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吴三桂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家都知道“三藩之乱”是康熙年间,一次威胁清朝统治的叛乱,以吴三桂三位割据藩王为首的起兵抗清活动,从康熙十二年到熙二十年,历时八年,对清朝的统治造成极大影响。三藩之乱的主要人物是平西王吴三桂,当初他打开山海关放清入关,被清朝廷封为平西王割据一方。康熙时议论削藩,因为威胁自己的统治,因而吴三桂起兵反清。
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在这场动乱中,康熙帝最担心的不是吴三桂,而是另一个反叛将领——王辅臣。
“蛇鼠两端” ——王辅臣
王辅臣明朝末年天下大乱,他随姐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来王辅臣又投靠明朝总兵姜瓖,与姜瓖一同降清。王辅臣很能打仗,姜瓖降清之后因为不满清朝赏赐不公,而再次割据反清。清朝多次派兵镇压都因王辅臣饮恨,后来多尔衮两次亲征,也输给了王辅臣,王辅臣因此名传天下。
王辅臣剧照
清廷统一全国是注定结局,所以王辅臣再处降清。多尔衮在世时不受重用,充入辛者库为奴。多尔衮去世之后,王辅臣受顺治帝重用后又经洪承畴举荐为总兵。吴三桂谋反之心早有,因此想尽办法拉拢各方武将。王辅臣有才能又有兵权,自然在他拉拢之列。为此他将王辅臣调到自己麾下,视子侄对待。
王辅臣受吴三桂之提携,也对吴三桂抱有感恩之心。最后却因为受到吴三桂子吴应麒侮辱,背离吴三桂。吴三桂起兵之时,王辅臣最开始拒绝他的拉拢,甚至还将吴三桂写给他的密信给了康熙帝,因此受康熙帝重用。后世形容王辅臣,多有“首鼠两端”一祠。因为王辅臣没有忠诚之心,一切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前面他才出卖吴三桂,后脚却因为与康熙重用的大将莫洛发生冲突,又投靠了吴三桂
为何又说康熙帝相比于担心吴三桂,更担心王辅臣呢?因为王辅臣掌控陕西之地,能够对北京造成直接威胁。早在吴三桂起兵开始之前,康熙帝就已经料到了这么一天。所以吴三桂的反叛是在他意料之中的事情,为此他也做了一些的应对。而王辅臣不一样,他的突然反叛是康熙帝没想到的。在吴三桂反叛之后,王辅臣也背弃朝廷,接受了吴三桂的招安。康熙帝对此措手不及,偏偏他还割据平凉,威胁北京。
如果王辅臣站在自己这一边,那么一位很有才能的大将,是吴三桂北上的重大阻力。但一旦他反叛了,只要中间被吴三桂打通连成一线,叛军即可直接北上攻打紫禁城,国家危矣。看过《康熙王朝》的人都知道朝廷上有一个人:文韬武略,刚正毅勇,聪明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谋士,劝降甘陕提督王辅臣,为平三藩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被贬到盛京,但他创作了当时最全,最详细的清朝地图,使康熙非常高兴。最终死在盛京。这个人,就是周培公。在这其中王辅臣又表现出了自己首鼠两端的一面。朝廷多次对王辅臣进行招安,并表示只要归顺,朝廷不会追究。然后王辅臣还真就归顺了,不过他最后却自杀死了。
想想那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时候,全国形势一片大好。王辅臣在甘肃起兵,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尚之信在广州起兵,孙延龄在广西起兵,吴之茂在四川叛变,蔡禄在河北叛变,郑经在台湾响应。另外,还有四川的少数民族土司造反,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造反,青海墨尔根台吉造反,包括清朝的属国朝鲜也开始造反。可以说,大半个中国都造反了,清朝只剩下关外及中原地区。造反的各方,对清朝形成了一种包围的态势。
吴三桂缘何败北?
在如此大好形势下,为什么吴三桂最终还是败了呢?他究竟是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吴三桂反清的理由不充分。
吴三桂是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反叛清朝的。但是,天下人都明白,其一,清兵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把他们放进来的。其二,南明的永历帝,是吴三桂追到缅甸去把他杀死的。吴三桂这“反清复明”的口号,能有多少人相信?
