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诸葛亮,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几乎全是赞美,在世人眼中,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忠臣。可是,刘备死后,诸葛亮难道真的没有想过废了刘禅自立为帝吗?其实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 诸葛亮,是蜀国的军事,他凭借聪姐才智闻名于世,而且善于用兵,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起初,诸葛亮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后因刘备三顾茅庐,诚意邀请而出山,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之后,诸葛亮更是凭借自己的才智和胆识为刘备出谋划策,取得很多较大战役的成功,比如历史上著名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可谓是风极一时的大人物阿!后来,刘备临死前白帝城托孤,把自己年幼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可是,刘禅并不像刘备一样有雄心和才识,甚至是一代庸才。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诸葛亮还会依然忠心耿耿的辅佐刘禅吗?难道他自己就没有想过称帝吗?这几点告诉我们,其实不是诸葛亮不想,而是他不敢!
刘备在临死前,虽然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但同时还对李严施以重托,表面上李严镇守边境是为了防御东吴,其实李严还在防着诸葛亮,一旦诸葛亮有了篡位之心,身为益州大佬的李严肯定不答应。再者,在永安,还有刘备的心腹——陈到。陈到早年便追随刘备,并且陈到的白毦兵被诸葛亮称为西方上兵,实力强悍,最重要的是,陈到只听从也只衷心于刘备,他对诸葛亮并不亲近。
所以,如果诸葛亮想要篡位,陈到一定会出兵,面对实力强悍的白毦兵,怕是诸葛亮也会心生畏忌吧! 其实除了这些客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主观因素。就是诸葛亮本人自己不想篡位,这又怎么说呢?就是因为,刘备死后,诸葛亮北伐一路失败,蜀国的实力并没有提升,反而有些危险,在没有实力的情况下,诸葛亮也不会傻到早谋权篡位当一个亡国之君吧!所以综上所述,诸葛亮就是自己有这个篡位之心,他也不能,而且不敢!
说起诸葛亮,想必大家都是如雷贯耳,熟得不能再熟了。上学时,他的《出师表》也是必背的古文之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部《三国演义》让他名垂青史,几乎成为足智多谋的代名词。很多小说里,对那些才智过人的角色,通常都会冠上“小诸葛”、“赛诸葛”这样的绰号。作为刘备手下重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应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可是,事实真的如此么?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场是在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段“隆中对”让世人津津乐道。可是你要说他一出山,刘备就委以重任,那也未必了。因为这本小说中,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仗,火烧博望坡,其实跟他没什么关系。 历史 上的这一仗,其实是发生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而刘备三顾茅庐是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当然,我们说的是诸葛亮在刘备手下的地位,而不是他立了什么功劳。对于刘备而言,最亲近的,毫无疑问就是著名的关羽张飞了。先不说诸葛亮刚刚投奔刘备,哪怕是立了再大的功劳,其地位也不可能超过关羽张飞。
如果说,关张是武将,和诸葛亮不是一个系统,那么在文官之中,诸葛亮的位置也不是第一个,在他身前,甚至有好几个。如果喜欢玩三国群英传的朋友应该知道,在第一代的 游戏 版本中,可以选开始 游戏 的时期,其中一个“董卓之乱”,刘备也是一个势力。但是当你选择刘备后,连带刘备自己,开局只有四个武将,刘关张就是三个了,另外一个叫简雍。
简雍是幽州人,从小就和刘备认识,人家那可是发小,关系不一般的。自刘备起兵讨伐黄巾开始,就跟随刘备四处奔波,属于亲信中的亲信了。而他最为出彩的时刻,就是刘备入蜀时,就是他劝说刘璋投降的。刘备平定益州之后,官拜昭德将军,地位仅次于糜竺。
而这位糜竺又是何许人也呢?虽然说,糜竺的资历和简雍相比,要差点,但架不住人家有裙带关系啊,他可是刘备的大舅哥。而且他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和吕不韦一样,“奇货可居”。他是徐州的大族富商,陶谦死后,刘备入主徐州。后吕布侵占徐州,糜竺不但把妹妹嫁给刘备,还举巨资资助刘备,曹操想要招揽他,都被拒绝。后来又跟随刘备颠沛流离,不离不弃。刘备入主益州之后,拜糜竺为安汉将军,对于一心想要复兴汉室的刘备来说,这样的名号不可谓不重。而且《三国志·卷三十八·蜀书八·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中提到:“益州既平,拜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刘备本就是以汉室宗亲自居,礼法上也是承袭汉制。汉朝时,都是以右为尊。也就是说,糜竺的安汉将军比军师将军的官职要高。而当时的军师将军,正是诸葛亮。糜竺可以说是刘备手下文官第一人了。
