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何屡吃败仗,软弱的刘禅还继续同意北伐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8 15:38:34

为何屡吃败仗,软弱的刘禅还继续同意北伐呢

刘禅至始至终是支持北伐的,而且姜维北伐就是刘禅意志的体现。

如果说诸葛亮时代,刘禅多少是受了诸葛亮控制的话,那么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在国家大事上,还是能做主的。至少有两件事,反映了刘禅能够在蜀汉的朝堂之上做主。

诸葛亮去世后,身为犍为太守、安汉将军的李邈上书刘禅诋毁诸葛亮,说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并说诸葛亮的死对蜀汉是幸运的,而因此触怒刘禅,被刘禅关进监狱后诛杀。

刘琰是刘备在豫州结识的,之后就一直跟随刘备到益州,官至车骑将军,在蜀汉可是元老级别的人物,不过刘琰不参与政事,却因为自已的妻子进宫向太后祝贺,在宫中待了一个月,而怀疑自已的妻子与刘禅有染,因此严刑拷打自已的妻子,事发后,刘禅知晓,刘琰被下狱处死。

刘禅这个人本是非常随和的一个人,虽然贵为皇帝,但很少以皇帝身份直接参与政事,刘禅能因事杀蜀汉重臣,足以说明刘禅在蜀汉有自主权,并不是受蒋琬费祎等人控制的,至少他有自已的主张和建立,甚至是喜怒哀乐。

如果这还不够说明,那么刘禅在公元238年下给蒋琬的诏书,则清楚的表明了刘禅的北伐意愿,诏书的内容是这样的:

这是赤裸裸的让蒋琬北伐啊,反之意外的是,蒋琬北伐的意图还没有刘禅强烈。

蒋琬死后,费祎当政,当时的卫将军姜维一心想要北伐,但是费祎经常不同意姜维的北伐,费祎当时可是姜维的上司啊,如果说费祎不同意姜维,而姜维还能北伐的话,那么同意姜维北伐的人只能是费祎的上司--后主刘禅,否则姜维也不可能北伐,而费祎为了表示反对北伐,每次姜维北伐时,费祎都设法制裁姜维,让姜维所率军队不超过1万人。要是没有后主刘禅的支持,姜维在费祎主政时代,是根本不可能北伐的。

费祎死后,执意北伐的姜维在第二年就被任命为督内外军事,相当于蜀汉的最高军事长官,之后姜维就被任命为大将军,这个时候姜维的北伐可是一点障碍也没有了,想率领多少军队就带领多少军队,刘禅如此提拔姜维,并为姜维扫清了北伐的所有障碍,这分明就是支持姜维北伐啊!

到了蜀汉后期,除了刘禅支持姜维北伐,就连当时的尚书令陈祇也是支持姜维北伐的,尤其是姜维在256年北伐在段谷被魏国邓艾击败,导致蜀汉大量人员损失,引起朝中诸多大臣的反对,陈祇去世后,尚书台的官员诸葛瞻、董厥,还有军队中的官员廖化、张翼,都是反对北伐的,而且诸葛瞻、董厥等人不惜联合宦官黄皓也要撤掉大将军姜维,以阻止北伐,姜维的北伐应该是得到了朝中大多数官员的反对,而唯一支持姜维的就是刘禅,否则以姜维在朝中的关系,早就被诸葛瞻及黄皓等人拉下马了。

纵观刘禅一生,他至始至终是支持北伐的,也许是刘备的遗命,也许是诸葛亮的精神感动了他,如果刘禅不支持北伐,姜维是不可能在满朝文武都反对的情况下,哪怕吃了败仗的情况,仍然能够安心北伐。

足智多谋的孔明在刘备死后,为啥一直吃败仗呢?

三国时期,各国相争天下,所谓乱世出英雄,诸葛亮、司马懿、关羽、曹操……都是三国时期杰出的英雄,其中诸葛亮更是凭借自己高才的谋略,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印象,但就是这样一个帮助刘备争夺天下的奇才,为什么在后来刘备死了以后一直在吃败仗呢?姜维临死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我们学过《隆中对》的都知道,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一个人担起了兴复汉室的重任。当时的刘备信任诸葛亮到什么程度呢?

他临死前,叫诸葛亮如果可以辅佐刘禅就辅佐他,要是刘禅的才能不足,诸葛亮可以取代他的位置。也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份信任,令诸葛亮大为感动,他没有想过要自己坐上王座,而是选择了忠心耿耿地帮助刘禅。

有了这份忠心,还加上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为什么诸葛亮在后来的多次北伐中,几乎都失败了呢?



