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何孙皓被拥立为帝之后变成一代暴君?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爱好文学,擅长骑射,深受孙权宠爱,册立为太子。南鲁党争中,受到鲁王孙霸和全公主诬陷,逐渐失势,最终,他的太子之位还是被孙权废掉了。赤乌十三年,又被降为了彰王,再封南阳王,安置于长沙。建兴二年年,传言得到太傅诸葛恪迎立,坐罪赐死。
公元264年,蜀国被灭,使得吴国交州一带频频发生战争。接着,吴景帝孙休因为病重在此时去世,但去世之前,景帝却未留下任何关于皇位继承者的遗言,使得国内形势十分严峻。在这个危急时刻,跟孙皓,也就是吴国被废黜的太子孙和的大儿子关系亲密的左典军万彧,极力推荐拥立孙皓为新一任君王。
并且,万彧称赞他不仅有出众的才华、广阔的见识,能够与长沙的桓王一较高低,为人还十分好学,讲究礼仪,曾多次被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等人赞扬。终于,在朱太后的授意下,濮阳兴等人拥立孙皓为新的帝王。按理来说,孙皓有这么出众的品性,当上皇帝以后应该是一个贤君才对。
在刚登上帝位的时候,他表现得确实很像一位贤君,不仅大大减少了赋税,体恤人民生活的困苦,还打开官府的库存救济难民,减少宫中没必要的人员数量,放生宫内珍稀的家禽等。一时之间,东吴人觉得自己能够拥有这样一位贤君,不仅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连一统天下的梦想都会迟早成为实现。
那么,现实真的会如他们所愿吗?
仅仅过了几个月之后,孙皓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不仅每天沉迷在酒和美人之中,还只听奉承和称赞他的话,百般信任奸臣。曾经扶他上位的丞相和左将军见此,便好心劝谏他,希望他能知道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但不曾想,孙皓竟然忘记了他们的恩情,直接这两位曾帮助过他的人给杀了。
不久后,他又先后杀死了朱太后和孙休的两个儿子。
此外,孙皓在位期间,他的残暴统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他刑法严厉,杀人手段层出不穷。在孙皓的统治之下,官府滥用刑权,杖刑、死刑和放逐等惩罚多种多样,导致人心惶惶,不敢有一点儿逾矩。另外,孙皓还想出了许多杀人的办法,他特别喜欢借着宴会的理由,来达到自己杀人的目的。
在宴席上,他会任命十个人充当黄门郎。等到宴会结束后,这些人就会向孙皓弹劾大臣们,在宴席上有哪些不得体的举动。而后,孙皓便会趁机污蔑这些大臣,对他们加以惩罚。在这些惩罚中,有的甚至要把人的皮骨剥离,把眼睛剜走。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剜人眼睛呢?
根据记载,当时有的大臣用横睛逆视孙皓。可是,按照规定:大臣们只能看皇帝衣领以下的地方,看诸侯颐以下的部位,看大夫的衡,而士则平视。现在,孙皓是君主,这位大臣不仅敢直视他,还敢横眼逆视他,让孙皓非常生气。最后,这位大臣被套上了一些根本不存在的罪名,被惩罚致死。
在晋国灭了吴国以后,孙皓曾以俘虏的身份拜见晋武帝。贾充在一旁诘问他:“听说,你在南方,剜人眼睛,剥人皮骨,何以至此?”孙皓听后大声反驳:“不忠于自己主子的臣子,自然要受到酷刑。”
其次、便是他大兴土木,兴造宫室,劳民伤财。根据史料的记载,孙皓每建造一个新宫殿就要进入山林中大肆砍伐,其后,又破坏各个地方以兴建园林。在建造过程中,耗费的人力和物力都是以亿万来计算的。另外,东吴原本是在建业建都的,但是,因为有方士说“武昌有王气存在”,所以,孙皓便把都城迁到了武昌。
这一举措,使得武昌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有民谣唱道:“宁愿喝建业的水,也不愿意吃武昌的鱼;宁愿在建业里死去,也不愿意在武昌居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民一片哀声,只可惜,孙皓却依然不管不顾。左丞相陆凯曾经极力劝谏孙皓,他在谏奏中这样写:“臣闻国无三年之储,谓之非国,而今无一年之蓄,国有露根之渐也”,可孙皓就是不听他的这番忠言。至此,吴国几代人苦心经营的国库和粮仓,就这样被孙皓一挥而尽。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便是军事上的狂妄与疯狂。在孙皓统治期间,吴国曾多次向北征伐晋国,也在交阯和西陵的交界处把晋军打得落花流水。但是,在晋国全面进攻吴国的时候,由于孙皓的残暴荒淫,尽失民心,使得吴国军队没有做过任何抵抗,士兵们四处逃窜。