还有一位,则是孙乾。说到孙乾,最后名的,恐怕就是诸葛亮三气周瑜时,担任了孙刘联姻的媒人。他原本是陶谦手下,后被陶谦推荐给刘备,也是跟随刘备浪迹天下。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后,就是遇到了孙乾,才知道了刘备的消息。刘备入主益州之后,封他做了秉忠将军,地位仅次于糜竺,和简雍相同。
说完这三个资历最深的人,诸葛亮的竞争对手也有不少。其中一个就是和诸葛亮齐名的庞统了。刘备准备入蜀,就是带的庞统,而没带诸葛亮,而且还让庞统独领一军,由此可以看出,庞统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可惜的是,庞统出师未捷身先死,死在落凤坡之下。如果能活到刘备称王,军师将军的位置,恐怕还轮不到诸葛亮。
糜竺等人属于老资历,庞统算是荆州一系的,在益州方面,同样也有一个人,深得刘备的信任,这个人就是法正。他在三国演义中,代表刘备打的第一仗,就是汉中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最出名的当属定军山之战。老将黄忠宝刀未老,阵斩曹氏宗亲夏侯妙才,威震天下,这里,可是法正在其中出谋划策。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任命法正为(汉中王)尚书令、护军将军。
只不过,以上这些人,在刘备称帝时,都先后过世了。地位最高的糜竺,本就因他弟弟糜芳的反叛而惭愧不已,不久便郁郁而终。而简雍,虽然没有记载他卒于哪一年,但是刘备称帝后,不见记载,以他的资历不可能就这么消失了,很可能也去世了。孙乾则是在汉中之战没打完的时候就死了。
刘备称帝,举兵伐吴,诸葛亮赵云苦劝无果。大军败退白帝城时,诸葛亮就说,如果法正在,就能劝说刘备了,哪怕劝不住,随行东征,也不至于有如此惨败。因为那个时候,法正也已经去世了。也正是因为排在他前面的人一个个的去世,诸葛亮才有了蜀汉的丞相之位。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际,一般都只会提到诸葛亮,很多人都忽视了,当时还有一个托孤大臣,这就是李严。刘备托孤时,就和孙策给孙权说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类似,内政之事交给诸葛亮,外面的军事,则是交给了李严。很明显,在刘备眼里,诸葛亮也还没有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托孤,就有李严能和他分庭抗礼。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神化而近乎妖。在很多人眼里,他也是刘备手下第一人。但是,诸葛亮也只有在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才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在刘备时期,他可以算是一个重臣,但却还不是地位最高的。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春,蜀汉皇帝刘备于永安病笃之时,急招诸葛亮、赵云、李严等开国重臣托以身后大事。期间,刘备执诸葛亮之手,慎重嘱托完大事后,着重提醒其:“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言乞,撒手人寰。
可想而知,刘备能于弥留之际所嘱之事,在其心中是多么的看重。
谁曾想到,在公元228年(魏太和二年)春天,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大军第一次北伐之时,除掉因魏延提出的奇袭子午谷之计产生分歧不快外,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等各路人马皆有所获,迅速拿下了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重要城镇,魏明帝大为震惊,即任命右将军张郃监管军务,统领马步大军五万,西出抵御诸葛亮的蜀汉大军。
诸葛亮闻讯后,任命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率领二万大军(书上讲的是十万大军,但祥子认为最多只能派出二万人马。因为,此时的诸葛亮已将各路大军全部派出,自己身边最多也就能留个二万人马,并且全部派给了马谡。)前往张郃必经要道街亭进行守御,阻拦张合所率大军驰援歧山曹军。
这时,主将马谡不听副王平规劝,弃街亭魏军必经要道于不顾,强令大军于要道旁土山安营扎寨。
当魏将张郃闻探子回报蜀军扎营于街亭要道旁土山进行防御,大喜过望,打马挥军快速抵达街亭后,命令大军围困蜀军,并断其水道。
张郃断水之计可谓狠毒之极,时间不长,蜀军便因无水可饮而军心动摇。马谡多次率军突围,皆不得脱。最后,其虽然被王平和魏延所率援兵救出,但防御魏兵的要道已被魏兵所占。
诸葛亮闻报后,大惊失色,只得急速招令各路大军缓缓退回汉。
事后,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痛悔自己不听先主刘备之言,使有今日之祸。
这时,许多人可能会问,诸葛亮明明知道先主有言马谡不可大用,为何他偏偏要重用马谡呢?
