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诸葛亮临死把遗志托付给姜维,他有没有更好的人选

众妙之门 2023-06-18 14:37:09

诸葛亮临死把遗志托付给姜维,他有没有更好的人选

现在很多蜀粉吹诸葛亮的时候都喜欢照搬张俨的默记,完全无视了诸葛亮为了北伐搞的一系列外交手段,仿佛魏国用九州之力单抗蜀汉一个国家似的,这种操作挺能给诸葛亮招黑的。而且曹魏雍凉二州在诸葛亮时期确实无法抵抗,于是曹魏从荆州调来了张郃,从司州调了中军,曹睿还说要用兖州豫州调资源来。姜维时期感觉雍凉经济恢复了,两个州还是能够有效抵抗了。诸葛北伐失利,却兵仗整齐,有序撤退,没有溃败,没有慌乱,比起打败仗就狼狈不堪的曹刘孙,不晓得厉害几倍。那些键盘侠完全不知道做到这点有多难,回顾历史上下三千年,又又几人做到,只有轻狂书生才把打仗看成奇谋可成。

夷陵之战打败了也就算了,全军覆没太伤,从基层老兵和军官到中高级将领整个断层。有人分析过陆议这人的作战风格,就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斩尽杀绝,但刘备出兵前估计没人想到几万大军会覆没。蜀国富不过江东,论人才不及魏国,乃蛮夷之地,被统一是早晚的事,这点没有异议。但蜀国有地势天险,易守难攻,可依托有利地形,抗击来敌,刘氏占据蜀地后四十年才被魏国一统。这四十年也是魏国动荡时期,曹操病死后,曹丕和曹睿两任皇帝,只有曹睿算是真正有功绩,朝内也历经争权夺位,内耗极大。

蜀汉也有可能后院起火,南蛮安定过?还有什么羌人,还有好队友吴国时不时想搞点事情,蜀汉被灭的时候吴国在干嘛?打合肥?不,人家在打益州。还有我们内部,益州派脑子里只想投降,荆州派死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二代们也有部分只想守成,不想进取。刘禅又是个不太勤政的,丞相的隆中对里本来也是要等北方有变再两路北伐的,后来硬打也是没办法,坐等对面有变这种事情太不靠谱了,变数太大,不如自己争取争取,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是硬道理,但是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需要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和人才储备。先说国内环境,益州是刘备攻打下来的,不是益州的士族心甘情愿臣服刘备的,之前因为还有荆州,蜀汉的第一代创业的优秀文臣将领。如法正(虽然是益州人,但是心向刘备)、五虎上将都还在,无论在势力和人才方面都可以和益州本地士族取得平衡,甚至是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后来荆州失陷,关羽、张飞黄忠接连身死,再逢夷陵之败,蜀汉可谓元气大伤。对益州士族的平衡被打破,然后就基本靠诸葛亮一人独自大局。刘备立国的口号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平安”。诸葛亮明白,此时季汉国内除了他自己,没人可以扛起北伐的大旗,因此北伐的有利之一就是用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还是就是培养军事人才,以战养战,在战争中磨练将士。

为什么诸葛亮不从自己的阵营里找接班人,而是找姜维?因为自己这边真心没有几个可以继承志向的人才,他也明白益州那些人基本是带路党。邓艾几千人攻进成都的时候,成都兵精粮足,足义御敌。姜维压根没想到,官员们已经怂恿刘禅投降了,投降了。而且刘禅的降书里这么一句“其实我早就想投降了,只是有人一直不让”。你说安心发展经济和军事,就诸葛亮死后,有多少人是真正想要这么做的?朝内时不时给前线的姜维掣肘,把姜维排挤出朝堂,诸葛亮比谁都清楚那些人的心思。我认为北伐武侯压着魏国打,并非企图听过战役胜利换取战略胜利,而是通过长期压制和蚕食,促成“天下有变”这一契机。如果要通过战役获胜,就应该采取更积极冒险的手段,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可以说北伐还是贯彻了武侯一直以来的思路,即“天下有变”,唯一的区别就是失去荆州后,由“待天下有变”,改成了“促天下生变”。清朝入关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诸葛亮如果有司马懿那么长寿,魏蜀的命运可能都会改变,蜀汉继续保持北伐压力,司马懿也许会被钉在雍凉,如曹仁一样以一方统帅身份终其一生。丞相死前,季汉的元老系基本死绝,丞相为首的荆州系联手东州系还能压制蜀中本土系。丞相死后,杨仪带着外来户姜维,凉州系的马岱又搞死荆州系二把手魏延,荆州系也基本完蛋,东州系的张松法正早死,黄权兵败降曹,孟达反复无常自作自受。最后可不就是益州系做大了嘛,带头做带路党。让国足去和巴西踢球,虽然不觉得能赢,但不去尝试不就更不可能赢了?更何况诸葛亮当教练的情况下,每次还都能踢平。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丞相府设在汉中,刘邦也是在汉中待下去的,然后暗度陈仓。事实证明,普通人拼不过英雄,而英雄们相互拼的就是谁更能苟。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蜀汉本来形势一片大好,可是后来关羽身死,荆州丢失,接着夷陵之战大败,刘备病故白帝城,蜀汉更是元气大伤。第一次是关羽失去荆州,两路攻魏计划废了,第二次刘备伐吴,蜀国精锐损失很大,第三次街亭被自己看好的马谡坑,第四次五丈原,计划很好,也不在有人为的过失,结果天下雨,放走最大的敌人。孔明打仗,国内经济照样在发展,人民照样安居乐业,这就是人家能成为千古第一相的原因。魏国人多资源多,安心发展十来年,可以直接平推吴蜀。只能不断骚扰,让魏国无法安心生产。因为诸葛亮知道,他一死,后人绝对守不住。人活着不光有身体,还有精神。身体只是意志的寄托。所以,到现在武侯还没有死。

