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提到马谡大家会想到“失街亭”,马谡真实才学到底怎样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8 17:34:08

提到马谡大家会想到“失街亭”,马谡真实才学到底怎样

公元219年这一年,是蜀汉的军事力量的巅峰时期,可惜因为关羽的大意,所以导致了荆州的丢失,但是他这次大意的行为,导致的不仅仅是荆州的丢失,也是蜀汉最重要的转折点,后来蜀汉的失败,也跟这个有一些关系。

当时刘备一是因为,失去了荆州这块战略要地,而且关羽兵败麦城被杀之后,也失去了一个结拜兄弟,虽然关羽有些自大了一些,有些谁都看不起,但是对于这个哥哥,他还是言听计从的,为了报仇刘备举全国之力,和吴对战。结果就是刘备兵败,到了白帝城之后就一病不起了,于是这就有了,白帝城托孤这件事情,诸葛亮也是为了报答,刘备当年的知遇之恩,也非常坚定的答应,自己一定会好好辅佐阿斗,帮助蜀汉来一统天下。

当时是诸葛亮就和李严一起,听刘备的遗嘱,后来刘备留下了诸葛亮,单独跟他说了一些事情,一个就是刘禅的事情,刘备跟他说,自己知道孔明的大才,要是刘禅可以辅佐,要是不行的话他可以取而代之。

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关于马谡这个人,刘备在临终之前就提醒诸葛亮了,说马谡这个人不可以重用,也是出于大局考虑的,当然就算刘禅无能,诸葛亮也不敢有这样的想法,他只能尽力辅佐,否则他会被天下人唾骂。

但是在马谡这件事情上,他并没有听从刘备,他反而认为马谡这个人,有一定的军事能力,尤其是在南征的时候,马谡献出了一个计策,很符合诸葛亮的想法,所以他就重用了马谡,但同时重用马谡,也是他北伐失败的原因之一。当时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人们都给他提出建议,让他用魏征等人当先锋,但是他就是不听,当时马谡只是一个参军,他坚持任命马谡为先锋,结果街亭之战失败之后,就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件事情了。

马谡这个人其实还确实是有能力的,当初在诸葛亮南征时期,他献出的计策确实很不错,直到诸葛亮去世,南方也没有发生叛乱,所以马谡还是有本事的,至于刘备临终前的体型,诸葛亮其实也明白原因。

但他还是重用了马谡,很有可能他是有原因的,因为诸葛亮和马谡的哥哥关系不错,马谡属于是荆州一派的人,当时蜀汉出现三个集团,荆州、东州和益州,诸葛亮也想扶持他。

马谡失街亭,真的是不听指挥吗,为何说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马谡失街亭,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不听指挥,还因为他只有理论知识只会纸上谈兵,根本没有战场上的实践经验,此外还因为马谡贪生怕死,到了街亭先找到自保的地方,魏军攻打进街亭了也只会逃跑。

在刘备生前,马谡就已经在蜀汉效劳了,但是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刘备临死前就已经说明了愿意,他告诫诸葛亮;?马谡虽然熟读兵书,但是只会纸上谈兵,不能让他作重要的人物,其他事情交代给他的时候也要好好地考察?。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这让认为,他觉得理论是一切实践的基础,因此在之后诸葛亮把马谡当做是自己的徒弟带走身边亲自教导。然而马谡没有军功在蜀汉也没有威望,诸葛亮和马谡都想到了这一点,于是诸葛亮想让马谡在守街亭这一个任务中得到锻炼与威望。马谡立功心切也希望能从守街亭让自己在蜀汉站稳脚步。

马谡在守街亭之前得到了诸葛亮的军事战略计划,他觉得按照那个计划实行就不会有大的问题,于是到了街亭之后,他并没有马上驻扎军营,而是跑到山上看看危险来临的时候可以躲藏自保。等到作战经验非常丰富的魏军张郃来的时候,马谡立功心切把诸葛亮说的?守街亭?给忽视了,而是主动去攻击张郃,让张郃有了机会。

而后马谡发展诸葛亮说的街亭的地形跟实际地形有些差入,于是他完全乱了阵脚,不知道如何应对。这让张郃很快的就攻入街亭,马谡见状赶紧逃命去了,街亭就这样失去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因此失败了。所以说马谡失街亭不仅仅是他不听指挥,更多的是他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的经验,也没有抱着誓死也要守住街亭的决心。

