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晚清时期的立宪运动为什么没有成功,实际行动毫无力度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8 15:20:17

晚清时期的立宪运动为什么没有成功,实际行动毫无力度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立宪运动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1905年清廷准备安排五大臣出洋考察,7月16日,清政府发布上谕:“派载泽等分东西洋考察政治。”直陈朝廷的难局:“方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朝廷屡下明诏,力图变法,锐意振兴……兹特简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随带人员,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

由于,受革命党人吴樾的炸弹影响,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名单稍有调整,并被分为了两路:载泽、尚其亨、李圣铎前往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戴鸿慈、端方前往美国、德国、奥匈、俄国、意大利。考察政治大臣出访约半年,这期间更是考察了14个国家。

这在晚清的政坛上算是一件非常轰动的大事,它就是“立宪运动”。但这个被无数先进分子视为能够救中国的“创新行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了,让众多开明人士非常失望。然而,这次运动的失败却是早已注定的结果,因为,这次立宪运动只不过是在口号上喊得响亮,但在实际的行动上却是毫无力度的。

所以,这样的运动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首先、参与人员:

作为晚清时期,新政治体制的一次实验,立宪运动对于促进清政府旧体制的改变,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而在这次运动当中,有几个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构成了这次立宪运动的主要参与者。

说到这次运动中的重要组成人员,就不能不提到尚其亨和戴鸿慈了。尚其亨是清朝的五大臣子之一, 其家族显赫,在清朝廷当中拥有非常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他也是出洋考察队伍当中的成员。戴鸿慈,广东人士,他经历了四代王朝,是清朝廷当中地位极高的大臣,同时,他也是我国近代史当中的首位司法长官。他多年为官,一直都致力于新政的推行。

虽然,这两位并不是立宪运动的直接发起人和推行者,但是,因为这次运动与他们的“新政”思想不谋而合,所以,更是得到了他们两人的认可和支持,并对这次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次、失败原因:

立宪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的中国还处于非常落后的发展状态,无论是经济,还是人们的思想意识,都停留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体制阶段,特别是小农经济,已经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个通病,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诟病,已经将当时中国发展的根基都给毒害了,这就如同一颗烂了根的大树,就算给它再好的肥料,也无法让其变得枝繁叶茂。

而促使立宪运动失败的第二个原因,则在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以慈禧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们,仍然停留在封建帝制当中,养尊处优的生活已经过惯了,唯我独尊的权力更是无法放下,所以,他们是不可能允许有对皇室权威构成威胁的另外一股力量存在的。他们表面上支持立宪运动,但实际上,不过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承诺”而已,到了真的需要触动实权的时候,便都无法忍受了。

这次运动失败的第三个原因在于,的确有一些反华力量对于这次运动进行了阻挠。因为,他们不能放弃中国这块“肥肉”,更不愿看到中国变得强大,所以,他们就想方设法破坏立宪运动的实施,多方施加压力,让这次运动备受阻挠。

最后,这次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参与运动的不过是少数开明分子,而他们所代表的也不过是那些皇室贵族,普通老百姓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立宪运动,参与其中更是无从谈起了。这种没有形成广泛合力和普遍认同的运动,自然也是没有发展媒介的,所以,运动的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

第三、主要影响:

在这场发生在光绪年间的立宪运动当中,发起者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并将封建帝制改为君主立宪制度,同时,建议成立国会、颁布宪法,可以说对清朝末年的政治走向带来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这次运动是中国封建帝制向民主社会发展的一次大胆尝试,是中国数千年封建帝制的一次突破性发展。正是在这次运动的推动之下,清政府开始兴办洋学堂,并且,派出留学生出国学习、深造,并积极吸取西方的各种先进技术。

此外,清政府还开始了一系列的新派变革,比如鼓励兴办实业、破除妇女裹脚的旧风俗、废除了科举制度等等。虽然,这次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但是,它在中国近代发展当中的重要意义却是不可磨灭的。

最后、历史评价:

虽然,立宪运动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其发生在清朝末年,清廷统治本就风雨飘摇的时期,所以,它发生的条件并不充分。此外,对于运动的推行者们来讲,他们试图通过这次运动彻底改变大清的“国运”,统治阶级也将其视为一种新的统治手段,希望借此来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力。

此外,清政府之所以同意进行这次运动,主要在于他们看到了日本作为一个弹丸之地,竟然战胜了强大的俄罗斯,而清廷的人们将这种胜利归功于日本所实行的立宪制度。同时,在甲午海战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更是加速了对华的侵略速度,但是,由于义和团的爆发,让他们的美梦破碎。

所以,侵略者们便想到了另外一个统治大中华的办法,就是:利用扶植出一个傀儡皇帝,靠“以华制华”的方法为自己谋利,所以,他们更加支持清廷推行民主立宪制。而当时的清朝政府,正处于辛亥革命之后的混乱当中,任何可以救命的办法,清廷统治者都乐于尝试。

再者,清朝派出的那些个留学生们也都支持立宪运动,他们认为这是可以巩固统治,保住皇权的好办法。但也有人认为,这次立宪运动不过一个骗局,不过是那五位留洋回来的大臣为了复命交差,而故意挑好听的汇报罢了。而那些称赞立宪制度的奏折,也是梁启超代写的,所以,这很难不让人产生怀疑。

虽然,清政府并不是真心进行改革,不过是装点门面,以求维持残局。但新政中编练的新军,许多在资产阶级革命党的宣传下最终变成推翻清朝统治的重要力量,兴办学堂和选派留学生中更是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知识分子,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更为后来辛亥革命的爆发及成功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

【《晚清“立宪运动”》、《从甲午到辛亥》】

晚清时有三次改革,为什么结果全都失败了呢?

