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陈友谅杀自己的上司,他是怎么一步步强大的

众妙之门 2023-06-18 15:58:04

陈友谅杀自己的上司,他是怎么一步步强大的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陈友谅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人好奇的是,当时实力更强的陈友谅却成了失败的人,而实力偏弱的朱元章却成了胜利的人。局势的倒向离不开民心的方向。如果能得得到百姓的看好那么这方就有很不错的后续基础。

君王之间的胜率,根据他们选择有关,也跟他们的德行和福祉有关。因为在战争中,民族之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百姓对生活有一些抱怨。在元朝后期的时候就流传了一个传说朱元璋和陈友谅两个人都是天神下凡,因为都是争强斗狠。进行了一次比赛,他们分别投胎到一户人家想要获胜就要选择一些基因和势力好的地方。从最开始他们的命运就像是天注定一样。而有的人却在选择的时候出现偏差,本以为选择的是好的,结果在之后也受到了影响。

陈友谅和朱元璋都是自行组建军队的头领,在元朝红巾军爆发之后,双方势力也开始争夺自己的地盘。相互之间做了不少的争斗,慢慢的土地都有扩大,他们在一起当过战友,也在一起作战过。但最终也因为利益,反目成仇成为了,双方的敌人。之后在调查中发现,两个人的基德数量并不存在悬殊的差别。因为在陈友谅的祖上曾经为了驱赶一堆鸭子,而导致这些鸭子在水面上吃下了不少的鱼类。因为生灵再小的生命也是有生存的权力。这笔账没有人能够偿还,就将它系在了陈友谅的头上,陈友谅从最开始就已经输了。也可以说是朱元璋选择的比较好,也可能是上边人做了手脚,让陈友谅故意深陷困境。

历史中总是有那么多相似的事情,为了权力他们会在势力之间穿梭,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势力。当它们的翅膀和势力根深蒂固的时候,就会选择占领他们,将眼前的利益据为己有。陈友谅就是这样的人,最开始他是徐寿辉的部下,因为这方的军队和另一方军队作战。陈友谅抓住机会,来到了倪文俊的部队。因为他比较喜欢打仗,而且在管理军队上有不错的见解,所以受到了徐寿辉的赏识。没过多长时间,他的官位就已经达到了元帅哪个位置。

在人品上能够看出陈友谅的不足。倪文俊想要刺杀自己的首领结果却失败了,他就逃到了自己部下的势力范围内。这个部下就是陈友谅,没有想到陈友谅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权利,马上就将这个赏识自己的将领给杀掉,并将他的脑袋送给了顶头上司徐寿辉。得到了徐寿辉的信任之后,他的权力地位也逐渐升高。慢慢的拥有了控制朝政的权力,他把徐寿辉给控制了起来,并且自己当上了皇帝。一个人在得到权力之后,他的野心会逐渐扩大,而陈友谅也是如此,他在市里发展到一定地位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的这个顶头上司已经没有什么用了,就将它处理掉,他开始自立为王,并且改了国号。对外声称是汉朝的天下,想要恢复当时的王朝,继续与元朝作斗争。

当时的统治者是元朝,而汉人居多,夸人都想要恢复自己的地位。在当时任总被分成了三种,元朝的人和金国的人,最低等的就是汉人,汉人也有反抗的心理。陈友谅利用民族矛盾将元朝的军队打败。在后期军阀相互对战的时候,很多将士觉得陈友谅是一个不值得卖命的人。因为他多次刺杀了自己的上司,很多次都是为了利益才去行事,不少将士对他不信任。他的行为已经激起了民愤,只是在后续的战争中就显露了出来。

当陈友谅的军队和朱元璋的军队相互攻击的时候,陈友谅的部队认为他们的君主没有德行。在刚刚出军的时候,所有军队就向后转,反过来攻击陈友谅。离心离德的陈友谅,因为自己的军队反叛了实力也就大打折扣,他的行径也导致了他失败。