关于马谡失街亭

  首先澄清一个问题,诸葛亮这次北伐并没有司马懿什么事,魏军主帅是魏明帝曹真,与马谡交战的是大将张颌。至于空城计,更是子虚乌有。
  一、双方总兵力
  魏军:7万人左右;兵种以骑兵为主,弓箭兵、步兵为辅,原因后述。
  蜀军:10万人左右;兵种以步兵为主,山地特种部队、连弩兵、骑兵为辅,原因后述。
  二、有关地名
  街亭:甘肃天水附近的街亭泉镇;
  箕谷:陕西宝鸡附近;
  三、由汉入陕道路
  祁山道:路程最长,绕行甘肃,道路宽阔平缓;
  褒斜道:从阳平关到宝鸡,同宝成铁路,道路狭窄,需修栈道辅助;
  子午谷:从汉中洋县到陕西武功,路程短,但道路崎岖,行军困难,很难携带重武器,后勤无法保障;
  其他道路选择较少,故不详述。

  一、蜀军的作战意图
  从战场态势、行军时间、地形选择、将领选派等诸方面判断,蜀军的作战意图如下:
  第一阶段:赵云、邓芝率1万人沿褒斜道从汉中至宝鸡,作为疑兵,吸引魏军主力;
  第二阶段:诸葛亮亲率大军从汉中出发,沿祁山大道至天水附近,以祁山为后盾夺取祁山至清水一线的各府州郡县;
  第三阶段:占领各州郡县后,以此为根据地和后勤保障基地,将势力范围扩大至街亭附近的清水河,扼守住隘口后,保持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战略态势。

  之所以如此判断蜀军的作战意图,理由如下:
  一、蜀军进入街亭阻援是仓促应战,并非事先计划好的。
  当赵云、邓芝出兵宝鸡诱敌时,魏军的确被迷惑,主力被吸引在宝鸡一线。诸葛亮则亲率9万大军出祁山。由于没有准备,天水等三郡的魏军迅速溃败,但是上硅、武都等五郡拒不投降,坚决抵抗。按照预先的设想,诸葛亮的意图是中军主力屯扎祁山作为总预备队,而主力一部逐次攻击天水附近各府州郡县,再相机与魏军主力决战。
  可是没料到战役进展得异常顺利,大大超出了战前构想。因此,必须做出调整。于是,诸葛亮召集众将讨论,会议进行得很热烈,对战役地点、将领选择、兵种配备等都有过分析,否则三国志就不会有“亮违众拔谡”的纪录。
  但是有几个情报必须靠判断,因为当时的间谍只能靠马传递,也许有飞鸽传书,但飞不过险峻的秦岭深山,从宝鸡到祁山的距离应该超过600公里,以马奔跑50公里/小时,来回要跑24个小时,还必须不吃不喝,那么以每天跑6小时计,则要跑上4天,这还是在平地上的计算。合计地形因素,侦察骑兵往返至少需要6天。这是不符合当时紧急的军情的。
  1、魏军将派多少人马来祁山?
  2、魏军的行军速度如何?
  3、魏军的将领是谁?
  4、魏军的兵种如何?
  5、如果阻援在什么地方最为恰当?那里地形如何?

  二、街亭的地形不适合打阻击战。
  据我了解,街亭的地形大致如下:
  1、街亭的确是进入祁山地界的谷口,为东西走向,两侧是山,中间夹一条清水河;
  2、马谡所守的南山坡度较缓,顶部有平地,攀登时仰角很大,有利于防守;
  3、两山之间的大道宽约1500米,长7800米;
  4、从山顶至山脚的直线距离超过三百米,这在当时,是在任何兵器的有效射程之外;
  5、过了街亭,就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很适合骑兵等野战部队作战;
  那么这样一个地形为什么不合适打阻击战呢?
  原因如下:
  1、若上南山依据有利地形,则不能达到阻击效果;
  理由为:
  南山的地形非常有利于防守,魏军能够在正面展开的兵力,由于地形的限制,最多50人,加之30度以上的仰角,蜀军只要发挥弓箭、连弩、巨弩等远距离进攻武器的威力,不用与敌肉搏便可轻松将魏军击退。
  但关键问题是谷中道路宽达1500米,从南山上怎么射箭也够不着魏军,除非他拥有掷弹筒或迫击炮。
  据我了解,平型关战役中,其谷中道路的宽度仅仅不到20米。
  也就是说,马谡在南山上根本就无法控制谷中道路上的魏军,如果魏军不进攻,他只有冲下山去,而冲击距离过长,魏军又以骑兵中长武器为先导,很快就能瓦解蜀军的进攻。

