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孙传庭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末年,有一位太监掌控大权,贪污腐败,弄得明朝民不聊生。此人便是魏忠贤,皇帝号称万岁,他便敢号称九千九百岁,民间更是流传一句话:“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足以见其权利之大。不过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选择跟魏忠贤同流合污,也有一些人十分不满魏忠贤,孙传庭便是其中之一。
据《明史》记载,孙传庭少年时便一表人才,饱读诗书,曾在公元1619年时高中进士,后被封为永城知县,几年后再度升官,调入京城,成为稽勋郎中。那时恰巧是魏忠贤专政,孙传庭深知自己实力薄弱,若是去跟魏忠贤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但另一方面,自幼以来所受到的教养令孙传庭无法成为魏忠贤的亲信,所以他选择了弃官回家,以表清白。
崇祯皇帝登基后,处置了魏忠贤等人,并对之前的一干大臣进行了表彰以及提拔,孙传庭便再次步入仕途,成为验封郎中,数月后越级升官为顺天府府丞。从这也可以看出,人生道路上的抉择十分重要。孙传庭当时若是选择了魏忠贤,虽可以快活一时,但日后难免会身首异处,而选择了弃官,却为自己赢来了更大的机遇。
公元1636年,农民军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起义,而当时大明朝却无人可用。在危急关头,孙传庭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得以成为陕西巡抚,一方封疆大吏。之后,孙传庭建立了秦军,跟闯王高迎祥在陕西打了一场割据战,高迎祥见久攻不下,有些急躁,便派兵准备绕路前往西安。此计被孙传庭所识破,他率兵埋伏高迎祥,最终大败农民军,高迎祥也被送往北京进行处决。此战令孙传庭名声大噪,也让起义军有了一位新的首领那就是闯王李自成。
这一下,李自成也跟孙传庭有了恩怨,公元1638年时,孙传庭更是以逸待劳,采用分兵堵截的战术大败马进忠等人。之后,他跟洪承畴联合,在潼关南园地区设下了一个陷阱,等待着前来支援的李自成的落网。最终,李自成果然上当,经过一场激烈的厮杀,李自成最终率领着18骑兵仓皇逃窜。孙传庭本想乘胜追击,一举灭亡农民军,却无奈,清军大军压境,已经攻入了长城,孙传庭以及洪辰畴二人只好火速回京,抵御清军,而这也给了李自成休养生息的时间。若是清军再晚来几日,李自成多半也要步高迎祥后路,成为刀下死鬼。
二人回京后,孙传庭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原因是主和派杨嗣昌跟孙传庭十分不和。于是当时洪辰畴入京面圣,大受嘉奖,而孙传庭却被下令禁止入京。论功劳,孙传庭是要大于洪辰畴的,这种做法自然令他不满。公元1639年时,朝廷调任孙传庭为保定山东河南等地的总督,按理说如此大官,出任前应该面圣。可受到杨嗣昌的影响,崇祯帝却并不愿意见孙传庭,孙传庭一气之下,就选择了借病休假,不想再继续为官。
杨嗣昌却是意图赶尽杀绝,他把孙传庭装病一事上报给了崇祯帝,崇祯帝大怒,将孙传庭抓入牢中,贬为平民。而此时,孙传庭的手下败将李自成却过得无比滋润,因为当时河南有旱灾,史书记载:“饥民唯恐自成不止”。可见,在当时河南百姓心中,朝廷已经失去了威严,而李自成才是他们值得信任的对象,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明朝的失败从此处便可见一斑。
公元1642年时,李自成拥兵数十万,卷土而来,围困开封。崇祯帝惊恐万分,连忙将孙传庭释放,希望他能挽救局面。当时几经周转,孙传庭在陕西站稳了脚,手下培养出了一干精兵,但可惜人数过少,军中多数还是新兵,还需时间来培养。不过崇祯帝却焦躁无比,他屡次下令催促孙传庭出兵,无奈之下,孙传庭只能听命。按人数而言,当时农民军远强于孙传庭部,不过孙传庭却通过智慧,打了一场胜仗,却因天气原因,无法继续追击。而就在孙传庭率部休整时,农民军再度袭来,凭借着人多势众,大败孙传庭,将其赶至陕西,史称:“柿园之役”。
公元1643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孙传庭也被其用十万大军围攻,最终不敌,战死沙场,死时51岁。值得一提的是,孙传庭死后,崇祯帝却昏庸的认为他是潜逃,有诈死叛敌的可能,所以没有给孙传庭任何赠荫。而待到乾隆登基后,这位满清的皇帝,却被孙传庭这个汉人的忠贞所感,追封其谥号为忠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孙传庭的失败,主要归咎于崇祯大帝。不懂军事却瞎指挥,
一、孙传庭简介
