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唐顺宗李诵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唐朝皇帝中,唐顺宗李诵是特征颇为鲜明的一位。
1.位居储君时间最长。
2.无论当皇帝还是太上皇的时间都非常短。
3.“永贞”的年号是在他退位以后才改的。
4.唐朝皇帝里只有他留下了完整的《顺宗实录》。
5.初次所加谥号字数最多: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据史料记载,唐顺宗李诵只做了186天的皇帝,但是,在他短短的帝王生涯中,却推出了唐朝历史上著名的“永贞革新”。
唐朝沿袭到李诵这一代,已经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君权旁落了,面对唐王朝的这种腐败黑暗的现象,李诵下定决心要革故鼎新。805年,李诵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一场自上而下的革新运动,旨在治贪、治宦和削藩,也就是整顿朝廷风气,打击宦官专权,抑制藩镇割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从唐玄宗时期宦官高力士擅权开始,发展到唐顺宗时,宦官已经掌握了军事大权。手握军权的他们更加肆无忌惮,专权乱政日益严重,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对于唐顺宗来说,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皇权旁落,所以,抑制宦官势力,夺回国家军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唐玄宗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失控,藩镇曾独霸一方,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直接与中央抗衡。地方乱政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抑制藩镇割据势力,重建中央集权,就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整顿贪官污吏,清除朝廷不良风气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时的唐王朝,贪污腐败现象非常严重,大小官员为讨好皇上,都会向皇上进贡,而这些进贡财物又都是从民间掠夺而来,官吏们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苛政如虎,百姓涂炭,朝廷腐败之风盛行。
那么,针对唐王朝如此黑暗的社会形势,唐顺宗的“永贞革新”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说起唐顺宗李诵,不得不说李诵是唐朝历史上最为悲情的一位皇帝了,光在父亲唐德宗一朝就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并且,还中风失言,好不容易登上皇位,却只做了一百多天的皇帝,就被迫禅位于太子李纯,自己称太上皇,可惜太上皇也没做几天就郁郁而终。
不过,李诵身为太子时就非常关心朝政,年轻有为的他立志要进行一场激进的改革,以此来挽救唐王朝岌岌可危的统治。他与同样有着变革新政之志的大臣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以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为核心的革新党派。唐顺宗一即位,时机成熟,这些革新党人就开始大张旗鼓地进行永贞改革。
当时的唐顺宗虽已中风,口不能言,但是,他重用革新派的核心成员来变法:
首先,取消了宫市和五坊,百姓不再被宦官无端掠夺和讹诈;
其次,又取消了进奉制度,除规定的常贡外,官员不许再向皇帝进贡,不得以进贡为名来搜刮百姓财富。
革新派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打击贪官污吏,制裁藩镇,抑制宦官,革除弊政。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遭到了宦官、藩镇、贪官的强烈反对。俱文珍等人纠集宦官集团,胁迫唐顺宗退位,拥立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在宦官势力挟制下的新皇帝,开始大肆诛杀改革人士贬斥拥护改革的朝臣。
