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西夏实力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当年蒙古帝国对外扩张,在策略的使用上是很讲究的。如果敌国不是很强大,或者不适应蒙古人的打法,蒙古人就会三下五除二把敌国拿下来,比如蒙古人打花剌子模,第一次打,而且是远隔千山万水,可是竟然就把花剌子模给灭了。显然,花剌子模在他那一块很强大,但是明显不是蒙古人的对手。再比如蒙古人打东欧,打西亚,都是一次性就把那些国家给灭了。蒙古人发动三场西征,就拿下三块大地盘,一点儿也没有拖泥带水。
(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
不过,如果敌国太强大,那么,蒙古人一时打不下来,他们就会采用一次一次消耗冲击的方式。比如打金国,蒙古人就像蚕吃桑叶一样,吃了一大片,累了,休息一下,再吃一大片,累了,再休息一下,直到最后全部吃完。再比如打南宋。蒙古人不是采用抢地盘的方式,而是消耗南宋的体力。打一场,把南宋消耗一次,再打一场,再把南宋消耗一次,蒙古人前后一共打了南宋三次,最终终于把南宋完全给灭了。
不过蒙古打西夏却非常奇怪,他们总共打了六次,前后长达23年。如果西夏很强大,他打这么长时间没有问题,就像打南宋和金国一样。但实际上西夏非常弱,在宋、金、夏三国中,是最弱的。既然是最弱的,为什么蒙古人在西夏身上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却是最大的呢?
实际上,蒙古这样打,并不是他们打不赢西夏,而是有意而为。他们是有意要留下西夏。因为西夏在蒙古人的整个扩张战略中,有着非常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有哪些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呢?
一、西夏是蒙古的粮油库。
蒙古人生活在草原上。当地除了出产牛羊肉,并没有更多的粮食、布匹、茶叶、药材等物品。蒙古人要获得这些物品,必须找到一个进口。这个进口就是西夏。
西夏本身可以提供。但这不是重要的,因为西夏其实出产本身也不丰富。但是,西夏有一个很好的地域,它位于丝绸之路上,是东西方重要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西夏还可以和南宋、金国做生意,获得丰富的粮食物品。
如果蒙古把西夏打下来了,鉴于蒙古和这些国家的紧张关系,因此就相当于把这个粮油库的入口给关掉了。没有了这个入口,蒙古人没有了粮草供给,显然打仗就很受限制了。
二、西夏是蒙古的练兵场。
蒙古人自从统一以后,就开始发动对外战争。西夏是蒙古一个天然的练兵场。因为西夏既靠近东方,又靠近西方,既具有金国和南宋的一些特点,又具有东欧和西亚的一些特点。比如他们的城堡等防御工事,他们的作战打仗方式等等,都综合了东西两方的特点。蒙古人打西夏,就相当于练兵。在西夏这里获得了经验,蒙古人打金国、打南宋、打西亚、打东欧都得心应手了。
还有一点是,蒙古人对西夏看管得并不是很紧,因此西夏找到机会,就会反抗,寻求独立。这样一来,蒙古人就会打它一次。然后又放了它。不得不说,蒙古人对西夏的做法,有点“猫捉老鼠”那样的残忍。猫把老鼠抓到后,常常并不吃掉,而是会放了它。当它逃跑的时候,又会再一次把它抓住,以此来训练自己捕捉老鼠的能力。
三、西夏是蒙古的缓冲带。
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动大型战略的时候,都离不开缓冲带。如果没有战略缓冲带,这个国家很难壮大。为什么南方建立的政权,总是容易灭亡,就是因为缺乏腾挪空间。为什么一些小的国家很容易被灭国,也是因为缺乏腾挪空间。蒙古人留下西夏,实际上也就是用西夏来缓冲的。
尤其是西夏居于南宋和蒙古之间,很好地缓冲了南宋对蒙古的威胁,让南宋无法直接打击蒙古。
四、西夏是蒙古的牵制者。
西夏存在,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可以让西夏构成对金国的一个威胁。金国必然要在西夏边境上布防重兵,这样一来,它就不能一心一意地和蒙古打仗了。同时,金国还不敢对西夏用力打,还得拉拢西夏。否则的话,西夏就投奔蒙古了。总之,西夏的存在,对于金国来说,就是一个麻烦。
当蒙古已经拿下花剌子模,实力强悍的时候,他就已经不需要西夏了。最终,蒙古干净利落地拿下来它。
(参考资料:《蒙古秘史》《元史》等)