一、诸葛亮虽然贵为蜀汉丞相,但却没有忠于自己的班底队伍
刘备归西后,虽然将蜀汉军政尽托于诸葛亮,但是刘备原班的众开国功臣,如魏延、陈到、李严等人并不服诸葛亮。也许是因为诸葛亮太年轻的缘故,也许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介书生,和众武将的共同语言较少的原因吧。
总之,以诸葛亮的微信,并不能威服诸文臣武将。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诸葛亮便急需组建忠于自己的班底核心队伍,而马谡又和自己相处的亦父亦师亦友,感情极深,甚得自己器重,也一直想寻找一个机会提拔马谡。而在诸葛亮的心中,防守街亭既安全,又能积功,到时将马谡培养成自己的班底心腹,便会水到渠成了。
因为,防守街亭要道,最笨的方法便是当道扎营即可,就算不敌也可以带自己来援。那曾想,马谡竟然弃当道重地于不用,而选择土山扎寨,才致有此次北伐无功而返。
二、马谡久与诸葛亮相处,诸葛亮深信前者有防御街亭要道之能
无论是七擒孟获之时,还是地平日交流,或是此次北伐,二人间有诸多理念相通之处。所以,祥子认为在诸葛亮的心中,怕早已将马谡当成了一员难得的人才进行细心培养。
当街亭即将遇袭之时,大将魏延、高翔皆可委派,但诸葛亮却偏偏选中了马谡。
如果,马谡此行成功,不就证明诸葛亮的识人用人眼光更胜先主刘备吗,自己的威望也随之提升到一个极高的位置,对于自己之后的伐魏大计巨有极大的益。这也许就是诸葛亮违背刘备遗言,重用马谡的初衷吧。
综上所述,诸葛亮一意孤行重用马谡,皆因心急建功,实现自己伟大抱负所累。如果,当初刘备起家之时,诸葛亮就能一直跟随身边,想必以其之能,定能威服刘备手下一干文武重臣,共同为北伐出谋出策建功。
刘备即位称帝时,已将诸葛亮册封在丞相。刘备以汉室的兴复为目标。他的国号实际上是?汉?。后来由于正统问题被曹魏、司马晋称为?蜀?。刘备的小朝廷基本上是汉制。总之东汉废除了丞相的职务,大将军、三公等分割了丞相的权利。
刘备立诸葛亮是为了丞相,其原因在于基础业的创始人,必须把握住一个拳头,集中权力,更容易发展壮大,例如西汉开国时丞相的权利都很大,所以西汉开国时为汉朝的繁荣之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刘备此时安居偏僻角落,三国最小的弱点,要想变得强大,内部就要稳定,只有中央集权才能避免内部消耗,稳定和壮大,所以有诸葛亮丞相职位的由来。
刘备死前,以丞相诸葛亮为首,以尚书的李严为副,明确了李严作为中都保护,在永安留守。什么是中都护?大致相当于吴国的大都督。也就是说,相当于一个地方军政的最高官员,是对外封锁的大官员。实际上和诸葛亮的职权没有冲突。把握全局,负责,而蜀汉地区却很小,统括只有其中一个益州。李严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因为他们俩身份差距很大,所以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诸葛亮为了统一权力,不知道是否恶意罢免了李严,但他们的影响力真的不在同一水平,诸葛亮死后,李严也悲愤而死。希望诸葛亮再次重用他。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三国志?蜀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而自刘备死后,多地叛乱不断,这也是诸葛亮揽权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来国家就弱,内部叛乱,外有大敌,如果不能使得朝堂安稳,蜀汉更没有机会,所以才会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事必躬亲,不这样,蜀汉估计早就衰弱不堪,甚至内外勾结,投敌早亡。这也是后主刘禅能容忍诸葛亮的原因,刘禅有自知之明,并非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也是有一定政治智慧的,他深知诸葛亮掌权的重要性,所以从未有意削弱诸葛亮的职权,这样才能以?益州?一州之地而独立数十年。换个方向,以诸葛亮之聪慧,焉能不知权臣的不得善终?他可不是自大才疏的霍光,连家人都约束不了,还敢行废立之事,更不是理想主义的穿越者王莽同学。实在是形势如此,不掌大权,不足以兴政强兵,不足以安邦定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3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