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雍正为什么立十三岁的弘历为嗣,而不立已经成年了的弘时

网络 2023-06-18 19:12:23

雍正为什么立十三岁的弘历为嗣,而不立已经成年了的弘时

中国古代自西周起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种王位和财产的继承体制,延续了整个封建时代,影响深远,其核心思想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各朝各代在立储时都以此为指导思想,可是实际情况中落实得并不完全,毕竟这种制度旨在维护宗法秩序,选出的继承人未必优秀,利于内部和谐,却不利于国家的长久发展。

明朝是嫡长子继承制贯彻最成功的朝代,以嫡长子身份继位者最多,可是选出来的都是什么样的帝王?

清朝入关后,因为民族间的观念差异以及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对嫡长子继承制不是特别看重,唯有康熙皇帝出于对发妻赫舍里皇后的追思,将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立为皇太子,寄予众望,因为立储太早、康熙又太长寿,胤礽成了众矢之的,尽管康熙有意偏袒,胤礽还是在争夺之争中惨败,在深宫中幽禁而亡;在这场残酷的夺嫡之战中,最后获胜的是一直站在胤礽身后、不显山不露水的四弟胤禛。

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可谓是历史上参与皇子最多、骨肉相残最严重的夺位之争,亲身经历了夺嫡之争的雍正,深感悲哀,为避免子孙重蹈覆辙,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保证了清朝皇位的稳健传承。

所谓的秘密立储制度,就是皇帝生前不再宣立皇太子,而是将立储的诏书当着群臣的面放入“正大光明”匾后,等皇帝驾崩后,由众大臣取出,宣读谁为太子,则谁就是新一任的大清皇帝。

这种制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夺嫡而残害兄弟的场面发生,也避免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产生。

其实雍正皇帝选择立弘历为嗣,本身已经突破了嫡长子继承制的束缚,雍正当时虽无嫡子,但庶子之中还有年长于弘历的弘时健在,雍正为何放弃了弘时,选择弘历为继承人呢?

弘历从小就受到康熙帝的疼爱,雍正帝对弘历自然是更加关注。那一年,在雍正帝还是亲王的时候,他曾经在圆明园组织过一次聚会,在那一次聚会上,他将弘历介绍给康熙帝。

康熙帝一看到弘历就难掩喜爱之情,一方面是康熙帝年龄大了,看到了自己的孙子,自然而然就流露出了浓厚的亲情,另一方面弘历长相清秀,懂礼貌、有教养,话语间流露出自己的学识,自然而然就受到了康熙帝的关注。

当时康熙帝就要了弘历的生辰八字,经过测算表明,弘历一生都是多福多寿、富贵吉祥,这让康熙帝很是欣喜,于是他将弘历接到了宫中亲自教育、抚养。当时这种荣誉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够享有,而对于小小年纪的弘历而言,这无疑是一份极大的殊荣。

很对野史甚至将雍正帝能够取得皇位,也归因于康熙对弘历的喜爱,这种说法固然不足信,但是弘历的综合素质一定是比弘时高一些的,而雍正帝应该也是看中了弘历的聪明才智和礼貌教养,所以才会在康熙帝面前推荐弘历,可见少年弘历不仅受祖父的喜爱,也深受雍正的青睐。

雍正即位后,将弘时过继给八王爷,由此可见弘时一定是伤了雍正帝的心。

雍正登基后,就逐渐开始着手打压“八王党”的势力。首先就是开始找老八胤禩的政治问题,然后削弱胤禩的权利,开始瓦解其在朝中的党羽,最后就是监禁、处死。

而在这个过程中,弘时因为可怜八王爷,不自然流露出来的怜悯之情,让雍正帝很是反感、厌恶。雍正觉得自己受到了儿子的背叛,弘时觉得雍正是一个喜欢杀戮的罪人,这让雍正很是失望。

其次在雍正帝秘密立储后,就让弘历代替自己去祭祀,这在明眼人看来,未来的皇帝非弘历莫属。但是对弘时而言,他当然不想皇位落在弟弟头上,所以他只能寻找庇护,于是他将目光锁定在八叔胤禩身上,希望借用他的势力帮助自己登上皇位。

