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隆武皇帝朱聿键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根据后世对中国历史朝代的划分,公元136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登基称皇帝是大明的开始年,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朱由检自杀是大明的结束年,大明国祚276年,一共16位皇帝。
不过崇祯皇帝朱由检自杀后,大明大部分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逃到南方建立了割据朝代,仍然沿用大明这个国号,所以严格来说,大明没有真正灭亡,但后世为了区别统一朝代和割据朝代,把大明这个割据朝代统称南明。
南明以公元1644年为开始年,公元1661年为结束年,国祚17年,一共4位皇帝。南明是为了光复大明和抵抗大清而建立的割据朝代,按理说南明的4位皇帝都应该要励精图治,以抗清复明为己任。但事实上,南明4位皇帝当中只有一位是明君,其余3位都是庸君或昏君。在这种情况下,南明焉有不败之理?
不过南明这位唯一的明君确实英明神武,如果给他充足的兵马和粮草,他是很有机会抵抗大清,甚至北上收复中原。
南明这位唯一的明君就是朱聿键,因年号隆武,史称隆武皇帝。(注:“聿”读“yù”)
朱聿键是朱元璋的九世孙,朱元璋第23个儿子朱桱的直系后代,生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其祖父唐王朱硕熿相当昏庸,因为宠爱小妾,继而宠爱小妾生的儿子,转而厌恶正室生的儿子兼世子朱器墭,还动了改立世子的想法。
后来,朱器墭及其子朱聿键因为改立世子的问题,与唐王朱硕熿发生激烈冲突,朱硕熿一怒之下软禁了父子两人,还废掉朱器墭的世子之位,改立宠妾所生的儿子为世子。不久之后,朱器墭在软禁中抑郁而死,这件事震惊了中央朝廷。
中央朝廷派了大臣彻查此事,朱硕熿担心自己会因为违背祖法而被严惩,急忙改回孙子朱聿键为世孙,确立为唐王继承人。最后,中央朝廷对这件事不了了之,朱聿键在朱硕熿死后也顺利继承第九代唐王。
朱聿键因为年少时经历的不幸,因此他性格宽厚仁爱、心如明镜、勤学不倦,当唐王的时候就有很好的名声,连万历皇帝也公开称赞过他。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自杀、大清王朝入关,大明王朝皇室成员包括朱聿键在内,被迫全体向南迁徙,陆续在南方建立多个割据朝代,统称南明。南明第一位皇帝是弘光皇帝朱由菘,这是一位昏庸无能的皇帝,在位8个月被清军生擒并处死。
公元1645年弘光皇帝朱由菘死后,同年6月朱聿键在郑芝龙、黄道周等文武大臣的拥护下,在福建福州登基称皇帝,年号“隆武”,是南明第二位皇帝,史称隆武皇帝。
隆武皇帝是一位很有雄心壮志的皇帝,他把抵抗大清、光复大明、北上收复中原作为自己的责任,在位期间日夜勤政、节衣缩食,力求给予南明军队最大的精神和物质支持,去抵抗日益逼近的大清军队。
可惜的是,一个小小的割据朝代南明的其中一个小朝廷,又岂会抵抗得了如日中天的大清王朝。尽管隆武皇帝作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他甚至御驾亲征,挥舞手中的武器去斩杀敌兵,但是手中兵马不足是硬伤,面对大清军队兵败如山倒。
公元1646年10月(南明隆武二年,大清顺治三年),大清军队攻破福州,隆武皇帝带着南明残余逃到汀州,结果被大清军队赶上而全军覆没,南明隆武朝廷至此被大清所灭,历时短短两年。
关于隆武皇帝的结局,后世有多种说法,一是在乱军之中被大清军队当场杀死,二是被大清军队生擒后处死,三是被大清军队生擒后为表明心志,绝食而死。
无论隆武皇帝的结局是什么,可以肯定他的结局不太好,作为南明唯一一位明君,如果给他足够的兵马和粮草,他是有机会抵抗大清,继而北上收复中原、光复大明的,可惜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隆武皇帝朱聿键死后,南明残余给他上庙号绍宗,谥号襄皇帝。
