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天子守国门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事和朱棣有很大的关系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8 17:11:17

明朝天子守国门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事和朱棣有很大的关系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明朝天子守国门,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说起明朝的皇帝,可以说很多人比较感兴趣。因为明朝的皇帝真的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明君、昏君、庸君等全部都有。不过后世对于明朝的皇帝有一句话概括,这句话用来形容他们的共性。“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意思皇帝直接守卫者明朝的大门,直接为江山社稷而死。这句话对明朝皇帝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不过天子为什么守国门,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简单的来说,明朝的皇帝是不得不守国门。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去世后,嫡长孙朱允炆继位,不过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自己做了皇帝。这个时候明朝的皇帝并不守国门。之所以后来的皇帝守国门,和朱棣有很大关系。

朱棣的封地在燕,所以叫燕王,燕就是现在的北京。朱棣在南京继位后,一直想要迁都北京。他之所以要这样做原因有很多。比如南京还有很多反对朱棣的人,燕是朱棣自己的地盘,到这里方便统治。而且燕地距离蒙古草原很近,方便对于攻打蒙古。所以在1416年朱棣开始在北京修建皇宫。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朱棣下令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明朝迁都之后,天子才正式开始守国门。

北京虽然是古都,但我们仔细研究历史的时候就能发现,汉人基本上很少在这里建都。我们熟悉的辽国、金国、元朝、清朝都是在这里建都的。明朝最初也并不是在这里建都,也是建在南京。那么,汉人为何不在这里建都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北京太靠近北方了。北京的北边就是蒙古草原了,属于游牧民的势力范围。而北京是对抗游牧民族的前线。既然是前线,肯定经常打仗,这地方不利于建都。而明朝迁都这里之后,首都就成为了前线。守卫边疆的责任就落到了皇帝自己身上。

我们看一下北京周围的主要关口。明朝的长城从山海关修建到嘉峪关。巩卫北京的主要有六个关口。分别是山海关、古北口、喜峰口、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这六个关口非常重要,只要有一个关口被攻陷,就能直接打到北京城了。所以明朝皇帝必须时刻关注这六个关口的安全。比如我们熟悉的山海关,吴三桂当年就驻扎在这里。当吴三桂开关之后,清朝很快就到达北京,达标了李自成。反观,吴三桂在开关之前,清朝折腾了几十年也没有打到北京。

可以说,是朱棣把明朝的皇帝都放到家门口。他当年这样做也许是为了方便攻打蒙古。不过没想到后世很多子孙不争气,竟然被人家多次打到家门口。

“天子守国门”究竟是事实还是谎言?

?天子守国门?在历史上也只有明朝符合,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登基后,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理论上北京距离蒙古草原很近,确实算是?天子守国门?,这当然不是一个谎言,但这次迁都的目的被后世人认为目的不纯,且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迁都的实际目的

我认为朱棣迁都的目的有三:

1、彻底摆脱藩王的势力,朱元璋把自己的出色的儿子都分封到了北方边塞,就是为了抵御蒙古的侵扰,而朱棣也是借此有了推翻侄子政权的力量。那么朱棣就不会再犯这种错误。藩王守国门?当然不行!武将守国门?更不行!只有天子守国门才行,这样才能将国家多数的武装力量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朱棣的这种策略也确实为后世子孙打下了基础,虽然防范蒙古的效果一般,但天子掌握了兵权,这才保证了后世那些纨绔皇帝的皇位。

2、进攻蒙古方便,朱棣一生五征蒙古,但取得的效果其实一般,还浪费了不少的民力财力,后世颇为诟病,但朱棣仍未私心。永乐十九年迁都,而他在二十二年就去世了,迁都也是为了后世子孙们进攻蒙古时更为便捷,毕竟从南京远征实在是太浪费了。


3、离开南京势力范围,这也是最重要的目的,朱棣年少时就藩北平,对这里十分熟悉,在这里也有自己的根基。南京则不然,虽然朱棣靠武力夺取了皇位,但江南的士人们其实对其很不满,朱棣的杀戮也确实让人寒心。朱棣自己也深知这一点,所以离开南京,定都北平就是最好的选择。

二、守国门的效果不佳

就在朱棣死后不到30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堂堂大明英宗被俘,后来又在明武宗时期打了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战争,其后蒙古逐渐分裂,他们与大明之间相安无事了100多年。

可惜,同样来自北方女真人敲响了大明的丧钟,虽然理论上大明是被李自成所灭,但要不是满清的步步紧逼,也许大明还能支撑一段时间。?天子守国门?既没有守住外患,也没有抵住内忧。


?天子守国门?这句话听着确实豪迈,让人奋进,但其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考量,当然崇祯皇帝的最后选择没有丢了朱家的脸,是个爷们。

明朝所谓“天子守国门”究竟有何意义呢?

