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乾隆的储君之路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世人都说皇家无情,也不是没有根据,一朝龙登九五、睥睨天下,实在是高处不胜寒!譬如康熙皇帝儿子众多,皇孙更是高达97个,这每天见一个孙子,三个月都见不完,因此这些皇孙,都要差不多长到十岁之后,才能见上康熙一面,真是天家无情啊!
康熙因为儿子众多,后来也发生了史上最为惨烈的皇位争夺战——“九子夺嫡”!最后这场大战的胜利者是雍正皇帝,雍正登基之后,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很少去后宫,因此子嗣并不多,而且早早就离了乾隆做储君,那么为啥乾隆的储君之路这么顺畅呢?竟没有一个人出来跟他抢皇位?
比起爸爸雍正,乾隆的命也太好了吧!康熙晚年的时候,因为儿子们骨肉离心,非常烦忧,纵观那么多儿子,只有老四雍正最虔心向佛,雍正邀请爸爸康熙到家里赏玩,顺便就让康熙见了见小乾隆,这不见不要紧,一见可了不得!
史书记载,康熙见到乾隆,对这个孙子:“见惊即爱”!立马带回宫亲自抚养,而且找了钦天监测乾隆的八字,至今故宫还存有乾隆的八字运势,总之全都是好话!康熙喜爱得不得了,最后决定立雍正为储君,恐怕也有乾隆这个孙子的大部分原因!因此乾隆的储君之路,早就注定了开挂!
大清朝,有两个皇帝,对继承人问题特别闹心,一个是乾隆,一个是康熙,但这两位传奇皇帝,他们烦心的原因却大不相同。
康熙是儿子太多,太优秀,让他不知道选哪一个,最终导致儿子明争暗斗,互相陷害,让乾隆痛苦不已,而乾隆,虽然儿子不少,但是能堪大任的寥寥无几,这让他在选择储君时,也相当烦心。
我们来看看,为何在两位明君身上,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情况?
大清赫赫有名的九子夺嫡,就发生在康熙时期。康熙共有35个儿子,序齿的有24位,实际上成人的有20位,这35个儿子中,9个参与了夺嫡之争,即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祯。
这9个阿哥,分成了三大阵营,分别是以二阿哥胤礽为首的太子党,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和四阿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这三大阵营中,八爷党是实力最强的一支,成员有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和十四阿哥胤祯。
康熙时期,之所以会出现如此阵势庞大的夺嫡之争,原因有2点。
一是康熙的儿子各个优秀,都有做皇帝的能力且想做皇帝,他们身后还有诸多大臣的支持,形成了各自稳固的政治阵营。
二是康熙在储君问题上的犯错和犹豫不决。自古以来,皇位继承大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康熙却改变了规则,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这引起了大阿哥的不满,他一直寻找机会陷害二阿哥。同时,二阿哥自身也频频犯错,导致自己两次被废,这给了其他阿哥机会,使他们为皇位明争暗斗,互相谋害。
诸皇子为储君争的你死我活,康熙却没有及时制止这种争斗,反而他在储君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助长了诸皇子之间夺嫡的火焰,最终形成了阵势庞大的九子夺嫡。
相对康熙儿子在皇位争夺上的硝烟弥漫,乾隆的儿子则要安静很多,乾隆死时,几乎没有一个儿子参与皇位争夺,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原因有3点。
一、秘密立储制。鉴于九子夺嫡的惨烈情况,雍正则改变了皇位继承制度,由原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变为秘密立储制,即皇帝在生前不会宣布太子人选,而是留下遗嘱,等先皇驾崩后,再告知那个皇子继承皇位。先皇在世时,各皇子不知道谁会继承皇位。因此,也就不会明目张胆的去争抢,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夺嫡之风。
二、乾隆长寿。乾隆活了89岁,做了60年皇帝,他虽然儿子不少,但是一半没活过他,这就使他少了一半的皇位争夺者,夺嫡之风自然要减弱不少。
三、乾隆儿子庸才多。相比康熙的儿子,乾隆的儿子则要逊色很多,乾隆的儿子,最出色的是五阿哥永琪,但永琪死着太早,无法接乾隆的班,其他的几个儿子,要么专研书法,对皇位不感兴趣,要么游手好闲,不成器,满打满算下来,只有十五子嘉庆,没啥大的缺点,于是乾隆将皇位传给了他。
在乾隆皇帝执政期间,政治已经达到了顶峰,乾隆十分幸运在昌盛的阶段继承了皇位。在位期间,被世人称之为明君。但是,在乾隆驾崩之后,意想不到的是嘉庆皇帝继承了皇位。之所以感到意外是因为,嘉庆皇帝没有潜在的资质,为什么乾隆皇帝还是会选择重用嘉庆呢?我来给您回答一下。
乾隆皇帝拥有十七个皇子,当时乾隆皇帝已经决定好册封嫡子来接任皇位,这样的做法在当时的年代里,十分罕见。一般来说,皇位的接任是要在皇帝去世后才会昭告继承人。可谁知接连两次选好的继承人都相继离世。
首次选出的继承人是永琏太子,他是皇后产下的皇子,但是好景不长,因为身患疾病不久便离开人世,皇帝对于这个消息痛心疾首,不仅是因为失去了爱子,更是因为储君的位置。后来,第二位皇后也为皇帝产下一个皇子,名叫永琮。这是皇帝做的第二次选择,只可惜命运捉弄人,永琮在两岁便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件事情,皇帝遭受了很大的打击,以后也不敢再做任何选择。
话虽这么说,但是继承人终究是要选出来的。其他的皇子由于整日里游手好闲没有正经事情可做,但是嘉庆却整日饱读诗书,皇帝便在他们中发现了嘉庆。虽然嘉庆并不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合适的。皇帝想要继承人能够守住皇位,恰好嘉庆的性格很合适。不知道这个回答您满意吗?
