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明朝张居正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有明史专家提出:大明亡国,非亡于崇祯,实亡于张居正,张居正做了什么导致大明灭亡?
明朝亡国原因比较复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必定要承担责任,比如万历皇帝、崇祯皇帝、天启皇帝等等。
如果说张居正导致大明灭亡就是无稽之谈了,张居正,明代最伟大的改革家。他辅助万历重振王朝,挽救社稷于危难之中,为明帝国续命六十年,是个实实在在的拯救者,而并非破坏者。
当然,在无数光环笼罩下的张居正,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可能犯下过失,可能是直接或者间接,都会或多或少影响着帝国的命运。
当然,下面的分析也仅仅是事后诸葛亮,如果把我们放到张居正的位置上,能不能活命都难知。
首先对于万历来说,张居正是个比较“失败”的老师
万历皇帝继位之时年仅十岁,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处理朝廷政务明显不太可能。于是乎摄政大权落到张居正和李太后手中,李太后只是从中辅佐,张居正才是朝廷真正的掌门人。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作为皇帝,这些天性可能被直接扼杀,因为其要承担的太多。李太后对万历十分严格,万历皇帝贪玩,不想好好读书,李太后就令其跪在地上,时间可能还不短,来惩戒万历的不认真。
史料记载:
“太后教帝颇严,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
张居正和李太后的教育方式基本一致,作为万历的老师,也是为了帝国的未来,张居正对万历的要求更为严苛,有的时候甚至超出了臣子范畴,更像父亲在教育儿子。
为了万历的教育问题,张居正亲自编纂了皇帝教科书《帝鉴图说》,书中有明君的为君之道,匡扶社稷的做法,也有那些昏君倒行逆施的后果。书中图文并茂,生动详实,方便万历理解掌握,可见张居正一片苦心。
一次,万历皇帝听讲官筵讲,有一句“色勃如也”,万历皇帝不小心读错了字。结果张居正突然大怒,对着万历吼道:“当做勃字”,由于声音太大,小皇帝万历被吓得不知所措。这明显不是臣子对待皇帝的态度,在语气和教育方式上,万历可能很难接受。
在学习上如此,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只要张居正说的,万历皇帝只得无条件执行。
“甲戌,张居正奏请明年正月上旬,即御殿日讲。但先帝丧未期,勿设宴,并免元夕灯火。上曰:“已早停止。每侍圣母膳,甚简素。或逢节日,具果宴,不设乐。”居正称善。”
张居正要求在正月,不得设宴席,不得点元宵灯火,万历皇帝一一照做,每日吃素食,侍奉李太后,极其简朴。张居正要求万历皇帝减少不必要支出,该省的都要省,万历皇帝同样全盘接受,不敢多言。
“一日,居正在直庐感病,上御暖阁,亲调椒汤赐之。”
一次,张居正得病,万历到暖阁看望,还亲自下厨做了椒汤给张居正喝。哪个皇帝能这样对待大臣,历朝历代都很难看到,当时的万历皇帝根本没有察觉到此事的不正常。
事实上,张居正对万历的教育是十分合理且正确的,年幼的皇帝就应该被被严格要求,严师才能出高徒。想来如果张居正知道自己死后的结局,他还会这样做,如果严格要求是错误的,放任不管难道就正确吗?
张居正是一心一意要培养好帝国的接班人,想让万历成为下一个明君。
当然,精明如张居正,也无法预知人的变化,万历皇帝表面上对张居正服从,但随着年龄增长,学识增加,加上万历本身的性格问题,暗流开始涌动。幼年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有些时候年幼的不良经历,会成为日后无法磨灭的梦魇。
正是由于万历年幼的经历,让其在成年后变得过激且放肆。万历执政四十八年,竟然有近三十年没有上朝,这不仅是明朝,放到整个封建王朝史上也是“举世无双”。整个国家成了无政府状态,官员任免没人管、大臣的奏疏没人管,任何人都不见。
张居正励精图治的十年,就这么毁在了万历手中,建设很难,破坏很容易。在天之灵张居正如果知道万历如此做派,是不是会反思一下当时的教育问题,还是会再次痛骂这个不成器的学生?
