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对面邓艾大军压境,刘禅原本可以一战为什么却轻易投降了

以史为鉴 2023-06-18 18:02:32

对面邓艾大军压境,刘禅原本可以一战为什么却轻易投降了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禅投降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受《三国演义》影响,许多人都对蜀汉政权有着特殊的情感,认为它才是正统,看着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建立蜀国,仿佛汉室指日可兴,然而蜀国才传二世,刘禅就开门投降,蜀国就此灭亡。面对刘禅的投降,许多人无比愤怒。

邓艾偷袭成都时所带兵力,刘禅不一定会输,为何刘禅这样轻易投降了呢?

邓艾偷袭成都

邓艾起兵伐蜀时兵力是9万人,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说明邓艾偷渡阴平后兵力损失了多少,但其实也不难推测出,邓艾率领众将士成功越过天险,兵力肯定是会有损失的。

而成都方面: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东汉时,每个郡所拥有的兵力在5000-10000之间,蜀国一共22个郡,益州地区人口密度并不高,所以平均一个郡按最低5000算,那么当时蜀汉全国一共应该有11万左右的兵力。

《三国志•钟会传》记载:

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

当时姜维统领4-5万人与钟会迎战,再扣除抵御南蛮地区的1万多人,以及常驻东吴的3万兵马,那么成都此时至少还有2万左右的兵力。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邓艾进围成都之时,城内还有精兵3万人,粮草够支持1年,而此时邓艾的军队刚经历偷渡大战,疲惫不堪,刘禅完全可以凭这3万精兵以及充足的粮草,闭城不战,等待姜维的回援,成都不一定会被破。

既然如此,刘禅为什么还要不战而降呢,在我看来有五个原因,让他不得不降。

诸葛瞻之死带来巨大的冲击

诸葛瞻是丞相诸葛亮的儿子,在蜀国人们心中,他被寄予厚望,刘禅对他也是无比器重,17岁时就招他为驸马,想将他培养成诸葛亮的接班人,蜀国的栋梁人才。

然而当他面对邓艾军的攻势时,居然毫无还手之力,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这件事给刘禅带来了巨大冲击,当时蜀国已经是外强中干了,老一辈人才相继去世后,蜀汉已再难有可用之才,想找一个能与邓艾一较高下的人都没有。

朝中众臣子不抵抗意识

当邓艾围困成都时,朝中众臣几乎个个站出来劝降、劝逃。光禄大夫谯周更是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投降论,满朝文武大臣居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驳,搞得刘禅也没有什么底气,本来刘禅底气就弱,再加上大臣们这样一说,他想投降的冲动就更加坚定了。

前人的影响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公孙述的人曾经占据蜀地与朝廷对抗,结果被打败后,城中百姓受战争影响,死伤无数,公孙述也因此落下个千古骂名,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刘禅也不得不慎重考虑,免得成都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中。

受大势的影响

刘禅投降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势已去,蜀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虽然他有着刘家皇室的血脉,看似好像正义、但实际上,从经济、人口、军队上来看,在蜀国最强盛的时期都不足以与东吴一较高下,更何况是在经过五次北伐之后。

五次北伐,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其实就已经暗示着蜀汉难以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了,而且自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等人去世后,能堪大用的也就姜维一人,蜀国政权实际上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而且经过多年积累,蜀国与其他两国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如此一来,刘禅又如何守住先帝创下的基业呢,即使是拼死与邓艾一战,也不过是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离最终灭亡也是不远了。

为保全自己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外,刘禅投降已是必然,但投降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保全自己。通常来讲负隅顽抗的亡国之君往往下场凄惨、身首异处,甚至祸及家族,既然败已成定局,何不选择投降,毕竟识是务为俊杰。

事实证明刘禅的做法是很明智的,投降后的刘禅并没有被杀死,反而被封为安乐公,在洛阳享受荣华富贵,直到64岁寿终正寝。

许多人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但在我看来,他绝非无能之辈,他接手的蜀国是一个诸葛亮死后留给他的疲敝不堪的贫穷国家,而他居然让这个国家度过了30载,最后的投降之举其实是明智之举,也是充满大智慧的。

参考资料:

【三国志】

邓艾来袭刘禅明明有四种选择,刘禅为什么偏偏选择投降?