这些事情雍正帝都是看在眼中的,因为对弘时过于失望,所以不过多久,雍正帝就借着这个机会,将弘时过继给了胤禩,如果不是雍正帝被伤透了,他又怎会将自己的孩子过继给曾经的政敌老八呢。

因此,雍正帝不喜欢弘时也是有他自身原因的,弘时因为嫉妒、贪权,就想要联合自己的王叔打压自己的弟弟,所以雍正帝对弘时也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了。

搜索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雍正的三儿子弘时,雍正为什么杀儿子弘时

雍正为什么杀儿子弘时雍正并未杀死自己的儿子弘时。

爱新觉罗·弘时(1704年3月18日-1727年9月20日),清朝雍正帝第三子,乾隆帝的异母哥哥。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母齐妃李氏。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命为允禩之子。据载他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而在雍正五年(1727年)被削除宗籍。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卒,年二十四岁。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清高宗(乾隆帝)即位之后,追复弘时的宗籍。

据《清皇室四谱》的记载:“弘时长大,且已有子,忽于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后人认为弘时为雍正帝赐死,多是因为对此句的误解。 事实上,弘时并没有被雍正帝处死,但确实受到极为严厉的惩治。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甫登皇位的乾隆帝颁谕:“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乾隆帝的上述话语,使人认为弘时被削除宗藉,是因行为放纵所致,但其具体缘故,却又语焉不详。值得注意的是,《清高宗实录》有意不载其后庄亲王允禄等人关于恢复弘时宗籍的奏折,而它则是澄清弘时之死疑点的有力史证。

允禄等人的有关奏折如下: “总理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等谨奏,为钦奉上谕事。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月奉上谕,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钦此。 “查,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钦此。 “臣等查三阿哥从前原因阿其那获罪株连,与本身获罪撤去黄带者不同,今已故多年,蒙皇上笃念兄弟之谊,欲仍收入谱牒,于情理允宜。应钦遵谕旨,将三阿哥仍载入玉牒。俟命下之日,交与宗人府办理可也。谨奏请旨。依议。” 允禄等人的奏折表明: 第一,弘时是因允禩之事牵连获罪。 第二,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八日以前,雍正帝已将弘时逐出紫禁城皇宫,勒令他去做允禩之子,宣告父子之情已绝。 第三,弘时受到上述严惩后,并未按照雍正帝的希望改变立场,因而与皇父的关系愈加恶化。于是雍正帝对弘时的惩治进一步升级,四年(1726年)正月将允禩撤去黄带,从玉牒除名,二月,对弘时做了同样处理。 第四,弘时被撤去黄带后,由其皇叔允祹约束养瞻。这比允禩亲子弘旺在其父获罪后“发往热河充军”,继而又被长期拘禁的境况,尚强出许多。弘时为雍正帝所杀之说,不能成立。弘时是雍正的三儿子,为什么只活到24岁?弘时是雍正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后的地位是很高的,仅次于皇后,而且雍正也是非常的宠爱他,可以说,他当时是很有可能坐上帝王的位置的,但是为什么他就只活到24岁呢?

其实,宏时有这个下场也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的,因为我们知道,雍正是通过九子夺嫡才拥有皇位的,而且当时的雍正是很不受兄弟们欢迎的,在他夺嫡的过程中,也只有一个皇弟支持他,可以说,他拥有这个皇位是来之不易的,而且当时他的最大竞争对手就是他的八哥允禩。

所以说,雍正就算登上了皇位,他也是对自己的八哥很猜忌,非常的防范他的,可以说他一直在找着一些符合的借口想除掉他的八哥,但是弘时作为他的儿子,是雍正刚开始精心培育的儿子,他却因为自己的嫉妒而倾向允禩,这件事情让雍正知道的,他非常的愤怒,而且还和弘时断掉了父子的关系,还勒令他为允禩的儿子,就因为这个弘时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了。

同时他的一生就被毁在这里了,而在后来雍正废除了允禩的官职,而弘时也是得到了相应的下场,被自己的亲生父亲逐出了紫禁城,最后被皇叔收留,而这时候的弘时也只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年,他经历到了这么多的绝望,所以他剩下的日子里也是在抑郁中生活着,可以说他是非常的孤独的,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只活到了24岁,就在忧郁中死去了。