晚清历史上有过三次重要的改革,分别是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以及1901年开始的清末新政。这三次改革,虽然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最终都失败了。最近,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迟云飞教授在《同舟共进》杂志上发了一篇文章,分析了这些改革失败的原因。先看洋务运动,败在改革太片面,不够全面。

比如军事改革,只重视武器军备,忽视了制度建设。洋枪洋炮买了不少,但是近代战争需要的指挥系统、后勤保障、参谋部门、预备役制度等,都没建立。结果甲午一战,清军武器不差,作战也很勇敢,但是因为体制、战略差距而失败。

再比如经济改革,偏重官办,忽视民营。当时搞的一些工业企业,像江南制造局等等,都是官办。官办虽然然也有优势,但总的说效率太低,发展动力不足。没有民营企业的补充,国家经济很难强大。

教育改革呢,也很零散,不成体系。洋务运动办了不少新式学校,还派了几批人出去留学,但总体看缺乏长期系统规划,没全面普及新型教育,所以新型人才缺乏,不能支撑现代化建设。最终,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再看戊戌变法,失败是因为急于求成。这主要体现在两点。

第一,没有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比如忽视了慈禧太后的支持,以为有光绪皇帝支持就够了,这在政治上显然非常不成熟。同样因为政治上的不成熟,改革派对保守派官员打击面太大,而对像李鸿章这样的潜在的改革派也没积极争取,最后导致势单力孤,陷入被动。

第二,急于求成,考虑不够充分,改革诏令倒是下了不少,但是效果很差。比如科举改革,废除八股,改考策论,既没做好宣传,又没给学了大半辈子八股的旧文人做适当安排,这种情况下贸然改革,当然是阻力重重,很难成功。

最后来看1901年开始的清末新政。可以说犯了双重失误。

第一,改革措施无主次,没有体系。这次改革因为经过了甲午战败、庚子赔款,政府压力很大,改革更加迫切,结果各种新政措施包括教育改革、军事改革、经济改革、警察制度新型律法等等,一股脑推出。完全没有先后主次,非常混乱。而且各项新政措施都需要增加开支,这无形中就又增加了政府财政压力,加大了老百姓的负担,各种税收、摊派引起民间反抗,大小规模的抗粮、抗捐风潮遍地都是,湖南抢米风潮、山东莱阳抗捐风潮,更是震动全国,动摇了政府的统治基础。

第二,改革缺乏坚强领导,政治能力不强。当时最高统治者慈禧虽然有政治手腕,但是眼光太封闭,也缺乏进取开拓精神,新政改革只是迫于形势,动力不足。1908年慈禧和光绪去世后,摄政王载沣驾驭不了局势,缺乏妥协各方关系的能力。当时,社会上既有立宪派,又有革命党,各方利益主张不一,而清政府大权则已经大大衰落。这个时候要讲究政治智慧,该妥协的时候要妥协,该让出权力就要让出一些权力。但是清政府不仅拒绝了立宪派立即召开国会参与政权的要求,而且组成的内阁绝大多数是皇族,让社会各界对改革诚意彻底失望,加速了政权的灭亡。迟云飞教授认为,如果当时清政府懂得妥协,让梁启超、张謇等三四位立宪派人士入阁,哪怕是暂时不给他们军队、财政等要害部门,只是装点一下门面,社会上的不满也会小很多,清政府的危险也就小一些,历史甚至有可能会重写。但当时的掌权人缺少这种政治智慧,结果大清政权最终寿终正寝。

你看,晚清历史三次重要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不是没有原因的。最后我们把这三次改革失败的原因总结一下,除了时代的局限,改革者自身,还可以得出两点教训。一是改革一定要注意体系,既要全面,又要根据社会的承受能力,分清主次轻重,不能急于求成。二是要注意政治技巧,学会妥协,平衡好各方利益,争取利益各方、绝大多数人的支持。清政府如果意识到这些,也就不会每次改革都以失败告终了。

清朝后期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晚清政府的改革之所以全部以失败而告终,除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所决定之外,还与大清统治者的改革决心有关,纵观晚清三次改革,归根结底就是一场被动式、应付式的改革运动,毫无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力度。

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改革:洋务运动

与其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不如说它是一场晚清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凡改革,无不例外都是以改良上层建筑为主,而洋务运动自始自终都没有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

