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有三十个儿子。
奉天皇帝李琮,唐玄宗长子,本名李嗣直。一生显赫,功劳卓著,天宝十一载薨,李隆基赠靖德太子,葬于渭水之南细柳原。肃宗元年,追册为奉天皇帝。
废太子李瑛,唐玄宗第二子,本名李嗣谦。开元二十五年七月,改名瑛。李瑛母亲赵丽妃,本来是一位歌伎,有才貌,善歌舞,可惜后来武惠妃宠幸,丽妃恩乃渐弛。
由来只闻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就是后来杨贵妃的前夫,唐玄宗钟爱非诸子所比。武惠妃与李瑛不和,李瑛由于母亲失宠,常跟一帮人背后说武惠妃的坏话,武惠妃也跟李隆基说李瑛的坏话,还说他要造反。李隆基就想废太子,问宰相张九龄,张九龄不同意,又问李林甫,李林甫说,此盖陛下家事,臣不合参知。
多么熟悉的声音,徐懋公就这么说过。废立太子怎么会成为家事?这都是家事,啥为国事?
李隆基于是废了太子李瑛,赐死于城东驿。天下之人不见其过,咸惜之。武惠妃不过半年就被李瑛冤魂纠缠而死。
唐肃宗李亨是李隆基第三子。
棣王李琰,唐玄宗第四子,初名李嗣真。这哥们与王妃韦氏感情不好,但是又不敢休妻,于是采取了家庭冷暴力,另宠两位小妾,可惜两位小妾不和,半夜找巫师放蛊,这种事乃是宫廷大忌,大家看过电视剧应该很熟悉,事发后李隆基大怒,命囚李琰于鹰狗坊中,绝朝请,李琰忧惧而死。
鄂王李瑶,玄宗第五子,初名嗣初。开元二十五年,被李隆基赐死。
光王李琚,玄宗第八子,有才力,善骑射,玄宗爱之。以母见疏薄,尝有怨言,为人所构得罪,被李隆基赐死。
永王李璘,玄宗第十六子,数岁失母,肃宗收养,夜自抱眠之。李璘从小聪敏好学,但是长得丑,斜视眼,视物不正。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反范阳。十五载六月,唐玄宗下诏全国各地的武装力量进京勤王,李璘召集了江南一帮豪杰,顺流而上,由于江南地区没有被遭遇兵灾,因此人强马壮。于是李璘有了当皇帝的野心,不从肃宗号令。因为肃宗也是自立为皇帝的,也可以说得位不正。
唐肃宗派兵清剿,李璘兵败被杀。由于他是死在乱阵中,可以说杀人者得到了唐肃宗的暗中授意。肃宗以璘爱弟,隐而不言。
李璘起兵时招了一个谋士,就是李白。
寿王李瑁,玄宗第十八子,初名清。他娶了个媳妇,被李隆基抢了,就是杨贵妃。
李珙,唐玄宗第二十六子,安史之乱后,吐蕃人逼近京师,唐肃宗跑出城门,李珙就想自立为帝,没想到郭子仪不同意,最后被唐肃宗赐死。
恒王李瑱,唐玄宗第二十七子,性好道,常服道士衣。天宝十五载,从幸巴蜀,不复衣道士衣矣。也不知道为啥不穿了。
李瑛为啥会死,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武惠妃的问题,而是李隆基怕他造反。李隆基就是靠兵变起家,所以对此有深刻的戒心。
李璘有没有反心,现在人为了给李白平反,居然给李璘洗白,说李璘案是个冤案。其实要说李璘没有反心,这也是欺人之谈。当时的天下就数他兵强马壮而且得人心,可是李亨先一步架空李隆基称帝了,也得到了李隆基的认可,所以李亨命令他是合法的。所以李璘不听李亨号令,只能说不对,谁叫你不早一步称帝呢。
李瑁媳妇被抢了之后,其实过得很不错,我们因为杨贵妃的原因,就想着他可能过不好,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比起其他兄弟的下场,他不能说最好,也不能说最坏,平常而已。再说了李瑁对杨贵妃并没有多少深厚的感情,所谓深厚都是后来的文人骚客杜撰的。李隆基对杨贵妃也没感情。