这其中,就包括跟羊祜对阵的大将陆抗,他知道不能跟晋军硬碰硬,但只能为了国家硬着头皮直面对抗。在经历了西陵一战以后,陆抗独自撑起大局,把国家重任揽于身上。但孙皓和朝中大臣却不听他的劝谏,多次起兵东攻晋国,使得这样一位能干的大将得不到重用。
纵观陆抗一生,孙皓都未曾满足过他统帅八万大军的愿望。陆抗对形势的变化非常清醒,可他却像他的父亲陆逊一样,受尽皇帝的猜忌和疑心。终于,在公元274年,陆抗因为过度担忧国家和人民,病重去世。在他病重卧床的时候,仍然不忘规劝皇帝,上书请求孙皓减轻人民的负担,解除诸侯王的三万卫兵以加强西陵一带的军事防御。
如果,能够守住荆州,那么,吴国就没有了忧患。
但是,孙皓却没有把陆抗的这番良言放在心上,因为,他坚信自己是上天指定的人,一定能统一天下。在陆抗死了以后,孙皓把荆州的防区分为五个部分,分别由陆抗的五个儿子来把守。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最后,吴国将士叛变,人民起义不断。
最终,杜预等人带领着大军一统天下,孙皓成了他人的囚下犯——归命侯。公元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被安葬在北邙山。过去那么优秀的孙皓,后来为什么会变成一个人人唾弃的暴君呢?究其原因,还是“权力”二字在作怪。有了无止境的权力和一群小弟在身边,人就会变得膨胀,从而忘我地疯狂起来。
从此,一代暴君炼成,三国被他人统一。
蜀亡于魏而晋又代魏,晋武帝天纪四年(280年),西晋伐吴大军攻破吴都建康(今南京),吴主孙皓投降,被封为归命侯,至此三家归晋,天下一统,恢弘磅礴的三国时代结束了。刘禅和孙皓虽然都是亡国之君,但是殊途同归,两人都得到了善终,孙皓并没有被杀,但是亡国之君的待遇却远不如刘禅。
吴国自吴大帝去世以来,吴宫便兵戈连连,内乱不断。孙皓是吴大帝孙权废太子孙和的庶长子,从小便深得祖父的喜爱,还给他起了个?彭祖?的名字。赤乌三年(250年),其父太子孙和在与鲁王孙霸的储君争夺中遭到废黜(史称?二宫之争?),被贬为藩王迁居外地。建兴二年(253年)吴国宗室孙峻发动政变杀死掌权的孙和妻舅诸葛恪,孙和被赐死,小小年纪的孙皓遭此变故,性格变得的安静沉稳。
孙休即位后,孙皓被封为乌程侯。吴景帝孙休去世后,皇子年幼,当时蜀汉为魏国新灭,交趾又发生叛乱,吴国形势不容乐观,幼主当国,恐难处理军国大事,立一个较为年长的君主成为吴国眼下的当务之急,二十三岁的孙皓,就这样幸运的被拥立为帝。
永安七年(264年)二十三岁的孙皓被正式拥立为帝,改元元兴。孙皓初登大位,颇有一番作为,懂得抚恤人民,不仅开仓济贫,还减省宫女,杜绝奢靡,一时被誉为明主。然而在这些表象之外的孙皓,在权力稳固之后,便本性尽露,粗暴骄盈,暴虐治国,酒色无度,导致人心尽失。吴国在他的统治之下,国势日衰,已经显露出亡国之象。
此时魏国也正在经历一场王朝更替,掌握魏国大权的晋公司马昭灭蜀之后很快去世,晋王世子司马炎代魏建国,改国号为晋。此时三国中魏蜀已亡,只剩下吴国苟延残喘。晋武帝司马炎志在统一天下,为此做了十年的准备,终于在天纪三年(279年)起兵二十万,兵分六路大举伐吴。吴国坚持抵抗了一年之后,穷途末路的孙皓最终听从胡冲的建议,仿效刘禅的做法,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壁牵羊率领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向西晋伐吴主帅王叡投降,吴国至此宣告灭亡。
孙皓投降后,还写了不少的劝降书给臣僚们,叫他们放弃抵抗,等待晋军接受,这一举动让王叡大受感动,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皓自知国亡在即,与其做无谓的抵抗,不如顺应时势,也能给自己留个后路。
一代暴君被送往洛阳后,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接见,被赐号为归命侯,有?顺应天命,归顺投降?之意。然而孙皓在洛阳过的远不如同样归降的蜀汉后主刘禅(降魏入晋),不仅待遇不能和刘禅比,甚至在去世后,也没有得到西晋王朝的哀祭,连谥号都没有。据《三国志》记载,孙皓投降西晋后,?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斗,钱五十万,舟五百匹,绵五百斤子瑾封中郎,孙封郎中?。这样的亡国之君待遇不可谓不丰厚,但相比刘禅就差了不少。
刘禅的安乐公爵要比孙皓的归命侯爵等级上要高一等,而且刘禅虽居洛阳,却有自己的封地,即安乐公国,国都叫安乐县,在今北京顺义区西北六里衙门村,旧名就叫安乐村。刘禅的食邑达万户,甚至超过了很多西晋王公大臣,安乐县国足足存在了84年,经历了三世,才于公元347年灭亡。
