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康熙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可以这样说,自康熙之后整个清朝都无人能配此名号,但是人无完人,康熙虽被称为千古一帝,但身上却有一个缺点,影响了清朝后续发展,这个缺点是什么呢?
康熙身上最大的缺点就是他执政期间曾鼓励文字狱。虽然在清朝之前的明朝也兴起过文字狱的浪潮,但要论影响深远,清朝时的文字狱绝对是排首位的。“文字狱”顾名思义针对的都是读书人,而不是什么平民百姓,那么执政者都用什么手段对待这些读书人呢?据说斩首都是较轻的,较重的祸及亲人九族。
皇帝对待他们的态度简直就像对十恶不赦的大恶人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很多读书人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候言语之间要是稍微有点不谨慎就很容易被有心人拿来做文章,三言两语就能断送一个读书人的一生,这就是文字狱的核心涵义。
康熙起了文字狱这个开头后,其子雍正延续了他的风格,将文字狱的罪刑又拔高了,读书人继续被压制,被踩在底层狠狠践踏,这个局面直到乾隆登基也没有改变。不仅如此,乾隆还将前两任皇帝创造出来的文字狱政策延续到底了,让不少无辜的读书人都受到了冤屈而丢掉了性命。
那个时候流传一句话,叫做“宁用家奴,不用名儒”,意思是在皇帝的眼里,奴才的地位都要比读书人高,即便有什么事,他宁愿驱使家里的奴才做,也不愿交给读书人去处理。清朝比较出名的文字狱有“清风不识字”案与“维民所止”案。“清风不识字”案只是简单的一句“清风不识字”就被误认为污蔑清朝统治者。而“维民所止”案更奇葩,只因主考官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题目就被误认为想杀雍正的头。最终这两个案子都造成了大量知识分子的死亡。
我们不可否认康熙在政治上创造了诸多佳绩,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归根到底康熙才是这场历经三朝的文字狱的发起者。康熙所书写的辉煌与他犯过的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皇帝形象,让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便是一个堪称面面俱到的皇帝偶尔也会做出错误的决策,而这不合理的决策带来的代价就是不计其数的生命。
康熙他是这个清朝的第四个皇帝,其实他是所有中国这个历史记载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而且他在位的时候,有很多的壮举,还收复了很多地方,包括台湾,这也让他这个统治的时候过的十分的繁荣。
其实康熙无疑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是一个非常能赏识人才,然后把他用到该用的地方的人,他明白哪些人是真正有才华的人,能够为他的这个国家能够做出一些事情的人,而且那些比较有用的人给他推荐的人他也十分的信任,当然这些人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最后都为他立下了许多的功劳。
而且康熙他也不是一个十分仁慈的,他知道恩威并用,而且也不偏袒谁,非常的公正,这些比较好的优点都是许多帝王没有的,而且他能够顾全大局,为了整体的利益能够放弃一些自己所喜爱的东西,他曾经为了让自己的国家能够有一段的时间来准备,而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到了一个少数民族,这为他自己争取到了时间又暂时消灭了一个敌人。
他在发现对自己有不太好的利益的时候,他能够忍辱负重,其实这些都是他比较好的品质,因为作为一个皇帝,他很多时候并不是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的,他要顾全整个大局,而且他也不像一些皇帝,因为自己的臣子太过能干就会对他产生一些怀疑,他是一个知道你这个人非常的有用处,他就会非常的信任你,然后把你用到该用的地方,十分的赏识人才。
将康熙称为千古一帝的唯一原因就是:拍马屁。
因为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所以清朝的历史没有经历古代史官用儒家的传统做法修订正史的过程。所以对清朝人物的评价和前朝相比,缺乏一贯性。没有后世的史官去把那些过分的溢美之词删除过滤,并客观的对帝王做出评价。相反,大量的充满着歌功颂德内容的文字流传下来直接被现在的毫无历史训练的人阅读。
历朝历代,大臣品行之低很少有超过清朝的。两个原因:一个是早年投靠清朝的都是些汉奸文贼无胆之流,他们留下的传统就是无耻的拍马屁。二是清朝的野蛮统治,尤其是史无前例的残酷的文字狱打断了民间文人的脊梁,敢于直言的人基本灭绝。
稍微清高一点的人,只好在家钻研故纸堆,研究茴香豆的四种写法或者某个字在春秋战国时代怎么读之类的学问。而投身官场的人则只能被迫做一个马屁精。
