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唐朝河朔三镇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唐朝自“安史之乱”结束后,藩镇割据的问题开始初见端倪,并成为了遗祸唐朝百年之久的存在。以至于,唐朝最终因藩镇之乱而走向覆灭。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便可以发现,“河朔三镇”近乎成为了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的一个代言词。这中间,“河朔三镇”所指的为河北地区的卢龙、成德与魏博三镇。
历史上“河朔三镇”的诞生,同“安史之乱”平叛的不彻底,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时,刚刚继位的唐代宗,急于平定“安史之乱”于是,便采取了招降的方式,而河朔变乱的祸根,便于此时被埋下。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自公元763年“河朔三镇”确立,直到晚唐乱局打开的这一百一十年时间里,“河朔三镇”总共发生过六十五起的变乱。换言之,唐宪宗时期有“元和四十八藩镇”的说法,而小小的“河朔三镇”变乱次数就达六十五起。并且在这一百年时间中,算上“河朔三镇”唐朝的藩镇变乱次数,藩镇变乱次数一共为一百七十起左右。总之,“河朔三镇”对于唐朝而言,无异于一个火药桶般的存在。
由此可见,“河朔三镇”割据的问题,使得唐朝处于了一个长期阵痛的状态。同时,关于“河朔三镇”割据的问题,还有很多的细节值得我们深入了解。这中间,“河朔三镇”于百年时间中,虽然是变乱不止的状态,但“河朔三镇”却未曾完全脱离过唐王朝,而只是选择割据。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河朔三镇”所以会出现如此的情况,实际上同“河朔三镇”的游离性有很大的关系,这一观点为《唐代藩镇研究》中所提出。这种游离性所指的主要就是,“河朔三镇”虽然一直实行割据,但其却不能完全脱离唐王朝这一政治框架。这是因为,“河朔三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属于“安史之乱”那样的帅叛,而属于纯粹的兵叛。
在“河朔三镇”割据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河朔三镇”所发生的变乱,并非都是反抗唐王朝的叛乱,而绝大多数都是藩镇内部的变乱。而这种变乱,则多是因拥立节度使而起,即藩镇之兵,通过拥立节度使来维持自身的利益。因为,这些藩镇之兵经过时间的发展,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本质上受利益的驱使拥立节度使,以此来截留赋税,一旦节度使显现出同唐朝对抗的意向,那么藩镇之兵便会以变乱的方式重新拥立节度使。
可见,历史上的“河朔三镇”所以不会完全脱离唐朝,主要就在于,“河朔三镇” 的核心并不在于节度使上,而在于藩镇之兵,节度使充其量只是其利益的代言人而已。并且,对于这些藩镇之兵来讲,脱离唐王朝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三镇即便脱离了唐朝,其也很难完全面对唐朝的弹压态势。这样的情况下,倒不如在唐朝的框架下,奉天子之名行割据之实,这样既能保证自身的利益,同时也能避免将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以至于,变乱频发的“河朔三镇”,于晚唐时期成为了最不希望唐朝解体的一股力量。
历史上“河朔三镇”割据的问题,可以说在古代史中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其一直同唐朝背道而驰,但又始终无法脱离唐王朝。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中实属罕见。可以说,“河朔三镇”的出现,使得唐朝中晚期的历史呈现出了一幕幕诡异的景象。
藩镇之间力量相对均衡,南方的藩镇没有力量消灭北方的藩镇,北方的藩镇也无力进攻南方的藩镇。
在中晚唐时期一共封了89个藩镇,其中真正有造反事迹的只有11个,而从头到尾一直割据的,只有三个,就是河朔三镇,实际上这三镇都是安史之乱时期跟着安禄山起兵的三镇,只是安史之乱打到后来中央和藩镇都打不动了,中央就招安了这三镇,继续封他们为节度使,这三镇名义上也服从李唐王朝。
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虽然藩镇割据很多,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藩镇能够推翻中央政府,如果出现了一个非常强大的藩镇,那么其他的藩镇就会设法打压这个藩镇,因为如果这个强大的藩镇做大,太过于强大,就会威胁到其他藩镇的存在,这是唐末藩镇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平衡的原因。