以至于诸葛亮到死,都没有实现自己在《隆中对》里的愿望。明眼的人其实一下子就可以看出事情的真相,姜维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曾经在临死之前说:“我计不成,乃天命也”,一下子就说明了实情。

姜维也是蜀汉的得力干将之一,一直都是诸葛亮很看好的一个将领,所以在诸葛亮死去之后,姜维接管了继续北伐的大任。但是这一切却遭到了宦官黄皓的阻挠。当时的黄皓有意想要夺取姜维大将军的身份,从而扶持右将军阎宇上位。黄皓知道以后,劝诫刘禅不要听信宦官的谗言,建议刘禅杀掉黄皓,但是刘禅并没有听取。



心灰意冷的姜维知道朝廷已经混乱不已,刘禅也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自己要是再继续待下去,必然会受到奸臣的危害。所以姜维主动请退,留在了沓中,过上了普通的农民生活,没有继续再理朝政。

但是朝廷的形势越加地严峻了起来,姜维听说钟会治兵于关中,心里还是十分地忧虑蜀国的安危的,所以上书劝诫刘禅要注意派兵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御魏军的进攻。但是这个时候,宦官黄皓又出来无事生非,他告诉刘禅,自己有算过卦,魏军是不会进攻的,叫刘禅大可放心。



这一次,刘禅还是选择了相信黄皓。果然后来魏军五路伐蜀,打得刘禅那就叫一个措手不及呀。

虽然姜维后来还是选择回到朝廷为蜀汉效力,且奋力抵抗魏军的进攻,退守于剑阁,并在这里与钟会的军队僵持不下。但还没等姜维支撑不住呢,刘禅就选择了认输。当时的邓艾得到了重大的战略突破,得以进军至绵竹,还在这里把诸葛瞻给杀害了。



刘禅见到这个情景,觉得蜀汉已经失去了希望,也就开门投降了,这令姜维深感无奈。

所以姜维死后所说的天命,其实就是刘禅。因为蜀汉没有能出现再和刘备一样聪明的君主了,刘禅只会听信他人谗言,且没有能力,是个扶不上墙的庸军。没有开明的君主主持国家,蜀汉注定要走向失败。

刘备子阿斗软弱无能,为何仍能让蜀国存在四十多年之久?

一种观点认为刘禅虽然不是一个聪明有为的君主,也不是一个完全懦弱无能的人,他起码拥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顶”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帽子,实在应该给他摘掉。理由是: 刘禅从公元223后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公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 。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很难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 《三国志》记载,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射君是谁已不可考,但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诸葛亮对射君称赞刘禅的智慧,射君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诸葛亮当不会是阿谀奉承之人,刘备也颇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见刘禅非鲁钝之人。 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读;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是很满意的。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个敏字可说明阿斗并非愚蠢之人,不然诸葛不是有心讽刺了?《晋书?李密传》中也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 不仅如此,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的头脑也非常清楚,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诬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 刘琰的妻子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琰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夏侯霸因司马氏篡位怕受曹爽牵连逃于蜀汉,其父夏侯渊乃被黄忠斩于定军山。刘禅在接见夏侯霸之时说:“卿父自遇害于行间,非我先人手刃也。”轻描淡写,寥寥数语,消释前嫌。又指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说:“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渊之堂妹乃张飞之妻,张飞之女乃刘禅之妻,故有此说。然后又对夏侯霸厚加赏赐,封官爵。一套怀柔拉拢的手段使的十分娴熟。 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音调,但刘禅却一直保持克制的态度,顾全大局。诸葛亮用人失误,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主刘禅适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此时,李邈上书,援引历史上吕禄霍光等人的例子,诋毁诸葛亮”身仗强兵,狼倾虎视”,说诸葛亮之及时死去使其”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暗指诸葛亮如果不死,早晚会图谋不轨。李邈所说或是其真实想法,或者是为了迎合刘禅。但是刘禅闻言大怒,将其下狱处死。这说明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内乱不可避免。! 但是,刘禅在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襄阳记》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於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在这种情况下,刘禅也没有固执己见。青年帝王刘禅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少有。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尽管如此,在邓艾一支偏师突入蜀境,蜀汉主力军队基本完整的情况下,刘禅轻而易举就投降,这实在让人不可思议,至今仍是一个谜团。袁松也就此事评论道:“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锺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故功业如此之难也”。 对于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三国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话说:“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教之,浅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同样是投降后宣布退位的皇帝,刘禅得一做了八年的安乐公后寿终正寝,东吴的孙皓则被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赐毒酒杀了,其中道理大概在此吧。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1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