公元1227年,夏末帝出城投降,西夏正式宣告灭亡,历时22年的蒙灭西夏之战亦宣告结束,蒙古大军随后在西夏都城中兴府进行了大范围的屠、城活动,长达189年的西夏王朝由此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西夏是党项人所建立的政权,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在北宋的时候发展壮大,并在一代雄主李元昊的带领下凭借武力征服西北地区封邦建国,西夏国的实力在此阶段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但在12世纪中后期,西夏国由于政治腐败,国势日渐衰微,并不得不依附于强大的金国,视之为宗主国,但在此时蒙古高原上崛起了一个更为强大的蒙古游牧武装,蒙古军为了攫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与物质资源,就不可避免的要南下攻取金和西夏。
蒙灭西夏之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前后进行了二十二年,共分为三个阶段,四大次南征,都以蒙古军的胜利而告终,蒙古军能够胜利也非偶然。
其一是双方军力上的强弱之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换。
西夏国在李元昊死后慢慢走向衰落,后世之君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官场上贪污腐败风气蔚然成风,并迅速蔓延到了军队里,使得军队的将士战斗力急速下滑。而蒙古军则是意气风发的后起之秀,训练有素的蒙古军团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士气高昂,战斗力十分强悍。
在前几次西夏对蒙古的自卫战中,夏军在军力上有绝对的优势,但却损兵折将,百里防线被蒙古军团一触即溃,再也不是当年李元昊率领的那只虎狼之师了,即便有三十万大军又如何,金国有百万大军不也一样败了吗。
其二是成吉思汗及后代指挥者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战略应用得当。
蒙古军惯用运动战、突击战,劫掠夏国边城的物资资源,屠杀夏国的有生力量,然后扭头就跑,以最小的代价重创夏国的经济基础,蒙古军的四次征夏之战,把夏国政府财政耗尽,弄得夏国国力疲弊,把内部矛盾悉数激发了出来,更有利于蒙古军的攻克。
另外,蒙古大军实行?黄河九渡,东西夹击?的的大迂回战略,把西夏国一步步蚕食掉,最后西夏皇帝在投降前,除了都城中兴府仍未失陷外,其他的领土全部被蒙古军所占据,各路粮道也被断绝,令西夏固守都城的计划流产,大迂回也是蒙古军指挥者惯用的军事策略,无论是西夏、金,还是南宋都亡于此战略,可见蒙古军指挥者除了勇武之外,还兼有谋略,难怪能够打下一个偌大的蒙古帝国。
蒙古人在当时可是打下了号称已知的半个地球,一个小小的西夏又算什么?主要是金、夏和宋打仗像和臭棋篓子下旗越下越臭一样,自以多自己很厉害,日本也吃了这亏以拿着三八枪走着走着就占了东三省样,认为陆军不用装备冲锋枪,直到遇到真正的狠人被揍的找不了牙,但已经来不及了。
西夏熬死了金国吗?西夏灭亡7年后金国才亡,应该熬死了北宋和辽国,西夏的延续主要是周旋于金辽战争和宋辽战争及宋金战争之间。打一个小小的西夏国竞用了二十多年,看来蒙古兵的攻坚能力确实不咋的!想亚欧大陆被蒙古兵以摧枯拉朽般的打败!现在看来只因战略战术错误!跟其打对攻的都死翘翘了,只有好好防守,打阵地战,方能耗上长时间。
西夏在嵬名元昊(李元昊)死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蒙古崛起时,如果西夏能联合金、宋、西辽(耶律大石)一起抗蒙那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但事实是各国心怀鬼胎不可能齐心抗蒙,最终的结局就是一个一个被灭掉!这一幕像极了当年不肯齐心合力抗秦的“山东六国”!
到现在也没完全明白成吉思汗大军的补给和后勤是怎么搞的?最少几万大军啊!而且经常一围城就是一年半载的,他们又不种粮食,除非烧杀抢掠,抢当地人的口粮。而且只要反抗的城市一攻破就是屠城!
北朝辽金蒙强强更替没有最强只有更强,反观南朝两宋扭曲古典儒家思想,汉家精英只知愚忠,再无魏武唐宗者更替前朝以立新朝而强盛,终落得举国陪葬赵家小儿,空余忠义再无汉唐。那段中国又一300年大分裂时代南北朝对比强烈!每念及北朝张弘范吟出气吞山河之词,南朝岳武穆直捣黄龙朝天阙没于风波亭,时北朝远比南朝更汉唐!