皇帝御国的意义在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央因内忧外患而承受的压力。

我国中原王朝面临着两大军事威胁:一是外来入侵(主要在蒙古草原和东北地区),二是封建官吏或藩王、农民起义引发的内乱。

但是,边防部队的力量很强大,法院无法控制他们,一旦边防军有了不同的想法,结果就会是一场史军叛乱。

如果朝廷过于强弱,削弱了边防部队的力量,其结果将与北宋相同,只要边防线被突破,契丹人和女真人很快就会杀死首都。

因此,从上述矛盾可以看出,古代中原王朝统治者在处理外患和内忧外患时的心理是极为矛盾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想出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

明朝只传给二帝,朝廷失去了对边防军的控制,最终被边防军起义推翻。

为了切断这种可能性,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并将中央军和边防军的作用结合起来。

这样,朝廷的精英就集中在北方,既可以抵御外侮,又可以借助中央政府的力量镇压国内侵略。

但这并非没有害处。事实上,天子在守卫国家方面有很大的劣势。

首先是经济方面。明朝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例如,贸易需求、日本侵略等等。这一切导致大明帝国出现了巨额税收,南宋还没有一角强大。

其次是政治因素。由于明代南方富庶,北方穷,南方人读书比北方人多,这就导致明代的大学生多从南方来。为了遏制南方士大夫,皇帝不得不利用北方的将军和太监来限制南方人。

例如,用北方人制约南方人治理国家的平衡策略,一开始是好的,后来南方人的意见就多了。于是,朝廷对江南士绅集团的控制越来越弱,南方士绅与皇权越来越疏远,双方斗争愈演愈烈。

明朝所谓“天子守国门”究竟有何意义?

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只是一句戏谑的话。历朝历代只有明朝把自己的首都放在了最危险的地方。事实也证明这样做是不靠谱的。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把京师放在北京的好处。那么我就来说说这其中的优缺点。

先从优点说起。

一、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建。这象征着大明取代大元成为天下的正统继承人。

元大都城墙周长约60里,是南北长于东西的长方形。当年徐达率部攻克元大都之后提出是否继续追击,朱元璋的命令是固守待援,不主张继续北进。为了缩短防线,徐达放弃了原在健德门和安贞门一线的元大都北城墙,向南5里在德胜门和安定门一线另筑了一道新城墙。

明成祖朱棣在重建北京城的时候为了给皇宫前方留出空间,拆除了原在长安街一线的元大都南城墙,向南二里在正阳门一线重建了新的北京南城墙,东西两面的城墙则沿用了元大都城墙未变。

北京城经过历代君王的不断的营建扩张。整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基础都已经奠定。作为国家首都是合格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北京的最大的优势所在。

二、北京的地形区域优势明显。

对于明朝而言,最大的危险来自于北方,于是在北方边境设置了朵颜三卫和长城进行加固防守。并且长城九边都囤积精锐部队,所以只要不作死,北京的威胁是不大的。另外大运河水道的沟通,以及对于黄河水患的强治理。这里不得不说黄河治理最有成绩的时期就是元朝和明代 ,明朝出了一个潘季驯就真的在当时的条件下真正治理好了黄河水患,使得漕运非常便利。京师的物资供应和转运通畅。这是物资保证。

三、北京是“龙兴之地”,根基稳固。永乐帝认为,北平风水好,成全了他的皇帝霸业朱棣在北平经营20多年,基础深厚,而南京则遍布前朝遗民,人心不稳,所以,还是回大本营北平为好。礼部尚书李至刚,在永乐元年正月给皇帝上了一疏,说:“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统,而于肇迹之地,皆有升崇。切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

这一点也是当时提出迁都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我来看看北京的缺点在哪里?

一、强敌环伺,没有坚强的军事基础很容易受到威胁

虽然永乐皇帝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他提出要在北京开始五次北伐漠北,为的就是肃清北部隐患为长治久安打下基础。在朱棣看来,北京是天下的中心,“四方万国,道里适均”。明末清初的学者孙承泽在《天府广记》中形容北京说:“燕蓟内跨中原,外控朔漠,真天下都会。”

但是随着国力的衰弱,北京的区域优势就变成了劣势。

二、就是朵颜三卫的丢失。朵颜三卫是蒙古人在东北的三个部落,包括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也称为兀良哈三卫。这支军事力量也成为了靖难之战的一只生力军。按照《明史》记载,当时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这里特别提到了朱权所管理的朵颜三卫的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想要获得这些骑兵,于是以拉家常为由,进入朱权的大宁城。最终把朱权活捉,软禁到北京。

拥有了这么一支军队最终推翻了朱允炆政权。但是朱棣并没有真正有处理他们。当他们看到朱棣一次次北伐,打击鞑靼和瓦剌的时候,他们内心还是有恐慌的。他们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旦鞑靼和瓦剌被明朝消灭,可能接下来就是他们。所以就造成了后来不断造成大明麻烦主要策源地之一。三、明长城战略的改变

原来明长城是用来防御和预警的 ,但是前提是长城以北的地区仍然是明军占领。问题来了,由于过度的驻军造成了长城以北地区的荒漠化和生态恶化,后期已经无法继续生活,所以大量人口的南迁回长城内,使得薄弱的长城变成了唯一的屏障这也造成北方民族不断的越过长城进逼北京的态势。这种被动防御模式最终导致了大明的全局性崩溃。也是大明首都放在北京的最大的弊端。

总结:大明的天子守国门和其两京制的运行模式是从皇帝的个人喜好到军事部署,再到后来的强制性依赖造成的。不管好坏,都是历史的选择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5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