第二,响应吴三桂的藩镇虽多,但是与吴三桂同心的少,没有形成合力
那时藩镇各自为政,并不听吴三桂的号令。每一个造反的藩镇,所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且是眼前的利益,一时的利益,并没有从通盘上进行考虑,更不会服从吴三桂的指挥。比如甘肃的王辅臣,虽然他是从吴三桂身边走出去的,吴三桂也在极力拉拢他,请他出任总管大将军,但他其实并不听吴三桂节制。
再加上藩镇们在吴三桂和清朝之间摇摆不定,首鼠两端。其中,曾经多次反复的包括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孙延龄等等。可以说,除了吴三桂,以及老牌抗清将领郑经(郑成功的儿子),基本上都是投降了清朝,又反叛,又投降清朝。总之是摇摆不定。由此可见,藩镇虽多,真正与清朝硬碰的,却非常少。
最重要的是吴三桂和其他造反藩镇之间为了自身利益,矛盾太多,大大消耗了自身力量。比如镇守广西的孙延龄,先受吴三桂的拉拢,举起反清大旗。但是在清朝的招抚下,又投降清朝,后来,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琮击杀孙延龄。孙延龄的部众有和吴世琮发生矛盾,攻击吴三桂军队,后来还成为吴三桂后方的心腹大患。可以说,内部的抵牾,严重消耗了反清军队自身的力量。
第三,吴三桂在战略上出现巨大的失误。
吴三桂在湖南战场突出部的短促突击,来看他失败的原因。三藩之乱从一藩(吴三桂)到三藩(耿精忠、尚之信)、两将军(孙延龄、王辅臣)、一国主(郑经),这是极盛。但郑经和耿精忠翻脸,迅速造成东南战场逆转。而吴三桂组织的两个大迂回战略,北方迂回,郧襄迂回相继失败。虽然吴军还守着汉中。但源源不断的陕西部队到达汉中战场。这时候的战线如图所示,发现湖南就是一个突出部,面临满洲六到七个军团的围攻。
驻守荆州的顺承郡王勒尔锦集团,岳州安远靖寇大将军多罗贝勒尚善集团,长沙城下的定远平寇大将军安亲王岳乐集团,吉安城下的简亲王喇布集团。将军穆占正在率精锐赶来。1677年2月,傅弘烈、尚之信接洽反正,吴三桂的侧翼受到严重威胁。这时候,康熙很乐观,认为“四方渐定”,一般情况下觉得吴三桂要完。
在三月份,吴三桂将大本营从长江沿线退往衡州,他并不敢跨过长江,而是把兵力部署在长江以南,想依靠长江天险,与清军对抗。最后实现就算打不败清军,也划江而治的目的。但是,我们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政权,可以依靠长江,守住南方防线的。必须要深入中原腹地,才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年迈的吴三桂失去进取心,不敢深入中原,因而失去进攻的好机会。
第四,清军对反叛的藩镇实施各个击破的方式。
清军的策略是对各地反叛藩镇,以招抚为主。只要他们投降,就既往不咎,而且加官进爵,但是对吴三桂则坚决打击。再加上吴三桂与个别藩镇关系没处理好,所以最终他成为孤家寡人。
第五,吴三桂最后阶段称帝,让他彻底失去民心。
吴三桂是打个“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的,表面上尊奉所谓的朱三太子,实际上并没有尊奉任何一个明朝皇室后裔。这也罢了,毕竟有一点点说服力。但是最后阶段,他想过一把皇帝瘾,匆匆称帝。这样一来,他便失去了两方面的支持。一是普通老百姓的支持,二是各反叛藩镇的支持。没有支持,谁还替他打仗?