  2、如果将大军均驻扎于道路中央,也很难达到阻击效果。
  谷中道路宽度超过1500米。那么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依靠什么方法才能阻挡魏军骑兵大队的冲击呢?
  (1)、设置路障
  基本器械为铁蒺藜、鹿角、木桩等。1500米的距离铺设铁蒺藜需要多少呢?
  若相隔3米一个,一排就要铺设500个,我想最少需要铺设十排,那么就是5000个,若以每个铁蒺藜重半斤计算,共2500斤,也就是2.5吨,不知道在当时的运输条件和急行军的情况下,马谡能不能带这么多铁蒺藜。至于鹿角,大致如上。
  假使蜀军轻装行军,没有带辎重,那只有现场伐木,订立木桩,才能完成防守布置。
  1500米的距离,以两个木桩相隔1米来计,一排需1500个,至少要5排吧。也就是7500个木桩。
  其次是陷阱、阻击沟、营寨等。
  即使兵力充足,这和平原上的野战区别不大,蜀军没有任何地形上的优势,魏军可以用火攻、弓箭等,先扫清障碍,然后派主力骑兵冲击。
  这就是一场血仗,蜀军要想不败,兵力应该至少是魏军的两倍。因为蜀军多步兵、连弩兵和弓箭兵,野战不占任何优势。

  (2)排八卦阵
  这是诸葛亮赖以自豪的看家本领,我想薛仁贵的龙门阵也许就是得了他的真传。
  具体阵法是以长矛兵排成方阵在前,阻击魏军骑兵,弓箭兵和连弩兵在阵后放箭,盾牌兵从两侧攻击骑兵下盘,砍断马腿、杀死敌人。
  但这样做,也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兵力至少要和对方相等。否则,可能前几次防守还有效,等到兵力消耗得差不多时,对方只要骑兵一个冲锋,弓箭兵、步兵随后,就能将阵势冲乱,乱了阵势的军队在混乱的战场上很难收拢。

  但在事实上,由于军情紧急,马谡根本就没有时间设置有效的路障,他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在宽达1500米的正面展开防守。
  于是,他将部队一分为三,自己率一部守南山,王平挡在道路中间,一部机动,作为突袭兵力。
  这说明什么问题?他的兵力严重不足。
  他既想以南山的地形优势重创魏军,又想在道路中与魏军血战,还想趁魏军立足未稳打个措手不及。
  这本是个三全其美的计划。但事与愿违。

  综上所述,很显然,蜀军战役进展大大超出了此次北伐的作战意图:
  即以赵云、邓芝率一万兵马为疑兵攻打箕谷,而孔明自率9万主力,攻打祁山各郡县,然后以此为基地,稳扎稳打,向关中进攻。
  以诸葛亮为首的蜀军将领需要根据战场形式的变化调整原有的战役部署。
  首先是对敌情的判断。
  第一个问题:
  魏军将派多少兵力驰援五郡?
  战前诸葛亮应该非常清楚魏军的总兵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也不会得到“一生唯谨慎”的评价,也更说明他是个不称职的高级指挥官。
  这是一道选择题,认真分析一下,答案应该不难。
  1、1万人以下;
  2、3万人以下;
  3、5万人以下;
  4、5万人以上。