最简单的例子:明朝的内阁有驳回圣旨的权力,而清朝的军机处则只能跪着用笔记下皇帝的话然后照搬执行。
康熙其实是个比较平庸的皇帝,只能说,他赶上了好时候。
历朝历代,大乱之后就是大治,因为战乱之后人心思定,而且人口少了土地就多了,地主死了一大批,人人都能有田种,自然国家会有一段安定的时间。而且以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水平之高,只要有一段安定的时间,社会经济就能够迅速恢复到史书上的“盛世”。这段时间对统治者的要求就是一条:不要作死。
康熙登基的时候,恰恰就是这样的时期。更何况,此时南美洲的高产作物逐渐在国内得到推广,粮食亩产翻了好几倍(这并不夸张,例如,爱尔兰种植土豆以后,粮食亩产增加了十倍,导致爱尔兰的人口也随之增加了十倍。)大大延缓了土地兼并的周期。所以清朝能够获得一个比前朝都长的稳定期,也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
但是这个“盛世”是天上掉下来的,根本不算本事。
而且从康熙朝的一些重大事件来看,康熙的水平并不高:
一、鳌拜事件。
鳌拜并无造反的野心,否则不会傻到被几个库部制服。他会在这种地方栽跟头说明他对康熙就没什么防备。一个要造反的权臣会对皇帝没有防备?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皇帝罢黜一个大臣居然不能使用正常程序,而要诉诸于阴谋与暴力,这简直就是耻辱。
二、三番。
吴三桂原本被削弱的很厉害,清廷曾经逼迫他率领自己的手下穿越缅北的原始丛林追杀明朝最后一个流亡的皇帝,和后来的中国远征军一样,吴三桂的精锐手下在原始丛林里损失惨重,此战他的最大倚仗关宁铁骑死去大半;由于他亲手勒死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他也永远失去了“反清复明”的政治号召力。可以说,这一招绝户计基本已经消除了吴三桂造反的可能。
可是,康熙的极度无能却让吴三桂觉得造反有望成功,结果导致战火席卷半个中国。
三、贪腐。
一般来说,贪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朝开国的时候总归会是比较奋进和清廉的。可是康熙当政的时候,腐败极速蔓延,尤其是当年弓马娴熟的八旗,进关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就彻底的变成了混吃等死的寄生虫,已经完全不堪任用了。以至于镇压吴三桂的时候,只能依靠汉军(这里康熙必须感谢吴三桂的臭名声,不然康熙怎么敢派汉军去打吴三桂呢?)。
尤其是到了康熙的晚年,国家的贪腐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极少数的相对清廉和有操守的大臣也不得不参与贪污,以免被同僚孤立。
四、夺嫡。
康熙在对待自己的儿子们的问题上也有很大问题。他担心太子权力太大架空自己,因而纵容其他儿子培植私人力量与太子争夺储位,这就导致朝堂上出现所谓“九龙夺嫡”的乱局。大臣们一方面要应付各个皇子的拉拢,另一方面因为看不清将来的形势而不敢轻易投靠或拒绝哪一方,所以只好不断的揣摩康熙的心思。这就给康熙操纵大臣和玩弄权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可是这样虽然让他能够稳固自己的统治,却让国家的政务乱作一团,各个皇子的势力相互倾轧,大臣相互结党营私,各个集团或者为了自保或者为了夺嫡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故意克扣粮饷导致前方全军覆没,用几万大军的生命来破坏对手的政治根基。
其结果就是,到雍正登基的时候,国家朝政已经极度败坏。
总结一下:
康熙也不过就是个普通人水平,客观地说,在古代皇帝中可以混得上一个中游水平,仅此而已。
这个电视我很喜欢看
但是这个电视很不尊重历史
我就来说《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的错误,虽然我很喜欢这个电视剧,我觉得《康熙秘史》非常垃圾。
《康熙王朝》里孝庄自称自己为孝庄,我觉得太可笑,孝庄是她死了过后,她的后代个她上的尊号。
惠妃和慧妃的区别
惠妃:圣祖惠妃,纳喇氏(就是那拉氏),郎中索尔和女,初封庶妃。康熙九年生三子承庆(殇)。十一年生皇长子(排序五子)胤禔。
慧妃:慧妃,博尔锦吉特氏(?——1670),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幼年被选进宫,尚未册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为慧妃。
电视剧中是生皇长子(排序五子)胤禔的妃子,就应该是惠妃,而不是慧妃。
容妃和荣妃的区别:
康熙没有容妃,只有荣妃,电视剧里康熙还追封容妃为皇后,简直太可笑了
