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何迟迟不杀年羹尧?除了惜才,还与这名女子有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年妃,年羹尧的妹妹,巡抚遐龄之女。雍正未登基之前,在府邸之时,乌拉那拉氏,内大臣费扬古之女,也就是后来的孝敬宪皇后,为胤禛的嫡福晋,而年妃当时便为侧福晋。雍正皇帝的其他妾室,如钮祜禄氏,也就是弘历的母亲,在当时只是格格,地位比年氏要低。也可见,当时年氏在府邸的地位仅次于嫡福晋,还是很高的。
雍正元年,胤禛继位之后,封年氏为贵妃。当时,雍正皇帝十分重视年羹尧,年氏的地位如此牢固,一方面与她在府邸之时的地位是相符的;另一方面,也应该与年羹尧为清朝效力有关系。
史料记载,雍正三年之时,年氏病重。此时,也正值雍正皇帝将年羹尧扳倒之时,年氏的病重,应该与家族的悲惨遭遇相关。那么,年氏是否因年羹尧而受累了呢?显然不是。
年氏在雍正三年之时病重,雍正皇帝非但没有将其打入冷宫,反而封她为皇贵妃。而且特意传旨:“妃病如不起,礼仪视皇贵妃例行。”可以说这是对年氏很高的礼遇了。不久,年氏便去世了,随即雍正皇帝也将年羹尧处死。
值得注意的是,年羹尧之死是在年氏去世之后,可以说雍正皇帝在对待年羹尧问题上,之所以一味妥协,一方面与他的功劳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看在年氏的面子上,所以并未立即处死年羹尧。年氏去世后,年羹尧也随之而去。
雍正帝赐其谥号为敦肃,表达了雍正皇帝对年氏的一种尊重和敬爱。乾隆初年,将年氏从葬泰陵,与雍正帝、孝敬宪皇后合葬在一处。这也充分说明了雍正帝对年氏的感情是很深的,年氏的地位在雍正的后妃之中也是很高的,与影视剧中所演绎的具有很大的差异。
年氏生前身后虽获殊荣,但命运不佳。她所生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皆夭折,年氏的早逝与年羹尧有关,更多的也可能与思子心切有关吧。影视剧中有的将年妃刻画成了倚仗年羹尧之势,嚣张跋扈之人;也有部分影视剧将年妃演绎得隐忍悲惨。实际上,真正的年妃并非如此。总之,她是个苦命的妃子。
众所知周,随着年羹尧的居功自傲和结党营私,雍正对其态度也逐渐由欣赏转为厌恶。不过,在如何处置年羹尧的问题上,雍正皇帝曾一度犹豫不决。这其中缘由固然十分复杂,既有雍正惜才的情节,也有怕年羹尧及其党羽狗急跳墙的顾虑,而或许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便是过于在乎年妃的感受了。
年羹尧当然有罪,不然雍正也不可能赐死他,而他最大的罪过就是威胁到了雍正的皇权。雍正最后能当上君王,的确离不开年羹尧的帮助,所以在雍正登基后对年羹尧也非常的好,然而年羹尧心安理得的收下了这些奖赏,而且还不懂得收敛,认为自己是雍正的恩人有时候连雍正都不放在眼里,对于这样的人雍正怎么可能会放过,虽然年羹尧在军事上的确挺有才能的,但是在政治上他就像是一个职场小白。
年羹尧结党营私非常的严重,这也让雍正非常的生气。雍正上位后最讨厌的就是大臣们之间结党营私,所以他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严格的管制,而年羹尧却知法犯法,对于服从他的大臣,他可以极力向雍正引荐,但是那些不听他话的大臣他却严厉的打击,这也让雍正感觉到自己的威严受到了挑战,因此对他的杀心越来越强烈。
而且年羹尧还受大臣们的跪拜之礼,尤其是和他品阶差不多的大臣,他也让他们行跪拜之礼,这也让雍正非常的生气,因为对于有些朝中大臣,应该只向君王行跪拜之礼,然而他们竟然还向年羹尧行跪拜之礼,根本没有把他这个郡王放在眼里。
年羹尧的贪污也非常的严重,而雍正最讨厌的就是大臣们贪污。清朝时期雍正是治理贪污最严厉的一个君王,在雍正执政期间清朝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收敛了不少,然而年羹尧却并不把雍正制定的这些条例放在眼里,甚至把军费都贪了,这让雍正非常的愤怒,因为他如果只是贪一点官场上的钱也就算了,而那些军费是用来打仗的,这些军费可能意味着一场战争最后是否能够取得胜利,所以他这样的做法对于雍正来说是大忌。
你好,年羹尧可谓是战功赫赫,为雍正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雍正最后杀掉了年羹尧,我认为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战功显赫,有点功高盖主。有次年羹尧打完胜仗,奉旨进京领赏,由于天气太热,雍正体恤将士,让他们脱掉铠甲,可是没有人脱,年羹尧说让脱大家才脱,雍正心里自然不爽!