雍正儿子弘时是怎么样的人?最后结局怎样? 弘时,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生。世宗第三子。雍正五年(1727)以所谓放纵不谨等为借口,削宗籍,赐死。无封。弘时(康熙四十三年二月至雍正五年八月初六) 雍正三年逐出宫廷,令为允禩之子,四年二月黜宗室,交与允裪养赡。高宗继位,追复宗籍,子1人,四岁卒,无嗣。弘时,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生。世宗第三子。雍正五年(1727)以放纵不谨,削宗籍,赐死。按常理而言,弘时应是雍正帝择嗣时的首要人选。因为他既在诸子中排行最先,又已成人,且有子嗣,其生母李氏在雍邸时已是侧福晋,其名份仅次于嫡福晋乌拉纳喇氏。弘时的上述优势,都是弘历所不具备的。可是,雍正帝建储时却弃长而择幼,选中比弘时小7岁,尚是一位少年,其生母钮祜禄氏在雍邸时并无正式位号的弘历。雍正帝为何不喜欢弘时呢?

弘时20岁以前,先后经历了康熙帝两废太子,诸皇子为谋取储位拉党结派,明争暗斗,皇十四子允禵率师西征,收复藏地,康熙帝猝死,胤禛获取皇位等一系列大事。乾隆帝称弘时“放纵”、“不谨”,表明他具有率直、任性的性格特征。尽管尚无史料予以证实,但根据雍正帝其后勒令他去做允禩之子这一情况,似可判断早在雍正帝继位前,弘时对于允禩等人,即有一定好感,他对康熙朝晚期储位之争的看法,具有与其父胤禛截然不同的倾向性。因此,雍正元年雍正帝秘密建储时,当然要将这位怀有异志之子,排除在外。 尽管如此,雍正帝继位前,他与弘时之间并无明显的利益冲突。当父子两人分别完成从皇子到皇帝,从皇孙到皇子的角色转换后,由于具有居长、生母地位较高等优势条件,弘时对储位怀有希冀,也是情理中事。然而,雍正帝秘密建储后,这对父子的关系逐步恶化,双方矛盾的性质,也随之改变。 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的秘密建储虽然做得十分缜密,但仅3个月后,便由他本人泄露了天机。是年十一月十三日是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帝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14]这是一个意味深长之举:在位皇帝特遣未来的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对于雍正帝这一举措最为敏感,且又因之最为沮丧者,莫过于弘时。一年后,他的疑虑再一次被证实。雍正二年(1724年)底康熙帝“再期忌辰”,弘历第二次“祭景陵”。[15]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他进一步倒向雍正帝的反对派允禩一方,对其父所做一切持不以为然的态度。 雍正帝的继位,使允禩等人所拥戴的皇十四子允禵帝梦成空,他们做为新帝的反对派,受到皇权的制约和打击。雍正帝在秘密建储中以弘历为储嗣,弘时继承皇位的可能性永远丧失。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这一共同原因,使弘时与允禩等人在政治上相通相近,并对雍正帝产生极大不满。从实质上看,雍正帝与弘时的矛盾,具有维护或削弱皇权的性质,随着弘时与其父关系的恶化,他已逐步站到皇权的对立面,为皇权所不容。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帝继位后与弘时之间矛盾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从中也反映出秘密建储之举以及雍正帝对允禩等人的打击逐步升级,对于他与弘时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雍正帝继位初始,对弘时尚怀有父子之情,为其择师一事,颇费心思。元年(1723)冬,56岁的安庆府教授王懋竑被召见,授翰林院编修,“命在三阿哥书房行走”。王懋竑原籍江苏宝应,自幼师从叔父王式丹,“刻厉笃志,耻为标榜声誉,精研朱子之学,身体力行。”[16]雍正帝特从千里之外,找来一位惟谨惟慎,具有浓厚封建正统思想的宿儒,专门辅导弘时的学习,用心可谓良苦。这说明他对弘时尚抱有一定希望,认为后者或许能够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有所长进,改弦更张,使父子关系得到改善。 福建漳浦人蔡世远被雍正帝选做弘历与弘昼的师傅之一。[17]史载,王懋竑上任后,与蔡世远“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看来,雍正帝继位后,即阖家迁入紫禁城皇宫,弘时虽已完婚生子,但亦同住宫内,并未分府另居。[18]雍正帝所称弘时“断不可留于宫庭,” 即指此而言。 清宫每年岁末,例由皇帝向大臣颁赐福字。元年十二月,雍正帝“命书房中有未得福字者,令亲诣养心殿”。适逢“三阿哥奉差出府”,王懋竑“不往书房,不得与赐,而蔡公独得之。次日,三阿哥言当请赐”,王懋竑“以小臣不敢请”,与张廷玉(时任户部尚书)相商,张廷玉对他的态度深表赞赏。[19]这件事中,弘时的率直性格与王懋竑的谨小慎微作风,都表露无遗。弘时的“奉差”则表明,此时雍正帝与弘时的关系尚未破裂。雍正的儿子三阿哥叫弘时,四阿哥是弘历,五阿哥叫弘昼,那六阿哥叫什么? 雍正皇帝先后得十六子八女,皇长子和皇次子幼年去世。临死前,雍正把皇位传给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命皇三子弘时自毙。皇五子弘昼从小软弱,未能和兄长们争位,也没有这个意图。弘历即位后年号乾隆。

