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曹丕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曹丕从战场中历练,文学才能高雅,如何最终获得曹操重托。
公元前220年,一生强势无比的曹操走到了生命的最后尽头。
按照《三国演义》罗贯中的感性笔法,将曹操选择曹丕作为大业继承人的心曲表达了出来:“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
由此看出,曹丕的胜出是经过曹操长期考察慎重做出的重大决定。
无疑后三国时代是属于曹丕的,然而,他的成长轨迹是怎样的,包括他的性情和功业。在星汉灿烂的时代,曹丕的人生曲线都值得品味。无论从哪儿来看,曹丕都是一位优秀少年。“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典论自叙》
曹操将战场作为儿子们的第一堂课,因此曹丕确实是“长于戎旅之间”。此外,他“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魏书》
显然曹丕具备了文武双全之才,加之是实际上的嫡长子的身份,让他受到了曹操的格外培养。上天给了他这些的同时,又给他多了一位才高八斗的弟弟曹植。因此伴随二人之间的斗争多了许多历史细节上的描写。
而曹植的身后标签就是超乎寻常的才华,而曹丕的文学成就则被忽略很多。曹植是第三子,自幼极为聪慧,年十余岁便能“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有一回曹操观赏曹植作的文章,忽然问曹植“:这是你请人写得吧?”曹植跪下来回答说:“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柰何请人?”
此外,还有一个细节突出曹丕在文才与曹植相比的尴尬。
曹操出征,曹植和曹丕送别,据说曹植立即大显身手,随即赋诗朗诵,“发言有章,左右属目”。曹操听了非常的高兴。因此这曹丕显得极为失落,此时曹丕老师吴质点拨他说:“王当行,流涕可也。”于是曹操被感动了,认为曹植只是表面文章,而曹丕才是对他饱含父子之情。对于二者才华相比,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直言:“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
明代钟惺评价曹丕与其父诗作也颇有意思“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士气,不及老瞒远矣。”清代沈德潜也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抛却文学才华来讲,曹丕的优势在于虽然是次子,他已经是实际中的嫡长子身份,这种天然的优越性,却被后世忽略。此外,曹丕的幕僚整体来讲更具优势,而曹植幕僚为代表的杨修被杀就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风向标问题。十八岁那年,在邺城他开始了一段人生最为美好的时光。这段时间他“谈棋闲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郎月。”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流诗人,如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终日饮酒赋诗作乐,而他成了这些人的执牛耳者。
才华出众,性情中人,擅长管理,身边聚集一流文人,成为实际文坛领袖。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首次将文章进行了最为高度的概括,也正因为在理论上的创新,赢得了广泛的文人拥护和支持。
然而在此后发生了一场严重瘟疫,造成了大量死亡,这其中就包括四位友人,对于这次灾难,让曹丕陷入了沉痛的哀思,多年后在给他老师吴质的书信中,他这样沉重的写下回忆:“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老朋友王粲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当时的曹丕还是世子,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一片驴鸣之声响起。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这些种种都说明了曹丕重情重义,坦率率真。
虽然身旁遍布文人,他终于总结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文人相轻,并对这一传统陋习进行了批评。
他高屋建瓴的推出《典论》,无疑是站在相当的文化高度对文人们作品和性情进行了一次统揽,因此,他的文创更显得超然而富有高度,非一般文人所能比拟。对这部著作曹丕相当看重,因为做了皇帝后还用素抄写《典论》及其诗赋送给江东孙权。
公元220年,在经过三次表面推辞后,并写下“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的《令诗》后正式即皇帝位,在洛阳开始了他七年的执政生涯。从纸上做文章,到治理天下,曹丕的转身是煊赫的。
三十三岁的年龄,与成熟相伴随的是巨大的进取心。