最终,历经一百多天的永贞革新终以失败而告终。而唐顺宗的死因,根据《旧唐书》、《资治通鉴》等书的记载是病死的,长期以来人们都这么认为。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史学界经过对正史和笔记小说的研究后,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唐顺宗是被暗算致死的。
那么,导致永贞革新失败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作为改革的领军人物,唐顺宗中风失音,失去执政能力,面对宦官俱文珍等人发动的政变,没有能力反驳,这是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太子李纯对父亲唐顺宗心存积怨,唐顺宗发起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太子的利益。太子非常仇视革新派,以致于,一当上皇帝就将改革人士诛杀殆尽,革新派受到了严重打击,这也是改革失败的主要方面。
到唐顺宗即位时,国家权力已经长期掌握在宦官和藩镇手中,唐王朝统治基础薄弱,改革派势单力薄。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改革者就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这也是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改革的节骨眼上,唐顺宗的身体状况非常的糟糕,改革人士担心其将不久于世,于是,就加大了改革力度,仅仅100多天内就推出了33条改革措施,结果,欲速而不达,这同样也是改革失败的重要因素。
永贞革新失败了,但是,它是唐朝历史上非常有意义的一次改革,也是一次轰轰烈烈的爱国革新运动。革新党人改革的精神和勇气非常值得敬佩,他们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打击了地方的割据势力,抑制了专横的宦官集团,客观上改变了中唐以来的许多弊政,给老百姓也带来了一些实惠。改革期间,国家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综合国力也有所提高,为以后唐宪宗的中兴局面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永贞革新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革新运动被扼杀后,唐朝的政治变得更加黑暗。但是,我们不能以失败来否定永贞改革的成就,永贞革新是历史发展的需求,非常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
唐朝第一个被杀的皇帝当属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了。他本来在唐高宗死后就登基为帝了,可短短55天却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给废了,还流放到了外地。一直到武则天晚年,良心发现了才接他回来重新立为了太子。神龙政变后,登基为帝,不过他却最终死在了自己最信任的老婆韦后手里,韦后为了当皇帝,效仿武则天毒死了唐中宗李显。
唐朝第二个被杀的皇帝当属唐宪宗李纯了。
李纯是唐顺宗的长子,唐顺宗李诵在位时间并不长,由于他痛恨太监,重用王叔文等人变法,结果惹恼了一众太监,被迫禅位给皇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
可以说李纯的顺利登基是有太监的功劳的,但是他也是一个奋发图强的皇帝,他可不愿意只做太监的傀儡,所以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元和中兴”。
可是到了执政后期,唐宪宗李纯却变了,开始迷信方士求长生,服金丹,尤其是他的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
在晚年,唐宪宗遇到了一个儿子,那就是册立太子。
长子李宁的母亲是宫人纪氏,次子李恽的母亲竟没有留下姓名。穆宗排行老三,但是他却有一个强势的母亲,那就是尚父郭子仪的孙女。
唐宪宗一时拿不定注意,所以拖了很久也没有下定决心。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长子李宁也已经17岁了,而且他平素喜欢读书,举止颇符合礼法,深受宪宗的喜爱。
所以他最终顶住了压力,选择了长子李宁为接班人。但是李宁只做了两年的太子竟然病死了。李宁死后,唐宪宗不得不为选立继承人再次陷入抉择。
但当时朝野上下一致要求册立老三,显然这是郭氏在后面煽风点火。不过老二也有支持者,尤其是掌管着神策军的宦官吐突承璀,但无奈之下唐宪宗还是立了老三。