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万历皇帝尚能把持,等到他死了后,万历帝就开始胡作非为了。所以,张居正犯得第二个错,就是没有利用大权在手的时候选好接班人。
但凡先皇去世之前没有选好继承人,那么朝廷多半会出现问题,权力交接之际,是国家最虚弱、最容易引外敌入侵时刻。
张居正改革很成功,内阁权力强化,大幅增加国库收入,政令畅通无阻,帝国在以高速向上攀登,这一切的基础则是张居正必须活着。君主专制之下,张居正可以做到如此地步,已经前无古人,而随着张居正突然去世,一切都宣告结束。
张居正逆势改革,延长了明王朝的时间,但谁也无法跟命运抗争,如果张居正能多活十年,或者更长,那么明帝国寿命可能还会延长。改革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张居正善于用人,好比司礼监冯保,宦官集团和内阁空前团结,好比王崇古、李成梁,这些人一同促进了改革的实现。
在弥留之际,张居正却举荐了平庸的潘晟入阁,当时的情况已无人知晓,不知这是张居正病得太重,还是已经无法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潘晟还没有上任,就被言官弹劾,即刻被万历皇帝罢免。
一方面,当时的情况复杂,万历一心要夺回权力,所以下任内阁首辅万历必定要有所控制。另一方面,张居正的深谋远虑出现了问题,就好比再精密的计算机,难免也出现宕机。
史料记载:
“居正卒,四维始当国。累加至少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张居正去世后,继任者是张四维,为了迎合圣意、收拢人心,张居正的改革被反攻倒算。一概张居正反对派登台,弹劾张居正也成了“众望所归”,至此,改革基本终结。万历皇帝执政,是一定要拿回皇权的,所以这个内阁首辅至关重要。
假如张居正能提前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把改革延续下去,哪怕是委婉地继续,那也会好很多,最起码不会立刻“人亡政息”。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张居正勤政报国,不过也有不足的地方。张居正改革逆流而上,实现了难得的万历中兴,但要说明亡原因,万历皇帝才是最大的责任人之一。
所以,与其说是张居正犯了错,不如说是大家对万历皇帝的恨铁不成钢,徒之过,师之过!
如果没有张居正,大明朝就真的亡于万历了……
明朝亡于张居正?别逗了!明明是亡于西班牙
最近一些时间,很多人讲一个王朝的兴亡,喜欢归咎于一个人。比如最常见的说法是,北宋朝亡于王安石,明朝亡于张居正,清朝亡于盛宣怀。这些说法,不仅流传很广,甚至听起来似乎很有说服力。
王安石、张居正和盛宣怀,都是我国古代难得的经济学家,他们主持的经济改革,对当时代有很大的影响力。可是,他们真的要为自己的王朝覆亡负责吗?
今天咱就以张居正为例说一说,一个王朝的覆亡,要不要由某个经济改革家来负责?
张居正改革,任何一个读过高中历史的同学都知道,一条鞭法!全部用银两结算,不允许苛捐杂税。
这是好事吗?当然是好事!一条鞭法统一了国家货币单位,又尽可能减少了税务官的贪污腐败,这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但是,一条鞭法造成的最直接影响便是,白银成了法定货币,铜钱退出市场成为白银的辅币,国家金融秩序,有可能因为白银保有量不足,造成经济危机,进而造成财政崩溃,然后就是亡国亡天下了!
事实上,明朝后面的历史,也确实是这样发展的。
张居正死后,一条鞭法保留下来,白银成为明王朝的主要货币。可是,白银这东西有个特点是,人们都喜欢在家里放着,不喜欢拿出去花掉,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市面上的白银总趋势来看是越来越少。
幸好,西方国家不停在南美洲和日本开采白银,这些白银,半数以上用于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大量白银涌入中国,弥补了明王朝白银短缺问题。推动了张居正改革的顺利进行。
可是,西班牙的白银给了中国人,英国人眼红啊!英国人最擅长三件事:贩毒、抢劫、贩卖人口。那时候英国人已经开发了后两项业务,抢劫西班牙商船,让西班牙的白银和丝绸瓷器一次又一次掉进大海。
西班牙无奈,找荷兰人当快递小哥,又找荷兰人造船建海军,顺便还找荷兰人借钱,抵押就是从拉丁美洲抢来的白银。
最后,西班牙人海军下饺子地被英国人打坏,荷兰人的贷款都还不起了,更没钱去明朝买奢饰品了。
就这样,西班牙就完蛋了。
西班牙完蛋了,找中国人买奢侈品的冤大头没有了!明朝白银数量大大减少,造成非常严重的通货紧缩。明朝皇帝拿不出白银差使军队,因为贵族们更喜欢把白银放进地窖或者换成东北老山参。
拿着粮食当硬通货的李自成们灭了明朝,可是他们也没钱给军队支付军饷啊!
一群出售东北老山参的发财的大碴子,乘机得了天下。
是张居正用白银改革毁掉了明朝?还是西班牙没钱买丝绸瓷器毁掉了明朝?
我觉得是后者!