康熙皇帝有4个皇后没,分别是: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1654——1674)满洲正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咯布拉之女,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康熙四年册封为皇后,时年13岁。康熙八年生皇二子;康熙十三年生皇六子(即废太子)后因难产去世,享年22岁。谥号为: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1678),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皇后,仅半年,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去世,谥号为: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本是康熙帝生母的嫡亲侄女,是康熙的表姐妹。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贵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晋升为皇贵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册为皇后,次日即去世。谥号为: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德妃,雍正帝生母,1660——1723), 满洲正黄旗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帝。十八年封为德嫔。次年生皇六子;三十年十二月二十日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康熙去世后,德妃被尊为皇太后,雍正五年五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64岁。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苏麻喇姑,电视剧里苏麻喇姑和康熙岁数差不多大,康熙还想娶她,而历史上的苏麻喇姑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苏麻喇姑的生平是:
历史上,苏麻喇姑确有其人。苏麻喇姑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尔沁部一个牧民之家。确切的生年不知,但从她作为孝庄的陪嫁侍女来推算,苏麻喇姑应该比康熙大40岁左右,应是玄烨的祖母辈。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册封五宫后妃,孝庄被封为西永福宫庄妃。也就在这一年,苏麻喇姑作为大清的"女秀才",受命制定满族衣冠服饰。这说明她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对满、蒙、汉服饰有精深造诣。
早年的草原生活和后来的塞外经历,使苏麻喇姑练就了不凡的马上功夫。她常常骑马外出,为孝庄办理各种事情,是孝庄身边最得力的侍女。
康熙在宫外避痘的几年间,苏麻喇姑确实担当了教育玄烨的重任。《啸亭杂录·苏麻喇姑》中记载,玄烨幼时,"赖其训迪,手教国书"。从现存的朱批档案中可见,玄烨的满文写得相当好,而康熙的这一成就,正是苏麻喇姑手把手教育的结果。
康熙即位时虚龄只有8岁,但从他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年龄上看,无疑是早熟的。也许正因如此,康熙才在祖母孝庄的旨意下,于康熙四年七月娶四辅臣之首的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这时康熙只有11岁。再看此时的苏麻喇姑,至少应在50岁左右,与康熙不可能有其他暧昧关系。而她爱慕汉人伍次友等等,更属子虚乌有。
苏麻喇姑平生有些"怪癣",《啸亭杂录》说她一年中从不洗一次澡,只有除夕那一天,用极少的水对身体进行擦洗,然后将"秽水自饮",据说这是"为忏悔"。至于"忏悔"的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苏麻喇姑死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葬以嫔礼"安葬在孝庄的昭西陵侧。
这些关于康熙的电视剧最让我气愤的是,康熙不喜欢他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其实康熙最喜欢的就是他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电视剧里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了一个孩子就死了,这也是错的。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一共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承佑,此子四岁夭折,第二个才是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