但是他对新太子一直不满意,对郭氏也大为不满。尤其是随后册立太子一年后,满朝文武竟然要求立郭氏为皇后,这就更让唐宪宗愤怒了。
而郭氏在朝野内外拉拢自己的势力,广结党羽,与吐突承璀等较量。吐突承璀一直再为让唐宪宗改立太子而努力,此后,唐宪宗因为长期服丹药身体恶化,眼看双方争权夺利已经白热化,郭氏集团竟然来了一招釜底抽薪,直接把唐宪宗给害死了。
这样一来,太子顺利接班,吐突承璀和皇次子李恽,一起被送上了黄泉路。
李纯,唐顺宗李诵长子,唐德宗之孙,公元778出生在长安,幼年之时,长安城里发生了“泾师之变”,唐德宗侥幸逃出长安,但有70余名宗室子弟死于叛军之中,这使唐德宗一直心痛不已,因此对于侥幸存活下来的宗族子弟多加照顾。
李纯六七岁时,唐德宗重返长安,见其聪明伶俐,便更是多得几分喜爱,11岁时就被册封为广陵郡王。
唐顺宗即位后,李纯被册为皇太子,仅仅几个月后,唐顺宗突然驾崩,太子李纯毫无悬念的即位,史称唐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元和”。
唐宪宗继位后刚明果断,他继续任用杜黄裳、裴度、李绛等忠臣为相,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严查贪墨,减少税收,令军队自行开辟农田,禁止掠夺奴婢,致使百姓们稍得苏息,促进了唐王朝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节度使的积患,唐宪宗力图革除镇节度史世袭之弊,虽然未能彻底消除藩镇势力,不过经其削藩藩镇的势力确实有所削弱。
虽然藩镇的势力有所削弱,但由于在和藩镇的战争中,宪宗任命太监统领朝廷兵马,致使大量宦官在军中担任要职,使得宦官势力大大增长。有的大臣多次劝说宪宗要防止宦官权力过大,但宪宗并不以为意。
宪宗还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开始任用奸臣与宦官,不理朝政,致使朝庭日见衰败。他还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使得大量僧人方士为其炼药。又遣宦官使至凤翔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恳切诤谏。宪宗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极刑,幸好多名朝臣大臣奏言韩愈忠直,韩愈才免除一死,贬为潮州刺史。
第二年,宪宗因开始服用丹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宦官为求自保,分为两派,一派策划立李恽为太子,一派拥护李恒为太子。
公元820年的一个深夜,王守澄、陈志宏等宦官为了立李恒为帝,潜入寝宫谋杀了43岁的唐宪宗,然后守住宫门,不准朝臣入内,伪称皇上“误服丹石,毒发暴崩”,并假传遗诏,不久李恒即位。
李恒即位后,因拥立有功,便对宦官言行不加干涉,宦官势力开始掌控了唐朝的朝政,此后朝廷大小事宜包括拥立皇帝的事情,都由宦官说了算。
君权体制下,太子是个非常特殊的角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显赫,身份尴尬,既是皇帝的宠儿,又是皇帝的忧患,如果摆不正位置,表现得太过锋芒,皇帝说你不讲政治,目中无君,甚至猜忌你图谋不轨,抢班夺权;那些觊觎储君之位的兄弟们也会伺机使坏水,下绊子,明争暗斗,趁火打劫,无不想取而代之。上有皇帝压着,外有兄弟盯着,稍有不慎,触犯天威,轻则受责、被废,重则囚禁、被杀。总之,太子这差事最难干。
当太子,除了处处留心,加倍小心,还要做好论持久战的准备。当三五年太子,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当几十年太子,身体能否扛得住,地位能否保得住,要看其造化。历史上,当太子超过二十年的不在少数,有的身子弱,没能熬过皇帝,如南梁萧统、明朝朱标;有的因为受到猜忌,遭到构陷,不是被杀就是被废,如西汉刘据、唐朝李瑛、清朝胤i。与他们相比,唐朝李诵做了二十六年太子最终修成正果,成为历史上做太子时间最长的皇帝。
李诵(761―806),唐德宗长子。大历十四年十二月,唐德宗诏立李诵为太子。李诵颇具文采,喜欢各种技艺学术,擅长隶书,每逢唐德宗做诗赐给臣属,必由李诵书写。李诵的武功不错,而且能处乱不惊。建中四年十一月,唐德宗因“泾原兵变”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李诵“执弓矢居左右”(《旧唐书》)。面对叛军的围逼,李诵“身先禁旅,乘城拒战”(《新唐书》),带领将士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
