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定国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农民起义
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各地饿殍遍野,农民起义也渐成燎原之势,逐渐成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此时年仅10岁的李定国,正在这片土地上挣扎求生。
当然幸运的是他遇见了张献忠,张献忠见李定国聪明伶俐,便将他带到军营,抚养其长大。和李定国一样幸运的孩童的还有孙可望、刘文秀和艾能奇三人,他们都被张献忠收为养子,日后成长为大西军的“四将军”,为了张献忠征战沙场。
后来在和明军的一次次较量中李定国渐渐成长,二十几岁就以20骑大破襄阳,直到张献忠进入四川成为大西国皇帝,李定国一直奔走在为了张献忠的事业而奋斗。但是世事无常,清军入关了。
或许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清军入关是什么,但是可以看做是七七事变爆发了,敌寇入侵了。同样是外族入侵,那么同样就注定是血腥的屠杀和反抗!
在清军兵临川蜀时,张献忠就召集四名养子,说:“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和大明斗了一辈子,到了清军入关,张献忠还是放下了一辈子的仇恨,因为他也明白兄弟睨于墙,外御其侮!
(二)联明抗清
1647年,张献忠的大西军与豪格所率领的清军在西充凤凰山对垒。两军交战时,张献忠为清军暗箭所伤,阵前殒命。张献忠是李定国的养父。杀父之仇、民族之恨,此仇不共戴天。
随后大西军残部追随着张献忠的遗志联明抗清,以大哥孙可望为首,率领大西军残部且战且走,最终占据了云贵两省地区。
在占领云贵两省后,孙可望、李定国等人苦心经营,并废除了大西国号,确立“共扶明后,恢复江山”的政治方针。昔日的起义军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
后来的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弘光皇帝等大明的宗室不断被立为皇帝,然后死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总有不屈服的汉人会聚集在大明的旗帜下,为了这个五千年的文明做最后一搏。
1649年,尚可喜率清军攻陷广州,孔有德率军攻陷桂林。两广失陷,永历朝廷兵败如山倒,永历帝也开始四处逃跑。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向贵州的孙可望求助。
随后孙可望将永历帝迎奉到贵州安隆千户所城安置。大明朝还有最后一个旗帜没有倒下,汉人更加没有倒下,从福建的朱成功到浙江的张名振,到江西,到两广,到云贵的原大西军。大明还没有灭亡,华夏五千年文明还有着无数热血男儿!
(三)两厥名王,天下震动
1651年,这支以原大西军为主的抗清武装挥师北上,开始了对清军的绝地反击。1652年,李定国率部由黔入湘,一举攻陷靖州、武冈。
而李定国需要面对的第一个强敌,便是当时封藩广西的满清定南王孔有德。孔友德原为东江军毛文龙部第一悍将,但是带领东江军登州兵变,携西洋火器大炮和新式陆军投靠了满清,可谓大明除吴三桂外第一罪人。
经过一系列战役,李定国所部连破孔有德部将,终在大榕江决战中,大败孔有德所部精骑,是役清军“弃甲断骼遍于溪谷”,即使是偏向满清方的史料也称“象阵前列,劲卒山拥,尘沙蔽日,马闻象鸣皆颠厥”“王师大奔,死亡不可胜计,横尸遍野”。
孔有德精锐俱亡,绝望之下,全家自焚,这是明清战争中满清方面阵亡的第一个亲王级将领。一时间,整个江南震动,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起。
李定国击杀满清汉军第一名王,进而光复广西,自此名扬天下。此战后满清遣努尔哈赤之孙、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率三贝勒、八固山贝子部,满汉大军合计十万精锐南征。要知道此时的明清当初的豪格、多尔滚兄弟等将领死去,尼堪已经是此时满清的第一统帅了。