二是浪费奢侈。据说年羹尧每天都要消费掉上万两白银,雍正是比较节俭的,所以对年羹尧的铺张浪费自然看不惯,浪费的还不是国家的钱?
三是拉帮结派,成立团体。年羹尧受宠时,想升官的都找他帮忙,经过他帮忙推荐的基本都能如愿,如此大家都巴结他,无形中成立了年氏帮派,这就威胁到皇权了,雍正自然不容许。
功高盖主历来都是集团里的大忌,年羹尧这么做也真是在自掘坟墓了,谢谢
年羹尧大家都不陌生。他是雍正帝的密友,也是雍正的妹夫之一。因为他妹妹嫁给了雍正,但不是真正的皇后。但雍正即位后的一段时间,他多次训斥年羹尧。一再放下他,最后干脆自己给年羹尧。作为雍正的三大宠臣之一,年羹尧到底做了什么,让雍正帝忍无可忍,想痛宰了他?从年羹尧的行为可以看出最后的疯狂是什么。
康熙晚年,因为原太子已经被废,剩下的哥们跃跃欲试,希望自己能成为下一任皇帝。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西北准噶尔部再次向清朝发起挑战,清朝派出的第一轮部队全军覆没。盛怒之下,康熙派他的十四个儿子去西北打仗。此时的康熙已经老了,随时都有可能死去。这个时候军队总司令在外面,对所有人都是一个冲击。如果他带领他的军队回到首都,没有人能阻止他。正因如此,当时的太子雍正为自己的亲信年羹尧辩护,出任川陕总督。后来和雍正的预测差不多,康熙在外打仗的时候就已经病死了。不过此时年羹尧手中也有部分军队,控制着西征军的后勤补给。这等于直接牵制了尹三,后来雍正在京城继位,尹三则被免去一切职务,勒令回京。
等尹禅回了首都,西北的战争还得继续。年羹尧接任这个位置,是雍正的高明之处。雍正当时地位不稳,需要年羹尧在外面控制军队。为了自己的立场,年羹尧的西征只能赢不能输。接着,年羹尧率领二十余万大军进入青海,开始了与准格尔军队的决战。起初准格尔部队一直在和清军打游击战,这让年羹尧疲于应付。最后,在当地人的引导下,年羹尧终于打败了准格尔的军队,但没有实现合围。可见,熟悉当地地理还是一种逃避的方式。当时清军伤亡超过8万,清军最大的威胁不是叛军,而是瘟疫。80000军队损失的一半以上是由瘟疫造成的。年羹尧打败准格尔的军队后不久,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事实上,那是他自己的死亡。
其实在西征的过程中,雍正已经对年羹尧非常不满了,因为年羹尧太霸道了。依靠雍正对他的支持,他显然把自己当成了西北之王。他给地方长官和省长的所有文件都用“诏令”。这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特权,无异于得罪了一大群官员。对他的下属也有奖励。他还用了“施”,这是另一大罪。如果仅此而已,也可以理解。年羹尧腐败也很严重。当时清朝财政并不富裕,雍正几乎清仓支援西北前线。年羹尧贪污了大量军费,收了400多万两银子为自己的私产。几十万就算了,但是年羹尧这次太过分了。军务不可马虎。这个军队里的大老虎贪污军费,这是致命的事情。喝士兵的血是历朝历代的禁忌。也许会导致兵变。
最让雍正恼火的是年羹尧组建了自己的政治集团,他挑选自己需要的官员,也就是所谓的年选。年羹尧任命的官员,吏部甚至无权罢免,甚至被御史弹劾。人事任免是皇帝拉拢大臣的最好办法。现在被年羹尧用了,他提拔的官员到底忠于谁就不好说了。皇帝的继承人问题是皇帝最大的逆鳞,年羹尧也卷入了皇位之争。他比较支持三哥洪石,但雍正帝是最大的一个。将来,他的儿子将继承王位