在三国时期的时候,一共建立了魏蜀吴三个政权,刘备去世之后,蜀国的政权就落到了刘禅的手里。当邓艾来袭的时候,刘禅其实有4个选择,第1个选择就是等着姜维的主力回来,另一个选择就是投靠东吴或者向南突围。但是在众多的选择之下,刘禅最终还是选择了投降,因为他知道自己早就已经失去了民心,而且现在的军心已经溃不成军了。

蜀汉这个国家在建立了之后,其实所有的政权还没有完全统一,包括国家内部还有一些派系之争。刘备和诸葛亮在的时候,荆州军和东州军那个时候会一起去打压益州,但是后来诸葛亮,费祎、董允等人去世之后,益州的派系就开始崛起,甚至快要压过荆州了。当时益州军不希望益州再次陷入战火,所以他们之前就非常反对姜维频繁的进行北伐战争,所以当邓艾的军队到城下的时候,刘禅的旁边大部分都是益州军,这些人本来就是主张投降的。

刘禅选择投降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自己的军队军心已经涣散了,邓艾的兵力其实并没有刘禅的多,但是之所以能够一路打到成都的城下,包括在绵竹之战后,邓艾的军队直接就让成都的居民不愿意再打仗了。刘禅这个时候就算能向南突围,也根本摆脱不了追兵,到时候如果被俘虏的话和投降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所以还不如投降。

其实蜀汉在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就是在绵竹之战,诸葛亮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坚守不出,等着援兵到来的话,其实还是有赢的希望的。因为这个时候邓艾的军队兵力不足,粮草也不够,根本就没有后勤补给士兵,这个时候也是疲劳不堪,根本就撑不住。但是诸葛亮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实战经验,选择了出城去和邓艾进行野战,邓艾这个时候也是尽全力一击,所以绵竹失去之后,蜀汉的灭亡也已经是必然趋势了。

三国演义中,邓艾偷袭成都,为何刘禅手握数万大军却还是投降了?

有两点原因:一是邓艾奇袭成都,软弱的刘禅认为大势已去;二是姜维正在剑阁与与钟会相斥,留在朝廷大臣的多是投降派,各种劝说。最后刘禅便自缚投降于邓艾,将昭烈帝刘备一辈子辛苦打拼来的蜀汉基业举手送人。

首先要明确一点,刘禅和他父亲刘备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庸。一个人平庸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在国君这个位置上,难免就受人掣肘,做不出什么大事。邓艾奇袭成都时,刘备、诸葛亮、赵云、关张等人早已不在人世,蜀汉人才凋零,人口稀少,国力在三国中是最虚弱的。在这样无人可用的局面下,只有诸葛亮的徒弟姜维还在苦苦支撑局面,立志北伐中原,恢复汉室。

除了姜维这样一个孤臣,其他人可能想的更多的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存着各种各样的私心。例如刘禅所宠信的宦官黄皓,就是一个纯粹的为自己利益打小算盘的人,为了个人利益置国家不顾,多次陷害姜维。再比如劝说刘禅投降的谯周,作为益州本地势力的代言人,无论谁做皇帝都不影响到他们封侯加爵,因而他是最反对北伐,并且在邓艾到来时强烈劝说刘禅投降的。

既然邓艾打已经兵临城下,姜维的大军一时回救不了,谯周这样的反战派自然全力劝说刘禅投降。并说投降之后刘禅的个人安危和富贵都是可以保证的。前面说了刘禅这个人很平庸,在国家大事上没什么雄心壮志,更没有主见。要是诸葛亮、蒋琬、费祎这些人还在,也能从善如流;但是现在身边都是为了自己打算盘的小人,也自然被小人所影响。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刘禅干干脆脆的向长途奇袭、孤军深入的邓艾投降,没有一点反抗。姜维后面虽然希望能翻盘,利用钟会搞了一个阴谋,但还是回天乏力,死于乱军之中,自此蜀汉彻灭亡。