为什么同为亡国之君,待遇差别如此之大呢?原因不难理解,刘禅从本质上看,他的身份还是汉室皇族,参考汉献帝禅位后被封为山阳郡公,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也算是非常厚道了。另外,刘禅很识趣,是带着满满的诚意投降的,司马昭知道刘禅胸无大志,而且在蜀中少有作恶,充其量就是一个昏君而非暴君。厚待刘禅,一来可以体现自己宽容仁厚之心,二来,也是做给东吴看的,因为在灭亡蜀汉之后,司马昭的下一步计划正是图谋东吴。
而吴末帝孙皓投降,此时晋已代魏,三国归晋已是大势所趋,但是晋军却遭到了吴国的强力抵抗,晋武帝对孙皓不识时务大为不满,加上孙皓在吴国声名狼藉,实行残酷的暴政,早就人心尽失,司马炎怒其无道,故而才如此对待他。
孙皓字元宗。父孙和,祖孙权。吴景帝孙休时,皓被封为乌程侯。就国期间,与左典军关系极好。曹魏成熙元年(公元264年),孙休死后,东吴国内叛乱频繁,加上西蜀新亡,曹魏虎视眈眈,极想凭灭蜀之余威,一举荡平东吴。因此,东吴举国恐怖,希望有个年长的国君当政,以便固国自保。这时,万屡次在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面前对孙皓大加赞扬,说皓年方23岁,年轻有为,聪明好学,遵守法度,英识决断,大有明君之相。一时间说得濮阳兴、张布的心也动了。于是三人一同去劝说孙休妃朱太后,立孙皓为嗣君。朱太后说:我一个寡妇,知道什么国家大事,只要你们觉得这样做对国家有利就行了。于是,大家迎来孙皓,立为吴帝。改元为元兴,大赦天下。
孙皓即位之后,颇有振兴之象。他发布优诏,开仓放粮,赈济贫民,又将后宫内宫女放出以配无妻之人。于是朝野一片赞誉之声,人们暗自庆幸:吴国又得到了明君。
谁知好景不长。孙皓即位不久,即暴露出骄 *** 佚的本性,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不问政事。这样,连濮阳兴和张布也后悔了。有人趁机对二人加以谮毁,而孙皓也忘记了二人的迎立之恩,借机诛杀了他们,并夷其三族。
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七月,孙皓又遣人诛杀朱太后。朱太后死后,孙皓不让在正殿停灵,却让人将尸体停放在花园里的小屋中。本来,在迎立孙皓为帝事上,朱太后同意了张布等人的意见,孙皓才得以登基为帝。现在孙皓却恩将仇报。治丧之时,众大臣知道朱太后死于非命,既为她惋惜,又痛恨孙皓的暴虐。不久,孙皓又将孙休的四个儿子遣送到一个偏远小城,旋即杀害其中两个稍长者。
第二年夏六月,孙皓命工匠营建昭明官。造宫殿需要大量巨木,皓下令官吏中二千石以下者都入山中,督率民工伐木。冬十二月,宫殿竣工,孙皓志满意得地搬入宫中居住。昭明宫豪华壮丽,穷极技巧,方五百丈,宫内陈设富丽堂皇,连宫外也有许多假山楼观,整个工程花费数以万亿计。
这期间,奸臣何定秽声远闻,却备受重用。何定善于谄上欺下,曲意媚主,虽仅为殿中列将,但对孙皓百般讨好,不久即获得了孙皓的信任,不断地委托他办各种事情。何定也由此弄权作威作福。何定曾为其子求少府李勖女为媳,李勖根本瞧不起何定这种奸佞小人,坚决不许。何定大为恼恨,于是挟私忿在孙皓面前谮毁李勖。孙皓不分青红皂白,将李勖一家大小全部诛杀,还焚烧了李勖之尸。何定性好饲犬,常以搜求御犬名义让诸将为他寻求好狗。诸将一来惧怕何定的权势,二来又想讨好何定,纷纷远至千里之外,不惜重金拼命网罗搜寻好狗。狗价因而大涨,有的狗一条竟值数千匹绢。仅御犬佩戴的缨络之类,就值一万。何定规定一条御犬配一名士兵,专门捕捉野兔来喂养犬只,群情为之哗然,而孙皓却以为何定忠心勤谨,竟赐爵列侯。后来何定劣迹昭彰,秽声远扬,朝野一片谴责之声。孙皓见众怒难犯,才不得不下令诛杀了他。
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使百官瞠目结舌的事。孙皓的爱妾经常命人去市场公然抢掠百姓财物,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司市中郎将陈声,也是孙皓的幸臣之一,凭借着孙皓的宠幸,又想树立自己执法严格、刚正不阿的形象,就把抢掠者绳之以法。爱妾哭着告诉了孙皓,孙皓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找借口将陈声抓获,残酷地命人把陈声的头锯断,又把他的身子扔在别处,以让爱妾解恨。
吴天册元年(公元275年),会稽郡一带大旱,民众获粮甚少,饥民不得已联名要求 *** 给予赈济。会稽太守车浚,素来为政清廉,忠直不阿,见此时民情可愍,遂命开仓赈灾。孙皓昏暴之极,却说车浚欲树私恩,遣人将车浚斩首,并传首京师。尚书熊睦见孙皓暴虐太甚,微有谏词,孙皓即遣人以刀环等撞杀之。熊睦死后,体无完肤。
孙皓性情忌刻,昏庸猜疑,经常滥杀忠良大臣和胜于己者。侍郎张尚,因多才多艺、言语敏捷,每使孙皓忌恨,终因言语忤皓而被杀,中常侍楼玄以身作则,奉公守法,经常仗义执言,切谏孙皓,名声极佳。皓素忌楼玄名声,后来因他人诬告楼玄诽谤时政,皓遂借机下诏责问,送付广州。楼玄不久被迫自杀而死。中书令贺邵,奉公贞正,为皓亲近小人所惮。后来群小共谮,孙皓便将其革职。以后贺邵又得以复职,可不巧又患风疾,口不能言。孙皓疑他装病,令人百般拷问,邵始终未发一言,卒被杀害。