两次亲自伐吴,全部失利,曹丕为何急于发动统一吴国战争?隐藏怎样深意。
公元224年,因为与孙权斗气,曹丕异常恼怒,决定亲征东吴,谋士王朗上疏阐述不可轻率伐吴的理由后,为被曹丕采纳。于是这年,他“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颇让人再度想起当年曹操的赤壁之战摆出的阵势。史载,“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三国志文帝纪》
由于东吴据守长江天险,加之东吴早有准备,且水上战船的优势东吴更为明显,因此最后曹丕面对着浩瀚的降水感叹说:“吴据洪流,且多粮谷,魏虽武骑千队,无所用之。”因此第一次伐吴计划以失败告终。虽然此后不久感叹“三世为将,道家所忌。穷兵黩武,退不和民”的反思后,依旧只在一年后再度尝试亲征东吴。许多人还是难以理解曹丕为何如此急于完成统一大业,从历史的长度来看,这是曹家父子的一种的情结,甚至可以视为“三国后遗症”,从这种情结来看,便理解的曹丕的心底所想。
然而此次“帝为舟师东征,……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的入江,乃引还。”面对罕见的江南寒冷结冰现象,曹丕依旧重复了上次的叹息,而这一次他不得不认命了。
虽然伐吴失败,但是他的内政水平依旧可圈可点。
曹丕在位七年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此外,改革了官制,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为了传之久远,他还依照”国有大事则镂于金版“的古训,命人把上述政令镌刻在金属的简策上,然后珍藏于石室之中。与此同时多次下发对屯田制的全面深化和延续,内政上表现出积极作为,“黄初末,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这些都说明作为曹丕的政务能力是相对出色的。
然而,在他的内心最大的遗憾和痛点就是自己两次亲征都未能实现平定东吴,在短暂的七年皇帝生涯的四十岁的英年早逝,留下了后三国的无限唏嘘。
多年后陈寿对曹丕给予了高度评价,概括他:“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算得上中允客观。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为人性格内敛,与弟弟曹植性格几乎相反。在复杂的立储斗争中最终胜利。取得了世子大位,当然这一过程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杨修和司马懿的智慧斗争,三国时期兵荒马乱,称王称霸要有足够的智慧和手段,曹操本人有超常的智慧,能审时度势,从史书来看,其实从一开始曹操就比较倾向于曹丕,因为曹丕阴柔,有手段,这是曹植不能比的。
曹植的优势在于谋士和文人集团的支持,其实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家族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是一已之力,这也就是曹操为何确定由司马懿扶持曹丕的原因,但他看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
黑点一般是:赐死甄夫人。关于这个我个人更愿意相信是因为政治原因,毕竟算是发妻啊,说赐死就赐死了感觉不太符合他的性格。甄夫人的家族是汉室时的豪门世家,怀疑是两人理念不合。
而且曹丕和卞夫人关系不算太好,卞夫人喜欢护人,甄夫人照顾过病重的卞夫人,但是甄夫人被赐死时都没有站出来说话真的很奇怪...甄夫人跟曹植没关系没关系没关系。
残害兄弟。关于这个,曹丕比他绝大多数弟弟死得早。曹丕确实管着他们,说他小心眼他确实小心眼,但是历史上他和曹植这样争权的简直能算是兄友弟恭的模范了。
曹植是失败的野心家,是曹丕的政敌,能在争权失败后,还想打亲情牌祈求重用的也就仗着有曹丕这么个哥哥了。世说新语看着就好。不是说他没有价值意义,而是说这本性质是小说,主要文学价值在于反应了那个时代的风气和各类名士风流,不是史料啊,野史都算不上。
相信大家对都三国时期的曹操有很深的印象,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有好有坏,说曹操好的人就是说他一直都是遵守着君臣之礼等等,说他不好就是说他手段太过于残忍了,他是一个奸臣等等。但是相比于曹操的儿子曹丕来说,曹操已经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了,因为曹操在生前毕竟还遵守着某些规矩,并没有谋权篡位,而在曹操去世之后,曹丕就直接坐上了皇位。而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曹丕有着比曹操更大的野心,手段也比曹操更残忍,胆子也比曹操更大。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在曹操在世的时候他的权力是非常大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对曹操权力的评价。当时因为董卓去世后,汉献帝没有什么人能够帮助他,所以后来曹操?收留?了汉献帝,并且让汉献帝继续当他的皇帝,但是这个时候真正的权力已经在曹操手上了。对于曹操而言,如果想要坐上皇位时发出简单的事情,但他就是没有去坐,因为曹操对自己的名声非常的看重,他不想在他死后背负着一个背信弃义的罪名,而且如果当时曹操将汉献帝赶下了皇位,曹操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