李定国于衡阳迎战,定下四面埋伏之计,先亲率主力四万,与清军接战,佯败二十余里。尼堪狂妄不已,加之俘获大象四头、战马八百多匹,遂钻入李定国早给他埋好的伏击圈。
四万明军伏兵杀出,清军猝不及防,阵势大乱,尼堪冲杀突围不得,被明军阵斩当场,清军失去主帅,溃不成军。
衡阳之战,李定国以八万对十万,野战中阵斩满清亲王尼堪,歼其精锐所部,一举打碎了自努儿哈赤起兵几十年来,八旗兵野战战无不胜的神话。
当时黄宗羲称为“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的卓越战绩。战后清廷震怖,一度竟准备放弃西南七省。
如果接下来,各地明军能够通力合作,奋力杀敌,或许大明还有希望,华夏文明还有希望!可惜没人理会这个一心天下的将军。
于是李定国只能自己独自攻打广东,可惜李定国呕心沥血策划的战略并没有得到响应。初次攻打肇庆,李定国孤军奋战,遭到清军顽抗,福建郑成功军和潮州郝尚久军迟迟没有消息,不得已只能撤回广西。
1654年三月,李定国再次出兵广东,率领数万大军,配备大象、铳炮,前往新会。然而在此战中清军为了守城竟然大肆以人为食,整整七万人成了鞑子的粮食!终于击退了明将李定国所率大军。
“自被围半载,饥死者半,杀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丧乱,未有如是之惨者也。”——《新会县志》“定国至高明,擒敌将郭虎、杜豹,遂围新会。久之,城中食尽,略人为脯,死者男女七万余。人谓旦夕必降,按兵以待。”——《皇明四朝成仁录·卷十二·异姓亲王死事传》
明军顿兵城下数月不克,又不幸流行瘟疫,士气大衰。此时清军大量援军已开进岭南,而原计划要来会师的盟友郑成功部又失信不至,李定国被迫撤军,而且还放弃了之前光复的粤西各府,退守南宁。
(四)国破家亡,一个民族彻底覆灭
李定国在两厥名王如此大胜之下,仍旧不能大幅度收复失地,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大西军此时的首领,大明的秦王孙可望!
当李定国、刘文秀率军抗清之际,身居贵阳的孙可望早就有了将永历帝取而代之的野心,但是他更怕屡次击败清军的李定国,于是数次在后面拖后腿,不欲李定国建功立业。后来永历皇帝逃出贵州,跑到李定国控制下的昆明中。
1657年,孙可望从贵阳发兵,合兵十四万,进攻云南,要李定国、刘文秀交出永历帝,三王之乱爆发!
此时昆明城中,李定国只有抗清剩下的残兵三万人,而孙可望则是大军压境。但是由于孙可望不得人心,李定国却奇迹般的取胜了
孙可望走投无路之下竟然选择了投清,向多年的对手、杀父仇人的清廷投降。然后在带路党孙可望的领导下,刚刚经历三王之乱的永历朝廷终于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灰飞烟灭了,而与之一同破灭的则是李定国最后的希望,同样也是一个五千年民族最后的希望。
1659年,李定国带兵渡过潞江(今怒江),在磨盘山重整旗鼓。他原本打算凭借此地地势,埋伏奇兵,趁清军轻敌之机,歼灭清军三路大军的吴三桂所部。
可惜李定国手下参军叛变,将实情告知吴三桂。于是两军很快混战在一起。纵使南明军作战勇猛,也完全处于劣势,此战李定国惨胜,但是也失去了最后的精锐兵力和吴三桂拼命。
李定国并没有绝望,而仍旧在与清军周旋,在云南的山林里坚持打了整整三年的游击战。
可惜他不知道,逃到缅甸的永历帝已被缅王挟持。当吴三桂大军来到缅甸边境,声称要过江屠城时,缅王惶恐,将永历帝献上。
1662年,四月十五日,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杀,结束了近二十年的逃亡生涯。
抗清的最后一面旗帜轰然倒塌,一个民族最后的希望轰然倒塌。
随后李定国在忧愤中追随着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而去了。这个国家和这个五千年文明的最后一个血性男儿就这样故去了。
直到民国时期,蔡锷等云南人才重新找出来这个民族英雄,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其实何止是滇人,每个汉人都不应该忘记这位英雄。
“愿吾汉人,毋忘李定国!”