当然,这里面也有当时中央政府实际上也非常强大的原因,比如当时的南方地区,基本都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上,这些地区都忠于唐朝,是当时的赋税主要来源。有了大量的财政支持,中央政府的力量还是相当强大的。
就藩镇的内部结构来说,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组织,这种组织天生不存在侵略性,天生更热衷于自保
实际上,这些藩镇来说,不论谁当了藩镇的头,实际上他们还是要听底下这些士兵以及兵头的话的,因为如果不听他们的,那么就算你是藩镇的头也照样会把你砍了。
如卢龙镇,有一次上任的节度使是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叫张弘靖,此人满脑子的等级观念,是个文人,刚上任的时候是坐轿子去的。这些士兵也没见过坐轿子的节度使,他们眼中的节度使都是能打仗的。
张弘靖喜欢夜生活,经常在当地的夜总会玩到很晚,到了晚上没路灯的时候就要士兵们举着火把给他当路灯,这些士兵都气得要死,原来的节度使和他们是称兄道弟的,现在一个文官天天作威作福。
而张弘靖又看不起这些士兵,经常说现在和平年代你们只会打仗不会写字,要你们何用?有一次一个士兵冲撞了他的仪仗队,张弘靖非常恼火,就当众打板子,结果引发了士兵的哗变,幽州直接反叛,从而造成了整个卢龙镇的反叛。
唐朝河朔三镇怎么被消灭的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自此唐朝由盛而衰陷入长达150多年的混乱局面,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而河朔三镇与中央政府的权利博弈则是重中之重。仅从地图上看卢龙、成德、魏博,占据着今河北大部分地区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北的部分地区,统治区域并不大。尤其是魏博,小小区域何以成为唐朝最强的藩镇?
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安禄山父子、史思明父子死亡结束,然而唐朝并没能把叛军彻底消灭。为了安抚投降的安史旧部,唐代宗将李宝臣、田承嗣、李怀仙分别封为成德、魏博、卢龙节度使。然而河朔三镇名义上归属朝廷,实际上并不服从中央,官吏自己任命,财赋也不上交中央,招兵买马,逐渐形成地方割据。朝廷无礼过问,只能采取姑息政策,致使藩镇越做越大。
为了应对河朔三镇,唐朝在中原地区设置众多藩镇,防止河朔三镇的扩张和反叛,同时保护东南财赋可以来供给中央。张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中》中精辟地将唐代的藩镇分为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以及东南财源型藩镇四大类别。不同藩镇相互制约,而依靠藩镇之间的平衡维系着唐王朝的相对稳定,虽然各个藩镇之间冲突不断,但是一直没再有安史之乱那样大动乱发生。
如果我们向前追溯历史,会发现自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后,关中和山东对峙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后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齐和北周征战多年,直到隋文帝杨坚取北周自立,短暂统一中国后,隋末天下动乱,李唐又与河北窦建德争霸天下,隋唐以关陇贵族为根基,向来与山东士族并不和睦。
因为民间基础不稳,再加上安史之乱后,唐代中央权威旁落,中央政府的姑息政策致使河朔藩镇逐渐做大。尤其是魏博的田承嗣,自身出身门第不高,为了加强军事实力,从底层军人中提拔亲信,逐步形成牙将集团。牙将集团发展到最后以至于地方节度使的废立也由他们决定,进而形成牢固的地方职业军人利益集团。一旦有违背地方集团的利益,马上就起来反叛。
然而这个利益军团虽然实力强大,但是眼光多局限在地方利益上,自身对于并没有很野心取唐王朝而代之,他们更多地集中在维护地方自身利益上,逐步形成相对保持的地方势力,当然藩镇和藩镇之间的彼此制约也限制了一方藩镇的做大。
直到朱温等新式军阀出现,有野心也有势力,打破藩镇之间的均衡,取代唐王朝,建立后梁。又经历五代十国几十年时间,才逐步将河朔三镇的地方势力消磨殆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9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