  这些选择都要基于一个前提,就是魏军主帅对蜀军主力位置的判断。
  那么,能够给曹真提供的情报有哪些呢?
  1、赵云所率兵力;
  2、天水等失陷三郡的加急军报;
  3、武都等被攻五郡的告急军报;
  4、间谍的情报;
  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在现代战争中,了解对方实力最快捷的手段是火力侦察。在冷兵器时代,其实也一样。
  派一定数量的部队,先试探性的攻击一下,各观察哨和指挥员观察和计算敌军的人数、兵种等。
  如果说热兵器时代有一定的迷惑性,敌军可以隐蔽一部分火力,等你正式进攻时再开火,那么在孔明第一次北伐时,对魏军判断蜀军动向有一个先决条件,即时间。
  我们知道,孔明是228年1月和赵云同时出兵的,但直到2月才到达祁山。魏军可以在这个时间差里,与赵云充分交火,试探他的实力,我想,再笨的主帅也能知道赵云带了多少人马,但是,蜀军的主力在哪?这是诸葛亮未袭三郡前所不可能知道的,即使猜出来了,也只能派兵在易于出兵、行军速度快的要地驻守,以便随时驰援。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魏军与赵云军因为是面对面的作战、接触的时间又长,曹真对赵云兵力的判断应当是准确的。
  第二个问题:蜀军主力在哪?有多少兵力?
  当蜀军拿下三郡,攻打五郡时,答案立即揭晓。因为失落的三郡一定有线报或者是残兵想曹真汇报,五郡太守也会派快马送去求援书信。即使这些太守统统没知识,不会统计和计算蜀军兵力、兵种。单单从攻打这八郡所需要的兵马来看,如果不是蜀军主力,靠一两万兵马,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呢?
  因此,魏军主帅对于蜀军主力的判断有确切的情报依据,应当不是难事。
  第三个问题:魏军该派多少兵力前去救援五郡、夺回三郡呢?
  既然对于敌军主力的兵力、位置都已经清楚,还有什么可说的。魏军总共下辖兵力不过7万,留下两万人和赵云周旋,只要拖住他就行。
  主力5万人,以骑兵为主火速驰援,与五郡相互呼应,寻找有利战机,力求挫败蜀军。在合适的地点与之决战。
  因为人数虽少,但魏军的战斗经验和兵种配备上占有优势。重要的是选择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由他全权临机处置。

  那么,既然魏军很容易了解蜀军主力的兵力和方向,我们就回到第一个问题,蜀军对魏军主力救援祁山的判断如何呢?我们还是从情报入手。
  蜀军能够得到魏军情报的途径如下:
  1、赵云的军报;
  2、间谍的飞鸽传书;
  3、侦察骑兵的快马飞信;
  4、询问当地老百姓。
  赵云在宝鸡,诸葛亮在祁山,在没有飞机跨越秦岭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必须绕行褒斜道,在经阳平关顺汉江到祁山,其路程超过600公里。单程至少需要十天,往返更不用说了。
  可想而知,即使赵云送来情报,也是十天前的,不可能通过这一途径知道军情的最新变化。
  侦察骑兵也同理。
  至于老百姓,可能也得不到什么,一则这是在魏国地界,二则老百姓的交通工具有限,三则即使老百姓走亲戚,也不可能往战区来。
  那么,只有一个飞鸽传书倒还可用,但这要取决于对信鸽的训练程度和中途是否遇到老鹰、毒蛇之类的天敌。
  综上所述,蜀军主帅对于魏军动向的判断由于缺少有效的情报来源,只能靠十天前的情报和战场态势,做出判断,而这个判断很可能靠不住,或者不准确。