孙皓荒淫好色。当初,以张布女儿为美人,甚见宠爱。一天,孙皓故意问张美人:你父亲到哪儿去了?因张布原被孙皓所杀,张美人愤而答道:被奸贼杀死。皓大怒,命人以木棒将其捶死。后来,孙皓又思恋张美人美貌,命人刻制她的木像,整天放在座位旁边。有一次,皓追问左右:张布还有女儿吗?有人报告,尚有一女儿已出嫁。皓马上命人将其抢夺入宫,对其大加宠爱,拜为左夫人,昼夜与她欢宴,不理朝政。皓又命工匠以金子制成各种首饰,数目以千计,命宫人戴着这些首饰摔跤相扑,孙皓等观以为乐。这些首饰往往早晨戴上,晚上就坏,坏了马上更换另作,再加上工匠趁机偷盗,吴国库藏为之一空。
孙皓并未独钟于左夫人张氏。昭明宫内姬妾如云,人数不下数千,佩皇后印玺者也比比皆是。孙皓犹不厌足,又使宦官巡行各州郡,采择无已。孙皓规定二千石以上大臣女,都要每年报名,年龄在15岁以上者要一一挑选,不中方许出嫁。
孙皓整日沉湎于酒宴,长醉不醒。每次酒宴,孙皓都要令侍臣任意嘲弄公卿大臣,以为笑乐。皓又逼令参加酒宴的大臣必须喝个尽醉。他设立黄门郎10人,终日站立,专门检司众公卿酒后之过失。罢宴之后,黄门郎即刻禀报,哪怕酒后胡言乱语、或略有失礼之举者,无不一一禀报。甚至若有人平视孙皓,亦成大罪。原来,孙皓最恨别人看自己,所以群臣晋见,都不敢平视。而酣饮之后,谁能保证不看孙皓一眼?于是,因酒醉失态获罪的官员不少,重者大加威刑,轻者也以此获罪。
孙皓还命人将水流引入昭明宫内,后宫姬妾们若有不合意的,马上杀戮,用水冲走。孙皓杀性一起,或剥人的面皮,或凿人的眼睛,残酷之极,亘古未有,加上他宠信奸邪,残害忠良,屡兴劳役,众庶皆苦。所以,到了吴国末年,已是国无宁日、上下离心了,孙皓也已成为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
吴天纪三年(公元279年)冬,西晋派大军分六路向东吴进攻,而吴国朝廷内早已人心涣散,军队又久未征战,一触即溃。晋军所至,吴军防线立刻土崩瓦解,几乎没有抵御之人。翌年三月,晋将王F率军攻到建业。孙皓见大势已去,只得自缚双手,带着棺材,率百官到王F大营中投降。晋军即派兵将孙皓一家押至晋都洛阳。晋武帝司马炎封孙皓为归命侯,赐田30顷,岁给谷5000斛,钱50万,绢500匹,绵500斤,孙皓便开始了亡国之君的屈辱生活。在吴将亡之前,孙皓曾给其舅何植一封信,承认:现在国土不守。不守者,不是粮不足,城不固,乃是将士背战。将士背战,孤之罪也,并非天亡东吴,是孤所招也。皓又给群臣书道:我自即位以来,思虑失中,多所荒替,旁边有奸佞小人,残暴酷虐,朝廷有忠烈大臣,皆被杀害。我错暗不觉,倾覆社稷。最后他哀叹道:覆水不可收,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惟有投笔而已!孙皓亡国之后,有何反思,史无明载,但即使悔悟也为时晚了!就这样,孙皓在洛阳过了将近4年苟安日子之后,终于病死,结束了一生。
孙皓是暴君,并不是昏君。暴君对立是仁君,昏君对立是明君。
孙皓的残暴是被夸大了,司马炎问孙皓为什么喜欢剥人面皮,孙皓回答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关于孙皓滥杀无辜的传言,西晋大臣庾峻曾询问过孙皓的侍中李仁,被李仁否认,认为那是君子讨厌失败者,故将天下的罪恶都归结于孙皓,庾峻相信李仁的看法。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刘禅和曹芳身上,刘禅虽然是中庸之主,但后世对他的评价越来越低,变成了低下之主。曹芳从小就是一位傀儡皇帝,还被扣了暗劣淫乱的罪名。
东吴皇权自孙权死后常年落入重臣之手,皇帝权力被架空,直到孙休杀了孙綝才恢复了中央集权统治。但孙休性格温仁,却不是明君,他委任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执政,导致国政混乱,百姓积怨很深。
孙皓受濮阳兴、张布拥立,本又有些傀儡的意思。孙皓非常聪明,初登帝位时执行仁惠的政令获取民心,被称为明主。同时把嫡亲妹妹嫁给陆抗之子陆景为妻子,算上来陆抗还是孙策的外孙,孙皓妹妹的生母是张昭的孙女、诸葛瑾的外孙女。
孙皓这一手相当高明,孙权晚年对张昭、陆逊都不好,又整治了张休、顾谭、顾承,诸葛氏后来又遭到灭族,孙氏政权把开国重臣的家族几乎都给得罪光。这些家族的失势就是因为当初为孙皓之父孙和争帝位给闹出来。
孙皓即位不久就跟陆景结亲,并把更多兵权交到陆抗手中,陆凯在几年间被孙皓迅速提拔为丞相,这些举措都不是庸主会做得出来。事实也证明,东吴后期的名臣中,陆抗、陆凯是非常重要,而孙皓也相当信任他们。