李瑁的事儿,牵扯着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的许多宫廷隐秘,记载得很不清楚,大多也只是野史和猜想了。总之,唐朝之所以被称为龟唐,或许并非没有道理。
一、李瑁本该当个太平王爷,却因为其母的野心、其父的奸猾,陷入纷乱复杂的夺嫡斗争中
唐玄宗有三十个儿子,李瑁已经排行第十八,太子位原本是不关他什么事儿的。可是李隆基长寿啊,在位时间长,因此到开元末年,李隆基的好多儿子都长大了,而李隆基喜欢的女人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这一时期,李隆基最喜欢的是李瑁的母亲武惠妃。
这个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遗传了武家一贯都有的野心,还好她不是自己想当皇帝,而是想把他儿子李瑁推上皇帝的宝座。于是,据说武惠妃开始和前朝的宰相李林甫等人相勾结,又对当时的太子李瑛屡次阴谋下套。按照史书记载,偏偏这李瑛还轻易上套了,相信了武惠妃宫中有乱贼造反的谎话,居然带兵入宫平叛,结果太子自己倒成了乱贼,说不清了,后被唐玄宗下令自杀。
李瑁的爹,自然就是唐玄宗,叫做李隆基,据说玄宗还有个小名叫阿瞒,由此可见李隆基对曹操的喜爱。李隆基以政变起家,结果又以太子李瑛意图政变为理由,一日间杀了自己三个儿子(太子李瑛以及和他交好的另外两个皇子)。史书都说这是太子中了武惠妃的阴谋,其实呢,光凭武惠妃那点胆魄怎么可能做成这种事儿?何况太子一直对武惠妃防着呢,又怎么会中这种鸟计策?
不管怎么说,李瑁的母亲想让他当太子,因此害死了前太子李瑛的说法被明确记录下来,而武惠妃因为害死了太子而屡次见鬼被吓死的荒诞说法也被记录了下来。因为这层原罪,李瑁倘若再当太子那就是罪过了,不是吗?
于是,据说唐玄宗在高力士的怂恿下,立了老实巴交的李亨(也因为他此时在诸子中年龄最大,即后来的唐肃宗)。
二、小名阿瞒的唐玄宗,其奸诈尤且在曹阿瞒之上,曹操虎毒不食子,而玄宗把他那些儿子们都玩弄在鼓掌之中
其实,太子李瑛的死,与其说是武惠妃的阴谋,倒不如说玄宗早有废太子的意思。一方面这太子越来越大,在前朝还得到了首辅宰相张九龄等人支持,让玄宗心有忌惮,另一方面,太子的母亲,玄宗曾经的宠妃赵丽妃已经死了,留下这个儿子来屡出怨言,还和几个失宠的兄弟纠连在一起。正好吧,武惠妃不是想为他儿子李瑁争太子位吗?那就让武惠妃去做吧。历史的事实一再表明,唐玄宗一贯会利用这些派系间的矛盾,自己坐收渔利。结果,李瑁成了造成太子之死的罪人之一,再也不可能得到所谓正直的坚持儒家传统的大臣们的支持。
人家玄宗转眼立了个最不起眼的李亨当太子,将李瑁丢到了九霄云外,何况李瑁的母亲武惠妃还被“鬼”吓死了。号称狡诈异常、一贯会见风使舵的宰相李林甫,最初看玄宗眼色,坚定地站在武惠妃母子身后,此时才发觉自己被耍了。然而,既然已经为了武惠妃坚决反过李亨,得罪了现在的太子,李林甫不得不一路走到黑,将反太子李亨坚定的进行下去。
结果,天宝年间,李林甫屡次栽赃陷害李亨,搞得李亨两次离婚,人家玄宗乐于见到李亨诚惶诚恐的样子,也表彰李林甫的忠心,可就是让李亨坐稳太子之位。李瑁呢?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最耻辱的事儿终于还是发生了!他老爹居然把自己的媳妇儿杨玉环要了去,而李瑁却没法反对。
这就是唐玄宗和他儿子们的关系,杀了前太子李瑛、整得继任太子李亨两次离婚、把太子预备人李瑁的老婆抢了去。李阿瞒比曹阿瞒,谁是真阿瞒?