  在情报不完整的情况下,对于魏军来援的兵力、时间、兵种等将如何判断呢?
  只有依据现有情报进行分析。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由于蜀军占领三郡,攻打五郡的动静很大,魏军很容易判定蜀军的主力位置和大致人数,因情报来源充分,很多细节也在掌握之中。
  那么,再笨的蜀军统帅也应该想到魏军一定会倾主力来救。
  这就会对魏军救援五郡的兵力产生如下判断:
  1、1万人以下;
  2、三万人以下;
  3、五万人以下;
  4、五万人以上。
  如果魏军已经判明蜀军的主力位置和兵力情况,派1万人无异于送死,这是久经战阵的曹真和张颌不可能接受的。
  派三万人对九万人救援恐也无胜算,按照祁山地形,蜀军可以将三万魏军放进来,使个关门打狗的伎俩,以三倍于敌的力量慢慢地折磨魏军。围而不打,直至魏军弹尽粮绝。
  假使真是这样,街亭之战只不过是个诱敌之计,而非阻援之战.
  那么,魏军派5万人来援是否有可能呢?
  答案是肯定的。
  魏军在总兵力上虽然少于蜀军,但兵种以骑兵为主,辅以弓箭兵和步兵。各地还有地方守军。
  何况这次战役是在魏国的地盘上,无论从兵源补充、后勤保障、人心向背等多项因素来看,都很有底气。
  蜀军则不同,一没兵员补充,二无后勤保障,三少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异地作战有很多不便。
  从具体战役部署来看,五郡依靠坚固的城池和同仇敌忾的决心,坚守一两个月应该不是问题。
  当然,如果诸葛亮有成吉思汗专门为攻坚城打造的攻城车、抛石机、云梯、箭楼之类辅助,也有可能很快攻下城池。但这要向铁木真购买专利,那是要花银子的。
  在这种态势下,蜀军即使有9万人马,也必须分兵,假使一分为二,以魏军的野战能力足可和蜀军较量。
  可魏军有没有可能派5万人以上的兵力来援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魏军战区的总兵力不过7万人,最起码应该留下一倍于赵云的兵力与其周旋。否则,被捣毁了后
  综上所述,蜀军对魏军来援的兵力合理判断应在3万——5万人之间。
  在这个判断的具体人数上,诸葛先生是否出现了误判。
  我认为,这个可能性比较大。
  这可以从派给马谡的兵力得到验证。
  现在对马谡所带之兵力有两种说法:
  1、1万人;
  2、2.5万人。
  但这两种说法都查无实据。可是没有高于这个人数的说法。
  假如1万人是事实,那么可以肯定是孔明对魏军来援兵力发生了误判。
  因为,依据军事常识,阻击五倍于我的敌军,即使借助有利地形,其阻击持续的时间是可以计算出大致的范围。如果阻击不是以全军覆没为代价,那就必须准备预备队。
  现代中国战争中最著名的阻击战役是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预备队的投入时机起到关键作用。
  如果第二种说法成立,那就说明诸葛亮正确地判断出了魏军的兵力。他要的是时间,我想他的命令是:不计任何代价阻击敌军,直至魏延攻下五郡,合兵一处,与魏军主力在街亭一线进行决战。