元朝末年,陈友谅的实力远远大于朱元璋,为何却失败了?原因有四

一个朝代的覆灭往往是统治者的腐朽,引发各种民间矛盾。元朝末年,也正是因为各种苛捐杂税、食民而肥的现象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生活在 社会 ?层的人民在暴权下纷纷拿起手中的武器与朝庭抗战,举义棋,灭暴权。在众多的起义军中,唯陈友谅、朱元璋的实力最强, 两人都是贫穷百姓出身一步步走到起义军首领的位置,论实力陈友谅强大数倍于朱元璋,可为何是朱元璋最终夺得了天下?

第一个原因:尽得民心

朱元璋为人仁义,这也引来不少愿意追随他的人才。朱元璋每攻克一个城池都会明令军队切勿打扰到平民百姓,军队纪律严明,百姓在他管辖的范围都能安居乐业,百姓自然也会拥护他,连地主阶级也会对朱元璋有所好感。

而陈友谅则不一样了,他本身就是通过毒杀上司才坐上这个位置的。他还好大喜功,未夺得政权就着急着称帝,这也让他失去民心。

第二个原因:陈友谅好大喜功

陈友谅在未遇朱元璋之前一路都是顺风顺水的,这也让他难免有一些骄狂,特别他在称帝骄狂之心日盛。在面对朱元璋的时候他已经占据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土地,而朱元璋不过仅有半个苏南、皖南、浙江。在压倒性的优势面前陈友谅压根没把朱元璋放在眼里,但对朱元璋来说他的计策往往在陈友谅的骄狂下得到实现。

第三个原因:刘伯温的神机妙算

作为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刘伯温的存在可顶得上千军万马。刘备得孔明三分天下,朱元璋得刘伯温得到的则是整个天下。朱元璋在攻打张士诚的时候是出动的全主力部队的,而他的大后方非常空虚,若陈友谅此时选择攻打金陵的话对朱元璋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可他偏选择去打洪都。

刘伯温通过计策将陈友谅死死拖在洪都,一拖就是近三个多月,要知道当时洪都不过几万的守军,而陈友谅方面则拥有高达六十万大军。正因为拖着了陈友谅,朱元璋也趁机打败张士诚,实力大增。

第四个原因:鄱阳湖水战的胜利

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多次,互有胜负,其中决定双方胜负的大战则是鄱阳湖水战。此战是双方实力的转折点,也是 历史 上以少胜多的大战。鄱阳湖水战,陈友谅拥有兵队六十万,而朱元璋方面只有二十万,而且陈友谅方多是大型的战船,朱元璋只有小型战船,在数量上面也比不过对方,双方的实力可谓是非常悬殊。

还好朱元璋有刘伯温这个智囊,刘伯温也采用赤壁之战中同样的方法,利用火攻的方法将对方的船都烧掉。他还用诱降的方法打入陈友谅的内部,并将其瓦解,使陈友谅方军心大乱,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通过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对比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胜利和失败都是有其原因的,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使民心归附,成就大业。

陈友谅比朱元璋更强大还是没成功,对当时有什么影响呢?

乱世出枭雄,陈友谅无疑是一个很出色的枭雄。但是枭雄是无法一统天下的。陈友谅实力是雄厚,兵精粮足,单从军事实力来看甩他的老对手朱元璋几条街。可是能否得天下不是光看军事实力的,不是拳头硬就能当老大哦。角逐天下最重要的东西是大义,是名分。换成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你要有为人民谋福利,让老百姓拥护你。后世的淮海战役不就也是这样类似的情况吗?