孙传庭(1593~1643年),字伯雅,号白谷,代州振武卫(今山西代县)人,明朝名将。
一表人才,多有谋略。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及第,授永城县令。不满魏忠贤专政,弃官回乡。崇祯帝即位后,起为吏部验封郎中,迁顺天府丞。崇祯九年(1636年),出任陕西巡抚,组建秦军,伏杀闯王高迎祥。
崇祯十一年(1638年),与洪承畴配合,于潼关南原大破李自成部,李自成仅率十八骑逃入商洛山。之后与兵部尚书杨嗣昌政见不合,遭崇祯帝下狱。
崇祯十五年(1642年)重新起用,接任汪乔年的陕西三边总督职务,不久即加督河南、湖广、四川、江南等地七省军务,挂兵部尚书衔,赐尚方宝剑。崇祯帝强令其率军出潼关解开封之围。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仓促出关。十月。与李自成主力决战于汝州,明军大败,死伤四万余。孙传庭随即率残部退还潼关。李自成一日夜狂追四百里,并用孙传庭的帅旗骗开潼关城门,城破。孙传庭当场战死,事后连尸首都无从寻觅。然崇祯帝却认为他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赠荫,至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才追谥为?忠靖?。
二、孙传庭战败的详细经过
崇祯十一年(1638年),孙传庭与洪承畴在潼关南原以重兵埋伏,聚歼起义军,打得李自成仅率18骑突围而走。
在当时,陕西境内的义军基本被扑灭,如果再加一把劲,不说能逮住李自成,最起码朝廷也不会像后来那样,失去对时局的掌控。
然而,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崇祯大帝的命令下来了。
崇祯十一年八月,多尔衮率清军从密云突破长城进入关内,由于大帝的瞎指挥(派一个太监去监军),宣大总督卢象升战死,以致京城戒严,再无人能迎战清军。于是大帝紧急从各地抽调精锐进京勤王。
而孙传庭和洪承畴都在被征招之列。崇祯皇帝不懂军事,瞎指挥。北京城距离西安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至少整个山西都是天然屏障。孙传庭也知道当时自己的处境,如果冒险出关作战,在平原上和战斗力更强的农民军进行野战,恐怕是凶多吉少。
但是随着农民军实力的强大,崇祯皇帝无法忍受这一切,尤其是李自成杀了很多明朝的宗室亲王,同时又打下襄阳之后,改名为襄京在此称王。这更是触动了崇祯皇帝心中那根敏感的弦,所以他不顾一切强烈要求大明朝最后一支精锐军队,也就是孙传庭所率的西北精兵,去剿灭农民军。
孙传庭最后被逼无奈,率领10万大军东出潼关作战。虽然孙传庭的军队还有一定的战斗力,但是与农民军比还是差了不少。而到了王朝末期,后勤方面保障也很不得力,导致孙传庭的军队都饿着肚子和农民军作战,最后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打败,而孙传廷全军覆没,自己也死在了乱军之中。
孙传廷之所以会败给李自成,我认为是由于当时明朝末年军队实力太弱,以及各种天时地利造成的。
孙传廷是袁宗焕死后明朝的最后一员大将,明朝末年,朝廷政府同时面临北方女真族南下,而内部又面临农民起义。其中李自成所带领的起义军声势浩大,李自成的威胁要远远超过女真族南下。
其实孙传庭的失败也不能全怪在他自己身上,有很大的原因是以为当时的帝王崇祯帝。以为崇祯没有耐性,不等他将士兵训练好就急着开战,最后导致了他的失败。
当时农民起义的李自成等人确实是被孙传庭打得落花流水,有一次更是打得只剩下17人,最后逃到了深山当中。但是就在孙传庭准备全力追剿李自成的时候,这时辽东战事却是再次吃紧,这个时候在八月份的时候清军再次越过长城,直达京师,崇祯就立马召各路兵马入京勤王,勤王总督卢象升更是战死,随即崇祯就召孙传庭与洪承畴进京。
崇祯这个人是十分的惜命,每次当清军入关打到北京的时候,崇祯都会号召天下兵马入京勤王,就是很典型的“顾头不顾腚”,根本就没有战略性考虑,而且崇祯在为政期间,号召勤王次数更是超过了历代君王总和。
当然也是因为孙传庭被调到北京才让李自成成功喘了一口气。
因为杨嗣昌十分主张与清兵议和,崇祯也是因为清兵几次“恐吓”也是有议和的打算,可是孙传庭却是反对最激烈的几个之一了,这就让杨嗣昌对孙传庭存在巨大的矛盾。所以他就设计陷害孙传庭,崇祯就马上把孙传庭贬为平民,还将其囚禁。
后来杨嗣昌被李自成打得落花流水,崇祯不得不将孙传庭放出来,因为孙传庭的士兵也手大多是新招募的,作战力低下,是要训练的,所以孙传庭不希望快速与李自成快速决战,结果崇祯就说了一句“帝不听”,不断催促孙传庭与李自成决战。就这样,一打就败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9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