三、李瑁的结局,及其中一些李家皇族的隐情,也不明说,朋友们自己判断吧,反正也没个准确说法
首先吧,李隆基的皇位名义上是他老哥李成器让给他的,因此李成器有个让皇帝的名号。李成器后来当了宁王,又养李瑁为子,说起来李瑁在宗法又算是李成器的儿子,还在开元二十九年李成器死后为他服丧三年。结果呢,后来杨贵妃有一次被唐玄宗贬斥,搞得唐玄宗食不甘味的,听说居然是因为杨贵妃吹了李成器遗留下来的乐器?这个龟唐,还真是说不清龟从何处!
其二吧,李瑁送出自己的妻子杨玉环后,人家李隆基老爹还是知道体恤儿子的,又给李瑁娶了城南韦家的女儿,也是大豪门,家世恐怕尤在杨玉环之上。然后呢,李瑁生了几个儿子,一直到活到了他哥哥李亨的儿子唐代宗掌权的大历年间,五十六岁,在那个年代绝对不算短命了。只是,李瑁和杨玉环之间好像再也没什么交集,恐怕李瑁也不敢再和杨玉环有什么瓜葛。
其三吧,马嵬坡之变,李瑁应该是跟在唐玄宗逃跑的队伍里,亲眼看到了的,不知道他有什么想法?他哥哥李亨在马嵬之变后脱离了玄宗的队伍,独自北上,自立为帝,不知道李瑁的真实想法到底如何?
李亨凭借郭子仪等人收复长安后,李瑁是跟随他老爹唐玄宗一起返回长安的吗?又被李亨如何安置的?到李亨晚年,李瑁是亲眼见到李亨囚禁唐玄宗,玄宗、李亨二帝相继而死的,不知他是何感受?而后,他又见到了李辅国专权和被杀,又有吐蕃攻破长安,他是否随着自己的侄儿唐代宗一起逃亡,而后又返回长安?
总之,李瑁的后半生,经历了许多唐朝历史上的大事件,谜题事件,他都是亲眼的见证者,但关于他的消息,却被一笔带过了,只能猜测而已。
一、首先说唐玄宗的长子
唐玄宗长子李琮,本名嗣直,天宝十年死的,没有子嗣,以太子瑛(唐玄宗次子)子俅嗣王.他的资料不多,主要就是新旧唐书上所记载.
旧唐书:
天元奉天皇帝琮,玄宗长子也,本名嗣直。景云元年九月,封许昌郡王。先天元年八月,进封郯王。开元四年正月,遥领安西大都护,仍充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十三年,改封庆王,仍改名潭。十五年,遥领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二十一年,加太子太师,改名琮。二十四年,拜司徒。天宝元年,兼太原牧。十一载薨,赠靖德太子,葬于渭水之南细柳原,仍于启夏门内置庙祔享焉。肃宗元年建寅月九日,诏追册为奉天皇帝,妃窦氏为恭应皇后,备礼改葬于华清宫北齐陵,以尚书右仆射、冀国公裴冕为其使。初,开元二十五年,太子瑛得罪废,令琮养其子,及天宝十一载琮薨,以瑛子俅为嗣庆王,除秘书监同正员
新唐书:
奉天皇帝琮,景云元年,王许昌郡,与真定王同封。先天元年,进王郯,与郢王同封。开元四年,领安西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十三年,徙王庆,与忠、棣、荣、光、仪、颍、永、寿、延、盛、济十一王同封。十五年,与十王并领节度,不出合。琮以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天宝元年,改节河东。十载薨,赠太子,谥靖德。肃宗立,诏曰:“靖德太子琮,亲则朕兄,睿悊聪明,朕昔践储极,顾诚非次,君父有命,不敢违,永言恳让,不克如素。宜进谥奉天皇帝,妃窦为恭应皇后。”诏尚书右仆射裴冕持节改葬,群臣素服临送达礼门,帝御门哭以过丧,墓号齐陵。无子,以太子瑛子俅嗣王。琮始名嗣直,太子嗣谦,棣王嗣真,鄂王嗣初,靖恭太子嗣玄。开元十三年,更名曰潭,曰鸿,曰洽,曰涓,曰滉。后十年改今名。
