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唐名将郭孝恪,最后结局如何

众妙之门 2023-06-18 14:10:53

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唐名将郭孝恪,最后结局如何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郭孝恪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郭孝恪的个人经历,郭孝恪是唐朝初年的将领,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年少时有不同寻常的志向,但是父亲与兄长都不太喜欢他,都以为他是无赖。隋朝末年,郭孝恪率领数百个少年投奔瓦岗军李密。李密大喜,派他与徐世绩守黎阳。

李密败亡后,徐世绩遣郭孝恪入长安归降唐朝,唐高祖封郭孝恪阳翟郡公,后来窦建德援救洛阳王世充,郭孝恪上谒秦王李世民,献计固守武牢,军临汜水,随机应变,李世民听从他的建议,取得虎牢之战的胜利,郭孝恪从此也成为李世民的亲信,在李世民还没有登基的时候,郭孝恪便成为了李世民忠实的追随者。

可以说,在这段岁月中,李世民是非常信任郭孝恪的,所以才愿意将收服西域这么重要的事情都全权交给他。当然,郭孝恪也不辜负李世民的赏识,在后面的日子里,利用自己能力,在西域这片大地上大放光芒,成为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战神”般人物。

然而,当一个人享受过万人推崇的状态之后,倘若心态不够自制,便容易走上骄傲自负之路,并给自己的未来埋下隐患。当郭孝恪手中的权势越来越大的时候,他便面临这样的问题,将自己当作是无所不能的象征,甚至都不将李世民放在眼中,不愿意接受对方的管辖。

这样的行为,在李世民的眼中,自然是不喜欢的,因此便对郭孝恪有了怨气。而郭孝恪虽然打仗能力不错,但是当他狂妄起来的时候,就容易犯错。比如有一次,郭孝恪竟然狂妄地将大军驻扎在龟兹国的城外,丝毫不听谋士的劝诫。

便是在这一天,郭孝恪受到了龟兹国大军的内外夹击,死伤惨重。唐朝的几十万军队,经过这一战,几乎是全军覆没。而郭孝恪这个始作俑者,自然也没有落得好下场,被乱箭射中而亡。

这样一场战役,自然是令人心痛无比的,而郭孝恪也因为这样的一次失败,将自己的生命以及一生英明都给毁了。消息传到李世民的耳中之后,他非常愤怒,因为这是一场因为主帅个人失误而造成的巨大灾难。也正是因为如此,李世民听到郭孝恪的死讯的时候,才会发出他这是“咎由自取”的言论。

唐朝时期的名将有那些?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人才辈出,其中的李孝恭、李靖、李勣、阿史那社尔、薛仁贵、郭子仪、李光弼、李晟、韦皋及李愬等十大名将,有的为大唐的建立征战四方,有的在维护边疆安全中战功累累,有的在维护中央统治,对地方藩镇的战争中屡立战功。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朝建立后封赵郡王。武德二年(619年),任信州总管,次年献计并率军攻打南方的萧铣,立下战功,升任荆州大总管,后因治理荆州有方迁任襄州道行台左仆射,武德六年(623年),又率军攻打辅公祏,用一年时间将江南平定,因功拜扬州大都督,之后因被人告发谋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又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年五十岁。诏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元,配享高祖庙庭。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卫国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去世后谥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

  英国贞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绩”),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汉族,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
  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显庆二年(657年)奉旨与许敬宗、苏敬、孔志约、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总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

  阿史那·社尔(604年-655年),唐初名将,突厥王族,处罗可汗次子。社尔原是东突厥拓设,设牙旗于漠北,统帅铁勒、薛延陀等部族,后被薛延陀击败,率部西迁,并趁西突厥内乱,夺取其近半国土,自称都布可汗,但后来又被薛延陀击败,只得逃奔高昌国。
  贞观九年(635年),社尔率部投奔唐朝,被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尚衡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此后,社尔随侯君集平高昌,封毕国公,又先后征讨高句丽、薛延陀的战争,屡立军功。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社尔任昆丘道大总管,率领铁勒、突厥部众十万人击败龟兹,并迫使于阗国王臣服。后升任右卫大将军,加镇军大将军。永徽六年(655年),社尔去世,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谥曰元,陪葬昭陵。

