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古代方言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们现在在电视上看到的古装电视剧里演员们讲的都是现代的普通话,但这只是为了能让观众看得懂,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大臣们都是从各个地方经过层层选拔挑选出来的,每个人都说着自己那个地方的方言,那么面对这么多的方言,皇帝该怎么办呢?
当时的统治者是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的,各地的语言不通看似是一件小事,实则是关系国家的大事,这对工作的效率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皇帝下达指令也会因此受到阻碍,这便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立马颁布法令要求车同轨、书同文,加强各地语言统一的原因了,这也是秦始皇重大的功绩之一,否则,我们今天可能会遇到各省文字各不相同的尴尬,尤其不利于政权加强统治,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就体现出统治者了解语言统一的重要性了。
官话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这个问题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很大,人口众多,很多地区都有当地独特的语言体系,而这些语言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使是现在,依旧有很多人听不懂来自另一个地方的方言,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大力推广普通话,虽然听不懂方言,但是我们可以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而在古代,官话就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在秦始皇之后,各朝也纷纷对方言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规范。据史书记载,从西周开始,古人为了统一各地的方言,制定了一种语言,也就是“官话”了。
当时的读书人如果想要入朝为官,就必须要先学习官话,而且还需要学的够好,因为官话说不好的话,不仅皇帝会对你稍有偏见,连同在朝廷为官的同僚们也会看不起你的。南宋时期的杨万里就是一个例子,杨万里是江西吉水人,宋孝宗要举办一个仪式,目的是为八十岁的宋高宗献上尊号,宰相推荐杨万里当负责朗读册文的读册官,但是宋孝宗坚决不同意,而理由就是觉得他说话口音太重,大家都听不懂。
历朝历代的官话是根据什么标准制定的呢?
一是参照当时首都的方言,毕竟当官的人大多都是在首都做官,俗话说入乡随俗,因此一般情况下,官话也就按首都的方言来发展了。虽然我国各个地方的方言大不相同,各个朝代的官话也不尽相同,但是自西周以来,官话基本都是比较相像的,又因为洛阳长安地区是古代王朝建都的热门地方,所以古代大部分朝代的官话都是围绕洛阳话或者长安话来进行调整和改正的,这也让大家学习官话不会那么的费劲了。后来随着经济中心向北移,各个朝代也慢慢的把城都设立在了北京地区,因此北京话又逐渐的变成了官话,并且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也都是在北京官话的基础上慢慢的发展变成的。
二是参照当时经济文化重心的方言,古代有些朝代的城都其实并不是全国的经济文化重心,这时候官话参照经济文化重心地区的方言似乎就显得更加合理了,毕竟当时一个国家是否强大是否繁华跟经济文化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皇室的继承者们也需要学习官话的吗
显然答案是肯定的,对于皇室子弟们的要求只会更加严格,就拿清朝来举例吧,清朝的时候,有着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因此皇室子弟们需要学习的语言也就更加多了。
清朝的时候还规定了皇室子弟需要从小学习汉语、满语、蒙语以及藏语这四种语言,这也就相当于现在我们不仅需要学习中文,还需要另外学习三种外语,而我们现在只学习英语这一门外语就已经感到非常不容易了,可想而知当时的皇室子弟需要承受多么大的学习压力呀。
这也正是享受多大的荣耀,就必须承担多大的责任,多大的辛劳,毕竟皇室可不是那么好当地,在皇室的教育上,更加是丝毫都不可以马虎的
阿道夫.希特勒说“要消灭一个民族,最好先消灭他们的语言”, 这也正说明了语言统一的重要性,当然,各种各样的方言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来文化的结晶,我们也应当保护起来,让这种文化艺术继续传承下去。
是的,古代没有普通话一说。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另一种说法,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普通话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因此,古代的皇帝不可能说“普通话”。
古代人没有普通话,但有官话。每个朝代的官话都不一样,所以改朝换代后,百姓和大臣都会学习这些官话。
官话是以之为母语的人口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汉语一级方言,名称源自中国古代对汉语官方标准语的称号。