从上面资料可以看出虽然李琮死后被谥赠靖德太子,而且他弟弟唐肃宗也追谥他为奉天皇帝,但这只不过是当时皇家的传统,实际上他生前并没有被封为太子过。实际上唐玄宗朝的太子只有过两个。一个是唐玄宗的次子李瑛,还有一个是三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至于为什么做为长子没成为太子的原因,这方面记载不多,不过我觉的一方面唐朝立长这种观念不是很重,你看唐太宗就是次子,而玄宗自己就是以睿宗第三子的身份成为皇帝的。所以立长的观念不是很重。另一方面是有这样一个说法说李琮早年曾经在打猎的时候被野兽所伤,导致面部有疾,因此无缘太子之位。
二、唐肃宗当皇帝
开元初年,李瑛就被立为太子。但后来,颇有姿色、心计过人的武惠妃宠倾后宫,太子的母妃赵丽妃渐渐失宠。而寿王李瑁很受皇上喜爱。而武惠妃想立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于是开始陷害太子瑛。武惠妃和其女婿杨洄以及李林甫等开始常常说太子的坏话,使唐玄宗开始对其厌恶,想废太子,被张九龄所阻碍,后来九龄罢相。太子终于被废,旋且和鄂王瑶、光王琚一起赐死城东驿。也就是历史上说的“三庶人事件”。
这也使唐玄宗成为唐朝第一个连杀三子的皇帝,此事之后,他可能也有些悔恨吧,并没有立寿王为太子,九个月后,武惠妃病死,最终忠王屿得以渔翁得利立为皇太子而这个忠王玙,也就是后来改名绍又改名亨的唐肃宗。
在“安史之乱”发生后,他随唐玄宗出逃。马嵬驿兵变后,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都使,负责平叛。玄宗继续西逃,他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
大致就是上面这些了
大唐盛世,自李渊开辟至今,就在不同皇上当权下持续产生变化,每一个皇上都有着不同的特性。唐代交给李隆基手上的情况下,最开始还因为李隆基的聪明智慧,把它整治得井井有条。后来他却像变了一个人,从贤君迈向暴君,不得已交出帝位,赌上了自己的皇上之路。
或许是因为弱冠之年的李隆基亲眼目睹一场惊心动魄的叛乱,为此为他带来了胆量,因此在710年,它就悄悄的招幕贤能,不断扩大自已的阵营,还发展了万骑。当年的武则天年逾古稀,没多久就一命呜呼,李显继位,可是李显没了武则天的大力支持看起来软弱可欺,手里的实权也慢慢的被王后和安乐公主空架,她们其实是在仿效当初武则天的做法,后来他们将唐中宗李显残害,韦皇后本以为也可以像武则天一样顺理成章的成为女皇上,却不知这一切都被李隆基看在眼中。
可以这么说,李隆基最后的结局,其实就是他一手所造成的,最开始李隆基上位的情况下,其实还是把国家治理的有条有理的,不论是政治军事或是人民百姓的生活状态,他就有着非常大的贡献,要不然她也不可能将文景之治充分发挥到了极点。但是后来要不是荒于朝廷,沉溺于美貌,软弱无能无比,也不至于给那些奸佞想谋权篡位的机会,安禄山之乱都不可能发生。设想,如果她始终都保持初心,器重这些忠臣,不滥杀,又怎么会落个死于非命的结局?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0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