虽然很多人都不理解当时蜀国尚有数万大军,为何仍要投降,但是摊上了刘禅这么一个只顾自己安逸,毫无血性的普通人做了国君,也是无可奈何。倒是刘禅的儿子刘谌,力主死战,遭到拒绝后在昭烈庙哭泣,杀死全家然后自杀,为国死节,保存着刘备一代英雄的血性。

刘备三年才打下四川,邓艾却只用了2个月,刘禅为何轻易投降呢?

公元212年,刘备和刘璋关系彻底破裂,两人开始了益州(四川)争夺战。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在法正、张松的内应之下,在庞统、诸葛亮、五虎将的帮助之下,刘备花了三年才打下四川。在这一战中,刘备军师庞统还被刘璋杀死。最终,在“城中尚有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的情况下,刘璋不想百姓再有死伤,于是主动投降,部下痛哭流涕。

所谓风水轮流转,公元263年10月,魏国进攻蜀国,由于姜维镇守剑门,让魏国不得寸进,两军处于僵持阶段时,邓艾挑选万余精锐,绕道剑阁西走过七百余里的阴平小路,在击败诸葛瞻率领的2万蜀军之后,同年11月就兵临成都城下。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时刘禅没有选择抵抗,而是选择了投降。从邓艾走阴平小路到蜀国灭亡,区区不到2个月。

刘备三年才打下四川,邓艾却只用了2个月,刘禅为何轻易投降?最传统的一种说法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太蠢太笨太软弱,所以葬送了大好局势。其实,这一种看法值得商榷,不妨看一看当时蜀国灭亡之前的实际情况!

宋朝是虚外实内,蜀国却是相反,大军云集在边疆,这里面是不是有阴谋,就不太好说了。公元238年—262年之间,姜维随时准备北伐,一共进行过11次,因为姜维继承丞相遗志,时刻想要收复中原,就必然重兵云集边疆,随时准备出发,这就必然削弱内部防卫力量。

所以,邓艾万余兵马突袭时,诸葛瞻只能率2万兵马应战,由于是野战被全歼,所以很可能与军队战斗力太差有关,毕竟邓艾远道而来,又以轻兵为主,怎么想都很难赢。这一战的惨败,以及朝堂之上缺少真正对敌之策,也可以看到蜀国人才凋零,军中缺少定海神针。

从民心上看,蜀国百姓可谓是不堪重负,几乎不可能像刘璋时期的“吏民咸欲死战”,比如这两点:一方面是连年征战,几乎没有平安的日子,一方面蜀国官府的掠夺政策。

214年刘备拿下四川,一直到263年灭国,中间有50年时间,但蜀国除了赢得打了2年的汉中之战,和姜维2次北伐的小胜之外,其他几乎都是失败。关羽之败,夷陵之败,诸葛亮五出祁山之败,姜维有9次北伐失败.....蜀国那么小,经得起如此惨败吗?失败的后果谁承担?

军事失败之外,蜀国对百姓的压榨也几乎到了极点,最典型的是直百五铢钱的出现。以前是一枚五铢钱,如今重量一样,将上面的字改成“直百五铢”,就变成了100钱。可见蜀国掠夺之狠,在这一货币掠夺之下,估计别说百姓了,就是很多世家大族也是怨恨不已。

从百姓承受能力上看,蜀国几乎到了破产边缘,百姓负担之重超出了想象。和魏国、东吴相比,蜀国才是真正的穷兵黩武。

就这么一点人口,却有10多万士兵,而且还有四万官吏,蜀国能富裕吗?而且,即便如此,蜀国还不停的北伐、不停的战争、不停的失败。由此可见蜀国百姓负担之重,绝对古今罕见。