李定国(1621年-1662年),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将领,南明武将,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抗清将领之一。字鸿远、宁宇。陕西延安人,一说榆林人。张献忠义子,封为安西将军。隆武二年(1646)张献忠战死后,与孙可望等率部联明抗清。永历六年(1652),入广西,克桂林,乘胜北上,连克永州、衡阳,“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遭孙可望嫉忌,退入广西,再屯云南。十年,密迎永历帝入滇,封晋王。后孙可望降清,西南防务机密尽失,清军大举攻黔。他转战不利,退入缅甸。永历十六年(1662),永历帝被杀,他忧愤病作,于同年病亡。
李定国出身贫寒,十岁从张献忠,定国能征善战,喜读《孙子兵法》、《资治通鉴》,素称“万人敌”、“小尉迟”;以宽慈著称,攻破城池未尝妄杀,遇士绅百姓必设法保全。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等四人均为张献忠义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从张献忠破成都,被封为安西将军,地位仅次于孙可望。
1646年,清军入川,张献忠战死,与孙可望率大西军余部南走綦江,永历元年(1647年)先入贵州,后借云南沙定洲之乱进入云南,当年与孙可望等一同称王,建立政权,可望称平东王,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1648年,定国攻破佴革龙,擒杀沙定洲,平定云南。定国在云南组织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团结少数民族,建立西南抗清根据地。定国劝说可望:“吾辈本大明臣民,中国沦陷于外寇,则当严辨夷夏之界,以中国为重,今挈滇、黔、蜀‘归就’明室,诚心辅佐”。永历三年,孙、李遣使与南明永历朝廷商洽共同抗清事宜。永历四年,李定国被永历帝封为西宁王。
永历六年,迎永历帝入贵州。大西军北伐,李定国率东路军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直趋桂林,大败清军,取得桂林大捷,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大西军收复广西;然后北上大战湖南衡州,十一月二十四日阵斩清敬谨亲王尼堪,取得衡阳大捷,尽复湖南。一时天下震动,西南抗清战局也被扭转,使“清君臣闻警,上下震动,闻定国名,股栗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帝媾和之议”。黄宗羲称:“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李定国在永历朝廷的功绩与名望越来越高,遭孙可望相嫉,造成两人分裂,李定国为顾全大局,被迫退入广西、云南,继续经营反清事业。
永历八年,与郑成功相约会师广东新会,图取广州,但由于郑军屡误约期,加之瘟疫流行,连战连败,没能成功。永历十年,李定国受封为晋王。
永历十一年,孙可望对李定国倒戈相向;然而由于孙可望不得人心,许多将领皆投向李定国阵营,孙可望大败,败退贵州。同年,孙可望投降清朝。李定国击败孙可望后仍坚持抗清,保卫桂王政权,但因西南军事情报均被孙可望出卖,故屡遭失败。
永历十二年,吴三桂攻入云南;次年,攻破昆明。李定国护送永历帝退出昆明,并指挥明军主力在磨盘山血战中狠狠打击了清军。之后永历帝逃往缅甸,李定国则独自率军返回勐腊,遣人往车里借兵,后缅甸方面将永历帝送还给吴三桂。这时定国营中人马相继病死,李定国亦病。
永历十六年(1662年)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国得知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后,悲愤而死。临终时遗命其子:“任死荒徼,勿降也!”