  薛仁贵(公元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758年,进位中书令。759年,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公元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军。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素与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为宦官所谗。病死徐州,年五十七岁。追赠司空、太保,谥曰武穆。李光弼墓,在富平县觅子乡别家村西北约1公里处。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唐朝宰相、军事家。李晟原为边镇裨将,以战功累迁至右金吾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封合川郡王。后来,李晟入朝任右神策军都将。建中二年(781年),李晟以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讨伐反叛的河朔三镇。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李晟前往奉天勤王,加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兴元元年(784年),李晟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兼任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贞元三年(787年),李晟被罢去兵权,改封太尉。贞元九年(793年),李晟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韦皋(746年—805年9月13日),字城武。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唐代中期名臣,韦元礼七世孙,韦贲之子,出身京兆韦氏,排行二十三。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为建陵挽郎。大历初任华州参军,后历佐使府。德宗建中四年(783年)以功擢陇州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年)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贞元元年(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节度使,在蜀二十一年,和南诏,拒吐蕃,累加至中书令、检校太尉,封南康郡王。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卒,年六十,赠太师,谥忠武。《全唐诗》存其诗三首。

  凉武公李愬(sù)(773年—821年),字符直。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唐代中期名将,为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有谋略,善骑射。因家族背景任协律郎、卫尉少卿等职。 从小慈孝过人,李晟死后,与兄李宪坚持为父庐墓三年。历任太子右庶子,坊、晋二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太子詹事。元和十二年(816年),任左散骑常侍、邓州刺史、御史大夫、随唐邓三州节度使,奉命与田弘正、李光颜等人讨伐割据淮西的吴元济。于次年(817年)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战后以功拜检校尚书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八州观察使、上柱国,封凉国公。后任武宁节度使,大破叛乱的李师道,连续十一战皆胜。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任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昭义节度使,旋即改任魏博节度使。长庆元年(821年),田弘正遇害,李愬欲派兵为其报仇,因病重未果,只得返回洛阳养病,任太子少保。同年十月卒,赠太尉,谥号武。

真实的薛仁贵征西是怎么样的?最远打到哪里呢?

最远打到河口,今天的玛多!

大唐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不但出现了很多杰出的诗人,也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在众多名将当中,薛仁贵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将星之一。而他的最为突出的功绩,是作为主要将领参与了征服高丽之战。隋炀帝倾国之力三征高丽,最后功败垂成,大隋灭亡。而薛仁贵则拿下了高丽。

拿下高丽之后,从大唐的皇帝高宗到普通士兵都有些飘了。认为从此世间将无敌手。于是大唐制定了更为宏伟的目标,西征吐蕃,拿下吐蕃的首都逻娑,也就是今天的拉萨。

公元670年,吐蕃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将军论钦陵率军四十万,拿下大唐的安西四镇。京师震动。唐高宗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为副总管。率军七万西征,进攻吐蕃。

这里就可以看出大唐的军事实力,论钦陵率军四十万气势汹汹的打过来了,而大唐只排了七万人马就打过去了,并且将军们没一个人嫌弃兵太少。没有丝毫的畏惧之心。

白袍小将薛仁贵

1)战前谋划,薛仁贵出其不意。

薛仁贵战前仔细的勘查了一下地形。唐军走的是从今天的乐都,然后走青海湖南的大非川。大非川地势平坦,但乌海地势险要。而唐军第一步必需夺取乌海这一战略要地。

因此薛仁贵对郭待封说:?乌海地势险要毒气又多,我军进必死之地,可以说困难重重。但是如果行军迅速就会成功,缓慢就会失败。这里大非岭宽阔平坦,可以设置两座营栅,把全部军需物资藏在营栅里,留下一万人守卫,我军快速挺进,乘敌人没有准备去袭击他,就可消灭了。?

因此薛仁贵和郭待封兵分两路,薛仁贵带主力五万人快速通过乌海,给在河口的吐蕃驻军致命的一击,而郭待封则率领两万精兵在大非川先守住军需粮草。

部署完毕后,薛仁贵帅主力昼夜兼程。迅速通过乌海,直奔吐蕃的军事重镇,大后方河口。由于唐军来的迅速,河口的吐蕃部队来不及反应就被拿下了。吐蕃大败,缴获牛羊几万头。然后薛仁贵乘胜反身回去拿下乌海城。

从地图上看,薛仁贵这一仗打的非常快,先绕过乌海,进攻乌海后面的河口,打河口一个措手不及。拿下河口后再回来打乌海,给乌海一个被包围的感觉,一下子就崩溃了。战术可谓高超!最主要的是出其不意,速度快,让对手分分钟崩溃!