弘晖,长子,端亲王。 弘时,三子,削宗籍。 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福惠,六子,乾隆时追封为怀亲王。 弘瞻,七子,雍正十一年生,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弘昀,早殇。 弘昐,早殇。 福宜,早殇。 福沛,雍正元年生,即日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和硕怀恪公主,次女,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雍正是真杀了自己儿子弘时吗 雍正没有杀死自己的儿子,只是迫令三子弘时自裁。 雍正活到成年的儿子只有三个:弘时、弘历和弘昼。 皇四子弘历是康熙圣祖生前非常喜欢的皇孙,很大程度上讲,雍正得到帝位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康熙喜欢雍正的这个儿子。雍正即位后,反对势力一直暗潮汹涌,当时已经成年的三子弘时有自己的价值观,对于夺皇位失败的八王允禩等人一向有好感,他对康熙朝晚期储位之争的看法,具有与其父胤禛截然不同的倾向性。因此,雍正元年雍正帝秘密建储时,当然要将这位怀有异志的儿子排除在外。 尽管如此,雍正帝继位前,他与弘时之间并无明显的利益冲突。当父子两人分别完成从皇子到皇帝,从皇孙到皇子的角色转换后,由于具有居长、生母地位较高等优势条件,弘时对储位怀有希冀,也是情理中事。然而,雍正帝秘密建储后,这对父子的关系逐步恶化,双方矛盾的性质,也随之改变。通俗地讲,弘时的悲剧命运恰是年长,使得他因为在雍正谋求皇位之时就已经有了与父皇不同的见解而招致不测! 雍正要保四子弘历继位也有深沉的考虑,那样就可以借机向臣僚们表明,他只是替康熙看中的皇孙守江山,以示对圣祖的尊重,也表明自己“实际上不愿当皇帝”的态度,那样他的日子机会好过一些,当弘历的兄长成为继位绊脚石的时候,雍正不惜忍痛割爱,按照常理,完全可以将弘时幽禁而不用置之死地的。也正是看到了这种早就确定的局势,弘历的弟弟弘昼就只能装得风流糊涂,远离政治漩涡以避祸,成为清史上有名的糊涂王爷。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雍正的儿子三贝勒弘时有没有妻儿? 有,但后来死了

