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康熙的一些故事,欢迎阅读评论。
清朝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清世祖顺治帝驾崩。在清史上,顺治是一位富有争议性的帝王,特别是关于顺治的“死”,目前仍有很多种说法。根据《清史稿·本纪五》记载:“丁巳,崩於养心殿,年二十四。”按照正史的说法,顺治是病逝,并非出家。
顺治虽然没有出家,但顺治曾安排一名心腹太监代自己出家为僧,这个太监就是吴良辅,而且,吴良辅出家的日期是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正是顺治病重的时候。
顺治帝在生病时送吴良辅出家,原因可能有三种:
第一,顺治早有出家之意,只是身为皇帝,出家面临重重阻碍。于是,他打算找一个“替身”,而一直跟着顺治的吴良辅便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顺治得知自己生了重病,派吴良辅出家,希望“佛祖”能护佑自己尽快康复。
第三,还有一种可能,顺治知道自己快要死了,而吴良辅知道的东西太多,顺治临终前,安排吴良辅出家,相当于给吴良辅安排一个去处,变相地保护吴良辅。
但是,顺治没想到的是,他驾崩后,康熙刚登基,就将吴良辅杀之而后快。《清史稿》云:
二月癸未,上释服。乙未,诛有罪内监吴良辅,罢内官。
也就是说,顺治去世,康熙刚服完丧,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吴良辅。康熙和吴良辅有何深仇大恨,吴良辅已经出家为僧、远离红尘了,康熙为何还要杀他呢?
其实,虽然《清史稿》记载是康熙诛杀吴良辅,但康熙当时虚岁只有8岁,真正诛杀吴良辅的人,是康熙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当时的太皇太后。
吴良辅,顺治身边最得力的宦官,他到底有何罪行呢?第一件是劝顺治设立十三衙门。清军入关之前,皇宫内的太监极少(甚至没有),皇室的事务都由内务府管理。顺治十年,吴良辅日渐得宠,他向顺治建议,学习明朝内监二十四衙门的做法,改内务府为十三衙门。这样,吴良辅就轻易做了太监总管,大权在握。出于对吴良辅的信任,顺治竟然同意了这个建议,改造了内务府。不过,顺治当时就曾言明:不允许宦官结交外官,若宦官干政,一律诛杀。
第二件是五年后,顺治十五年,吴良辅以权谋私,结交大臣的罪行被揭露,还牵连了大学士陈之遴等人。当这件事闹大之后,顺治为了袒护吴良辅,竟然没有将吴良辅诛杀,而是将陈之遴免职,而吴良辅啥事没有。
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孝庄之所以要杀吴良辅,有两点原因:第一,吴良辅改革内务府,破坏了旧制。第二,吴良辅勾结官员,以权谋私。
但据《清史稿》记载,陈之遴病逝于康熙六年。若孝庄以“吴良辅勾结官员”的罪名杀了吴良辅,那他为何没有杀陈之遴呢?可见,孝庄杀吴良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吴良辅破坏了内务府的旧制。
当然,坊间也有一些说法,例如,说吴良辅和康熙生母佟妃有染,其实,这纯属电视剧的脑洞,在封建社会,宦官是没有能力给皇帝戴绿帽子的,而且,宦官行走于后宫之中,接触嫔妃也非常正常。
还有一种说法,说吴良辅教唆顺治出家,因为孝庄反对,吴良辅又替顺治出家,因此孝庄恨透了吴良辅。其实,吴良辅作为太监总管,如果皇帝出家,意味着吴良辅将失去一切权柄,这对吴良辅一点好处都没有,因此,说他教唆顺治出家,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吴良辅替顺治出家,也不一定是吴良辅的真实意愿,毕竟,顺治让他去,他也不敢不去。