虽然文武双全,声望很高,但李诵的太子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发生在贞元三年八月的郜国公主之狱,就险些把他推向灭顶的深渊。郜国公主是唐肃宗之女,她的女儿萧氏是李诵的太子妃。丈夫死后,郜国公主仗着地位特殊,不仅与外臣私通,与朝臣暗中往来,甚至行巫蛊之术。唐德宗闻讯后,怀疑李诵从中生事,于是萌生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几废者屡矣”(《新唐书》),幸亏老臣李泌据理力争,才使李诵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此后,原本就小心翼翼的李诵更加谨慎。唐德宗执政后期,整顿朝政的宏图大志已成泡影,只得步步妥协退让。政治上的失意,使唐德宗自甘堕落,朝廷上下奢侈享乐、得过且过的风气日盛一日。有一次,朝廷在鱼藻宫举办宴会,丝竹间发,莺歌燕舞,唐德宗欢喜异常,不禁回头问李诵“今日何如”,今天这气氛不错吧?对于唐德宗的荒淫行经,李诵引用《诗经》中“好乐无荒”(《新唐书》)一句来回答,虽未直言以对,却也暗露不满。
为太子期间,李诵亲身经历了藩镇叛乱的混乱和烽火,耳闻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倾轧与攻讦,在政治上逐渐走上了成熟。二十六年中,李诵只对一件政事发表过意见,即阻止唐德宗任用奸猾之徒裴延龄、韦渠牟为宰相。李诵“每候颜色,陈其不可”,在唐德宗心情好的时候,从容论争,指出这二人不能重用。最终,裴、韦“二人者卒不得用”(《新唐书》),故韩愈对李诵有“居储位二十(余)年,天下阴受其赐”(《旧唐书》)之赞。
作为太子,作为大唐帝国的日后掌舵人,李诵对当时的国家、朝廷状况忧心如焚。李诵虽然暗中关注朝政,经常私下里与心腹之人谈论国事,但对诸多弊政却无能为力。有话不敢说,有抱负不能施展,多年提心吊胆的储君生活,使李诵精神压抑,心理忧郁,身体状况也很不乐观。贞元二十年七月,忧国忧民的李诵突患中风病,瘫痪在床,口不能言,遍访名医无效。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去世,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
李诵即位后,虽然卧病在床,但还是立即起用了王珊屯跏逦模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改革弊政。早在唐德宗时,宦官就常以皇宫采集物品为名,对人民进行掠夺,称为“宫市”;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帝,有的每月向皇帝进奉钱财,有的每日进奉一次,借以搜刮民脂民膏,民怨极大。李诵革新的第一把火,就是下令废除“宫市”,取消“月进”、“日进”,杜绝内外奢侈腐朽之风,并减免了两税之外的一切苛捐杂税,减轻人民负担。
早在做太子的时候,李诵对藩镇割据,特别是宦官专权的祸害已有深刻的认识。为此,李诵选拔老将范希朝、韩泰掌管禁军,并筹划夺取宦官的兵权。限制宦官、藩镇的措施,遭到了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的联合反对。当时,李诵的中风病已经很严重,“疾久不愈”,而且“失音,不能决事,常居宫中施帘帏”(《资治通鉴》),许多革新的诏令都是通过内侍太监和后妃向外臣传达,然后再颁发。这样,就为俱文珍等权阉提供了反攻的借口。
当年八月,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联合朝廷守旧派官员阴谋策动宫廷政变,打算拥立太子,废黜李诵,以打击革新派。与此同时,不少节度使也纷纷上表朝廷攻击王叔文等人,与俱文珍等宦官内外呼应,阴谋废立。在一片反对声中,李诵不得不让太子李纯监国,不久又被迫禅位太子,自称太上皇帝。元和元年正月,李诵被李纯尊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成为第一个初次加七字尊号的唐朝皇帝。不久,李诵病死,享年四十六岁。
李诵做了二十六年太子,快熬出头时偏偏得了病,当皇帝不足八个月就被搞下台,可谓人生悲催,命运多舛。然而,李诵却是一个既有雄心又有才干的皇帝,在短短的八个月中,他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对唐朝影响巨大,其政绩可圈可点,其胆略可歌可泣。韩愈称赞他“性宽仁有断,……寝疾践祚,……而能传政元良,克昌运祚”,并用一个“贤”概括了其短暂而伟大的执政生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8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民族英雄邓世昌爱犬救主的真相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