雍正第三子弘时 弘时(康熙四十三年二月至雍正五年八月初六) 雍正三年逐出宫廷,令为允禩之子,四年二月黜宗室,交与允裪养赡。高宗继位,追复宗籍,子1人,四岁卒,无嗣。 文献档案 清朝玉牒中关于弘时的记载 (雍正)第三子弘时,一子。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母齐妃李氏,知府李文辉之女。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卒,年二十四岁。嫡妻栋鄂氏,尚书席尔达之女。妾钟氏,钟达之女。妾田氏。 《清皇室四谱》关于弘时的记载 皇三子弘时,……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十三年十月,高宗即位,追复宗籍。 《爱新觉罗宗谱》关于弘时独子永珅的记载 (弘时)第一子永绅,康熙六十年辛丑七月二十日午时生,母妾钟氏,钟达之女;雍正二年甲辰正月初六日申时卒,年四岁。 其他资料 内务府奏请将妃娘家人李煤之族出旗折 史家评论 雍正杀子说 孟森:“雍正杀子说” 弘时忧郁致死说 杨珍:雍正杀子辨析 杨启樵:乾隆幼名及雍正诸子处境 桐桐点评: 弘时的悲剧应该是两代人隔阂的悲剧 弘时出生后约四个月,胤禛唯一的嫡子弘晖夭折,当时胤禛膝下仅有弘昀和弘时二子,且皆为侧福晋(齐妃)李氏所出。彼时其母李氏恩宠正隆,接连生下三子一女,想必出于爱屋及乌之情,胤禛对于弘时的降临也是满怀着期盼和喜悦的,因此对于这个儿子的呵护和教育也必定是十分精心的。 特别是在弘时同母弟弘昀(康熙三十九年八月初七日至四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日,11岁卒,无嗣。)殇逝后,至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弘历出生之前,他都是雍亲王的独子,所以他的父亲必定会将全部的心血投在他的身上,在他的身上寄予过很大的期许和冀望。按理来说弘时在诸位兄弟之间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可能是望子成龙的父亲说对于这个儿子的要求太苛刻了吧,胤禛的这份爱太沉重了,这种表达爱的方式,让弘时幼小的身心无力承担,在他眼里父亲严厉的眼神,谆谆的教诲不是爱而是痛,是一种饱受折磨的痛。 当一个父亲全部的心血付诸东流,那是一种多大的失落,多大的挫败感啊,所以胤禛恼怒,对弘时也愈加严苛,而弘时也对他愈加畏惧,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不可弥合! 一个是望子成龙,一个是面对父亲的严格教导无所适从,甚至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我觉得雍正对弘时的复杂感情,一言以蔽之,就是“恨铁不成钢”。他对于弘时不能善体自己的良苦用心而感到愤恨。 特别是在康熙末造,储位空悬,不讨乃祖康熙皇帝所喜的弘时没有像其他年长皇子的嫡长子一样被册封为雍亲王世子,这多少让胤禛有些难堪,所以很可能他会迁怒于弘时,自责于自己的教子无方,而这只能导致父子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 不过雍正初年胤禛对于弘时还没有完全失望,还在为他延请饱学之士王懋竑为师,教导他的学业和做人原则,希望他能够成为符合封建社会秩序的合格的皇子,而胤禛在赏赐上的厚薄之所以做的这么明显,很有可能是给弘时以压力,以此激励他努力上进,但是却反而让弘时觉得父亲偏心不公,甚至觉得父亲无时无刻不在为难自己,从未喜欢过自己。再加上生母以侧福晋之尊要屈居他人(弘历生母先前是低于齐妃李氏的“格格”,只不过是一个没有名分的小妾而已,而李氏则是雍正两位侧福晋之一,位份尊贵)之下,使他觉得这一切都是为自己所累,心生愧疚和无限的怨恨。再加上他当时那个年龄段正是离经叛道、情绪极为不稳定之时,一时顶撞了父亲,说些悖礼僭越的话也是大有可能的,而在胤禛而言,“包容”了这个儿子这么多年,他却丝毫不能懂得他的苦心,愤怒之余对很可能让他对弘时愈加失望。再加上自己的儿子在自己最孤立的时候,投向政敌胤禩等人的阵营,则让雍正对他彻底绝望了,为了泄愤,也为了杀一儆百,摆脱这种孤立的整治地位,雍正开始拿亲生的儿子开刀。 不过雍正顶多是把弘时过继给允禩为子,将他驱除出宗室,并交给十二弟允祹管教约束而已,但并未杀他,弘时应是抑郁而终的。 我比较赞同史学家们关于弘时的获罪与和允禩交往深厚有关的推测,否则的话,雍正断然不会将自己的亲子过继给政敌为子。但是我也不太同意杨珍女士关于弘时是因为储位无望才倒向胤禩的观点。我觉得弘历被胤禛选定为继承人,这本身就没有多大的悬念,弘时不会心存幻想。况且即使不以个人的才能和父亲的好恶来判断继承人的人选,只因雍正诸子除弘历之外,其余诸子的生母均是汉军旗出身这个事实,就足以清楚储位谁属了。择立弘历为储君,这是胤禛为了团结满洲上层贵族,稳定政治局势的必然抉择。通过胤禛对后妃册文上扬此抑彼的做法就很清楚胤禛从一开始就在为弘历的继位铺平道路。弘时的脑袋不会不清楚,不会对储位心存觊觎,更不会因为幻想落空,而产生愤恨,转而投向允禩。 其次我认为雍正将弘时交予十二弟抚养,其实就是为了以后开恩预留余地的,毕竟他和雍正有血缘关系,胤禛对他的态度和对允禩和弘旺不同,我觉得他从心底里还是不愿意自己的亲生儿子衣食无着,饱受折磨的。他对弘时不可逆转的恨意,缘于他天生对于“返恩为仇”之人的憎恨,缘于他对被判了自己的人决计不能容忍的爱憎分明的性格。雍正是一个大爱大恨的人,他好强,而且爱面子,纵然他不忍心,纵然他看到弘时抑郁而死的结局而感到有所愧疚,他也是不会明显表现出来的。再加上他和弘时位属父子,他们之间的伦理纲常摆在那里,因此这会让胤禛对弘时所有的愧疚和后悔都转变成“天经地义”、“理所应当”。他以此来安慰自己,以此来自欺欺人。 弘时的早死,使得父子之间的关系不再存在调和的可能,而胤禛对他的恨意也不再有机会改变,再加上舆论的失意,使得雍正倍感孤寂,午夜梦回的时候,他想起弘时,一定会暗自神伤自怜,觉得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胳臂肘往外拐,不以自己为意,因此吃酸醋,使性子,使得他对弘时的怨恨也会随此而有“增”无减的。不过可以肯定在胤禛的心目中弘时还是有一定分量的,他对弘时不是简单的爱和恨,而是一种特别复杂的心情,我想若非如此的话,乾隆也不会把弘时迁到泰陵阿哥园,除非是他成心想惹得泉下的皇父不痛快。雍正三子弘时是怎么死的抑郁而终。