年羹尧有一些军事才能,但在政治上绝对是个傻逼。因为他不明白自己的权力从何而来,在那里装得像只狐狸和老虎。真正的老虎一旦生气,就完了。年羹尧的飞黄腾达在于雍正需要他,雍正需要年羹尧在登基之前牵制银禅;他即位后,需要年羹尧控制军队,打胜仗,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但随着雍正地位的巩固,年羹尧已经失去了大部分价值。在此期间,如果年羹尧知道什么是迅速撤退,他至少是一个富人。但他实际上利用了皇帝赋予的权力,与皇帝争权夺利。既然他已经疯狂到这个地步,雍正帝只好除掉他。对了,年羹尧的妹妹虽然是雍正的妃子之一,但也不是很受宠。
雍正为什么要杀年羹尧?一直以来,史家众说纷纭,历史博士郑小悠新推出的《年羹尧之死》(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揭出了更多的细节,如年羹尧从来不是雍正的嫡系,他们几乎没见过面;年羹尧的妹妹虽然入宫,但兄妹二人亦少联系;年羹尧的情商偏低等。
当大官不等于情商高
好多读过这本书的网友问,年羹尧混得这么好,有这么高的地位,上层有那么多关系,为什么这个人的情商却那么低,跟顶头上司关系搞成这样?
其实很简单,年羹尧在45岁前工作都非常顺,包括雍正在内,都是别人去拉拢他,所以他不需要巴结比他地位更高的人,完全是凭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走上去。雍正和他直接面对面时,年羹尧已四十多岁了。雍正一开始对他无限追求,比热恋恋人的追求程度还热烈,所以年羹尧不需要情商,没想到雍正翻脸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40多岁的人,再补情商课就太晚了。历史上绝大多数建功立业的人物都有情商较低的一面,一生风平浪静的人情商会高一点,更会处理关系,但凭功业或运气获得高地位的人,情商特别高的人没几个。
雍正为什么不把年羹尧调进北京,让他出将入相呢?制度上、惯例上可以。但年羹尧这种情商,在北京,其他人就没法干了。
雍正为何重用年羹尧
雍正有一个特点。我们原来研究上更强调他抑制大臣权力,我个人感觉他在某些层面是放权,而且他自己喜欢什么都管,也喜欢他信任的人什么都管。他这样做造成的结果并不是出权臣,这好像有点奇怪。
像年羹尧这种权力,后来鄂尔泰基本上也是有的,几个省完全由他控制,什么都由他说了算。雍正完全放心地把一个省或者几个省交给几个人,非常信任。他对督抚比较信任,比较放权,身边除了允祥之外,比较亲近的都是张廷玉这样的人。
一方面说雍正是压制宗室诸王最厉害的皇帝,另一方面又是用宗室诸王最厉害的一个皇帝,他在位的时候,直接参与政治的亲王是最多的。康熙的时候很少,尤其是不参与行政行为。雍正是派他几个弟弟分管户部、礼部等,直接参与行政管理。
雍正和年羹尧没见过几面
侯旭东老师在《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一书中说,皇帝也希望在熟人社会中生活。
对于皇帝来说,身边不是臣子就是百姓,他没有相信的人,自己不舒服,希望能有熟人替他执行什么,这就放心一点。雍正想把年羹尧当熟人,但年羹尧对雍正不熟,他们没见过几次面,完全是书信交流。
康熙末年,年羹尧外放四川巡抚后到康熙去世只回京一次,且主要是见康熙,也不是见雍正。雍正登基时,他回来过一次,参加各种仪式、汇报军事,私人交流很少,也没时间多交流。第三次是打胜仗回京。
可见,雍正与年羹尧真的不熟。雍正认为你是旗人,应该属于熟人圈。可他们俩就是没有培养起来那种熟人关系。感觉雍正更主动一点,年羹尧稍微被动一点。
年羹尧荐官,雍正会听从