诸葛亮没有南征之前,不用上贡税赋给官府时,还经常反叛,如今“供出官赋,取以给兵”,都被压榨的生出怨气了。你如果逃往此处,必然会导致他们造反。

从内部凝聚力上看,蜀国可谓一点都不平静。蜀国内部有三派:刘备进川的荆楚集团,后来以诸葛亮为代表,以李严为代表的东川集团,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本地集团。

刘备在世时,虽然重用荆楚集团之人,但其他两派总归还有奔头,比如刘备临死前,任命诸葛亮和李严辅政。但刘备死后,却变成了一家独大,其他两派遭到严重打压。所谓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的“蜀汉四相”,其实都是荆楚集团之人,其他两派根本无法染指。

正因如此,当邓艾率数千魏军兵临城下时,益州本地集团、东川集团,甚至包括百姓之类,都不愿抵抗,反而可能会打开城门投降,所以刘禅感到不安全,才想着逃往南方。如果刘禅处境像当年刘璋一样,只要稍微抵抗一下,邓艾可能就陷入绝境,蜀国至少暂时不会亡。

由于逃往东吴过于耻辱,也无法逃往南方,内部又不稳定,所以在无奈之下,刘禅才不得不选择投降。有学者感慨,不是刘禅想投降,不是大臣没节气,而是形势所逼,刘禅无路可走!再坚持下去,可能内部就有人给他一刀。

邓艾兵临成都的时候,为什么刘禅要投降呢?

刘禅之所以不坚守就直接向邓艾投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主要的还是当时的蜀汉已经没有办法再去与曹魏抗衡了以及最后的主战派诸葛瞻父子的阵亡和谗官的进言的影响。以下来细说一下原因。

第一个原因: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实力差距很大,而且还在逐渐拉大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可以得知当时的曹魏可以征用的兵力大约在六七十万左右,而可以动用的大约就有五十万,而当时曹魏的编民就有400万左右,合计八人中有一人为兵,这个比例有点恐怖,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来当时曹魏的民生做得很好,要不根本经不起这么抽调精壮男子作战,要是没有那个经济实力光这些军队吃就能把曹魏给吃垮,而蜀汉的军事实力呢?根据历史记载计算大约在10万左右,由此能看出蜀汉的经济实力远远不如曹魏,而且要知道由于诸葛亮的多次北伐已经导致了蜀汉适合兵员开始出现枯竭,连年的对外战争也已经将蜀汉多年积累的财富给几乎榨干。而又由于刘禅的宠信奸臣,导致了蜀汉雪上加霜,而曹魏文臣众多,民生稳步变好,财富逐年积累,两者差距越来越大。


第二个原因:多年的战争失利导致蜀汉世家立场动摇,民众厌战情绪非常高。

要知道当时蜀汉的大多数人才都是荆州世家势力和蜀地世家势力的,而这些人绝大部分是为了自己家族,他们将家族看的比蜀汉这个国家重要。所以蜀汉的人口大多寄托在这些世家下面成为隐户,以此来逃避赋税,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当时的赋税由于要供给对外战争所以比较高,而蜀汉后期的诸多战役接连失利导致了世家的立场开始动摇准备投奔曹魏。而多年的战争失利导致大量人战亡,导致很多人家失去自己的顶梁柱家破人亡,人们开始讨厌战争。

第三个原因:刘禅后期贪图享乐,亲信小人黄皓最后投降也是被其鼓动怂恿做出来的

早期刘禅在诸葛亮的扶持以及死前的指点下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在后期那些诸葛亮指出的大臣去世之后,他开始了贪图享乐,重用了黄皓,进而导致了蜀汉朝政的逐步崩坏,最终在其鼓动下投降了邓艾。


第四个原因:最后主站的诸葛瞻父子阵亡给百官和刘禅震动颇大,导致了出现主动投降的念头。

诸葛瞻父子在成都门户之地绵竹不敌邓艾战死沙场导致了朝中本就被黄皓等主张投降观点影响开始动摇的百官开始选择主动投降,进而影响了刘禅做出投降的决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7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