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抗清将领之一,作为农民义军领袖,他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捐弃前嫌,与南明朝廷合作,并且矢志不渝;面对同一阵营中孙可望的多方挑衅,他顾全大局,多方避让;他曾经“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几已令吴三桂全军覆灭。李定国于川民有惠,死后川中多建“李晋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晋王”的英名与传说也一直流传。
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在《南明史》中认为:“李定国的一生应该充分予以肯定,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给以赞许之词,但他们所赞许的是李定国后半生的‘改邪归正’,实际上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
李定国连环画形象
因为表现出色,李定国的地位也日渐提升,并受到军中众人的赞赏,赢得了“小尉迟”等绰号,可见其是何等英勇善战。不过,就在李定国威名大振之时,张献忠却出了意外,在一次与清军的斗争中丧命,其部队也因此而迅速分散,而李定国等人几经努力,终于保住了一支队伍。但是,这支队伍的几位将领之间却出现了分歧,并且相互争权夺利。
李定国主张联明抗清,因此便逐渐向南明靠拢,并竭力对抗清军。在这一段时间内,他屡次取得胜利,南明的势力也逐渐增强,虽然其依然无法恢复中原,但也令清军大为受挫,令当时的战争局势有了极大转变。可以这样说,李定国在抗清斗争中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的。
可是,南明毕竟势力有限,而且内部斗争不断发生,最后被清军钻了空子,实力大大受损。后来,南明皇帝身亡,该政权从此覆灭,李定国也无力回天,所以心中愤懑不已,并因此而感染疾病,不久之后便带着满心遗憾撒手离去。可是,李定国依然不失为一名英雄人物,特别是对于云南 *** 而言,所以他在当地人心中很有份量,而且至今仍未改变。
李定国画像
在真实的历史中,李定国也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人,他十分能打仗,在当时大西政权中,他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是最强的。那么李定国一生歼灭清军到底有多少,这个数字现在已经很难具体统计了,但是在其对清作战的十五年中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战斗,歼敌数量应该不少。
他最重要的两次歼敌一次是和孔有德作战,一次是和清朝亲王尼堪作战。孔有德是清朝的定南王,作为一个王爷,手中的兵力自然不会少,在和李定国作战的过程中,孔有德节节败退,并且在最终的决战中之身逃亡,兵力损失不计其数。
而在和尼堪的对战中,这位你看亲王带了十五万精兵前来,但是在和李定国作战过中被李定国诱敌深入,将他们包围,最后李定国亲手将尼堪斩杀,清军败退,相信这次李定国歼灭的清军也不在少数。
这些还不算李定国的常规作战,平时对清朝的进攻更是数不胜数,胜仗无数,而清朝军队一直都没有剿灭他。由此看来在这场十多年的作战中,李定国歼灭的清军一定是个天文数字,这也是清朝对于李定国十分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定国画像
李定国生活的年代是充满苦难的,朝廷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各地饥荒频发,外族入侵也不断发生,因而百姓生活更为苦难。在这种情况下,张献忠等人借机造反,而出身微寒的李定国便加入了这支队伍。最初,他是以张献忠养子的身份待在队伍里,因此也逐渐学会了很多作战的本领,当他成年之后,已经是一名很优秀的将领,所以其养父对他特别器重。
在养父过世之后,李定国便加入了南明王朝的阵营,并且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曾多次在战争中获胜,为南明立下了很多战功,并一度扭转了南明在战争中的地位。可见,李定国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将领,如果不是因为吴三桂的所作所为,那么南明可能还能坚持更长时间,而他本人也不会英年早逝。