孙皓后来整治陆凯一家,把他家族迁移到偏远的建安,这是帝王心胸狭隘之举。不过陆凯之子陆祎受到举荐,评价陆祎军事才华还在鲁肃之上,他入为黄门侍郎,出拜偏将军,领兵权。可见孙皓并没有对陆凯一家太苛刻,陆抗诸子也各领兵权,为孙皓效力。相较孙权之时,周瑜、张昭、顾承、甘宁、吕蒙的儿子被孙权整的更严重。孙皓只是迁移陆凯一家,又没降罪用刑,这一件事实说不上恶劣。
孙皓喜好用酷刑执政,主要是因为东吴中央皇权长期落入大臣之手,孙皓为求独裁就使用了这样的手段。濮阳兴和张布本就不是什么名臣,他们的执政让邦国为之失望。孙皓重用陆氏,而铲除这两个妄臣本是明君的作风,只不过孙皓因为是亡国之君,才更饱受恶评。孙皓重用的奸臣何定,其后事发也是被孙皓所杀。
孙皓一出生就受到孙权的喜爱,并且才华不低,擅于书法中的行、隶、小篆、飞白。大臣万彧对外宣称孙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就是说孙皓的性格作风跟孙策很像。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被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看中为帝位人选。
从孙皓的行事作风可以看出跟孙策很像,孙策是能够开疆扩土、举贤任能的明君,但却也说不上是什么仁君,孙策征伐之时也曾经屠东治。郭嘉分析孙策时也说孙策统治江东,诛杀了许多英豪雄杰,统治手段相当严厉。还是孙权后来跟江东豪族合作,才缓解了孙氏和江东豪族的关系,孙策也自认守土不如孙权。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段司马炎问吴旧臣,孙皓为何亡国的对话。儒学世家出身的薛莹说孙皓亲近小人,滥用刑罚,导致大臣诸将不安而亡国。贫寒出身的吾彦却说孙皓英俊,麾下的大臣贤明,乃是指孙皓会用人。薛莹曾奉命在圣溪打开通往江淮的河道,薛莹没能完成任务,被孙皓贬到广州。而吾彦为人清身率下,威刑严肃,在灭吴之战中诸城望风而降,唯独吾彦坚守抗敌,敌人尊敬吾彦而撤退。
孙皓做《尔汝歌》羞辱司马炎都没被怎么样,到是刘禅说乐不思蜀被认为是智慧,孙皓有帝王该有的胆气,这是刘禅所缺乏的,相较之下孙皓至少还是一位适合做皇帝的人物。
孙皓自上位以来,皇权刚刚稳定不久,但濮阳兴、张布执政混乱,蜀汉已被曹魏灭国,孙吴以弱敌强多年,本亦无能臣,本就是一个烂摊子。孙皓就算是残暴也容忍了陆抗、陆凯多年,可称的上看得清当下局势。
孙皓在位期间进行残暴统治,不体恤民力,胡乱迁都,最主要还是多次无度用兵,屡次北伐,虽然夺回了孙休时期失去的交趾,陆抗在西陵大破晋军,穷兵黩武致使孙吴国力透支,朝政混乱,民变四起。孙皓更像是生错时代的英杰,倘若他生在乱世,或许跟孙策一样是一方豪杰。如果生在国力雄厚的始皇、汉武时期,也是一代雄主。孙皓的恶评更多源自于他没有功绩,如果他能立下功绩,他那些所谓的暴行根本可以忽略不计。
陆凯是吴国后期的重臣,丞相陆逊之侄、大司马陆抗族兄,官至左丞相。
孙皓之所以不动陆凯,首先,孙皓即位时,陆凯已经是六十多岁的开国元老了,在国内德高望重,孙皓还指望以他的支持和名望来巩固自己的帝位呢,还怎么敢动他?所以一般陆凯对他的劝谏,他都还能听进去,像陆凯劝他不要禁止臣下看自己的面貌,劝谏他不要迁都武昌,搬回建业,劝他疏远奸臣何定等等,孙皓虽然很不乐意,但还是听了他的劝谏,没有发作。
其次,而孙皓在即位之初,还是以有抱负的明君面目出现的,摆出了一副励精图治的态度,所以前期对臣下还没那么暴虐,他的那些昏庸迷信之事,大多是陆凯死后才出现的。
再次,陆凯正直忠诚,处处为国着想,所言所做都是百官楷模,也确实没坐过什么出格的事,这也让孙皓没有理由去动他。当然也有人会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早期的孙皓还是没有昏庸暴虐到那个程度。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陆凯的族弟陆抗领兵在外,坐镇荆州,抵抗着晋国的进攻。陆抗足智多谋,和其父陆逊一样,是支撑吴国大厦的国之栋梁,有人说 陆抗存则吴存,抗亡则吴亡,可见其地位多么重要,正是有他坐镇荆州的严密防守,才有孙皓在 健康 的太平日子。而且陆抗掌握的军队是吴国的精锐,只要他愿意,以其名望和实力,废了孙皓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孙皓就算对陆凯有一百二十个看不顺眼,顾及陆抗的实力,他也不敢动陆凯一个手指头。
实际上孙皓对陆凯确实有着诸多不满,近臣何定还经常在他面前打陆凯的小报告,孙皓其实早就想动他了。陆凯与孙浩共事也就五六年,之后就去世了。又过了五六年,陆家最后一个保护伞陆抗也去世了,孙皓开始为所欲为,陆抗去世次年,他就把陆凯一家发配到了偏远的建安,也就是今天山多闭塞的福建北部一带。
陆凯出身于江东名门吴郡陆氏,丞相陆逊之侄、大司马陆抗族兄。孙皓有一次问陆凯说:“你的宗族有几人在朝任职呢?”陆凯回答道:“两个丞相﹑五人封侯﹑十多位将军。”这就是吴国皇帝孙皓不敢动陆凯的原因。