所以,与其说明朝亡于张居正,不如说明朝亡于西班牙。
当然,如果明朝亡于张居正的话,我们同样可以把清朝灭亡的锅甩给张居正。
明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被清朝所继承。白银作为本位货币,清朝不仅继承了,还发扬光大了。清朝财政改革就两条,第一条是摊丁入亩,其实是一条鞭法的深化,第二条是火耗归公,依然是设法遏制税务官腐败。
清朝最后灭亡,也是因为缺少白银造成的。冯国璋对清朝忠心耿耿,可是清朝连200万两的军饷都给不起,你让谁给你卖命?明朝灭亡,这些军饷都靠着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才支付清楚。
明朝亡于张居正?还是亡于西班牙,欢迎你来留下评论。
关于明朝和西班牙的经济互动,我推荐阅读《白银资本》这本书,告诉你明朝面对的深刻国际环境。读完这本书你才能懂《大明首辅张居正》和《大明王朝1566》。当然,如果不想读书,看一看央视版的《白银帝国》纪录片也不错。
他们认为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奶是饮鸩止渴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库空虚的问题,不过也给大明江山社稷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最终在崇祯时期被引爆,炸的大明粉身碎骨。
近年来有部分学者认为明朝不是亡在崇祯手里。因为相比于崇祯之前的君王,他可以说是一位明君。既然不是崇祯背锅,那总得有一位君王扛起责任。所以就有了现在流行的?明朝亡于万历?、?明朝亡于天启?等说法,近年来又有?明朝时亡于张居正?的说法。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断章取义,从片面彻底否定张居正改革的所有积极意义。
明朝张居正被誉为千古一相,是明清时期公认的最有才能的宰相。面对万历年间明朝腐朽的现状,张居正推出了自己的变法方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条鞭法?,张居正规定大明王朝所有的赋税都要折合成白银上缴到国库。也就是说,以往的农业、商业税收全部以白银结算,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拿粮食、布匹当作税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朝国库空虚的尴尬局面,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那么就会给明朝注入强心剂,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官员在里面?动手动脚?。由于是以白银结算,而百姓日常生活当中用到的货币多以铜钱为主,经常需要兑换白银,这时候就有一部分得到官员支持的黑市从中谋利。再加上不富庶的地方靠种田没有能力兑换白银,所以他们只能抛弃种田,另寻出路。这样看来,张居正的改革不但没有减轻百姓负担,还导致一部分农民改投它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为崇祯时期没有粮食的局面奠定了坏的基础。
不过张居正改革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出了问题。如果给张巨正充足时间,那么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不过很可惜,这种被迫造成缺粮食的局面没有解决,到了崇祯时期,缺粮问题的爆发直接导致明朝政权的灭亡。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生于江陵县,故称之"张江陵"。他是明朝的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并且,他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正是张居正的万历新政,使得大明帝国的江山得以延续。依靠着张居正的积累,再加上万历皇帝生财有道,搞矿监税使,使得明朝以优厚的经济实力,打赢了万历三大征。那么,为什么说张居正得为明朝的灭亡负一定的责任呢?原因就是张居正提出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各种各样的农民负担通通加在一起,汇总融合后用白银进行结算,结果这个问题就出在了白银上。中国是一个缺少白银的国家,既然白银不够用,为什么还会用白银来结算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西方国家进入了大航海时代,随着哥伦布发现了北美大陆,欧美的殖民者们纷至沓来,进入了美洲这片未被开拓的土地。于是,大批的美洲白银被发现了。
而恰恰就在此时,明世宗嘉靖皇帝死翘翘了,他的儿子隆庆上台。他的一项重要政策就是不再执行海禁,开放和各国的海洋贸易。西班牙人、荷兰人和日本人,全部加入了对明贸易,大量的明朝产品被销往海外。
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所需要进口的大宗商品并不多,所以我国占据了贸易顺差的地位,海量的白银流入了中国,这给张居正一条鞭法能够得以成功实行奠定了基础。
当然,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没有永远的盈利。长此以往的对外贸易,使明朝的经济严重依赖于与对外的海洋贸易,一旦海洋贸易的金额大幅下降,就会出现严重的危机。在1620年开始,欧洲爆发了长达30年的大战,原本和明朝贸易的各个国家全部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谁还有空顾着和明朝做生意呢?于是,白银出现了断流,明朝没有了白银流入,使得国家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最开始的危机出现在升斗小民身上,老百姓没有钱了,由于没有白银,老百姓生产的各种物资,没有办法变成钱。这样一来,市场购买力出现了萎缩,对于国家来说,无法收到足够的税,国家没有钱,自然只能拖欠军饷。
于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极为可怕的恶性循环,老百姓手头拮据,军队由于欠饷严重,军官吃空饷的现象极为严重。部队装备更新减缓,保养不利,军队严重缺乏训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使用火器的明军会打不过强弓硬弩的满清八旗。
所以,张居正虽然为大明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人无完人,也是由于他的这条一条鞭法,间接导致明朝走向了衰落与灭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9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