在李定国的一生中,有近二十年时间都是耗费在抗清战争中,而且屡次立下大功,所以在南明很有威望,在西南 *** 心中也有很高的地位。时至今日,云南人都是很崇敬这位大将军的,并且视其为楷模。虽然,李定国的存在令清朝统一进程受到阻碍,但他却凭借其英勇气概而深得人心,是一位值得敬仰的英雄人物。
李定国抗清兵连环画插图
可是,南明政权最终还是溃败了,李定国为此而受到极大创伤,再加上瘟疫的流行,他很快便倒下了。在他弥留之际,依然想着大明事业,并叮嘱儿子与部下坚守下去,无论如何也不能投降。虽然,这些人当时都表示要遵从其遗命,而且也确实有部分部下谨记他的遗言,一直都没有投降,可是他儿子却违背了他的遗愿。
在李定国死去后没多久,他的儿子便违背了其遗言,率领大部分人向清廷归降,并接受了朝廷封赏。不过,由于李定国的声望太高了,所以清廷对此甚为忌惮,虽然接收了李嗣兴等人,但却非常担心他们将来会因为某些原因而重新举事,所以便安排为李迁坟,将其遗体从云南运至北京,并重新修建坟墓。
自此之后,李嗣兴便一直在朝廷担任官职。在他为清廷效力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曾经多次受到嘉奖,而且官职也得到升迁,官位还挺高。可见,李嗣兴的表现是令朝廷满意的,就算在他死去后,还是被授予了新官职。如果李定国地下有知,不知会有怎样的反应。
李定国后人碑
李定国在坚持和清军作战的最后时刻,是在云南的边境,李定国临终前,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自己的部将平阳侯靳统武。为保证团结李定国特地命令李嗣兴拜统武为养父,希望这样能保证抗清力量的团结。
同时李定国还叮嘱李嗣兴要继承父志,坚持抗击清朝军队,即便是死也不能投降。但是李定国去世以后军队内部就出现了变化。因为李定国在部下的心目中地位非常高,去世后部下失去了领袖,系向上就产生了变化。
在李定国去世以后部将马思良不服从靳统武的节制,认为靳统武没有权力管束自己,更别说李嗣兴了。而其他的部将如胡顺都等都在李定国去世后认为他们的坚持没有意义,于是纷纷向清朝投降。
最终李定国的儿子李嗣兴也没有能继承父志,而是在不久之后投降了清朝,清朝当时也没有对李嗣兴大加迫害,而是给予了他都统品级让他继续做官,后来还曾将李嗣兴调任陕西宁夏总兵等职。
李嗣兴在康熙三十年的时候去世,他去世以后康熙皇帝下令礼部官员前往悼念,并留碑文几年他的功绩。
李定国,字宁宇。明朝著名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在大明帝国穷途末路之时,面对清军气势汹汹的攻势,他毅然决然站了出来,为了守护明朝政权,付得一生心血。
李定国出生于一个家境较差的农民家庭,恰逢张献忠发动起义,便加入了起义军,后机智聪颖,得到张献忠的赏识,便收为了义子。成年后,李定国便随张献忠征战四方。
在他二十一岁的这一年,他率领不过区区几十精兵,踏马来到襄阳城,伪装成明朝士兵,闪电般占领了襄阳城,这次襄阳城的胜利,是李定国人生的第一场大胜,他也因此在军中名声大噪。
后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后,李定国不过二十四岁,便被封为了安西将军。被人称为“小尉迟”、“万人敌”。
二、抗清复明,为国而战
明朝隆武年间,清军愈发开展大规模进攻,张献忠也暂时放弃起义抗明,开始率军抗击清朝。然而张献忠不幸被清军射了一箭,临死之前,特意嘱咐手下四将军,暂时放下起义之征,国家危难之际,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归附明朝,抗击清军。
于是四将军便以大哥孙可望为首,开始一起为此抗争。然而四将军平定昆明后,孙可望却逐渐野心膨胀,打算自己独立政权,而李定国坚持为明朝恢复江山,便与李定国发生了矛盾。孙可望便以李定国不遵从于他为由,下令杖责李定国一百军棍,李定国愤怒无比,可为了大西军日后的发展,还是忍下来了这次屈辱。
然而两人矛盾却愈发加深,不同的人生方向注定了二人之后的倒戈相向。由于明朝当时兵力实在是难以抗衡清军,以孙可望为首的大西军便成为了抗清的重要力量,然而孙可我心怀叵测 ,威逼永历帝 ,在孙可望的逼迫下,永历帝不得不封孙可望为秦王,可以先斩后奏。
大西军与明朝政权共同抗击清朝的战线正式建立后,李定国先后率领大将在湖南大灭孔有德率领的清军,随后又在桂林伏击孔有德,分兵三路进攻桂林,大西军勇猛善战,很快便取得了桂林大捷。
之后,李定国便率军收复了广西全境,极大地振奋了军士们的士气,并安抚百姓,治理妥善。