陆凯所在的陆家为吴郡四姓之一。吴郡四姓,即吴郡之顾、陆、朱、张四姓,其代表人物分别为顾雍、陆逊、朱桓、张温。由于吴郡的显贵多,四姓子弟求仕的也多,所以孙权特予照顾,以致“郡吏常有千数”。陆逊为东吴大将 ,官至丞相后陆氏家族子弟遍布朝野。
到孙皓时期军政大权皆归于陆氏,军事上对曹魏与西晋的防务主要依靠陆抗,政治上主要靠陆凯为丞相。陆氏家族在江东根基深厚,即使在东吴灭忙后的西晋也是累代高官,这样的家族是统治权风雨飘摇中的孙皓敢动的么?即使陆凯、陆抗都死了以后,孙皓也只敢在公元274年将陆凯的家人迁往建安,不敢杀害。
西晋之后陆氏家族立足江东,历经东晋、刘宋、齐梁等朝,贤才辈出,履任高官。公元581年 ,隋文帝杨坚结束分裂 ,统一南北 ,建立隋朝,建都长安 ,吴中四姓作为江东世家大族的 历史 地位便无足轻重了。
三国末期除了曹魏,其他两家的当家人属实有些不太行,蜀国的阿斗大家都知道扶不上墙,而东吴的孙皓则是以残暴著称。
如果真要说的话,其实孙权晚年都开始有些昏庸了,太子病逝只能通过杀戮和镇压来给小太子清路,只是这吴末帝在残暴上更胜孙权一筹。
其实孙皓之前并不算是皇帝的候选人,只是在他之前的吴景帝孙休去世得早,虽然孙休有儿子但当时时局并不稳定,蜀汉刚刚灭国,曹魏那边磨刀霍霍随时准备进攻东吴。
在这样的情况下群臣就建议不立孙休的儿子为皇帝,毕竟年龄太小扛不住事,于是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就这样被推荐出来了,虽然孙皓当时只有二十多岁,但相比较其他皇储来说年龄确实算大的了。
刚登基的孙皓为了自己名正言顺,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做得不错,先是抚恤灾民开仓放粮,接着就是将宫中多余的宫女和动物遣散,这样方可节省开支用作军费,一时间百姓纷纷叫好。
只是没曾想这种情况还没坚持多久,孙皓就表现出了本来的面目,沉迷于酒色的同时残暴地对待大臣们,当时推荐孙皓登基的大臣张布非常后悔当初的决定。
谁知道这句话最后传到了孙皓的耳边,原本张布推荐孙皓为皇帝是对他有恩,只是这孙皓不念旧情直接诛杀了张布以及其他暗自议论的官员,不仅如此还强行将张布的女儿纳入后宫,实在是杀人诛心。
不仅是张布,还有同意孙皓登基自己做出让步的朱太后也没能躲过一劫,朱太后是孙休的皇后,孙休离世理应是他的儿子登基,但为了东吴大业,她甘愿做出让步。
但孙皓是怎么对待恩人的呢,登基后先是废除朱太后的太后位置立自己母亲为太后,这还不算完,随后又逼死朱太后并将她的孩子全部流放,为了斩草除根在路上将他们全部杀害。
类似的种种荒诞行径实在是数不胜数,当时孙皓在东吴境内完全就是独裁者,只要有人不顺从他的意思或者让他不开心,那下场几乎就只有一个。
不过自古恶人自有恶人磨,饶是如此残暴的孙皓也是对一个人束手无策,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左丞相陆凯,在群臣皆怕孙皓的情况下,陆凯仍旧我行我素多次反对孙皓的意见并顶撞孙皓。
孙皓有一个毛病,就是不喜欢别人看自己,于是当时的大臣在上朝的时候都是低着头谁也不敢抬头看一下,生怕因此丢了性命。
陆凯看到这个现象后就直谏孙皓,告诉他自古以来没有君臣不相识的道理,如果君王有一天遇急,恐怕臣子想要帮忙也没办法,毕竟没看过君王的面貌。
孙皓听完之后觉得确实如此,于是之后在上朝的时候陆凯都可以直视孙皓而无事。
还有一次孙皓突然有了迁都的兴致,于是就下令准备迁都到武昌,这可真是难为了当时的大臣和百姓,因为当时建业位于水源下流,物资供给十分地方便。
但如果迁都到武昌的话,那么其他州郡对武昌进行补给就极其地不方便,再加上很多官员都在建业安家立业,所以也都不愿迁都。
陆凯又一次站了出来,先是向孙皓分析迁都的弊端,再向孙皓建议要做一个勤政为民的好皇帝,这样才能受到百姓爱戴从而增强东吴国力,随后孙皓就停止了迁都。
陆凯真是为东吴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临终的时候都不忘对孙皓进行劝谏,先是告诉他宦官何定是一个小人,千万不能重用应当早点疏远,接着又罗列出一群能够帮助孙皓守住东吴基业的大臣,颇有诸葛亮之风。
看到这里是不是以为孙皓喜欢陆凯直谏?其实不然,孙皓对陆凯的多次谏言其实非常不喜甚至讨厌,在陆凯去世之后孙皓更是展开报复,将陆凯的一家全部强制转移到远方。
既然孙皓讨厌陆凯,那为何陆凯屡屡进谏最终都相安无事,孙皓是在忌惮陆凯的什么?换句话说,陆凯敢顶撞孙皓的底气何在?原因有三点:
背靠大族
三国时期除了各路诸侯之外还有一股势力不容小觑,就是各大士族的力量,可以说很多诸侯能够起家,这其中少不了士族的帮助。
陆凯出生于吴郡陆氏,吴郡陆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经过几百年的繁衍扩张,三国时期的吴郡陆氏和其他三个世家并称为“吴中四姓”