但是在曹操去世之后,曹操的儿子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位置。就在曹操的葬礼上,曹丕就将他的野心给暴露了出来,本来汉献帝是可以不去参加曹操的葬礼的,但是曹丕一定要汉献帝前去,而且是逼着汉献帝去的。按理说如果汉献帝去了曹丕也应该对汉献帝非常的尊敬,但是曹丕并没有,反而在葬礼上侮辱了汉献帝,曹丕逼迫汉献帝对曹操下跪行礼。
在曹丕继承了曹操的权力之后,他并不满足自己的位置,而且曹丕当时的权力实际上是比汉献帝还要大的,曹丕当然是不允许自己头上有一个人压着他的。但是又因为曹丕不能直接将汉献帝给杀了,而是他就逼迫汉献帝让位给自己,这就让曹丕在舆论中站稳了脚,也体现了他的能力。
汉武帝的文学才华被忽视,主要是因为他的武功成就掩盖了他的文学才华。
第一,汉武帝的谥号“武”字已经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的成就主要在军事武治方面。古人评价道:“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开疆扩土的关键时期,他四处出击开拓,奠定的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
他反击匈奴,开通西域,开通西南夷,征服朝鲜,开拓闽越等,使得西汉疆域空前扩大。
可以说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皇帝。
汉武帝的武功可是魏文帝曹丕比不了的。
第二、汉武帝的文学才华是极为突出的。
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中说“汉帝多自作诏”,认为汉代皇帝的诏书大多都是自己写的,是“天子自作”。他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是汉武帝。
梁朝昭明太子编著的《文选》中“诏”一类文体中只收录了两篇代表作,都是汉武帝所作。第一份诏如下,大家可以看看:
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县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汉书·艺文志》有“上所自造赋二篇”的记载。唐代学者颜师古认为“上”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这两篇著名的赋是《秋风辞》和《伤李夫人》。
其中《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评论家认为《秋风辞》字句之中楚风饱满,说“汉武帝《秋风辞》足迹骚人”。
东汉成书的《汉书》,梁朝成书的《文选》,唐代成书的《隋书》以后后来的新旧唐书在艺文志和经籍志都记载了汉武帝的文学作品,可见历经数年,他的文学成就还是受到后人肯定的。这也是秦汉帝王中唯一有此辉煌记录的帝王。
不用怀疑,汉武帝的作品是文人代笔,也不用怀疑,这是史家的有意美化,这时候的史家不像后世那样只知道谀圣讴歌。
汉武帝的文治也是很出色的,东汉班固在《汉书·武帝纪》的赞语写道:“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只是汉武帝的武功更显得出色,使得文治及个人文才被武功的光芒掩盖了。
而魏文帝曹丕在武功治国方面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离汉武帝差远了。好在他的文才也很好,比武功要好得多,自然就突出他 的文才了。
谈到曹丕,就必须要涉及到他与曹植著名的立储之争,应该说,曹丕之所以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胜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拥有嫡长子的天然优势,又因为这种优势顺理成章地成为世族集团共同选择的代理人。这个概括略嫌粗糙,不过衡之史事,大体是不错的。也就是说,在曹家争储的明线之下,另有一条世族与寒族斗争的暗线,这是读史时不可轻易忽视的。
很明显,如果背后没有曹操作为推手,那么曹植的集团想与曹丕相抗是不可能的。只有补齐曹操晚年与世族的斗争与妥协这一暗线,才能略为一窥立储之后的波云诡谲。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崔琰与同典选举的毛?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其中在前台上窜下跳的关键人物是丁仪,背后的主导者则是曹操本人。但曹操能做到的也仅此而已,历史惯性很难被一两个人阻挡。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曹植还是曹丕,都是政治上身不由己的悲剧人物。