西夏活该,本来和宋一起好好的,非要自立为国,和宋打了n年。当年不自立宋有了西夏的骑兵说不定可以拿下燕云16州,这样辽,金困守关外,在蒙古高原上各民族互相混战,还有没有蒙古的崛起都未知。铁木真,游击战打的好,懂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围点打援,知道以己之长,攻敌之短,集中兵力,消耗敌人,再加上蒙古马耐力好,弓箭射得远,使部队在当时机动性和射程无敌。
大家可以看看纪录片 (神秘的西夏),里面说的很清楚,自李元昊去世后,西夏宗族纷争不断,全面汉化,崇尚孔孟,更把佛教奉为国教,丢失了自身尚武的传统,社会矛盾尖锐动荡,最终面对蒙古大军未能再现昔日风采,最终亡国。蒙古的对手如狗熊一般蠢也是蒙古的战略成功,只有会布局的人才会让对手做出失误的判断,而且蒙古人没有孔孟之道好无底线才是真正丛林法则,你见过狮子老虎捕食还讲什么孔孟之道吗?全是孙子兵法,一个王朝的兴旺始于孙子兵法确亡于孔孟之道。
实际上,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国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宋朝不是穆桂英征西夏,最后也是不了了之。谁都没有征服了西夏。包括当时的金国,也不敢对西夏采取什么措施。这就让蒙古族人把夏国灭了。最后还是汉族人统一了天下。实际上西夏是一支党项族人,主要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人。青海地区的人。唐朝时期被大唐安置在了宁夏。改姓李。后来和宋朝没完没了的争斗。虚弱的宋朝也没有征服了西夏。最后让蒙古族给灭了。实际上蒙古族帮助了汉族人。
铁木真生时赶上了大好时机,世界无英雄。狗熊一般的苏丹莫克莫都能称雄西域,可见那事都是无人。区区一个曹阿瞒要是生在那时都能轻易暴揍铁木真。西夏在元昊之后基本国力在蒸蒸日上,但是军力在逐渐下降,而此时的北宋西军却屡屡在对夏战争中取得胜利。南宋后西夏继续保持高效的外交政策左右逢源,但是军事早已不堪,任得敬差点就分了西夏,可见西夏此时的内部矛盾多大。
成吉思汗是蒙古英雄,岳飞是宋朝英雄。只要国君是明君,又有许多像成吉思汗和岳飞军事人才,好好利用他们的军事思想,军事实力不强才奇怪!我们要换位思考历史人物,不要啥事扯到民族关系上。西夏开始很厉害,主要是后来过于汉化!自废武功!当然作为一个小国西夏的抵抗还是很悲壮的,为什么要屠城?就是西夏的抵抗非常激烈!不是你讲的那么不堪!
竟然有人觉得三国时期的人可以对抗蒙古,真是可笑。如果把当时的战略集团,看做是今天的企业,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事举,已经是最先进的理念,但这只是原始公司选拔任用干部的理念。而铁木真的善于总结、保留有生力量、善用投降力量,已经是一个优秀集团公司运营体系、运营机制、资源整合的范畴,比三国时期不知高了多少个纬度。
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一而再再而三的击败农耕文明,主要两个原因,第一就是交通工具先天优势,骑马打仗尤其蒙古人人均三匹战马,极大提升机动性,汉武帝倾国之力买战马养战马,所以才把蒙古人老祖宗的匈奴赶出东亚。第二就是政治制度,农耕文明往往发展一段时间就是任人唯亲,腐败丛生,导致内耗非常大。游牧民族往往任人唯贤,类似秦国商鞅变法那套唯军工封赏。这点也是为啥西夏金国等游牧民族国家依然兵败如山倒的原因,没有合理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事倍功半。南宋一个道理,腐败太严重。成吉思汗最大的武器就是改革了一套先进的政治制度,投降的人都可以在战争中获封得到极大的难于想象的利益,所以投降蒙古人也是对中下层老百姓一种机会。
看历史,无论是秦一统六国,蒙古踏遍欧亚还是二战,都说明一个问题:恶魔都是靠大家养大的,之所以恶魔能做大离不开一群昏庸之徒送人头。这就是今天世界上绝不允许再有以占有他国领土为目的的灭国行为的原因,也是中俄跟美国互怼的原因。绝不能岀现一家独大。
只不过是金国皇帝是个猪头而已,自己的小弟西夏被打,居然不帮忙去打蒙古这个刺头。金国前几任皇帝都认为蒙古是个威胁自己统治的不稳定因素,隔断时间就去蒙古草原减丁,金国后期皇帝应该趁蒙古征西夏的时候,派军队偷袭蒙古老巢,烧草原,杀人口抢牲畜,带不走的通通毁掉,参考汉朝打匈奴。把战火引导在蒙古境内。
灭夏一战伏击增援西平的西夏军是真的。但绝对达不到蓄意射伤大量西夏军的程度,想着射伤几万敌人又不能射死,作者真当蒙古人个个都是哲别?实际也就一场伏击战,被打崩的西夏军(撑死也就几千到万把人)突围进入西平城罢了。至于更夸张的蒙古弓堵门。别说蒙古弓,就是宋军用的那些以神臂弓为首的步弓们都达不到这样的射程。堵门?你无视城头的步弓呢?蒙古弓射程本身就很短,怎么堵门?要脱离城头步弓射程堵,那还有什么用?西夏军完全可以从容出门延城墙布阵迎敌。
野外曼古歹战术适应性极强,基本可以保证八成胜算。特别是不会打仗还特爱集结野战的对手,格外有效。攻坚能力不强所以围点打援战术为主。战略上说就是调动敌方主力机动部队,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实力,瓦解敌人意志。另外就是蒙古军队后勤的情况特殊,真正做到了极限的就粮于敌。这是非常残忍的草原战争规则,极度具有破坏力,对双方都一样。因此蒙古人的征服战争更像是毁灭战争。
论兵力,蒙古军队数量少于西夏,论装备,成吉思汗刚统一蒙古各部,也只有轻骑兵,而西夏有强大的重骑兵“铁鹞子”,其他各部队也是着甲率很高,可是最终几次大决战下来,都是以西夏惨败而告终,并不是说西夏将一手好牌打臭,而根本是以成吉思汗铁木真等蒙古高层深入研究了西夏的各种资源(军事资源和政治资源)的优缺点,并抓住西夏的劣势之处往死里打,坚决贯彻用自己的优势打西夏的不足,用自己的强势打西夏的弱势,再辅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最终才使得蒙古完胜西夏。
南宋末年的宋,金,夏三国,送实力上来说,最强的应该是金国,其次是南宋,最弱的应该是西夏,但是在历史上,蒙古攻打金国用了两次,而攻打西夏却用了五次,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西夏实力要比金国还强吗?