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陆逊便是吴郡陆氏子弟,有一次孙皓问陆凯族中几人在朝,陆凯直言两个丞相、五人封侯,将军十数个,这就是陆凯能够稳居朝堂的实力。
饶是孙策、孙坚在世,也都要给江东世家几分面子,毕竟相比较来说这些世家才算是地头蛇,孙皓如果惹怒了这个地头蛇,恐怕最终难受的只会是他。
陆抗的堂兄
陆家是世家所以多儒士,这也是陆家在三国中声名不显的原因,但饶是如此还是出了两位将军,分别是陆逊和陆抗这对父子。
对于陆逊恐怕大家都不陌生,一把火把蜀汉的基业给烧个大半,而这个陆抗论功绩其实不在父亲陆逊之下,三国后期东吴名将凋零,晋军在对岸又虎视眈眈但却始终没有机会下手。
这都是因为陆抗的防守严密让晋军的兵马无法逾越半步,等到陆抗去世,没了陆抗镇守边关,东吴很快就被晋军全部拿下。
而陆抗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陆凯的堂弟,有这一份关系在,孙皓就更不能针对陆凯了,毕竟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靠陆抗守护。
威望极高
陆凯虽说是在孙皓统治时期才当上左丞相,但他其实在孙权执政的时候就开始做官了,先后经历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实打实的四朝元老。
再加上陆凯不是空降高管而是一步一步往上升的,先是从县令做起,随后又断断续续当过都尉、太守、偏将军、豫州牧和左丞相等等,这一路走来不仅增加阅历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名气。
当时满朝上下官员暗地里都以陆凯为首,这就是强大的影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孙皓再去动陆凯,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这些就是孙皓虽然残暴但却一直不敢动陆凯的原因,毕竟动陆凯事小,但也要因此付出强烈的代价,这就明显不合适了,毕竟孙皓是昏君不是傻子,这笔账还是能算得清的。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的孙吴曾经出过一个暴君——这个孙权的不肖子孙就是孙皓,可怜他们孙家的先人披荆斩棘,才占据了江东之地,假使孙皓能够虚心纳谏,待民如子,加之以千里的长江之险,恐怕孙吴也不一定就败亡得这么容易吧!孙皓此人肆意妄为,群臣虽然想要劝谏,但都畏惧他的暴怒,所以只能把话咽在了肚子里,可是有一个人却不愿意“明哲保身”,这个人就是陆凯。陆凯出身不低,是大都督陆逊的侄子,也就是他的族子,在东吴国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可是他不像其他的达官贵人那样,只知道韬光养晦,他一直都是在试图匡正孙皓的行为。
其实这本来没有必要,毕竟像他这样出身在名门望族的人,即便是改朝换代了,也不会失去优渥的生活条件。如果一定要为他的行为找出一个原因的话,那可能就是他的良心在鼓舞他做一个正人君子吧。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触怒到自己的主君,然而却能够无疾而终,不能不说是一件大幸事了。孙皓登基之初,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禁忌,那就是不准臣子直视自己,一旦有人敢看他的脸,他就会施以重罚。
他的那些臣子知道他这么一个忌讳之后,也都不置可否,反正照着做就行了,不看就不看——孙皓又不是算命绝世美女,少看一眼又不会掉块肉。可是陆凯就提出了异议:“陛下,君臣之间没有不能对视的道理,古代的圣王也都没有这个禁忌,要是陛下一定要如此的话,您一旦出了事情,我们都不知道您在哪里呢!”孙皓虽然心中不喜,但也取消了那个规定。
陆凯不仅仅惹恼了皇帝,对皇帝的宠臣也一点儿都不给面子。当时何定很得孙皓的宠爱,一直就很跋扈,陆凯当面就对着他说:“您也是读过书的人,您见过对君主不忠心,对国家没有益处的臣子可以善终的吗?为什么一定要行奸佞之事,我劝阁下快点改正吧!不然不测的事情马上就会发生!”何定听了这话之后,气得脸色都变了,可是却不敢得当面反驳这个老臣。当然,当面不敢,在背后,在皇帝的耳边,他是肯定加倍地诋毁陆凯的。
伦凯病重,孙皓出于礼节派人去问他有什么遗嘱,结果他还是在劝谏:“何定是一个小人,不适合委以重任,希望陛下能够将他派到外地,另外我的族弟陆抗是个忠臣,希望您能继续信任他。”孙皓听了这话之后,依旧我行我素——其实他忍了这么多年,并不是说敬重这个老人家,而是因为陆家的势力太强了,当时领兵的不少都是陆家的人抑或是他们的门生,所以陆凯才能够善终啊!