爱新觉罗·弘时,满族,1704年3月18日出生,清朝雍正帝第三子,乾隆帝的异母哥哥。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

他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在雍正五年(1727年)被削除宗籍。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抑郁而终,年二十四岁。

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蒙古人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葬清西陵之泰陵。

扩展资料《甄嬛传》:弘时储位落空郁郁而终

弘时20岁以前,先后经历了康熙皇帝两废太子,诸皇子为谋取储位拉党结派,明争暗斗,皇十四子允禵率师西征,收复藏地,康熙皇帝猝死,胤禛获取皇位等一系列大事。

雍正皇帝清除反对派的斗争始于雍正二年(1724年)。翌年二月后,因“三年服阙”,雍正皇帝不再有所顾忌,打击力度随之加大。

雍正三年(1725年)春夏之交,弘时因储位落空而与皇父的矛盾迅速激化之际,也恰是雍正皇帝清除反对派的斗争全面展开的关键时期。正是在此期间,弘时的立场完全转向允禩等人,同雍正皇帝的关系彻底破裂。

允禩等人也会以各种方式,予以拉拢。弘时在受到被逐出宫、勒令为允禩之子的严惩后,并未退缩,依然故我。因此,四年(1726年)二月,雍正皇帝将允禩、允禟等人从玉牒除名仅仅一个月后,对弘时也予以同样惩处。

三年(1725年)春夏之间,雍正皇帝公开表示与弘时父子之情已绝,勒令他去做允禩之子,这不仅是为“教导”其他皇子,更重要的是为了警告仍“以允禩为屈抑”的诸王大臣们,“使知儆戒”。

弘时被除宗籍,交与允祹“养瞻”后,仅仅挨过一年半,24岁的弘时便郁郁而终。

为何年龄只比弘历小几个月的弘昼,却不想继承皇位呢?