让我们再重读《清史稿》康熙诛杀吴良辅的这段记载:
二月癸未,上释服。乙未,诛有罪内监吴良辅,罢内官。
这段文字最后,特地说明“罢内官”,也就是说,诛杀吴良辅的同时,撤销了内监十三衙门,恢复了内务府制度。所以,康熙(孝庄)之所以杀吴良辅,根本原因还是吴良辅破坏了祖制。孝庄从关外到关内,历经三朝,早已习惯了满洲人的祖制,吴良辅轻易改变,被孝庄所不容,所以,吴良辅之死,大有深意。孝庄借吴良辅之死,逐渐恢复了顺治改变的一些祖制。
孝庄是清朝杰出的女政治家,他通过诛杀吴良辅,恢复内务府,达到了警示目的。终清一朝,在没有出现宦官干政的局面。因此说,孝庄杀吴良辅,杀的对。
作为清朝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位皇帝——康熙,他8岁便从顺治皇帝手中接过国家重担,通过斗智斗勇,从四大辅臣手中夺得政权,并通过一系列举措巩固势力,在他执政期间不仅平定三藩、除灭鳌拜,还为清朝开创出一片盛世,可谓是中国历史少有的有为皇帝。
到了晚年时期,康熙出现了问题,就是三次废立太子,让皇子对皇位都产生了兴趣。于是就有了后人熟悉的九子夺嫡,这让康熙非常伤心,毕竟看见自己的皇子手足相残,这一点肯定是非常痛心疾首的。不过九子夺嫡发生后,康熙也没用办法。
而在诸皇子为皇位打的头破血流时,四皇子胤禛逐渐崭露头角,其不争不抢安心做事的态度,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而朝中也因为太子之争,而搞得乌烟瘴气,大臣之间由于和诸皇子间的关系而拉帮结派,使得整个清朝进入内耗之中,这引得康熙深恶痛疾。
雍正继位之后,开始大局改革,同时铲除九子夺嫡的其他党羽。由此康熙的大部分子孙再一次倒霉了。雍正在位13年,对康乾盛世起到了一个中继的作用,也正是因为雍正的存在,康乾盛世才得以继位,没用雍正的话,恐怕清朝就此走向灭亡。
但是在康熙驾崩之后,却发生了一件极为奇怪的事情,那就是随侍康熙60年的心腹,太监赵昌被雍正下令赐死。而这也令后世对于雍正继位的正当性,产生了一丝质疑,时至今日,人们依旧对雍正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有着争议。
赵昌作为康熙的随侍太监,其从小便在宫中陪伴在康熙左右,到了康熙晚年更是养心殿的太监总管,专门负责替康熙传达圣旨,康熙的许多机密都会经过赵昌之手办理。那么赵昌之很可能知道九子夺嫡的内幕,所以雍正在登基之后,便以"欠银欺君"之罪名,解决掉了这个威胁自己皇位继承权的人。
不仅仅是在赵昌身上,就在其它方面,也表现出了雍正帝具有篡位的嫌疑,不过无论是雍正帝篡不篡位,都没有直接的史实依据,这些都是后人的猜测,不是正史。由于雍正的一系列做法,就给历史留下了一个至今未解的谜题,那就是康熙心中,究竟谁才是他最中意的皇位继承人。
据《清史稿》记载:“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同时也是大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三任统治者。雍正在位一共十三年,他对清廷机构以及吏治做了一系列的改革。而正是他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了改革整顿,从而一扫颓风,使得清朝的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以及人民负担减轻。因此,他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位好皇帝。然而,在康熙皇帝驾崩当晚,雍正为何要立刻处死随侍康熙60年的心腹呢?