我是汴梁哥我来回答!
孙皓的残暴是被夸大了,司马炎问孙皓为什么喜欢剥人面皮,孙皓回答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关于孙皓滥杀无辜的传言,西晋大臣庾峻曾询问过孙皓的侍中李仁,被李仁否认,认为那是君子讨厌失败者,故将天下的罪恶都归结于孙皓,庾峻相信李仁的看法。吴国皇帝孙皓残暴无度,为何不敢动左丞相陆凯?说出来你别不信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西晋之后陆氏家族立足江东,历经东晋、刘宋、齐梁等朝,贤才辈出,履任高官。公元581年 ,隋文帝杨坚结束分裂 ,统一南北 ,建立隋朝,建都长安 ,吴中四姓作为江东世家大族的 历史 地位便无足轻重了。
三国时期的吴国的将领是有部曲的,其曲兵更是只听主人而不听朝廷号令。而且陆凯素有才能,带兵有方,也是吴国最后一个名将,多次带兵击退晋军羊枯的进犯,加之家族功绩,在吴国素有威望。孙皓顶多是暴君而不是昏君,他也不会自毁长城。他若动陆凯,本来就争斗不休的吴国朝堂会更加政局动荡不安,世家大族必将激烈反抗,进而威胁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皇权的更迭。
孙皓之所以不动陆凯,首先,孙皓即位时,陆凯已经是六十多岁的开国元老了,在国内德高望重,孙皓还指望以他的支持和名望来巩固自己的帝位呢,还怎么敢动他?所以一般陆凯对他的劝谏,他都还能听进去,像陆凯劝他不要禁止臣下看自己的面貌,劝谏他不要迁都武昌,搬回建业,劝他疏远奸臣何定等等,孙皓虽然很不乐意,但还是听了他的劝谏,没有发作。
来说题主所说的问题吧,三国时孙皓残暴无度但他也不敢动陆凯。因为整个三国乃至后面的南北朝时期都是门阀政治,这一门阀制度从三国开端,鼎盛于南北朝,衰亡于唐朝。吴国的建立离不开江东大士族的支持。三国时期的吴国的将领是有部曲的,其曲兵更是只听主人而不听朝廷号令。而且陆凯素有才能,带兵有方,也是吴国最后一个名将,多次带兵击退晋军羊枯的进犯,加之家族功绩,在吴国素有威望。孙皓顶多是暴君而不是昏君,他也不会自毁长城。他若动陆凯,本来就争斗不休的吴国朝堂会更加政局动荡不安,世家大族必将激烈反抗,进而威胁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皇权的更迭。
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中国三国时代东吴的第四代君主(264年-280年在位)。他是孙权被废去皇太子地位的第三子孙和的长子,也是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
虽然他的前任孙休已经有儿子,但孙休去世时这个儿子十分年幼。群臣鉴于蜀汉之亡,认为主少国危,想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所以作为废太子孙和的长子孙皓便被拥立继位。孙皓即位后,追谥父亲为文皇帝,并为他举行祭祀。
孙皓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又开仓振贫、减省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令主。但很快他便变得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又好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另外,他也把拥立自己的家臣杀掉 (据说他们后悔拥立孙皓,被他知道而见杀) ,又曾迁都至武昌(今鄂州,非武汉),大兴土木。
孙皓即位的次年,曹魏的司马炎受禅称帝,建立西晋。
孙皓曾任用陆逊的族子陆凯为丞相。陆逊次子陆抗亦被孙皓委派镇守襄阳等处的边防。两人均是东吴名臣。据正史记载,孙皓曾对两人的直谏有所不满,但因他们家族势大,孙皓始终没有惩罚他们和他们的子孙。
陆凯、陆抗二人于269年和274年相继去世。吴国失去了两位重臣,政局转坏。不久,西晋内部达成了伐吴的一致意见,遂于280年挥军南下。吴军毫无抵抗之力。结果建业陷落,吴国灭亡,孙皓本人也成了晋武帝的俘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4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文学常识——我国古代没有修长城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