还是先说一下作为政治家的曹丕。应该说,他的政治思想是相当扭曲与尴尬的,一方面,以大族代理人的地位被推上皇位的他必须注意维护大族的利益,另一方面,作为魏家的皇帝,他的核心治国思想应该是,也只能是法术之治。这不仅是曹丕身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样也是曹?钡摹S谑牵?环矫妫?逖粼谖牡凼逼谠俅纬晌?逖?さ兀е匦路比伲蒙暇牌分姓?制则为世家子弟们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这个新兴国家的另外一些政策又是向着反方向而去的,最典型的就是苛禁宗室的政策,这应该算曹丕的创举。不过,如果历史自然发展下去,令曹操面临行封建的问题,他同样也不会在现实中学习“天下归心”的周公,根源在于发达的封建与法家思想格格不入,按曹丕的话来说,“自太祖受命创业,深睹治乱之源,鉴存亡之机重诸侯宾客交通之禁,乃使与犯妖恶同。”
曹丕的性格特点:
少年公子哥儿,早年的子桓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肥马轻裘的公子哥儿,有《善哉行》中两句“策我良马,被我轻裘”,另有《与吴质书》中一段“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博奕,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弛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可证。
爱憎分明,也许是因为年少时的快乐时光与后来世子之争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总是独自陷入思考的子桓似乎不可避免的变成了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对于家人朋友,他可以抱有最真挚的情感。首先逃不开的总是要说说子桓和子文子建的关系,这一点在别的问题里间或说过一些(参考如果曹冲当了魏主,三国历史会有何变化?)其实单从子桓没有对子建下杀手以及最后的“帝东征,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我们就没有理由责怪子桓了,毕竟他做的已经比大多数君王要好了。还有题主提到的七步诗基本可以肯定是后人伪作,见在历史上真的有七步诗这件事吗?至于曹彰之死阴谋论毒枣事件又是出自不靠谱小说集《世说新语》,诸位无视之就好。他对于家人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体现,例如建安十六年曹公出征,母亲与诸弟皆从写下的《感离赋》,还有怀念父亲所写的《短歌行》等,最爱“嗟我白发,生一何早。长吟永叹,怀我圣考。”几句,对于时间逝去的无奈,对于父亲去世的哀思,完美地寄托于寥寥数语间,余味无穷。
另外说两件子桓与家人之事作为这一部分的补充。曹公听闻丁仪的才名,虽未得见,就打算把清河公主嫁给他,子桓听闻却说:“女人比较注重外表,丁仪眼睛不好,恐怕清河不会高兴的,不如把她嫁给夏侯亩?印!鄙?诘弁跫以?揪鸵?龊帽徽?治联姻的准备(隔壁东吴家的孙小妹笑而不语),而子桓却能站在妹妹(?还是姐姐不确定)的角度考虑这件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实属难得。当然丁仪因为这件事恨上了子桓,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子建的怀抱这是后话。另外一件是关于曹公的另一个儿子曹?郑?幻?肌D盖壮率仙?滤?蟛痪镁腿ナ懒耍逅甑氖焙虿芄?膊≈鼐投宰踊杆担骸罢夂⒆尤?岁失去了母亲,五岁怕是要失去父亲了,之后就交给你抚养了。”子桓就一直自己亲自养着他,比对其他弟弟都好。曹?帜昙捅冉闲》植磺宄?,总是叫子桓“阿翁”(父亲),子桓总是纠正道:“我是你哥哥~”每次他叫错,子桓总是要感慨一番,至于哭泣。子桓的眼泪让人唏嘘,也许是想起了疏离的父亲,亦或是早逝的兄长,也可能是那个远在彼方的同母弟弟,会因为一句“阿翁”哭泣的子桓无疑是一个性情中人。
曹丕的个人能力:
1、文,要工科女来做这样的评价,实在为难我了,好在有先生们做过这方面的研究,这边贴一篇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曹丕,私以为讲解得那是极好的,这边结合叶嘉莹先生的讲录和自己的理解简单说两句。子桓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燕歌行》;最早的文学与理论批评著作《典论论文》,在这里要顺便提一句,子桓是邺下文人实际上的领袖,通称“白雪公子与七个小文人”(口胡);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
2、战,老实说子桓实战履历不佳啊,就建安二十四年KO造反的魏讽一战赢得漂亮,为父亲解决了后顾之忧。然后就是三次不辞辛苦,亲征孙权,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守成之君,还是有开拓进取之心的。第一次南征提高了威望,第二次南征兵分三路各有斩获,第三次就是前面提到的最?宓暮铀?岜?谴巍W艿睦唇泊蛘滩还黄?粒?踔量梢运涤械阍?桑锶ㄓ械囊黄础5?撬车酪惶幔?荨毒商剖榫?逯尽匪?兀?茇е?小侗?ㄒ?浴肥?恚?上Т耸橐焉⒇?,无法更多的了解其军事思想与谋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0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