2)猪一样的队友,郭待封!

其实郭待封这个人,从某些方面讲还是一个牛人。一方面老爹牛,是大唐名将郭孝恪。另一方面是自己才学也牛,公元659年,二月,高宗亲策试举人,900人中只有郭待封、张九龄5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所以郭待封不但出身好,才学也好。

后来大唐名将裴行俭把他提拔升官至左豹韬卫将军。并且郭待封也参加过东征高丽之战。郭待封任职利道行军总管,归李勣节制。当时率舟师渡海直趋平壤。

他的运粮官冯师本奉李勣之命,率水军载粮增援郭待封,没想到船出了问题,郭待封没有粮草。没办法就给主帅李勣写信。

郭待封就长了个心眼,怕这封信被高句丽人截获。于是作了首离合诗赠送李勣。李勣看了半天不懂,因此大怒道:?军机如此急切,竟然还有心思作诗?一定要斩了他!?这时李勣的记室元万顷却看懂了诗中奥妙,解释给李勣听,李勣这才放了郭待封一马,并送粮支援。

按理来说,郭待封是一个有才的人,不至于是一个猪队友。有才归有才,持才傲物往往发挥不出来。

郭待封出身好,名将之后。并且是和张九龄一样,文采飞扬。薛仁贵是土包子出身,文化水平跟郭待封比可能算刚识字的水平。两个人同时参加东征高丽的战役。都有大功。

但这次西征郭待封是副职,薛仁贵是正职,郭待封很不服。但战场上一不服就会出大差错。更何况对手是吐蕃千年不遇的名将论钦陵。

郭待封本来是待在大非川,深沟高垒等待着论钦陵。把不利的地形也让给论钦陵,论钦陵本来是很头疼。薛仁贵已经拿下要塞乌海,在等待着他。本来是他以逸待劳,结果薛仁贵一招之后,变成了他必须去进攻,薛仁贵以逸待劳。

但这时候偏偏郭待封就动了,放弃薛仁贵和他商量好的方案,领着两万兵马,护着粮草竟然大摇大摆的离开大非川,向乌海进发。你快点也行,但他偏偏喜欢慢慢腾腾的,生怕吐蕃不知道。

论钦陵以为有诈,但怎么看怎么可以拿下。最后论钦陵为了保险起见,动用了20万兵马,在半路袭击了郭待封。郭待封是被打的落花流水。还好保住了性命。

3)薛仁贵无奈约和。

郭待封的粮草被截击,薛仁贵很快得到了消息。没有了粮草还怎么打。薛仁贵当机立断,舍弃乌海要塞返回大非川,趁吐蕃立足未稳快速回去。否则后路一断,基本上要全军覆没。

薛仁贵帅五万人回到大非川,大战才真正开始,但远征的唐军已经输了。因为军需物资已经没有了。

五万对二十万打阵地战就已经很吃紧,更何况论钦陵立刻又调来20万大军。共计四十万大军和薛仁贵5万大军对阵。这就是大唐的名将,五万对四十万。据史书记载,当时吐蕃倾全国之力也就是46万军队,对付薛仁贵投入了40万,可见对薛仁贵的重视。

?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这是《旧唐书》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述,面临40万吐蕃军队,唐军大败。但薛仁贵即使是大败,仍然能震慑住论钦陵,和论钦陵和谈。论钦陵手握40万大军,竟然不敢威逼薛仁贵,同意薛仁贵的和谈要求,双方罢兵而归。

这一仗大唐打败了,没出一分钱和谈了,吐蕃也不打了。这才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不知道北宋的澶渊之盟被吹的历史地位怎么那么高,又是送钱,又是丢人,真不知道北宋的文人怎么才能把他吹出来。

薛仁贵征西败了,然后职务一撸到底,又变成农民了。郭待封也是一样,历史上在也没有他的消息,估计应该是羞愧死了。

薛仁贵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叹息说:?今年是庚午年,降娄星当值,不应该到西方打仗,当年魏国的邓艾因此死在蜀国,我本来就知道必然失败。?