康熙时期他的几个儿子为了继承皇位,斗得你死我活,最后雍正当了皇帝,和他争夺皇位的几个皇子下场都不太好。雍正皇帝成年的皇子只有三个人,并且长子弘时不得雍正喜爱,那么雍正只能从弘历和弘昼中选一个当皇帝,但是弘昼明确向雍正表示自己不想继承皇位。那么弘昼为什么不想继承皇位呢?皇帝过于辛苦,弘昼不想太过劳累,弘历非常优秀,弘昼不想和弘历争夺皇位,弘昼知道雍正想立弘历为继承人,因此他不想引起父亲误会。

一、当皇帝非常辛苦,弘昼不想太过劳累,他想逍遥自在当个王爷。雍正皇帝非常勤政,他每天都非常辛苦,并且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这些在弘昼看来非常痛苦,他认为当一个王爷逍遥自在更好,他不想自己过于操劳。因此他和雍正表示,自己不想继承皇位,想要当一个逍遥王爷。

二、弘历非常优秀,弘昼不想和弘历争夺皇位,伤害两兄弟的感情。雍正的皇子弘历非常优秀,并且弘历有很多大臣支持,弘昼认为自己如果和弘历争夺皇位,会导致骨肉相残,伤害两人的兄弟之情,并且争夺皇位的过程过于残忍,他没有那股狠心,因此他表示自己不想争夺皇位,想过的逍遥自在一些,不愿意伤害和弘历的感情。

三、弘昼知道雍正想把皇位传给弘历,因此他不想引起父亲误会。雍正继位之初就非常看好弘历,并且想把皇位传给弘历,让弘历继承皇位。弘昼知道父亲内心想法,因此他表示不会争夺皇位,他这么表示是不想引起父亲误会,他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这样雍正可以放心进行权力交接。

弘昼认为皇帝是个苦差事,他自己不愿意吃苦。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什么会继位?

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但他毕竟是封建皇帝,有着重大过失和种种局限,他的继位为帝,也存在很大疑点。

雍正的主要功绩有

摊丁入地。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耗羡归公。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说:"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闾阎咸免扰累。"

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清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其特点是处理政事迅速而机密。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此机构存在200年,直至清末。与创立军机处伴随的是推广奏折制度。由于以前的官文书批转手续繁复,且经多人阅看,时间拖延且难于保密,而奏折则向皇帝直接呈送,直达皇帝本人。雍正扩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折的人数,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时反映情况,报告政务,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员们相互监督,皇帝得以了解他们的贤愚、勤惰、政绩、操守。

改土归流。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

此外,雍正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政绩,如惩治贪污、解放贱民、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等,为中国的统一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是,雍正也有严重的过失和局限。他在位期间虽没有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但零散的反抗经常发生,雍正的镇压措施十分严厉。不论具体情节,抗官者即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甚至拒捕时,有人"共在一处,虽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观,即系同恶共济",均斩立决。对民间秘密结社,嘱咐官吏们"时时察访,弋获首恶,拔树寻根,永断瓜葛"。苏州手工业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罢工叫歇,雍正严加惩处,立碑永禁叫歇。雍正时文字狱日益频繁,汪景祺因"谄附"年羹尧而立斩枭首,查嗣庭因趋奉隆科多而戮尸示众,陆生楠因议论时政而被军前正法。最为轰动的是吕留良案,吕是清初具有民族思想的学者,已去世40年,后有曾静、张熙读吕氏之书,受其影响,竟去策反岳钟琪,要他反清复明,酿成大案。吕留良被开棺戮尸,其儿子、学生处死刑。雍正朝文网甚密,株连人众,处刑严酷。知识分子动辄得咎,形成闭眼不敢看现实,缄口不敢谈政治的沉闷风气。

雍正遵奉重农业、轻工商的信条。他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根据这一理论制定的政策必然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他又认为:开矿"断不可行"。因为开矿将引诱人们离开农本,追求末业,而且矿工聚集一地,易于闹事。