诸葛瞻临死前,为何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两人有何矛盾?

姜维好战自重!姜维对蜀国的亡国负有责任。

其实诸葛亮的北伐国策本身就不妥当。先看三国实力:


蜀国就在一个角落里,占据了今天四川省的大部分,陕西省的汉中地区及其周边地区,云南省和贵州省的这些南蛮地区,表面上是逆来顺受的。


魏是最大的疆域,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北北部、陕西东部、甘肃省,辽东也在臣服之列。


吴,长江以南地区,皖南、江苏、鄂南,西部宜昌,甚至越南都属于吴。


吴的苏南、浙江、皖南、武昌、荆州、湖南、江西等地人力物力资源丰富。


从这样的区域地图划分,我们知道诸葛亮是很难消灭魏屯武的!


战争靠的是人力物力金钱粮食支持!魏国一河南一河北足以压倒蜀国的国民经济总量!


为什么牢牢掌握着曹的大权?是大众支持!他真的很重视发展民生,解决民生,大力恢复生产的政策!


孙权不傻。在东南拥有这么大的地盘就够了。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生的政策,使吴国也繁荣起来。


两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百姓生活贫困,百姓苦不堪言!很难有一个稳定的社会,能安居乐业,种田能解决温饱,织布能卖个好价钱,养鸡养猪能卖个好价钱。谁愿意打?人们讨厌战争!人就是想过上好日子。谁管皇帝姓刘还是姓?

当时三国分裂,各自为政。


蜀人也是这么想的!刘备入蜀,战斗,赶走刘章,政局稳定;刘备没多久就集结全国兵力攻打东吴,被打败了。他羞于回成都,死在白帝城!诸葛亮设法稳定局势,南下孟获。战争中有人伤亡!


嗯,没多久诸葛亮就聚集了几十万人马北伐中原,再次败北。马谡失守街亭全军急退!


没过多久,诸葛亮出兵北伐,北伐,北伐,北伐,北伐!诸葛亮离开祁山的时候六次出兵打仗!没有一次成功!


在一个国家打仗,不仅仅是军队的事!征兵,中青年军人,没人种地!粮食征用,青壮年参战,留下老弱病残种地,粮食产量和收入减少。在干旱、洪水和蝗灾的情况下,没有人力来抗击灾害。


诸葛亮认真考虑过这些情况吗?没有!


近两年诸葛亮出兵打仗!


所以,诸葛亮北伐的国策本身就是错误的!魏国力强大,比你多几倍的人,十倍的钱!魏也是人才济济。没看到舒的时候只剩下一个姜维。魏有司马师、司马昭、钟会、邓艾、郭淮(此人可抗姜维之攻)。后来两军攻陷蜀国,魏军在马庄势力强大,武将如林,能人众多,士气高昂。(因为经常被蜀国侵占和掠夺,魏和百姓也愤怒了很久)


诸葛亮没有北伐,是姜维接手。此人善战,伐中原九回!你什么意思?就是九次出兵打仗。


有道理。姜维一心想着出兵打仗,国内军需都没上来。人民被战争拖累,越打越穷。蜀国没有繁荣!而姜维坚持战斗,他就不裁军,不减兵,老百姓的负担就重了!


后来姜维两次出兵中原,连蜀将张仪也明确反对,劝说姜维:国家连年征战,国内百姓苦苦挣扎,内政不修。为什么要出兵?


可是姜维就是不听!


姜维在雇佣兵中的自尊是怎样的?后来刘禅反对他继续北伐,他带着8万主力去屯田,就是驻扎在某个地区开荒种粮解决军粮问题!这是什么意思?蜀国供应不了那么多军粮!而姜维不肯缴械!

诸葛瞻一定是不满姜维的嚣张跋扈!我一定说服了他。姜维会听吗?


诸葛瞻也不傻:他父亲诸葛亮太牛逼了,打不过魏。你能为姜维做些什么?


诸葛瞻是的女婿,朝廷的高级官员徐。他目睹了姜维连年征战,而刘禅纵情声色,任由宦官盘剥权力,朝政日渐式微,百姓失意。

纵观姜维九伐中原,每两年就出兵一次!


刘禅在位41年,包括:


诸葛亮南下云南孟获;


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


姜维九次北伐中原。


所谓北伐,一共15次!平均2年做一次!失败过一次!


