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 史 说
每日签到
每日领奖
“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这是魏文帝曹丕对“曹魏三公”钟繇、华歆、王朗的评价。意思是说,这三个人是一代伟人,后世再也没人能超过他们了。由此可见,王朗在当时也是一代奇才。可在演义中,王朗却被罗贯中黑得体无完肤,他被诸葛亮痛骂为“皓首匹夫、苍髯老贼”。结果王朗一气之下,竟一命呜呼。罗贯中这样的安排,无非就是为了美化诸葛亮的形象。其实正史中的王朗博学多才,人品严谨端正,崇尚节俭。王朗在治政方面主张轻刑重德,与民生息,是当时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朗早年师从杨赐。杨赐东汉名臣杨震的孙子,他传承家学,精通儒术,后入仕,成为东汉一位很有名望的官员。王朗在杨赐的传授下,也是通晓经籍、满腹经伦,因而被朝廷征为郎中,出任菑县的县令。
中平二年(185年)十月,任职司空的杨赐病逝。杨赐的身后之事可以说倍极哀荣,汉灵帝刘宏亲自着丧服,为其罢朝三天。而杨赐的学生王朗也为了给杨赐服丧而弃官不做。后来朝廷多次征召他,都被他婉拒。直到当时的徐州刺史陶谦慕名请他复出,王朗这才作了徐州的治中从事。
王朗在做徐州治中从事期间,正值军阀割据,天下大乱,献帝刘协已成为权臣李傕、郭汜的傀儡。在这种乱局下,王朗还是心怀汉室。他与别驾赵昱进言陶谦效忠汉室。陶谦于是派赵昱到长安向献帝进贡以示忠心。献帝大为感动,对陶谦、王朗、赵昱三人大加封赏,分别任命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王朗为会稽太守;赵昱为广陵太守。
王朗在任会稽太守期间,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深受百姓爱戴。建安元年(196年),江东小霸王孙策攻打会稽,这时虞翻还是王朗手下的一名功曹,他劝王朗还是躲一躲为上策。但王朗认为身为地方官,守城责无旁贷。孙策出其不意,偷袭王朗后方,致使王朗大败。王朗想从海上逃走未果,只得投降了孙策。而虞翻本是会稽的望族,是本土人士。他在王朗投降之前,就回到了被孙策占领的会稽,归顺了孙策,又官复原职,做起了功曹。
王朗被俘后,并未给孙策效力。而孙策为了拢络江东人士,也并没有杀害王朗,只是将其软禁。
后来,曹操慕名上表朝廷征召王朗。王朗从曲阿起程,历经数年来到许都,加入曹营,成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王朗并不是像演义中讲得“厚颜无耻”。相反,他为人仗义,在加入曹营后,他力所能及地保全亲友。他的发小莒令刘阳生前刺杀曹操未遂。刘阳死后,曹操连他的儿子也不放过,下令在全国缉拿。王朗冒着风险,收留了刘阳之子数年。后又多次在曹操面前为刘阳说情,终于说服曹操赦免了刘阳家族。
在曹操时期,曹操的身边名士如云,如荀彧、郭嘉等人。王朗在其中并不出众,直到曹丕上位,王朗的才能得到更极致的展现。
王朗在任魏郡太守、御史大夫期间,极力主张慎用典刑,以德服人。他从宽治狱,扶幼助弱,与民生息,取得了突出的政绩。
在军事方面,王朗也很有眼光。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后,朝中有人主张发兵援吴,一举灭蜀。而王朗认为当时东吴尚未应战,魏不宜出兵过早,待到吴蜀两军相持时,出动魏军最合时宜。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
王朗不迷恋权势,非常善于提携后人。他曾举荐名士杨彪,并自甘退居二线,由杨彪出任司空一职,遭到曹丕的拒绝。但曹丕还是为杨彪设置吏卒保护,官职仅低于三公。
太和八年(228年),王朗病逝。十五年后,王朗被赐配享曹操庙庭。
此外,王朗的孙女王元姬是晋文帝司马昭的妻子,是武帝和司马炎和齐王司马攸的生母。所以王朗和司马懿还是姻亲关系。
搜索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三国演义》一书中,魏国蜀国交战,魏国的军师王朗企图劝北伐的诸葛亮投降,但是被诸葛亮的三寸不烂之舌活活气死了,这一故事也被大家所津津乐道,那么历史中的王朗真的是活活气死的吗?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三国演义是一本以三国时期的战争故事、加以编写杜撰出来的小说。虽然具体的人物、事件走向是和历史一样的,三国争霸,晋朝统一,但是在一些不要紧、影响不到历史进程的小事件里,不乏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的现象。既然是小说,那就需要和正史互相区分开来了,小说中夹杂了许多个人的主观臆想,将作者喜欢的人物神话,讨厌的人物抹黑,例如扬刘抑曹,将一些卓越的贡献加到作者喜欢的人身上……
其次,我们可以在正史上、如陈寿写的《三国志》中了解历史上真正出现过的王朗这个的生平事迹。王朗籍贯东海郡郯县,现今山东临沂市郯城人,早年在徐州刺史陶谦手下任职,当过会稽太守,后会稽被孙策攻破,王朗也被擒获,却不愿给孙策效命。之后王朗被曹操举荐到许昌当官,一直到曹丕称帝,屡屡升职,最后当上了谏议大夫、司空。位列三公,身兼重职,但主要都是在皇帝身边出谋划策,并未在诸葛亮北伐中任职魏国军师。