雍正在对外交往中亦固步自封。当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日益增多,但雍正却不许中国商人出洋贸易,设置种种障碍,声言"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后来,在沿海各省的再三要求下,虽稍稍放宽海禁,但仍加以种种限制。尤其对久住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当时,西方先进国家正在鼓励海外贸易,而中国即使是杰出的君主也缺乏世界眼光,限制对外交往,故而成为国际潮流中的落伍者。

雍正还好大喜功,急于求成。正因如此,故河南垦荒,四川清丈,陕西挖井,直隶营田,本意为利民,却劳而无功,反成民间之累。他的性情偏急,喜怒无常,手段残酷,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他死后,乾隆继位,一反雍正苛严之治,实行"宽严相济"的方针,昭雪死者,释放囚犯,缓和了矛盾。故后人评:"纯皇帝(乾隆)即位,承宪皇帝(雍正)严肃之治,皆以宽大为政,万民欢悦,颂声如雷。"

谈起雍正,就会想到他的继位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他受康熙遗诏继位,是合法继承;一种认为康熙并未传位与他,雍正是矫诏夺位。由于雍正即位,篡改了历史,销毁了档案,现在已找不到他矫诏夺位的确凿证据。斧声烛影,已是千古的疑案,但从各种迹象推断,他的继位确实存在很多疑点。

康熙晚年,太子废立,诸子争位,闹得乌烟瘴气,储位虚悬,人心不定。当时因准噶尔入侵西藏,康熙命皇十四子允?为抚远大将军,统兵援藏,给以大权,用正黄旗?,称大将军王,礼仪隆重,规格极高,康熙当是意有所钟。康熙称赞允?的才能"大将军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很多人心目中也以允?为接班人,如皇九子允?说允?"聪明绝世","才德双全,我弟兄内皆不如";"十四爷现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将来这皇太子一定是他"。可是,康熙在畅春园猝然去世,雍正与时任步军统领,掌管京师兵权的隆科多勾结密谋,夺取了帝位,而允?远在青海,鞭长莫及,故而帝梦成空。雍正后来所讲康熙弥留前遗命传位雍正的情形,仔细推敲,矛盾甚多。如说隆科多为惟一顾命之大臣,而其他谕旨中却说,康熙死时隆科多不在御前,又说康熙传诏时皇十七子允礼在寝宫外侍候,而其他史料证明,允礼时在皇宫内值班,并不在畅春园寝宫外,如此等等。因此,是否存在这一临终传位的现场,实属疑问。

由于雍正夺位篡立,激起了皇族内部的集体抗争,除皇十三子允祥以外,雍正的其他兄弟大多反对雍正继位。允?是争夺皇位的对手,被从前线调回,永远禁锢。皇八子允祀、皇九子允?是雍正的死对头,雍正痛恨入骨,将二人迫害致死。皇十子允?和皇三子允祉、允祉的儿子弘晟均被永远囚禁,皇十二子允?被降爵贬秩,连雍正的亲生儿子弘时也不满其父的作为,竟站在八叔允祀一边,被雍正处罚致死。据朝鲜的记载,雍正上台,被杀的宗室、官员达数百人。连康熙身边一位照料皇帝起居的内务府官员赵昌,在康熙死后也立即被杀,引起举朝震惊,这大概是赵昌太了解康熙去世和传位的真相,因而得祸。康熙生前长住畅春园,死后葬在东陵,而雍正长住圆明园,别建西陵,似乎要远远躲开父亲。须知雍正的迷信思想很浓厚,如果做了对不起父亲的事,就会有这类悖于常理的举止。雍正后来似乎也愧恧不安,乾隆说:允祀、允?"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将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这是不是雍正受到了良心谴责的内心表露呢?

雍正的继位存在很多疑点,可能出于矫诏篡立。这样说并不是要抹煞他的历史功绩,应该说封建统治者骨肉相残是经常发生的。封建社会中,即使一个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阴谋手段和残酷斗争来夺取和巩固统治,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努尔哈赤都有屠兄弟、杀儿子、逼父亲的行为,雍正并不是个例外。他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勤于政务,洞察世情,以雷厉风行的姿态进行整顿改革。雍正统治十三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承上启下,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9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