明朝历经276年历史,自从明成祖朱棣将国都迁往北京以后,一直奉行两京制度。也就是南京和北京共同成为大明帝国的国都。 不过因为朱棣的封地在北京地区,而且他又将国都迁往北京,所以南京这边就显得非常尴尬200多年的时间里,一多半的时间,南京 *** 的存在都是一个笑话。一直到了崇祯17年,也就是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以后,南京的命运彻底改变了。 因为北京陷落以后,南京便成为了大明王朝唯一的首都,这个时候的南京拥有一整套官员体系,只缺一个皇帝。所以只要任命一位大明天子,那么南京 *** 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可是自从南明 *** 成立以后,一直到灭亡为止,历经了44年的时间却依旧不是满清铁蹄的对手,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南明都是昏君,所以导致了南明政权的灭亡,有人则认为是因为大臣不肯效死力,没有忠诚度可言,所以才会灭亡。其实这都不是主要原因,南明的明君有隆武帝朱聿键,贤臣有史可法、黄道周、郑成功等人,所以我认为南明的灭亡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内斗。 01弘光朝廷仅存8个月,可是内斗却没有哪一天终止过。 史可法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忠臣,他用自己的血肉保卫扬州城,最终殒命扬州,被后人赞颂为千古忠良。他的确是一位非常忠心的南明臣子,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史可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南京朝廷的兵部尚书。 很多人对南京兵部尚书的职权概念比较模糊,南京作为第二首都,当时也设有一帮子大臣,格局跟北京一模一样,只不过南京没有内阁和皇帝,所以在南京群臣当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兵部尚书。 也就是说史可法一直都是南京朝廷的一把手。他们虽然在平时没什么职权,可是北京 *** 灭亡以后,南京 *** 掌握了天下大权。不光是北京的大明朝臣都奔向南京,甚至连各地的赋税也都一起交到了南京 *** 。 史可法一下子成为了帝国的核心人物,那么为南明选择一位新皇帝,也就成了史可法肩头的重担了。 当时可靠的人选有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桂王朱常瀛等等,这个时候朝中就形成了态度完全不同的两派力量。 首先潞王朱常淓被彻底排除在外,因为跟万历皇帝的血缘关系比较远,生下的桂王朱常瀛是万历的亲儿子,福王朱由崧是万历皇帝的亲孙子。所以他们都是非常有希望成为帝国接班人的。 这个时候不少朝臣认为,福王朱由崧是郑贵妃的孙子,他老爸朱常洵是万历皇帝最喜欢的儿子。当年东林党人为了争取让朱常洛登基,不惜跟万历皇帝死磕,当然也就得罪了郑贵妃。 会南都议立君,张慎言、吕大器、姜曰广等曰:「 ”福王由崧,神宗孙也,伦序当立,而有七不可: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也。潞王常淓,神宗侄也,贤明当立。”移牒可法,可法亦以为然。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咨可法,可法以七不可告之。而士英已与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发兵送福王至仪真,于是可法等迎王。---《明史》 这件事东林党人当然还记在心里,所以他们对立朱由崧是严厉反对的,史可法是半个东林党人,他的老师是东林党,所以他也必须要照顾东林党人的心情。 于是史可法将朱由崧排除在外,他甚至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凤阳总管马士英,并且写了一封信,痛斥朱由崧的若干缺点,表示不能立他为皇帝。 可是没想到马士英却调转枪头,在四镇军阀的帮助下,将朱由崧扶上了皇位。无奈之下的兵部尚书史可法,只能选择北上督军,不敢呆在皇帝身边。内阁首辅的大位当然也就轮不到他来做了,而是交给了有拥立之功的马士英。 南明的第一场内斗就这么开始了,马士英手里攥着史可法的那份信,迟迟不交给朱由崧,其实就是为了威胁史可法,这是史可法一辈子的弱点。而东林党人一个个都岌岌可危,认为自己要被清除出朝廷,所以不少人都打起了投降满清的念头。 