还有一个错误是,是每部关于清朝电视剧都会犯的错误,在这些电视剧里,皇帝的女儿是格格,是简直是低级错误,我来说公主和格格的区别
清朝贵族女子等级
第一级 固伦公主 皇后所生之女 固伦满语为天下
第二级 和硕公主 皇妃所生之女 和硕满语为地方
第三级 和硕格格 亲王之女 汉语为郡主
第四级 多罗格格 郡王及世子之女 汉语为县主
第五级 多罗格格 贝勒之女 汉语为郡君
第六级 固山格格 贝子之女 汉语为县君
第七级 格格 公之女 汉语为乡君
第八级 统称为宗室女
“格格”一词,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
的称谓。
关于清代,清代的格格,不是公主。凡是尊贵人家的小姐,都称格格。
亲王的女儿,称多罗格格,郡王的女儿,称固山格格。皇帝的女儿,称和硕格格,也称和硕公主。最尊贵的公主,称为固伦和硕公主。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
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清代的王都是满蒙贵族,异姓汉族王只有开国时四个,平西王吴三桂,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孔有德早死,她的女儿孔四贞是清代唯一的汉公主,封和硕公主,(此后清代再无汉人公主)其余三个,就是康熙朝的三藩,下场如何,大家都是知道的。
电视剧中容妃的女儿蓝齐儿的地位是这样变化的:开始连格格都不是,后来封她为蓝齐儿格格,等到她下嫁给葛尔丹的时候才册封她和硕公主,这太可笑了,她的妈妈既然是妃子,那她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应该是和硕公主。
康熙皇帝爱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的证据:
★楔子
政治婚姻又怎样?强拉硬扯还能怎样?就算他们先结婚再恋爱,就算雍正大肆篡改史书,就算有的不厚道的粉丝再大放厥词,就算有些电视剧里为了商业利益而胡编烂造,也依旧无法抹杀他们最纯真、最美丽的爱情!他们照样能——只羡鸳鸯不羡仙!我敢说康熙最爱的女人就是她,我有充分的理由:
★简介
康熙四年九月初八,康熙帝大婚,此时他年仅11周岁,迎娶了比他年长3个月的一等公索尼的孙女、领侍卫内大臣噶布拉之女赫舍里氏。同日册立为皇后,入主坤宁宫,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满族皇后。可是,他们不同于先帝顺治同他的皇后那么薄情寡义,小夫妻二人的婚后感情很好,尽管有鳌拜因其女落选的不服气,从中作祟。但这也无法撼动二人之间的真情挚义。皇后先后育有二子:长子承祜(康熙八年腊月十三-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1669-1672),次子保成(即胤礽,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雍正二年腊月十四,1674-1724)。康熙十三年,皇后因难产谢世,享年22岁。
★皇后生忌日
生日: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 忌日: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
★皇后去世后康熙的反应:
1、为皇后上谥号为“仁孝皇后”(此为有清一代独一无二)
2、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五,将皇后的梓宫安放在了紫禁城西
3、从五月初五开始,康熙几乎每一天都要去梓宫前举哀
4、五月二十七,康熙亲自把皇后送到了巩华城
5、康熙十三年六月至十二月,康熙去巩华城34次;十四年去24次;十五年去15次
6、康熙十六年正月至七月,去巩华城7次
7、康熙十六年除夕,仍去陪伴嫡妻(此时已立钮祜禄氏为后)
8、康熙亲自检视将要葬入赫舍里氏的陵寝
9、朝鲜使臣向其国王报告说:“清皇不恤国事……”
10、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四,立不满2岁的皇后遗孤胤礽为皇太子
11、嫡后去世齐册宝为两位亲王,而佟佳氏去世齐册宝的却降了级为一亲王一郡王
12、康熙亲制仁孝皇后册文,最为朴实无华;而其他二后的册谥文仅去叫大臣制,辞藻满篇的阿谀奉承无半点实在处,而康熙却点头称好(可以用“敷衍搪塞”来形容了)
13、康熙四十七年废皇太子,康熙哭骂太子“生而克母”,并于当晚梦到已去世34年的皇后
★关于这独一无二的谥号
赫舍里皇后初谥“仁孝”,至于“孝诚仁”是雍正给改的,暂不提这个。就说“仁孝”这个在清朝皇后中独一无二的谥号:清朝其他皇后的谥号都以“孝”字开头,且在康熙之前已册了四位皇后谥,分别是:孝慈高皇后、孝端文皇后、孝献皇后(即顺治宠妃董鄂氏)和孝康章皇后,为何到了自己妻子,康熙却别出心裁给了这样一个谥呢?康熙自己就谥为“仁皇帝”,他的功绩不仅被他的后代所称颂,也被所有崇拜他的人所称颂,他被誉为清代最有作为的皇帝,有这么一个“仁”的谥号可谓至高无上了,想必古人也十分崇敬“仁”。古人崇尚孔子,孔子不就是推崇“仁义”吗,康熙能给原配一个这样的谥号,可见二人感情之深厚。