康熙病逝,雍正拿出圣旨宣布继位 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这样评价康熙帝:仁皇天资纯厚,遇事优容,每以宽大为政,不事溪刻。
随着康熙年纪的增长,朝中的大臣也在暗中观察时局,渐渐的便形成了以四阿哥为首的一派,还有以八阿哥为首的一派。
对于皇子争位,历来都避免不了,但是康熙万万想不到,最后会有九子夺嫡的场面。
其实,康熙心中更加中意的,是和四阿哥同母胞弟的十四阿哥,这个十四阿哥岁年纪轻但是却骁勇善战,他在西北屡立战功,更重要的是他生性善良且待人宽厚。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在康熙病逝的时候,十四阿哥远在西北打仗,根本就来不及赶回来,于是在他死后,四阿哥拿着圣旨,告知众人他是下一任继承人。
当时,不服之人众多,当时就在他们谋划造反的时候,才发现四阿哥的势力已经蔓延了整个朝廷,根本就不给他们任何反抗的余地,于是就有了雍正皇帝。
雍正继位处死康熙心腹,究竟是何人成为谜题 有人说,雍正在登基没几天后,就列举了数条罪状,直接的将跟随了康熙六十年的心腹给处死了,说是因为这个心腹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唯有将此人灭口才能永绝后患。
然而,事实上却并不存在有跟随了康熙六十年的心腹。
那么,这个所谓跟随了康熙六十年的心腹,可能会是谁呢?可能的人选有三人。
梁九功 在康熙朝中期,梁九功就开始得到了康熙帝的器重,在一众太监中脱颖而出,还多次随着康熙帝南巡。
并且,梁九功也时常作为大臣们与皇帝之间交流的媒介,由此也可见他是多么得康熙的重视。另外,梁九功还擅长制作精美的葫芦,这也是很讨康熙帝喜欢的一件事。
但是,梁九功后来因为与其他太监结交为党而被拘禁。在他被拘禁后曾一度病危,而康熙帝仍派人全力救治。
根据史料记载,他是死于雍正元年2月,在景山上自缢身亡,但是梁九功在康熙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失宠了,并且,在康熙去世的时候,梁九功并不在场。因此从各个方面讲,雍正都没什么理由杀梁九功。
魏珠 魏珠生活于康熙中期到乾隆中叶,有关他的记载是在康熙五十四五年以后。
这时的魏珠担任了总管太监,而魏珠因皇帝信任以及担任宫中要职,因此行为有失约束。对此,雍正帝不喜欢,便找借口打击他。
之后,魏珠被派往康熙帝景陵,受到看管。而重要的是,魏珠曾在寿皇殿以及寿安宫当差,在乾隆二十六年时尚在世。
因此,他便也就被雍正处死了的说法,也就行不通了。
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一人是最为符合的。
赵昌 康熙皇帝的心腹太监赵昌,他比康熙皇帝要小三岁,在康熙皇帝身边连续呆了许多年,他是从小就陪在康熙皇帝身边的。
而雍正在雍正元年的正月初六,便判处赵昌死刑!
对于雍正列举判罪的理由,主要有三条:
一、利用职务之便安插眼线,其中还有很多他的亲戚。
二、是私自给废掉太子之位的允礽之子弘皙制作了火镰。
三、是欠了内库五千两银子。
这些罪名按说都有些牵强,而在大年初六这种日子里,便将赵昌处死,这样不妥的做法确实让人感到有些蹊跷。
因此,人们猜测是雍正觉得赵昌知道了他的秘密。
因为赵昌是康熙皇帝生前的心腹,他几十年来都对康熙非常忠诚,因此康熙很有可能告诉了他什么消息。
还有人认为,是因为雍正的继位之路不太光彩,怕内幕被人知道,就把可能知情的赵昌给处死了。
小结 目前来看,对于三人中,哪个是被雍正处死的康熙心腹,最为被人信服的当是赵昌,然而如今多年过去,这个谜题始终也没有确切答案,怕是日后也难觅真相了。
雍正(96)康熙(139)心腹(1)
史书对于这个没有记载,但是很多野史上面说的是因为这个跟随康熙60年的太监赵昌知道的太多了,就比如说知道康熙到底要把皇位传给谁。
伴随着康熙的盛名的还有康熙孩子众多,孩子众多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都很优秀。优秀到很多都想当皇帝,所以有了九子夺嫡的事情发生。
康熙本来是立的有太子的,但是这个太子看到自己的弟弟一个一个都长大了,所以就变得患得患失,总怕自己的地位不保。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康熙活的时间也太久了,所以在太子位时间很久的阿哥就有点坐不住了。最终被废了太子。
康熙一方面是伤心,另外一方面还是想看下哪个儿子还有谋逆之心。所以对于立太子之事也不急,而晚年的康熙疑心更重,所以也不敢马上立太子。既然没有太子,那么谁都有可能当太子,所以皇子争得是你死我活。
康熙应该是并不太喜欢四阿哥,否则也不会对四阿哥说出那么严重的话,甚至四阿哥用吃斋念佛来降低康熙的戒心。康熙喜欢的是十四阿哥,但是康熙死的时候十四阿哥在边关没有办法回来。据说康熙传位的是十四阿哥,但是四阿哥在旁边所以就把圣旨上面的十改成了于。这就变成了传位于四阿哥。
赵昌跟了康熙60年,可以说深得康熙的信任。康熙有旨意肯定也会让赵昌知道,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四阿哥处死了赵昌,这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很大的可能圣旨被他篡改了,所以他不敢让赵昌活着说出来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2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步阐是什么人 步阐为什么要判吴投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