一个小国如果不管理好内政,不发展好民生,每两年出兵打仗,普通老百姓怎么过上好日子?


后来,姜维被杀。邴巍为什么切他的肚子?就是恨他多年反对魏!

诸葛瞻就是不喜欢姜维连年带兵,刘禅也拦不住。蜀国社会矛盾多,民生艰难!他一定和姜维争论过。


诸葛瞻也是个人才,能带兵,但没有战场经验,没立过战功,全是理论知识。所以,刘禅当然是用姜维当统帅,而不是把兵权交给诸葛瞻。


既然是同一个带兵的将军,诸葛瞻对姜维不满,政见不同,不能和平共处!但是是诸葛亮授予姜维控制蜀军的军权。刘禅信任姜维,诸葛瞻无奈!


直到邓艾攻打江油城成功,绵竹着急之时,刘禅才急忙召集诸葛瞻,把成都的驻军全部交给他,让他在绵竹迎敌。诸葛瞻奉命率军前往绵竹。


邓艾攻占江油城,立即收编江油蜀军。为什么这么顺滑?说明蜀国士气厌战,迷失方向,超然物外,都痛恨姜维连年征战好战,黑暗!


诸葛瞻到达绵竹。就真相而言,他要抢占危险地形,防守严密,不宜出战!因为邓艾被小股部队攻击,他的后续部队因为山还没到!这就是诸葛瞻失策的地方:以为自己兵多,又以为在蜀作战占了便宜,所以轻敌,不准备防御,不听部下劝告,先守住险要。他急于求成,就跟邓艾走了!


没想到,邓艾的部队是一直在魏国边境与姜维作战的勇敢勇士,战斗力强,经验丰富!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强兵!诸葛瞻带来的是成都驻军,平时享受特权,作战经验少,上战场少,士气低落。反正他们打不过邓艾部队!

诸葛瞻父子战死沙场,永垂史册!也算英雄!


其实决定两军攻打蜀国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蜀国的财政空虚,民生艰难,君臣不和,姜维对开荒的无节制自重,所以决定出兵!历史证明,司马昭的决定是明智的!


没有回过六次或九次,只是一次,就把舒放了出来!


晋武帝司马燕评论说:诸葛亮在蜀中,鞠躬尽瘁,其子死而后已,天下之善也!


诸葛瞻当然也是这么想的:姜维是国家衰弱,人民贫穷,导致蜀国灭亡的最大元凶!所以我后悔没有尽快摆脱他!


灭蜀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姜维好战,连年征战!第二,刘禅黑暗,不同情民生疾苦,只会玩弄权术,并且雇佣奸夫,造成更大的危害。

历史上的姜维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诸葛亮把衣钵传给他吗?

姜维(2O2年一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风云急荡的三国时代,从来就不缺少英雄人物,姜维之才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出类拔萃的,但在群星璀璨的三国,只能算得上二流人物,特别是蜀汉亡在他的手上,至于和他干系大小,历来说词不一,我同意"他卓越的的才干表现在军事方面,政治上则乏善可陈"的说法。

诸葛亮不但在三国,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算得上一等一的人物,虽然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局限性,但对姜维从发现到重用、培养以及最终把衣钵传给他,无疑是成功的。

虽然在蜀汉的最后时刻,姜维回天乏力,但对积贫积弱的蜀汉而言,姜维已超水平发挥,如同他临死前发出的哀嚎:"吾计不成,乃天命也!"的确,气数己尽,天亡蜀汉,非人力所能阻挡。

姜维的过人之处,还是先看诸葛亮对他的评价:"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对军事很有感觉,有胆有义,心存汉室"。我觉得姜维名符其实,担得起这样的评价。从诸葛亮离世后,他先后又进行七次北代,虽然胜多败少,但战争从来都不只是战场上的较量,更多的受制于政治、经济、民心、资源等诸多因素,国贫民弱的蜀汉,和占据北方广茂面积的曹魏。

在综合国力上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也许军事上得到诸葛真传的姜维,不顾及国情,一次次劳民伤财的北伐,打着"兴复汉室"的 旗号,实际上是在作"进攻才是最好的的防守",只有通过战争才能使弱小的蜀汉上下拧成一股绳,同仇敌忾,在魏、吴两强之间生存的努力。事实上蜀汉因内斗停止北伐后,很快就灭亡了。我觉得对姜维的七次北伐,包括诸葛亮生前的"五出祁山,六伐中原",都应该放在这个角度上来考量。

姜维对蜀汉朝廷,对刘禅表现出的终心,和他同时代魏、吴两国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诸葛恪等权臣比,显的有些"愚忠",在刘禅昏愦,宦官黄皓发难之时,他完全能够以大将军之身,提兵"清君侧",主动作为,拿回大权,而不是消极的离开中枢,驻兵屯田避祸。姜维政治上的幼稚也是蜀汉早亡的诸多因素之一。也许也正是他身上有这份"愚忠",才使得诸葛亮把衣钵传给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9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