被裁汰下的边兵、驿卒难为生计,而这里面就开始有人铤而走险,拉队伍造反。
于是,以王嘉胤、王自用为领导的起义军便爆发了农民暴动,数月间陕北几十支饥民与边兵、驿卒的造反队伍举起大旗。也正是这样,起义军的队伍发展迅速,明末大起义的洪流便这样开始形成了。
再说到张献忠,张献忠在出狱后,受当时环境的影响,便在家乡聚集了十八寨农民组织了一支队伍,去积极响应王嘉胤等暴动,并自号“八大王”。
自此以后,张献忠随着流民队伍,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并屡立战功。而他的队伍由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成为最强大的一支部队。因此,像张献忠早期做的这些,也是介于当时的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而做出的一些无奈之举!
二、张献忠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为百姓谋福利在崇祯八年的某一天,因为各路的农民军被官军围困在河南,于是为了突围,张献忠和李自成便在闯王高迎祥的率领下,向东挺进。
之后张献忠带领手下的人,在清晨包围了凤阳城,没到半天时间,就歼灭了守卫凤阳的两万官军,俘虏了凤阳知府颜容暄,而且还让他当着百姓的面,历数他的过往罪行后,处以了死刑。不仅如此,张献忠还将到手的胜利品以及粮仓的粮食都一一分给了当地贫苦百姓。
到崇祯十四年,张献忠看到农民军在开县黄陵城被官军左良玉部队追击,于是便抽出精兵绕到官军后方出击。接着就是张献忠挥师出川,率领部队去攻克襄阳。
我们都知道襄阳在明朝当时属于军事重镇,那么军需用的饷银都聚集在城内。于是,张献忠在破城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将所获的饷银,分十万两赈济饥民,并将襄王朱翊铭和贵阳王朱常法等处死。而这一举动,使得张献忠在当时受到百姓的拥护,欢声雷动。
再到顺治元年年,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争权。在巩固大西政权的时候,张献忠就做了像“免征3年租赋”、“开科取士”等一系列利民的措施。
因此在这里,我们其实能看到张献忠的在与官兵进行多次斗争的时候,他对百姓所做的一切可以算得上百姓眼里的好领袖了。
三、张献忠“屠川事件”,使得大多数人留有对张献忠深刻的残暴形象
其实在大西政权建立没多久,就遇到清军入关以及南明朝廷的建立。尤其是对于南明朝廷的建立,使得张献忠所在的大西境内就存在很多纷纷投靠南明的士绅。作为农民阶级组织起来的起义军,他们不忌讳自己的暴力和残酷,就像张献忠部队一直宣传的口号就是:“归诚则草木不动,抗拒即老幼不留。”
正是在封建制度下,农民总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起义军,并不是因为满腔热血,而仅仅是因为饥饿。
而关于张献忠的“屠川事件”,有一些人认为是张献忠所为,而另一些人认为是清代文人因不敢指责大清,所以甩锅给了张献忠。
根据《明史》、《鹿樵纪闻》、《罪惟录》等相关资料得知,张献忠在四川屠杀的确是有,但是要将明、清割据势力,以及匪乱对蜀的屠杀区分开来的话,造成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剧减的原因可能还是天灾战乱。
综上,个人觉得张献忠虽然为了建立政权以及巩固政权上杀害了很多人,但是,他在率兵攻打陕西、四川等地的时候,打击了明朝的内部腐败,并且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之后,张献忠还北上抗击满清大军。起码张献忠在民族大义这点上,他做到了挺身而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0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