  蜀方打乱了整体部署,势必形成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现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如果诸葛亮派给马谡的是一万人,就可以断定他对魏军的来援兵力发生了误判,他的判断应当是3万人,目的是在街亭一线阻击魏军,直至魏延攻下五郡。
  那么,街亭失败的责任主要在诸葛亮,而非马谡。
  因为马谡即使扎营于道,也很难全身而退,其结果很可能是全军覆没。假使他有骨气,也能杀身成仁,不损英名。
  2、如果诸葛亮派给马谡的是2.5万人,证明他对魏军来援兵力的判断是正确的,5万人。而且,他所指定的阻击地点很可能不在街亭,而是陇抵,因为那里的地形非常有利于阻击。
  马谡之所以不能按时到达,导致在街亭仓促应战,也是他没有做好预案。
  但马谡作为一方主将,有临机处置的权力,他本可以用好,但却以惨败告终。
  我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诸葛亮在选择街亭阻击战将领的问题上,是经过众人激烈讨论的结果,他希望给与统兵将领更大的主动权。
  他认为,马谡有着魏延不能比拟的军事智慧,能够在复杂局面下,带领蜀军全身而退。
  我推测,他的最初设想是:
  如果派魏延阻援,其结果可能是全军覆没或者损失惨重,还有一种可能是魏延从来都没有服过他,还会做出全军撤退,将攻打五郡之军暴露于魏军前后夹击之下的举动。
  假使这种局面真的出现,极有可能导致大败。
  因此,他的考虑是让马谡用他的智慧和魏军周旋,尽量拖住敌人,为魏延攻打五郡争取时间。
  一旦攻下五郡,他将亲率大军与魏延合并一处,支援马谡,和疲惫不堪的魏军进行决战。
  这无疑一着好棋!
  可这招看似非常漂亮的好棋,有几个致命的漏洞。
  一、街亭的地形不明;
  在正史记载中,没有任何关于诸葛亮预先告知马谡地形的只言片语。唯有罗贯中添油加醋地说,孔明曾告诉马谡扎营于道,马谡不听,才导致大败。
  我认为,诸葛亮可能知识靠地图和几个侦察兵得知街亭地形的大致情况,他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去亲自探查。在地形具体数据不明的情况下,他只有将临机决断的权力交给带兵之将,别无他法。
  在他的战略思想里,稳是第一位的。因此,他宁可将三万中军置于祁山,以备不测,也绝不会冒险前往街亭与魏军决战。
  带兵去街亭的将领必须符合他的条件,就是能够运用智慧与敌周旋,千方百计地拖延时间,死死咬住敌人。
  魏延虽然身经百战,但毕竟只会打正规战,使诈耍滑不是他的长项。
  马谡有着比较深厚的军事理论基础,又在自己身边工作多年,还是新人,有利于培养成自己的死党。
  其实,从实际作战看,马谡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二、预备队的跟进不够。
  按照正常的军事部署,应有失败之后的预案。即在马谡败后,须有预备队随时补漏,而孔明却将大军置于后方,根本来不及救援。也许他是怕孤注一掷后,腹背受敌,不能全身而退。
  三、对马谡真实能力缺乏准确的判断。
  我们可以认真审视一下他所挑选的后继者,鲜有大器。一者说明他的用人水平有很大问题,二者说明他的魅力和影响力不足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前来加盟.如果说诸葛亮在战略上有问题,那么马谡在具体指挥上是否也存在问题呢?
  答案是肯定的。
  马谡所面临的局势是:
  1、人数占绝对劣势,不管是1万人,还是2.5万人,都比魏军5万人少了很多;
  2、地形优势不大。根据我前面的分析,街亭的地形不适合阻击,如果扎营于道,则等同于野战;
  3、时间仓促,准备期短。按照分析,蜀军只比魏军早两天到达街亭,这个时间不可能在1.5公里宽的正面修筑防御工事。
  4、对方的将领是个久经战阵、经验丰富的老江湖。
  5、对方士兵主力多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
  6、己方士兵大多数是没打过仗的新兵。
  这种局势下,正常的应对办法是什么呢?
  一、将主力扎营于道。
  这个方法已分析过,蜀军以少于魏军一倍的兵力,在平地上打阻击,其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损失惨重或者全军覆没。马谡极有可能只身逃回,或是杀身成仁。
  二、利用各种办法骚扰,拖住魏军,以争取时间。
  这正是诸葛亮想要的,也是马谡所想表现的。
  按照人才类型说,马谡有这个素质,他是属于智慧型的将领。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他的方案总体上是很有特点的,可在计算上有着不可饶恕的缺陷。
  我认为,马谡的分析是这样的:
  一、既然地形不利于阻击,那就索性将主力放在南山上,而将少量兵力置于道上。他认为这样做,非常巧妙。
  因为魏军如果不理南山之军,冲破蜀军在道中的阻碍,直进祁山腹地,马谡可以自南山掐断魏军水源,截住魏军后路,魏延和诸葛亮可率六万大军将魏军在合适的战场阻住,与马谡前后夹击。
  那时,魏军既无水源,又腹背受敌,难受之极,况又无生力军可救援。
  即使不全军覆没,也将损失惨重。
  二、待魏军半渡而击之,打他个措手不及。
  这样既可灭魏军士气,又可打乱其部署,可谓一举两得。