可以说,在清朝分化瓦解及吴三桂自己作死的双重作用下,吴三桂走向了灭亡的边沿。
第六,吴三桂病死。
吴三桂在世,还可以利用自己多年来与各藩王之间的交情,取得一些支持,有一定的号召力。吴三桂一死,他的孙子吴世璠完全没有威望,最终众人如鸟兽散,被清军很快就击败铲除干净了。
明朝末年,在袁崇焕被杀,卢象升、孙传庭等将领战死沙场后,大明江山的灭亡已经注定。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的一颗歪脖子树上,这也标志着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的彻底灭亡。
当时辽东总兵吴三桂,负责镇守山海关,因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强占,导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遂投降于满清,并因清军入关,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因功受封平西王。满清入住中原后,吴三桂镇守云南,并带兵逼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并将其杀害,被当时人骂为汉奸。
之后,吴三桂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亲政后,认为三藩实力太强,对朝廷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就下令撤藩。这下吴三桂就不干了,本来投降于满清就被天下人指责,在为清廷做了这么多贡献后,居然被康熙皇帝一脚踢开,粉碎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
于是,吴三桂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在云南举兵反清。在反叛之初,起义军接连攻克了贵州、湖南,加上其他地方也先后揭竿而起,形势对吴三桂相当有利,简直是势不可挡,令清军闻风丧胆。但是,吴三桂最终还是被清廷所镇压,他本人在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后,就在都城衡州皇宫病逝,清兵顺势反扑。在昆明之战中,吴三桂的孙子吴世?兵败自杀,其余部将或死活降。那么问题来了,曾经势不可挡的吴三桂,为何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原因一:吴三桂没有真正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
众所周知,在吴三桂投降于满清后,曾为了立功逮捕并追杀了南明永历帝,他就成为了一个十足的汉奸,一心忠于清廷。起义之初,一些谋士曾建议他扶持一个明皇室的傀儡皇帝,这样就可以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招揽天下英雄一起对抗清廷。但是,吴三桂没有听听取谋士的意见,只是声称“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由于他曾坑杀南明永历帝,天下百姓对他恨之入骨,更不会誓死追随。
原因二:吴三桂战略眼光比较欠缺
虽然起初势如破竹,但吴三桂却没有指定明确的战略目标,既没有“疾行渡江,全师北向”,设法以军事上的胜利去推动政治上的成功,也没有“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通道”,而是仅占领了一些战略价值不高的城池。由此可见,吴三桂虽带兵作战能力很强,但战略眼光却不咋地,这也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原因三:吴三桂低估了康熙的才能
吴三桂认为,自己领兵那么多年,岂是20多岁的康熙能够对付,甚至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令吴三桂没想到的是,康熙虽然年轻,但却有着相当杰出的治国手腕,很快就扭转了军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得正面进攻的吴军,不能越长江一步,并最终打败了吴三桂的起义军。
另外,当时满清已经入主中原三十年,普通百姓并不想看到战事的发生。加上吴三桂在镇守云南的几十年间,纵容部下将吏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杀人越货,毫无畏忌,讼牒、命盗两案,甲兵居其大半”,失去了汉族地主绅士及百姓的支持,其失败就成了必然。
最后一个原因
吴三桂在大明朝时期是三海关的总兵,在明朝即将覆灭的时候,放清军入关,斩杀南明永历帝,成了不折不扣的明朝叛徒,因此大清朝开国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可就是这样一位明朝叛徒,清朝功臣,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的时候,高喊“兴明讨虏”的口号,发起了兵变。他的口号一打响,全国各地的反清组织一一响应,他的起兵反清也得到了许多汉人官员的支持,局面对康熙来讲有点失控,吴三桂也乘机拿下了云、川、贵、湘等地的控制权。
在起兵刚开始的时候,吴三桂的兵力不足五万人,可就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他的兵力就扩充到三十万人,可想而知,他的这次反清行动得到了多大的拥护和支持,在他实力最强盛的时候,一度控制了清朝南部十省要塞。
就在吴三桂顺风顺水的时候,清朝的八旗军只有十万人,随着清朝的建立,这时的八旗军早已不是推翻大明朝的八旗军了,各个都是好吃难做、胆小怕死之人,在平乱之际,八旗军往往都是躲在汉军的背后,实际上在平定吴三桂叛乱的主力部队还是张勇和赵良栋率领的原明朝边防军。
吴三桂自起兵后,战绩傲人,胜仗远多于败仗,按着这个势头,推翻清政府应该说是指日可待的,就连清政府的很多皇亲贵族都已经开始计划逃跑了,然而在这个时候,吴三桂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做出了一个一生中最愚蠢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也带着他走向失败。
吴三桂的这个决定就是在衡州称帝,自封国号“大周”,此消息一经传开,让那些明朝旧属、汉人官员十分愕然,吴三桂之所以在这场起兵中一直得势,靠的是他起兵之时“兴明讨虏”的口号,可伴随着他的称帝,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的效果,反而让那些拥护他的人知道了他的真正本意,逐渐开始人心涣散。
康熙趁这个时候,重整军队力量,全力反击,经过几年的平反,最终在1681年的时候,攻克云南昆明,三藩之乱也宣布告终,后面的日子也迎来了大清王朝的一个盛世阶段。
明朝末年,吴三桂曾长期在辽东一带负责抵御清军,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吴三桂最终选择了引清兵入关,和多尔衮联合击溃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吴三桂随后被封为平西王。
在随后的日子里,吴三桂为清朝四处征战,打下了大片江山。而清朝八旗兵力不足难以统治广大南方地区,便封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为藩王,让他们充当清廷统治的马前卒。
随着清朝统治的进一步推进,三大藩王所拥有的地盘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清朝的严重威胁之一。
公元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上奏希望能够归老还乡,并让他的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清朝经过大臣们商议后认为,尚之信为人太过于嚣张跋扈,如果让他留守广东实在难以管制,康熙便有了裁撤全部藩王的想法。
听到相关风声后,吴三桂和耿精忠便上奏请求撤兵,以试探朝廷的目的。见状,康熙皇帝便下令裁撤掉三藩,轰动一时的三藩之乱爆发了!