因为按照?立长立嫡?的原则,弘时作为乾隆弘历的哥哥,应当继承皇位。因此,如果弘历继承皇位,弘时就是重要的绊脚石。弘时死后,为乾隆继承皇位扫清了道路。
弘时是雍正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齐妃,齐妃在雍正尚未继承皇位时就嫁入王府,被册封为侧福晋,雍正继位后,被封为齐妃,在后宫中地位尊贵,雍正对其也很看重,对弘时也比较溺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就养成了弘时骄纵任性、放荡不羁的性格。由于雍正的大儿子、二儿子先后夭折,因此,弘时虽然排序第三,但实际上就是?皇长子?。随着弘时逐渐长大成人,对皇位觊觎之心也日渐滋生膨胀。
雍正由于自己在继位时亲身经历了?九龙夺嫡?、兄弟骨肉相残的惨剧,因此,对立储君之事非常谨慎。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杜绝围绕皇位引发的皇室内部倾轧和一系列纷争,在皇位继承问题上,雍正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即生前不再公布储君继承人,也不再立皇太子,直至君王薨逝后再宣布遗诏。
雍正秘密立储时,弘时作为皇长子已经长大成人,而作为皇四子的弘历仍是幼童,按照?立长?的历史惯例,弘时应当毫无疑问是储君人选。但是从秘密立储后的一系列迹象看,弘历才是雍正心中真正的储君人选。当时正值康熙祭日,按照惯例举朝要举行祭典,当时雍正政务繁忙,竟然指定由9岁的弘历代替自己出席祭典。?
这件事释放出的政治信号对弘时是致命的打击,导致雍正父子关系逐渐恶化,弘时放纵率直的个性使其对雍正的不满根本无法掩饰。随着第二次康熙皇帝祭典再次命弘历出席,弘时对储君之位的梦想彻底破灭,弘时与雍正的矛盾日趋激烈。
公元1727年,雍正揪住弘时的一个错误,将其削除宗籍,后将其过继给雍正的异母弟允禩,并将其从皇室玉蝶中除名,雍正对弘时的严厉打击最终使弘时抑郁而死。
皇帝都要等驾崩之后才把皇位传给储君,似乎会引起很多纷争,像是九龙夺嫡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既然如此,为何古代皇帝为何不提前将皇位传给储君,实现权力平稳交接?
这在在古代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首先,古代都是君主专制,也就是皇帝独裁,手上能掌握命运生死。一旦把权利交出去,原本的皇帝只要有一天在世,他就会受到继承皇位者的觊觎压制,即使是亲儿子,权利面前无亲情。
皇帝无法预知自己的死亡。
一旦老皇帝交出把权力,过了很长时间,他还在世,突然想要继续当皇帝,就很麻烦。
历赵武灵王就提前把国君之位传给太子,后来又想反悔。于是,他上演一出父亲夺权儿子的好戏,怂恿另一个儿子和现在的皇帝争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导致赵国的朝野动荡,自己最后也是被饿死了。
其次,皇帝其实无法做到平稳进行权利的交接。
前面提到,权利面前无亲情,皇帝自己还是很想要皇权。清朝,乾隆禅位嘉庆, 嘉庆却始终没有得到实权,连圣旨都要经过乾隆盖章才能得到认可。
另外,由于老皇帝和身边的大臣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斩不断,理还乱。如果本就是为老皇帝服务的大臣,只要老皇帝还在,就不会为新的皇帝服务。和坤就是一直为乾隆服务,所以乾隆去世以后,嘉庆立马把他处死了。但是即便如此,他也不会改变。
第三,旧皇帝对新皇帝没有扶植作用。
古代皇帝处理政务的时候其实会让储君跟从学习。但是储君没有实权,也不可以做主。一旦他做主而扩大自己的势力,就会引起皇帝的猜忌,危机皇帝地位,提前夺权不得人心。实践出真知,什么都做不了,那培植实际没什么作用。
最后,皇帝也来不及培植新皇帝。
古代的医疗条件不发达,老皇帝去世的是后续,新皇帝往往还很小。这样下来,其实扶植没意义,因为新皇帝小,实际上也学不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6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