四镇军阀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们拥有拥立之功,所以都被封了爵位,除了黄得功此前为大明久立战功,被封为侯爵,其他三人也都被封为了伯爵。可是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居然可以大打出手,而且规模还不小,可见内斗成都多么严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弘光政权仅仅存在了8个月的时间,就宣告灭亡了。当多铎带着满清大军南下的时候,四镇军阀几乎全部投降,东林党人投降者也不计其数。 02隆武政权和鲁王监国政权的内斗,始终没有平息。 弘光政权是南方各省都承认的正统政权,它的灭亡标志着南方各省再次群龙无首。这个时候最靠近南京的浙江地区,鲁王朱以海宣布监国。当时有这个惯例,监国也就相当于预备皇帝,过了考察期就可以登基。 可是朱以海得不到天下人的认可,因为在福建,郑芝龙兄弟扶植起了隆武皇帝朱聿键。朱聿键原来是唐王,是一位非常有抱负的王爷。当年为了勤王救崇祯,甚至被崇祯关押在凤阳监狱7年之久。 鲁王以海,太祖十世孙。父寿镛,以崇祯十五年大兵破兖州,死焉。十七年二月,王嗣位,寻京师陷南奔。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命移江广,暂驻台州。及郑遵谦等兵起,议推戴,而入浙五王,惟王最贤,乃选遣元老前兵部尚书张国维,迎王于台。八月至绍兴,即监国位。以分守署为行在,臣民称国主,诏称令,制称敕,群臣劝进,王固不许。---《东南纪事》 所以说隆武政权和鲁王监国几乎是同时存在的。那么天下之人到底要听谁的呢?大多数人是支持隆武帝的,不过鲁王朱以海政权手里也有一支不小的力量。以张名振和张煌言为代表的军队领袖是支持朱以海的。 所以这两方一直都在内斗,而且爆发过很严重的战争。就算是隆武帝去世以后,郑成功对朱以海都没有任何好感,甚至不承认他监国的特权,宁可遥奉永历帝,也不愿扶植身边的鲁王朱以海。 此外,隆武帝政权内部,其实并不稳固。当时郑芝龙与隆武帝离心离德,郑芝龙打算操控隆武帝,以此好在投降满清的时候,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而隆武帝可不想做傀儡。 作为南明唯一的明君,隆武帝打算北伐,所以他与何腾蛟取得联系。当时何腾蛟收编了十几万大顺军,手里权力非常大。隆武帝希望能够得到何腾蛟的支持,所以只身前往江西。 结果何腾蛟本人居然有自立的打算,压根就不鸟隆武帝。国家已经残破成这样了,这些大臣们却还要继续内斗,这样的政权能长久吗?于是隆武政权也宣布灭亡了,隆武帝本人和皇后都被清军杀害。 03永历政权时期的内斗,简直令人咂舌。 隆武帝去世以后,广西和广东又同时出现了两个新政权。 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永历皇帝朱由榔,他建立的永历政权是南明历经时间最长的政权。 另一个则是广东朱聿鐭建立的绍武政权,朱聿鐭是隆武帝朱聿键的弟弟,隆武帝遇难以后,大学士苏观生等人认为隆武帝既然是正统,那他的弟弟唐王朱聿鐭自然也是有继承资格的,所以不顾永历帝的反对,建立了绍武政权。 结果这两个政权在南明快要灭亡的情况下,居然还打了一仗,而且规模也不小。这就不由得让人惊讶,难道明朝就知道内斗吗?结果绍武政权仅仅存在了一个月,就被南下的清军灭亡,所以南明永历政权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正统。 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永历政权居然完全是依靠大西军的余部才成立的南明政权。大西军是张献忠的部队,一直以来都是明朝想要剿灭的对象,显然大西军却成为了南明唯一的主力人马,不得不说命运的玩笑开得不小。 已而桂王命总督林佳鼎、武靖伯李明忠领兵至三水,帝使督师陈际泰御之(非西江陈大士)。二十九日,战于城西,唐兵大败。佳鼎兵昼夜兼行,十二月二日遇唐兵于海口。唐兵皆大舰,乘东南风发火箭、火球以焚桂舟。桂兵登岸,淖深三尺,人马陷,全军皆覆。林佳鼎中炮死,李明忠仅以数十骑免。---《海外恸哭记》 永历朝廷中,秦王孙可望掌握朝中大权,他也是大西四将军的老大,所以一直对南明这些大学士不感冒,所以一口气杀了十几个大学士。