在三位藩王中,吴三桂的实力无疑是最大的,打出的“兴明讨虏”旗号得到了不少前朝遗民的支持,迅速的席卷了长江以南地区,声势十分浩大。然而就在此时,吴山桂却在湖南沿江布置大量的防御工事,不再向北发展,而是准备划江而治,这就给了康熙皇帝击败他的机会。
康熙开始调整战略,采取了分化的方式孤立吴三桂,一方面对其他的反叛者进行招安,另外方面着重打击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信先后归顺了清朝,吴三桂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吴三桂撒手而去,把江山传给了皇孙吴世璠。叛军一时之间变得不知所措,不少人都开始离心离德,对未来不再抱有希望,进一步促进了叛军的瓦解。
康熙二十年底,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陷入了穷途末路,最终被迫自杀,三藩之乱彻底被平定了!如果在吴三桂势力最盛的时候,他能够继续选择挥兵北上的话,或许天下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吧,至少那样都多了一份机会,但他却选择了划江而治,究竟是出于战略的考虑,还是因为岁月磨平了他的锐角?我们不得而知了。
第一,名不正言不顺,古时候包括现在,这个是最重要的,能起兵要么有财力,要么就是所谓的口号得人心,战争需要很多支持,就算自己没有,至少也要有潜在的,例如别人跟你以后有好处有发展,有人愿意支持,不然怎么打。而这一点,吴三桂口号是推翻清朝,恢复明室。这也是通常起兵所用的口号,选择并没有错。错的是之前所作所为,第一,明室的灭亡就是因为他引清兵入关,第二明王也是给他弄死的,所谓名不正言不顺。
第二,能占据半壁江山不过是联合其它藩王,且一开始三番势力就很大,清朝一个根基未稳,一个没有太多准备有点措手不及,但是缓过来就是注定要赢得,吴三桂没有任何胜算。当初楚汉相争,刘邦都只能躲入蜀中,虽说项羽没有抓住时机,但是也说明了形势不代表一切。
第三,口号和想法不一致,说是反清复明,其实是自己想做皇帝,其实战争没多久吴三桂就死了,那时候他已经很老了,也算是死前一搏,没有当初的谋略了。
说到底战争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
因为吴三桂造反得不到天下人的支持,而且他对抗清朝的战略也有很大的问题。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之后,在云南镇守了十几年,便与清朝统治者闹翻,还号召起了各地的藩镇起义,闹得轰轰烈烈,似乎形势一片大好,甚至引起了大清朝的担忧。但事实上是这样的吗?吴三桂的造反根本没有得到天下人的支持,藩镇们之所以跟着吴三桂造反也只是为了有利可图。
吴三桂先卖国再救国,得不到民间的信任。吴三桂最令人痛恨的就是引清军入关,灭掉了明朝,而他这时却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要推翻大清朝的统治,天下人有多少回相信他是真的要反清复明呢?而且南明的永历帝还是吴三桂亲自追杀的,天下的人早就看穿了他的心思。说是反清复明只不过是借平民的声势,想获利罢了。
而藩镇们同样与吴三桂不同心。且不说藩镇想不想反清复明,他们与吴三桂之间的联系并没有那么紧密,不过是看吴三桂的声势浩大,又与他交情深,清朝又想着削藩,藩镇们才与吴三桂起义,来反抗大清朝。吴三桂的造反根本没有支持的基础。
造反的战略错误,不敢进军中原,还擅自称帝。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年纪很大,早就没有了年轻时的进取心和果敢。北上的时候,停留在长江,迟迟不敢前进。他这样的软弱的态势,只会让清朝得到扭转的机会。清朝通过各个击破的方式,将起义的藩镇全都劝降了。吴三桂很快就没有了助力,之后吴三桂还称帝,违背了他的旗号反清复明,这就彻底失去了民心。本来以反清复明的称号,还有平民在观望,称帝之后,就真的无人支持他了。
综上所述,吴三桂的造反即没有得到民心的支持,又没有好的战略,终会失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1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