首先,晚清政府之所以展开洋务运动,是迫于内外形势的压力,即西方列强的侵扰和国家内部的起义运动。在此形势之下,清朝统治阶层将症结归根于?器物?的落后,认为清朝之所以饱受欺凌,是因为武器设备不如他人,而对于最为关键的军事体制方面,他们一概不提。

于是乎打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大力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器物,诸如洋枪军舰,军事工厂之类,无不落下,这当中引以为傲的北洋军舰更是令清朝统治者们沾沾自喜。

可结果如何呢?一场甲午战争直接敲醒了清政府的军事强国美梦。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付式态度,?中体为主,西体为用?不伦不类似的改良方法注定以失败收场。

戊戌变法: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权力争夺

戊戌变法是在洋务运动失败之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对于救国图存的一次探索。这这场变法运动从它改革的内容上来看的确有有所进步,诸如君主立宪、开设国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措施相对于洋务运动来讲可谓是大尺度且具有革命色彩。

然而即使如此,这场变法运动最终还是百日夭折。这当中缘由,一说是地主阶级保守派的阻挠,二说是袁世凯的临时倒戈和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致。不可否认,这的确是导致戊戌变法夭折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就改良派本身而言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改良派急于求成,在得到光绪皇帝的首肯和慈禧太后的默认之下,他们对于改革的措施过于雷厉风行,所有改革政策一经制定便以召令的方式下达,而不管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贯彻,诸如改革科举制,在实施之前并没有进行宣传和解释,这便迎来了无数知识分子的反对,成为了顽固派阻挠变法的又一大借口。

再者,从改良派本身来看,这场改革的动机还存在着争议。比如作为领导者之一的康有为,从他之后宣扬?保皇?的主张来看,这场变法运动可以说是康有为本人为一己功利而借光绪皇帝上位。光绪皇帝则是通过改良派打压拥护慈禧太后的党旅,以此夺回本属于自己的皇权。

如此看来,这场改革的方式和改革的动机才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所在。

清末新政:压死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

清末新政是大清政府的最后改革,作为最后一次改革,其所涉及范围必然较前两次更为广阔。但很不幸的是这场改革的目的并不是推动国家的发展,而是尽心竭力的维护满清统治阶层的根本利益。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场改革既然是维护封建统治,却又朝着激化社会矛盾,动摇统治基础的方向发展。

比如在政治层面,虽然开设了西方式的内阁,但内阁成员却是以清朝皇室成员为主,诸如袁世凯等汉人大臣一一遭受驱逐,时人称之为?皇族内阁?。而他们所主张的立宪,从1901年清末新政展开以来,直到1906年才出来个?预备立宪?,至于何时立宪却是个未知数。这项操作着时将国内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忽悠了一回,自此也使得他们对清政府不再抱有任何希望,转而投入暴力革命的方式。

在经济方面,晚清政府自甲午战争和庚子国变签订条约赔付巨款以后,国库已耗用殆尽,且将负担不断转移到农民和资产阶级身上。但在实施的清末新政当中,统治者并没有着手缓和这一矛盾,而是进行横征暴敛,大肆搜刮,诸如教育费、练兵费封苛捐杂税都加征到农民身上。整个新政短短十年,全国上下因此爆发了近3000起民变。如此改革,恒古未有。

总言:

纵观晚清政府的三次改革运动,无不例外的都夹杂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私利,他们自始自终都不是将推动国家的发展放在首位,而是竭力保全自身的统治地位,逆时代潮流而行,这也注定了改革失败的结局。

满清为何不实行君主立宪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当时由于慈禧把持朝政,光绪皇帝想要进行维新变法,但是慈禧害怕自己会失去权力,于是就扣押了光绪皇帝,因此维新变法也就失败了所以在满清时期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

慈禧是晚清时期实际的统治者,他虽然没有像武则天那样直接登基为帝,但是他却把持着整个朝堂,将大清帝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1889年他将朝堂归还于光绪,自己在颐和园颐养天年。但是在1898年戊戌变法中的一些人,想要刺杀慈禧,慈禧他之后就发动了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并斩杀戊戌六君子,然后他就率三岁的溥仪为皇帝,尊称自己为太皇太后。

慈禧的一生当然是传奇的一生,自古以来很少有女性当政,例如汉朝的吕雉,唐朝的武则天,还有清朝的另一位太后孝庄。慈禧虽然加快了清朝的灭亡,但是她非常擅长政治,尤其擅长平衡朝堂君臣之间的权力,来维护自己的权威

清朝末年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各种侵略和战争,但是慈禧通过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这些大臣在,并且他还开办洋务运动,使中国的工业开始发展,强化我国海军陆军的装备。在慈禧在位期间,中国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慈禧兴办女学禁止妇女缠足,他还准备废除科举制度,改定官制等措施。

不过慈禧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主动签订不平等的合约,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慈禧的奢靡程度并没有收敛,反而更加的强烈。当时在甲午战争之前,将要把一笔白银投入到海军装备中,但是由于于慈禧的原因,这批这笔钱并没有花,在扩大武器装备上,而是用在慈禧个人身上。所以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也有慈禧的一部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1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