我们来看看陈友谅的发家史。公元1355年倪文俊破沔阳城,陈友谅投奔其麾下,后因作战勇猛,步步高升。这算是陈友谅的贵人吧,即使不是也算老领导了吧!看看他怎么对人家?倪文俊后来反对徐寿辉失败,逃到陈友谅这避难,他倒好拿着倪文俊的人头去表功了。你再看看朱元璋怎么对郭子兴的,就知道当时两个人在众人心里的形象了。一个忘恩负义,一个知恩图报,换作是你你会选择和谁混?更不提他后来又把自己老大徐寿辉干掉,自立门户。

不管哪朝哪代,谁都不会喜欢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在个人人格魅力,大义名分上他就输给了朱元璋。

古时讲究名正言顺,陈友谅这块不占优,在军事上也是昏招迭出,大的战局关都是错的,能胜出才怪。你看他的对手朱元璋的战略,“广积粮,缓称王”,低调发展,建立牢固的根据地。即使战局不利也不至于无力再战,而陈友谅就是想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与朱元璋决战,彻底打垮他。这和后世蒋介石是一个路子,两人失败的过程都很相似,仔细想想是不是相似。都是军事占优,认为可以一击必胜,但是战场上的胜负在战场下早已决定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胜利者都是在上战场前就被筛选出来,到战场上拿胜利的果实的。以弱胜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天命所归,民心所向。

南京之战:30万“汉军”溃败

南京之战:30万“汉军”溃败

如果没有康茂才,南京难以守住,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概率很小,可能性微乎其微。张廷玉,清代名臣,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著名大臣,地位显赫。1755年,张廷玉去世,享年84岁,配享太庙,这是文臣的至上殊荣。

清代汉臣中,能配享太庙的,也就是张廷玉一人。曾国藩,率湘军扑灭太平天国,还倡导“洋务运动”,为清朝续命数十年,但还是没能配享太庙。从这角度看,张廷玉比曾国藩强很多,受到皇帝的恩赐,十分荣幸。此外,张廷玉还是顾命大臣,受命辅佐乾隆皇帝,其地位可见一斑。

《明史》的主编就是张廷玉。《明史》对康茂才如是评价:“陈友谅之克太平也,其锋甚锐。微茂才,则金陵之安危未可知矣。缔造之基,其力为多。”朱元璋能建立大明,康茂才功不可没。

康茂才,明朝名将,龙湾之战中协助朱元璋击败陈友谅,保全了南京(应天府),也保全了大明王朝的基业。相对徐达、常遇春、冯胜、傅友德、李文忠、沐英、邓愈、蓝玉、俞通海、廖永忠、朱亮祖、汤和等名将而言,康茂才的名气不是很大,但对明朝的贡献一点都不小。

起初,康茂才追随陈友谅,屡次击败明军,让朱元璋非常头疼。1356年,朱元璋派大将常遇春出击,吸引康茂才离开城池,在平原上击败他。康茂才战败,便投降朱元璋,直言:“只要你不杀我,就一定为你效劳,万死不辞。”

《明史》记载:“苟得生全,尚竭犬马之力,以图报效。”朱元璋爱才有加,便留下康茂才。1360年,陈友谅率30万大军南下,准备攻取南京,朱元璋率主力与陈友谅在南京郊外的龙湾决战。此战,康茂才起到重要作用,保全了南京。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相互攻伐,刘福通、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明玉珍、方国珍,都是当时的雄主。1355年,朱元璋渡江南下,夺取南京,开始了建立基地的历史。此时,朱元璋的基地很小,西面的陈友谅、东面的张士诚,对他构成很大的威胁。

1360年,陈友谅亲率30万大军东征,一路所向披靡,夺取十几座城池。太平之战,朱元璋麾下大将花云被杀,损失了几万人。太平失守,陈友谅继续东征,即将攻打南京。此时,陈友谅处死“天完”皇帝徐寿辉,改国号为“汉”,自己登基当皇帝。