到了同年十月,李定国又先后率军接连攻下阳山、连州、长沙、常德、吉安。自其七月份出兵以来,共收复了两州十六郡城,后又在十一月攻占衡州。
使得当时清政府大惊失色,他们实在想不到已经是穷途末路的明朝,竟然还有如此精锐、战斗力顽强的军队,后来听闻李定国的名字,满朝文野,皆面露胆怯之色,为世人所震动。
甚至有人还扬言清军将会因此逐渐被李定国部下的军队击溃,推翻明朝也是难成之事。
怎奈本来形势一片大好,大西军却起了内讧。名大噪,在军中由说一不二的威严,便心中不满,决定加害于他。
而李定国得知消息后,不禁泪流满面,写信希望孙可望可以放下怨恨,专心于收复失地,顾全大局。
孙可望知道后恼羞成怒,便自己带兵出征,想要挽回一点面子。岂料孙可望一意孤行,不分形势,被清军贝勒屯齐杀的一败涂地,孙可望落荒而逃,大西军数十州郡都被清军打了回来。
李定国率领将士们征战的故土,好好的局面被搞得满盘皆乱,军中士气大败。
后清军趁机对大西军发动猛烈进攻,先后大破大西军,最后使得新会大战上,大西军伤亡惨重,李定国平定两粤的蓝图,终究被杀了个粉碎。
永历十三年,吴三桂等人率领的大军会师于昆明,永历帝逃往于缅甸。
李定国下决心与清军决战到底,在永昌磨盘山,李定国利用地形优势,准备阻击吴三桂的军队,设置了三套埋伏圈,本应是一次漂亮的反击战,岂料卢桂生这人当了孙子,主动告密吴三桂,将李定国的计谋全盘告知。
使得清军有了提防,一举灭掉了李定国三分之二的军队。然而纵使如此,李定国依然率领部下顽强抗争,大大灭掉了清军的士气,誓死不降的决心,令清军一时也感到忌惮。
后李定国得知永历帝被缅甸王劫持,便率军进攻缅甸。
谁知后来缅甸王受到吴三桂的胁迫,将永历帝交给了他,随后永历帝被其绞杀而死。
李定国得知此事,全军泪流不止,李定国也因此一病不起,随后气绝而死。一代名将横尸疆场 ,就此陨落。
回望李定国的一生,他为人忠心正直 ,带领的部下纪律严明,治军有道,待人真诚用心,对老百姓悉心爱护 ,从不滥杀无辜。
一直到最后一刻,他也从没有说过投降二字,大丈夫当如此,李定国配得上民族英雄这个名号。
李定国是晚明最能打的将领,被称为“小诸葛”。他本为张献忠手下将领,张献忠死后投降南明,曾多次击败清军,最后一心护主,死在了吴三桂手中。
李定国,陕西玉林人,又称“晚明第一军神”。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是陕北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养子。正是在这一时期,李定国学会了行军、作战和兵法。李定国自幼随张献忠南北战,长大后无人能敌。他骁勇善战,有无与伦比的战略。
张献忠死后,率领军队向南明投降。永历六年,也就是清顺治九年,李定国派八万人先攻湖南,后攻桂林,打败了清军。清军总司令、定南王孔友德自杀身亡。他既勇敢又足智多谋,没有前进。当他得知清军有援军时,当清军追赶他时,他进行了战略退却,击败了清军。在这场战斗中,清军的首领将被斩首,整个清军将被消灭。这两次战争的胜利给清廷带来了严重的挫折,开启了南明王朝的新局面。
李定国,被称为小诸葛,纪律严明,从不犯罪。经过充分的准备,李定国派八万人的军队攻打湖南。他们先攻元州(今湖南千阳)、荆州(今湖南邵阳),后攻广西桂林,打败清军,逼迫清军司令、定南王孔友德自杀。李定国于七月初攻下桂林。然后他又去了柳州、衡州和长沙。清廷听到这个消息大为吃惊,派出十万余人出兵相助。为了躲避清军,李定国暂时从长沙郊外撤至衡州。清军的总经理尼坎王子率领军队追捕他。李定国埋伏包围清军,四面出击。清军溃败,尼坎被斩首,全军覆没。反清斗争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李定国不仅收复了湖南、广西,打败了数十万清军,还动摇了满清王朝。顺治也很惊讶。他认为如果继续与明朝军队作战,八旗军一定会被消灭。顺治甚至想与明朝军队谈判,瓜分土地来统治。
李定国是南明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之一,他的一生,只能用满腔的悲愤和满腔的努力来形容。清朝入侵中原时,李定国率兵连连破除清军,甚至杀死了四大汉奸之一的孔友德王和清朝的太子景晋尼干。这是自万历以来中国对外战争的空前胜利。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4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唐朝百姓痛恨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