★谥号详解
仁: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杀身成仁曰仁;能以国让曰仁;利泽万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宽信敏惠曰仁;爱仁立物曰仁;体元立极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浃曰仁;慈心为质曰仁;惠爱溥洽曰仁
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大虑行节曰孝;慈惠爱民曰孝;慈爱忘劳曰孝;从命不违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义安仁曰孝;几谏不倦曰孝;姻睦其党曰孝;博于备养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爱义曰孝;能养能恭曰孝;干蛊用誉曰孝;继志成事曰孝;践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亲曰孝;富贵不骄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对于皇后的两个孩子,康熙自然视他们为掌上明珠:
对承祜(由于承祜幼殇,所以关于他的正面记载很少):
清史专家杨珍在她的《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大胆里推测康熙在立胤礽为太子前就有立承祜的意思;《实录》里关于承祜夭折后,载有康熙说的一句话“稚子事,朕无济于事...”(与后来的十八阿哥之死情况类似,表面这么说,内心其实很悲痛,想想康熙在失去十八阿哥之痛的感受后就能了解失去承祜后有多伤心了,更何况承祜还是嫡长子);《康熙起居注》里载承祜于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夭折后,康熙正远在赤诚汤泉陪伴孝庄,没能见儿子最后一面,由此“郁闷不已”但他为不使太皇太后伤心,依然“笑语如常”,最后躲到某一角落哭着安排好好打理皇子后事。康熙也是很爱承祜的,只是因为夭折而无人关注。可惜他无福消受,他的来生之福全被弟弟胤礽占尽了。
对胤礽:
康熙对皇太子胤礽的宠爱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已经介入了十分荒谬的程度。皇太子要什么有什么,康熙只要是能满足儿子的,哪怕是天上的星星也恨不得摘下来送给他。康熙处处娇纵胤礽,简直是姑息养奸。对他悉心呵护、亲自培养。胤礽沾染了不少坏习惯,康熙不但不怪怨他,反而是怨周围的人带坏儿子。由此把好好的一个太子送上了绝路:太子变坏了,坏得不恶不做了。胤礽喜怒无常,时常与父亲顶嘴,但康熙却一点都不生气,除非是忍无可忍了,且胤礽吃穿用的都与康熙无异,连康熙都官他叫“二皇帝”……其实康熙对皇太子的溺爱远不止这些,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册封妃嫔
而且从康熙四年赫舍里氏入宫至十三年皇后去世,康熙虽然女人不少,但有封号的仅仅为皇后一人而已(也不排除清初后宫典制不完备的因素)。这其中有生育过真正皇长子的马佳氏、和赫舍里氏共同入宫的钮祜禄氏、还有大阿哥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可能还有皇帝表妹佟佳氏等等,这些最有资格取得封号的女子却奈何无任何名分。有一特例,康熙九年,蒙古的博尔锦吉特氏去世,被追为慧妃,这是后话。十三年皇后去世,康熙坚持为皇后守孝三年。直至十六年时,才开始第一次册立其他女子。到这时,康熙已经有皇太子及大、三皇子和二、三公主及收养的大公主等儿女了。八月二十二这日,他册立了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顺便一次封了好几位,有:佟佳氏—贵妃,郭络罗氏—宜嫔,马佳氏—荣嫔,叶赫那拉氏—惠嫔,赫舍里氏—僖嫔,董氏—端嫔,李氏—安嫔,章佳氏—敬嫔。
★子女出生:
根据皇子皇女的出生日期推断,承祜死后,康熙半年未临幸其余女子,此时他只有18岁,一个青春躁动期的人呀,他干什么去了?而此时的大清国还很安定;仁孝皇后去世,康熙也是半年的清心寡欲。
★后记
有了这些理由,难道还不足够证明这段爱情的真挚吗?我喜欢仁孝皇后,也喜欢康熙与她的感情。不管其他妃子的粉丝怎么踩扁皇后,我依然不会动摇我的观点。仁孝皇后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代贤后,只是由于短命而很少被人所知。若能长寿,她定会如唐朝长孙皇后那般名垂千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1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