雍正当亲王时间比较长,又是以富贵闲人形象出现的,尽量少结交大臣,据说连张廷玉都不认识。因为认识的人少,登基之后需要一个媒介认识在朝的大臣,确定用谁不用谁,谁有能力谁没有能力。年羹尧正好文武两道都认识,既是科举出身又带兵,跟汉人说得来,跟满族家庭也有密切交往,是非常好的媒介,又是郎舅关系,是雍正非常重要的一个人。
年羹尧和雍正看人比较一致。鄂尔泰就是年羹尧推荐给雍正的,后来发展特别好,三级跳。雍正也不认识他——一个不认识的人有这么重要的职位,肯定是中间人起到很大的作用。还有史贻直,但比他们小很多,玩不到一块去,所以发展不如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人好,在康熙末年,他有点老上不去的感觉。后来年羹尧就向雍正推荐他,一下从翰林院一般的职位做了礼部侍郎还是户部侍郎,一下到中央,当时史贻直还不到40岁。他主要举荐他的同学,即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和康熙三十九年进士,还有他在西北地区的下属。
年羹尧升官快不靠雍正
清朝升迁路径最好的就是年羹尧这个路子,从翰林院内迁转——这也要看时机,前面位子的人就是不死,他就上不去。年羹尧机遇特殊,又赶巧,前面一直没有人,一直有空位,所以他就一直升迁,没几年就从翰林院当到内阁学士。
跟年羹尧一起晋进士的张廷玉,外祖父一家在朝中很有地位,母亲家、父亲家都是很有势力的。张廷玉的满文非常好,翰林院翻译考试第一名,年羹尧只是勉强过关。而且张廷玉长得更帅,按说他的条件比年羹尧更好一点,但他的升迁却慢了一点。
年羹尧任四川巡抚,肯定是康熙特殊任命的。一般翰林不大可能在这个时候外放,因为他完全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一直在北京的文职机构里工作。
所以,康熙对他的能力非常信任。当时四川的情况比较特殊,明清之际战争破坏特别大,敢派年羹尧这么年轻、没有资历的人去做巡抚,说明年羹尧在翰林院期间就表现出了特殊的才能。
翰林院能跟皇帝直接认识,虽然品职不高,兼着南书房和上书房的差事。南书房是起草诗文、起草礼仪性的文稿;上书房是给皇子当老师,直接跟皇帝认识。翰林院衙门大、级别高、编制多,而且不容易犯错误,因为不干具体工作,也没什么错可犯。
年羹尧和妹妹也不太熟
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是雍正身边的红人。但年羹尧和他妹妹可能也不太熟,他们年龄相差很大。
年羹尧比雍正小一岁,雍正比年贵妃大十五六岁;年羹尧是庶出的,年贵妃也是庶出的,二人可能不是一个妈;加上女孩出嫁比较早,估计交流不是很多。
年贵妃在王府的时候会跟她哥哥有通信,但如果不太熟,通信不会很多。进宫之后,我书里提到贵妃后来没有受到她哥的影响,她为人比较谨慎,所谓“家书不发大将军”。他们俩从来不通信,所以年羹尧出事后,也没有影响到她,更不可能有什么宫廷秘闻传出去。兄妹之间是有亲属关系,但未必有很多交流。
年羹尧为什么必须死
雍正给年羹尧定了92款罪,其中绝大多数不值一提,比如穿黄色衣服,打错旗子之类,这个有目击证人,可能是真的,但可罚可不罚。
雍正一定要杀年羹尧,个人觉得跟他是皇室成员有关系,非死不可。因为雍正担心如果小儿子福慧继承皇位,则年羹尧比较可怕,年羹尧这么年轻,威望这么高。当然这是这本书的推断,如果要写著作,需要再侧面论证下,但至少有这种可能。陈辉/整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8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