为了行文方便,陈友谅所部称为“汉军”,朱元璋所部称为“明军”。需要一提的是,朱元璋军队先后取名“红巾军”、“西吴军”,毕竟最后建立了大明,干脆就直接叫明军吧。

龙湾,位于南京(应天府)郊外,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只要赢得胜利,陈友谅就是赢家,从此再无大明王朝。为了确保胜利,陈友谅派人去联络张士诚,让他从东面出兵协助,一起攻取南京,然后平分天下。

张士诚,盐贩子出身,他只想守住一亩三分地,没有角逐天下的雄心壮志,自然不会答应陈友谅。即便没有张士诚协助,朱元璋的压力也很大,太平丢失后,南京无险可守。陈友谅占据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都是他的基地。

陈友谅兵强马壮,还有强大的水师力量。此时,朱元璋仅有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四省交界的一些城池,跟陈友谅不在一个档次。

陈友谅率30万“汉军”东征,许多将领建议撤离南京,保存实力。朱元璋不答应,认为只要军队撤退,陈友谅乘胜追击,就只有束手就擒了。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建议,决定主动出击,吸引陈友谅前来决战。

如果稳扎稳打,步步推进,陈友谅很可能击败朱元璋,夺取南京。但是,朱元璋不给陈友谅机会,他决定设下埋伏,让陈友谅走进伏击圈,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将其击败,一举扭转战局。那么,如何吸引陈友谅进入伏击圈呢?康茂才给出答案。

康茂才,陈友谅的部将,也是朋友,关系非常好。康茂才投降朱元璋,却一直想着陈友谅,希望有朝一日能共创大业。谁知,天下未定,陈友谅便杀了“天完”皇帝徐寿辉,康茂才对陈友谅大失所望。

朱元璋让康茂才写信给陈友谅,说自己愿意里应外合,夺取南京。康茂才派人送信给陈友谅,说自己镇守江东桥,是一座木桥。陈友谅水师到来,自己便倒戈一击,与他一起攻取南京,建立帝业。此时,陈友谅志得意满,认为明军内部人心不稳,便相信了康茂才。

使者回来后,康茂才连夜下令士兵拆毁木桥,改建石桥,严防死守。陈友谅亲率前锋杀来,抵达江东桥时才发现不对劲,又连续喊几声“老康”,却没有人回应。陈友谅惶恐不安,知道已经中计,便下令后撤,“汉军”人心惶惶。

“汉军”撤退到龙湾时,朱元璋的伏兵杀出,徐达、常遇春、冯胜、张德胜、康茂才、俞通海等从各方冲杀而来。龙湾地势狭窄,陈友谅的战船又很高大,“汉军”压根无法布阵,在明军密集的箭雨下纷纷倒地。

陈友谅下令突围,离开龙湾,保存实力。谁知,江水突然退潮,水位太低,“汉军”战船搁浅,动弹不得,成了明军的靶子。陈友谅无奈,只好乘坐小船突围而出,几百艘战船就这么“送给”了朱元璋。明军乘胜追击,收复采石矶、安庆、江州、饶州、太平,“汉军”投降十几万。

应天之战获胜,“汉军”损失十几万,朱元璋、陈友谅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为后面的鄱阳湖决战胜利奠定基础。如果不是康茂才“诈降”,书信给陈友谅告知“假消息”,陈友谅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朱元璋获胜的概率很低。

一旦朱元璋、陈友谅形成相持状态,或者是朱元璋遭遇一点挫折,张士诚也不会继续充当“吃瓜群众”,而是选择西征,与陈友谅夹击南京。如此,朱元璋腹背受敌,失败不可避免,明朝也无法建立。

1368年,康茂才追随徐达北伐,夺取山东、开封、洛阳,并驻扎陕州,抵御来自关中的蒙古骑兵。1370年,康茂才在班师途中病逝,追赠蕲国公,由儿子承袭爵位。

此时明朝的“公爵”并不多,只有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常遇春儿子)几个。康茂才儿子能袭爵,是朱元璋对他在龙湾之战中突出表现的肯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2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