此后孙可望又与晋王李定国的大军火并,结果导致孙可望带着人马投降满清,几乎使整个贵州陷落。 这还没完,孙可望走了以后,李定国成为了永历朝廷的主力。他打仗很猛,曾经写信给郑成功,希望能够与他共同攻打广东,从而可以顺利会师。 可是一连给郑成功去了多封信,满口答应的郑成功却始终没有履约。独木难支的李定国只好放弃了攻打广东的计划,带兵撤回了云南。郑成功此刻当然不想跟李定国合兵一处,因为合并以后,谁才是军队的一把手呢?这可说不好。 此后,李定国的结拜兄弟南明蜀王刘文秀,一直要求永历皇帝坐镇贵州,这样可以激励南明的将士为国效力。永历皇帝也是这么想的,可是李定国却表示严重反对,甚至上书要求告老还乡。 李定国意思很明确,如果永历皇帝去了贵州,那么刘文秀极有可能取代李定国在南明的地位。可是当时永历皇帝坐镇贵州,是南明光复天下最好的办法。 结果爱国将领李定国把刘文秀给活生生逼走了,他甚至将贵州全境的人马都撤回了云南,使得满清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贵州。 不久之后,南明军队便节节败退,从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永历皇帝甚至为了活下去逃到了缅甸,最终被吴三桂给捉了在滇池跟前绞杀。可见官场的内斗,对于南明来说,绝对是致命伤。 总结与反思:南明若不内斗,至少有四次翻盘的好机会。 弘光帝时期,如果四镇军阀之间不内斗,共同保卫南京 *** 的话,那么弘光政权不会那么快结束。他们手里一共有至少15万人马,这可不是一股小力量,完全可以跟多铎的大军相抗衡。如果再加上张名振和张煌言的部队,绝对可以反败为胜,至少可以保住南方的半壁江山。 隆武帝时期,如果郑芝龙和何腾蛟不选择内斗的话,隆武政权北伐成功的希望是非常大的。郑芝龙手里有十五万人马,何腾蛟手里也有十五万人马。他们都是地方上实力非常强大的诸侯,完全有能力与清军一战。 永历帝初期,如果孙可望不选择跟李定国内斗的话,那么由他负责贵州云南的政务工作,由李定国负责北伐拓展疆土的工作。那么他们一定可以配合默契,从而光复南明政权。至少将西南地区囊括在手是不成问题的。 ?永历帝后期,如果李定国与刘文秀能够合作的话,那么刘文秀负责在贵州督师,李定国负责进军湖南湖北等地,那么北伐的希望依旧存在,南明至少还能够保住半壁江山。 可惜这些情况没有出现,在面对强大的满清铁蹄之时,南明政权犹如一盘散沙。看似强大的背后,却是无数的内争。 这让我想起了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这两个人为了家国天下的大义,都选择放弃皇位,目的就是避免内斗。相比较之下,我们便能够看得出,南明到底是为何灭亡的了。 参考资料: 《明史,卷二百七十四》 《东南纪事》 《海外恸哭记》 《南明史》
《皇朝帝事》明朝之南明(二)南明明绍宗朱聿建
? ? 朱聿键,朱元璋九世孙,南明第二位皇帝,早年父子两人不受祖父老唐王朱硕熿待见,原因是祖父一直爱惜小妾生的儿子并欲立为世子,还想废掉朱聿鐭的“世子”位。故而暗中把朱聿键父子囚禁在承奉司内,想活活饿死他们,当时朱聿键才12岁。幸亏有小官暗中送些糙米饭,父子牢房中苟活了十六年。后祖父老唐王也去世,崇祯进封朱聿键继为唐王,封地南阳。清兵攻打北直隶等地,直逼北京。唐王朱聿键心切,上疏请勤王,崇祯帝不许。他竟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大明国规,招兵买马,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即使朱聿键动机纯粹,仍使崇祯帝大怒,下部议废为庶人,派锦衣卫把这位唐王关进凤阳皇室监狱。
? ? 祯帝自缢后,朱由崧(南明一帝)南京即位,囚在凤阳的朱聿键也被释。清兵攻破南京城,南明弘光朝覆灭。朱聿键被护送逃往福建,后至福州正式称帝,改元隆武,后世称“隆武帝”。清军攻势凌厉迅速,占吉安,克赣南,破江西陷湖南。无奈隆武帝亲自北伐,以挽颓势。最终兵败汀州被俘,据《清实录》记载,皇后在九龙潭投水自尽,隆武帝绝食而崩,年44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9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刘备为何能得到益州背后有曹操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