虽然说蒙古用了五次才将西夏灭了,但是这并不是说西夏的实力有多强,而是因为蒙古在攻打西夏时,至始至终都不是用心在打,按理说,西夏和蒙古是领国,蒙古要扩张自己的领土,第一个要打的就是西夏,可是蒙古却没有这么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蒙古把与西夏之间的战争看成是一次练兵
其实在蒙古崛起的早期,并没有想到要去扩张自己的领土,而是想要找金国复仇,可是当时的金国实力很强,蒙古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于是蒙古就想了一个办法,把西夏当成练兵场,时不时的就去侵犯一下,积累作战的经验。如果一下就把西夏灭了,那蒙古就没有实际战场练兵了。
2,蒙古不断的侵犯西夏来获取更多的物资
蒙古是生活在大草原上的,除了牛羊以外,其他的物资都是很缺乏的,于是他们就把目标转到了西夏的身上,他通过不断的攻打西夏,让西夏签订一系列的赔偿,这样西夏就可以源源不断的给蒙古足够的物资,蒙古有了这些物资保障,打仗就顺利多了。
那么有些人会有疑问,为什么不直接把西夏拿下,这样不就有源源不断的物资了,那我们想想,要管理那么大的西夏,还是需要很多的精力与人力,当时的蒙古还没有办法去管理那么大的国家,所以就采取这种攻打的方式来掠夺。
3,蒙古把西夏当成了替死鬼
当初蒙古攻打西夏时,并不是直接打下来,而是打服了撤兵,蒙古第一次西征时,就是去把西夏打一顿,让西夏跟金国绝交,两国打起来了,这样蒙古就可以放心的西征去了,不用担心金国在蒙古后面釜底抽薪了。
西夏败给蒙古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就是西夏的内斗不断,导致了国力的内耗;第二就是西夏的君主昏庸,常常出一些昏招;第三就是西夏的国力有限,导致了军力的衰微。
?
一、内斗不断,国力内耗。
西夏在李元昊刚刚称帝的时候,是很不错的,他很励志,指挥作战也非常得当,在每次的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也让西夏进入了巅峰的时期。可是在打败宋辽之后,李元昊就开始骄傲了,慢慢的变得越来越昏庸。还强行霸占了自己的儿媳妇,这就惹怒了他的儿子,之后被儿子砍下了鼻头,流血而亡。之后,西夏的内斗就没有断过,使得朝中混乱,朝外也是动荡,国力也就耗损严重了。
?
二、君主昏庸,频出昏招。
在当时的西夏能以小国的身份存活了上百年,全凭的是他们那灵活的外交手段。然而后来在蒙古崛起的时候,西夏却频频换主,使得国策也不断的改变,在金国和蒙古之间总是摇摆不定,这样不但是惹怒了蒙古人,也让金国对其产生了敌意。因此在君主的反复无常之下,也就注定了西夏的消亡。
?
三、国力有限,军力衰微。
西夏人虽然很是勇猛,但是它却是一个小国,人口也就很少。西夏虽然有丰富的资源,对兵器的制造业是领先的水平,但是却没有贸易的渠道,这也让西夏的经济发展很是艰难。所以即使多次的战争都取得了胜利,也依旧是改变不了国力的下降。而且从依附了蒙古人之后,很多的西夏人都被蒙古征去打仗了,这也让西夏的人口更加的减少,军力也就自然就衰落了。所以到最后导致了被蒙古人给打败了的结局。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0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