历史上,汉语在每个朝代称呼不同,如在周朝时期称为“雅言”,明清称“官话”,1909年称为“国语”,1956年称为“普通话”。
官话又被分为八中次方言,如: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中国官话如此之多,主要还是因为我国疆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原因。
中国不但土地辽阔,且朝代也是经常更迭,这样导致了官话发展各有不同。
隋朝时期,隋文帝颁布了许多恢复汉文化的政策,他命陆法言等编著《切韵》,审定比较经典、纯正的汉语。而《切韵》音系主要以洛阳和建康话为基准,因此隋朝时期的官话是以《切韵》为标准的,这也就不会产生口音不一的官员跟皇帝对话犹如鸡同鸭讲。
唐代的官话是建立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的《唐韵》,唐朝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所以然人惊讶的是,作为政治中心的长安方言在唐朝的地位并不高,更有传说当时皇帝因为在朝议时说长安话而被群臣鄙视。
元朝时期,因为蒙古人的统治使得汉文化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因此,在朱元璋建国后的第二年(1369),以唐宋制度作范本,恢复科举制度,并建立儒学。明朝以后,由于语音演变等原因,中国北方汉语再次发生变化,朱元璋命宋濂等人参考中原音韵和南京话,编写《洪武正韵》作为官话。至此,当时南京话也就成了官话。
清朝前期,朝中大臣多是满人,所以基本都是用满洲话商议大事,而后来满汉统治时,因为语言上的沟通的问题(汉人说南京话),因此清朝桓帝下令汉臣必须学习满语。但这个旨意之争夺官员。
而满人入关后,满汉同居,人多语言杂乱,民间出现了各种方言,如旗下话、土话、官话等,而我们现在听到的北京话,其实就是这些方言结合后的产物。北京话音调高,是受到了东北话的影响。清朝时北京话分为文读和白读,文读即是旧的标准音,于南京话相似,仕子用的居多,但到清朝后期,满清统治下的文化改变,文读基本没人用,只剩下白读。
19世纪末,清政府在1909年把官话称为国语,1911年清朝学部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把北京话为标准的官话为国语,取代原来的满语,此后中国统一使用北京话为国语,也就是汉语。
综上来说,因为中国民族众多土地辽阔,十里不同音,八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没有官话的话,在朝议上与皇帝商议大事必定让皇帝崩溃。所以每个朝代都会有自己的官话出现,以结局语言沟通上的难题。
古代虽没有普通话,但是有标准语音。你只要读过古诗词就会明白了,千年传诵的诗词如今读来都那么压韵,你想会没有标准语言吗?而且古今的诗人又分布在全国各地,但是他们的诗中都没有用方言。
古代当然有普通话,只不过不是这么称呼而已
事实上,在先秦时期便有“雅语”,这是一种可以在各诸侯国都能交流的口语,如果没有雅语,卫国人商鞅是不可能和秦孝公触膝长谈,说服他变法的。
秦汉以后,华夏实现了大一统,语言交流的顺畅也变得至关重要起来。无论是汉朝的“通语”,还是唐朝的“汉音”,以至于两宋时期的“雅音”,都属于那个时代的普通话。
明清时期的普通话称谓“官话”,但因主政者的地域不同,所以官话也不相同,比如明朝的官话是江淮官话,因为朱元璋和开国功臣大多是江淮人,而清朝的官话又加入了很多满语习惯。北洋政府时期,为团结北方人民,便将清朝惯用的北京官话作为基础制定了一套国家的标准口语发音,被称之为“普通话”,这个标准被新中国所继承,并将其称之为“普通话”。
遇到方言怎么办?
如果遇到方言怎么办呢?我们拿清朝末期也就是光绪皇帝执政时期的洋务运动,来做一个简单例子。洋务运动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来自广东广西那边的年轻人开始向光绪皇帝讲:南方在怎样发展,我们应该怎样改革来调节当今的时代,来调节当今的行情。
可是大家也知道,在清朝的时候,广东广西那一片的方言非常特殊,特殊就特殊在可能邻近两个村的人都不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当然这样的一种方言有着它的优势性,比如当作暗码的话,能够起到很好的保密效果。
但对于光绪皇帝来说,简直一个头两个大,张嘴张了半天压根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而清朝的史官记载,当时南方来的年轻翘楚和光绪皇帝谈了将近有三个时辰,三个时辰过后,光绪皇帝一直皱着眉头,等那位谈话的人走了之后才问旁边的人,他说的是啥。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面对地方官员的轮番轰炸,最有效的管道就是减慢自己的语速,与此同时手舞足蹈,通过肢体语言来表明自己的状态,实在不行就写字吧,反正秦始皇早就统一文字了。
在皇帝上朝的时候,不可能发生那种说地方方言的事情
当然了有的官员,他确实只会说方言,但是,这样的官员,他们都是小官,基本上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若是有重要的事情,他们要奏报给皇帝。只需要写奏折就可以了,毕竟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统一了文字。
他们写的字皇帝还是可以看清楚的,若是皇帝非要见一个地方的小官,不是还有翻译吗,这个都是难不倒皇帝的。因此说皇帝上朝的时候,肯定是不可能出现地方方言狂轰滥炸这个场面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2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