且王朗是魏国历史上有名的儒学大家,擅长校注儒家经典,为后人对于这些典籍的学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任职期间喜欢向皇帝谏言,也有实施许多有效的政治举措,历史上对其的评价也很高,是国之良臣,绝对不是《三国演义》中的那个苍颜匹夫。
历史上的王朗并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事实上王朗是一个非常有气节的人。虽然他空有理论,但是在实践中却没什么结果。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人。早年担任过菑丘县长,后在陶谦手下担任治中。在徐州时,王朗和别驾赵昱等人劝说陶谦拥戴天子,陶谦派赵昱到了长安,皇帝于是任命陶谦为安东将军,任命赵昱为广陵郡太守,王朗为会稽郡太守。
孙策渡过长江攻占江北土地,王郎的功曹虞翻认为兵力不足以拒敌,不如避敌不战。王朗认为自己身为汉朝官吏,应该保守城镇,于是发兵和孙策作战,战败后,渡海到了东冶。孙策又来追击,王朗再次大败。王朗去见孙策,孙策因为王朗风度儒雅,只是诘问责难了一番而没有杀害他。
曹丕时期,王朗担任御史大夫,后改任司空,到魏明帝时由司空改任司徒,直到去世。从王朗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和诸葛亮并没有接触过,那么,从他的性格特征上来说,他有没有可能因为“气满胸膛”而死呢?看一看他和曹操的一番对话就可以得知。曹操曾经请王朗赴宴,宴席上嘲讽他说:“不能效法你当年在会稽那样丢了好米饭碗。”
所以并非王朗是被诸葛亮骂死的,仅仅是因为王朗太注重自己的面子,是一个十分有气节的人。容不得诸葛亮对自己的羞辱,事实上,诸葛亮也并没有做了什么太过分的事。
王朗并不是真的被诸葛亮骂死的,历史上也没有这件事,这只是杜撰而来的。王朗死于疾病,终年77岁。
一、王朗怎么去世的?
其实在历史上,王朗只是病死的。小编认为王朗是正常去世,只不过有一些人会认为王朗是被诸葛亮骂死的,这是因为罗贯中在撰写小说的时候,刻画的王朗形象不是特别好。王朗虽然备受世人关注,但确实是因为疾病去世的,毕竟年纪大了有疾病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古代其实很多人去世的年龄都比较早,而王朗已经活了,77岁还是非常不错的。有不少人大放厥词认为王朗是被诸葛亮辱骂而去世。历史上的王朗才智过人,经常用自己的财务救济一些有困难的人。
二、为什么有的人说王朗被诸葛亮骂死了?
王朗被诸葛亮骂死是电视剧里的剧情,也就是《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在这部剧的高能片段里,诸葛亮妙语连珠说了很多的话,让王朗栽倒在马下。其实很多人在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是非常爽的,因为王朗是魏军的军师,而大部分的人支持诸葛亮,因此在发现王朗倒在马下的时候是比较开心的。而诸葛亮骂王朗也是因为诸葛亮刚刚收了几个城市,这个时候魏国非常不爽就派王朗出征,领了20万大军抗击诸葛亮。如果用兵器打的话,其实王朗不一定会死,而王朗却先用言语挑衅诸葛亮,诸葛亮就舌战群儒,对着王朗说了很多的话,还专门说王朗不爱听的话,导致王朗被骂死了。
最后,其实历史上的王朗是比较有大将之才的,而且王郎恭俭节约,性格严谨。在太和二年,王朗去世,谥号为成,足以可见王朗为了魏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王朗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是寿终正寝的。被骂死只是小说《三国演义》里杜撰的。
在《三国演义》当中有着不少经典片段,“诸葛亮骂死王朗”便是其中之一。按《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不顾年事已高,与大都督曹真等人迎战诸葛亮,阵前与诸葛亮一番舌战,结果被诸葛亮犀利的言辞驳倒,一气之下从马背上衰落而死被。
不过这段虽然精彩,但却只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历史上并未发生过。明朝的罗贯中编写的《三国演义》实际上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以及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编成的,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而非史书。所以说在历史的真实性上,是不准确的。
王朗忠孝
王朗的忠孝是为人所称赞的,王朗早年师从当时的太尉杨赐,随后被授予了县官,到了后来杨赐去世了,他为了给杨赐服丧而弃官。
要知道,古代的服丧制度是有规矩的,分为缌麻、大功、小功、齐衰、斩衰五种规格,也叫“五服”。服丧最小的规格也是要求是同族兄弟姐妹和亲戚。可见王朗对于他的这位恩师的情谊之重。所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他是无脊之犬,在与历史真实的王朗其实是根本不相符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4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