  三、如果敌人因顾忌南山的蜀军而不敢冲过街亭,那么必然攻山。按照南山的地形情况,可谓是易守难攻。正面只能展开30人,仰角很大,冲击距离又过长。蜀军只需要站在山头向下射箭,就完全可以拖住魏军,使其难以动弹。为诸葛亮的主力争取时间。
  从构想思路上开看,这无疑是一着妙棋,可谓一举三得。
  但有一点非常致命,就是这一计划完全依附于南山之军不败的基础上。
  如果南山之军失败,被敌人轰下山,有没有预案呢?
  也可能有,但马谡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实施。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马谡没有带过这批兵,将士对其指挥能力心存疑虑,一遇败阵就失去信心。更经不住魏军在山下喊:“缴枪不杀!”。
  我想,蜀军肯定没有进行过忆苦思甜的思想教育,士兵的战斗意志不够坚决。
  换句话说,他连张灵甫的一半能力都没有。老张同志尚能缺水断粮、重兵围困的情况下,坚守四天。
  而且74军几乎全军覆没,两万八千多人,只俘虏了几千人,大部分被击毙。
  马谡就没人服,换句话说,他的群众基础太差,难以服众。
  这说明孔明在用人的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正确的用法是先让其在小部队中接受锻炼,逐渐建立威信后,再委以大任。
  其实,马谡是个好苗,可惜孔明用得太狠,导致其根本没有翻身的机会,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害了他!
  马谡的致命错误是:
  一、南山虽险,却缺乏水源。
  魏军可以围而不攻,待其水竭时,瓦解其军心。只要全军一起呐喊,指明生路,意志不坚定的蜀军肯定有把持不住者,当一个带头下山投降,一定有效仿者,再以他们为说服者,不用费多少事,就能将南山之军彻底击溃。
  至于王平阻挡于道上的2000人,只需派兵监视,不足为虑。
  二、分兵阻敌,分散了力量,失去局部优势。
  马谡将兵力一分为三,使本来就少兵力更加捉襟见肘。
  三、南山虽利于防守,却不利于进攻。
  南山的高度过高,从山顶到山脚下,均超出当时的武器射程之外,不利于进攻。
  马谡基于以上的考虑,可能只想到防守,没想到进攻。因此只在山顶设立了阻击阵地。
  按照当时的武器射程,应在从山脚下到山顶之间,设立多层阶梯形纵深阻击阵地。一则可吸引魏军进攻,二则可随时发起进攻,迟滞魏军的行动。
  我们对失街亭的责任做个总结。
  一、在街亭附近打阻击战的决策是正确的。错误的是阻击地点的选择。
  如果孔明勘察过地形以后,告诉马谡扎营于道,那主要责任应该由诸葛亮来负。
  如果诸葛先生明确的告知马谡,阻击地点应该在陇抵,马谡由于未能及时赶到,而被迫选择了街亭,那么责任在马谡。他作为将领,临机处置出现问题。
  二、如果孔明给马谡一万人马,则说明他对魏军来援兵力判断错误,责任在他;
  如果孔明给马谡2.5万人,那么,这些兵力按照他的说法扎营于道,即使全军覆没,也能获取阻击魏军的时间,那个时候,魏延已经攻下了五郡,而他也可以率大军无后顾之忧地出祁山,与魏延合并一处,以6万生力军对抗已经精疲力尽且损失较大的魏军,估计那时的魏军最多也剩4万人。蜀军的胜率很高。
  那么,无论是马谡战死,还是战败,马谡无责任。诸葛亮也没有责任,前提是马谡要给大军留下足够的时间。
  三、如果诸葛亮要求马谡在陇抵打阻击战,给了他2.5万人,并告知他扎营于道,那么诸葛亮基本没有责任,而马谡自作聪明的选择使蜀军迅速败退,没有给大军留下足够的时间,责任在马谡。
  从对街亭之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一、诸葛亮在军事上缺乏能力,判断力和应变能力,及战略构想能力都和历史上的名将有着不小的差距;
  街亭之战中,首先错在兵分三路,应分为两路,一路攻打五郡,或者只派少量兵力监视,而主力至少6万人则应在街亭附近与魏军决战,这样胜算更大。
  其次,即使采取兵分为三的战略,也要给马谡足够的兵力,比如4——5人,那么,马谡即使三分兵力,也足可实现战术意图。即派3万人扎营于道,一万人在南山扰敌,一万人机动,准备待魏军半渡而击之。
  最后,他没有提前详细地勘察战场,以便制定合理的作战方案,造成了自己局面上的被动。到头来,只能依靠将领的临机处置。这和林彪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据我所知,林彪在每场战役前,必亲自反复勘察地形,详细推敲作战计划,作为一个四野100万人的总司令,他甚至可以计算到连一级单位。
  每次作战,他都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
  二、孔明的用人是一个困扰他一生的大问题。
  他对马谡的弱点看得不够清楚。也就是说马谡尚不具备独挡一面的能力,正确的用法应是派一位有经验的将领前往,而马谡帮着出主意,这样依靠这位将领的威信足可使众军在不利的局面下坚持一段时间,不至于迅速溃散。
  三、孔明的压力很大。
  虽然有白帝托孤,但无论是荆州派还是益州党,都没有从心眼里服他。因此,街亭战败后,他不得不斩马谡以减轻压力。
  这和曹操赤壁战败后,没有处理任何一员将领,而是哭郭嘉。有着很大的区别。
  其实,曹操有很多理由可以归罪于任何一个下属,比如军医治病不力、将领无能、谋士无策等。
  他完全可以堂而皇之的杀很多人。
  但他没有。而诸葛亮却杀了马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5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