综上所述:薛仁贵征西是一个败仗,但仍然能够全身而退。逼着手握40万兵马的吐蕃名将论钦陵双方休战。要知道薛仁贵手里只有5万兵马,还有一个拖后腿的郭待封。打成这样已经算是名将风范了。

薛仁贵是大唐的一位杰出的名将,从唐太宗第一次东征高丽时一鸣惊人,后来平定高丽,收服突厥中立下赫赫战功。一生唯一的一次败仗就是西征吐蕃。还是硬逼着对手同意议和,这才是真正的大唐风范!

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薛仁贵和十万唐军是怎样被坑的?

薛仁贵大将军,从一介平民成长为大唐赫赫有名的战神。他身穿一袭白袍,手持一杆方天画戟,于万军之中勇往直前,太宗李世民于城头观之大呼:“此乃大唐之福将也!”。











贞观十八年太宗出兵高句丽,薛礼(薛仁贵原名,字仁贵)一战成名,拜中郎将镇守玄武门,暮年的李世民手下,又增添一名猛将。天山、辽东、高句丽,薛仁贵百战百胜,克敌无数。

然而不管薛仁贵一生立下多少战功,这两次仗才是最令他刻骨铭心的:一次败仗一次胜仗,击碎了薛仁贵的不败神话,也造就了薛仁贵后半生的颠沛坎坷。

薛家自薛仁贵之后,沐浴皇恩两百余年,始终难以忘怀大非川那一仗,那是让祖先脸上蒙尘的败仗。也是让大唐脸上蒙尘的一仗。

唐总章三年(670年),十万唐军将士在大非川化为尘埃,大唐百年神话毁于一旦。

那一年,吐蕃大肆侵占唐朝西域地区,西域十八州沦陷,安西四镇全部落入吐蕃之手。大唐举国愤然,十万大军西出长安,旌旗蔽日尘埃漫天,誓死与雪域之上的游牧铁骑一绝高下。











大非川,处于沼泽深处,大唐辎重经常陷入泥沼,行军速度过于缓慢。时年五十七岁的薛仁贵,正是军队统帅,他轻松就破解了沼泽难题。他派两万人镇守辎重,步步为营,以轻骑为前锋袭扰吐蕃大军,果然初战告捷,打破敌军,俘获牛羊上万。此时的薛礼可谓是踌躇满志,他认为收复西域指日可待,长安铁骑一定会凯旋而归。

可惜他遇到了猪队友。不仅葬送了千万士兵的性命,还葬送了大唐百年的荣耀。这个人就是名将郭孝恪之后郭待封,一个与赵括一样的人物。

郭待封自以为名将之后,不听薛仁贵调令,最终了贻误战机。

按照薛仁贵的战略,郭待封占据险要之地,在后方镇守辎重,薛仁贵率领轻骑做先锋,并且后方修筑防御工事,来回打击吐蕃大军,吐蕃必定不堪袭扰,兵败而逃。《唐书》记载“待封军大败,还走,悉弃辎重”,原因就是郭待封不听军令,私自出兵,遭到了吐蕃的袭击。携有大量辎重的后勤部队怎么能够跑得赢吐蕃骑兵呢?郭待封选择了逃跑,所有的粮草辎重都落入了吐蕃之手。











薛仁贵此时正指挥部队“轻锐倍道”,快速由低海拔向高海拔行军,到了海拔四千米的乌海,生长在中原的唐军士兵很多人都出现了高原反应,战斗力已经降低了。后方被攻陷,薛仁贵率领的先锋部队正在和吐蕃作战,无法赶回。

吐蕃大军两面夹击,唐军轻装前行,粮草物资不足,很快就败下阵来。吐蕃当时联合了吐谷浑等诸多西域部落,号称四十万人马,而薛仁贵唐军仅仅六万,可以说是殊死一搏。然而后方失守,前方失利,加上安西四镇守军在内的将近十万大唐子弟,全部被屠戮殆尽,这绝对是薛仁贵最憋屈的一仗。

薛仁贵不败的神话,就此破灭,大唐昔日的无上荣耀,也蒙上了一层乌云。

不久之后,唐高宗李治把他贬到了象州,薛仁贵在那里待了整整十年。《唐书》记载,李治当时的诏令之上,赫然写着“会赦还”,这是薛仁贵的一线生机,也是大唐的一线生机。被贬象州之时,薛仁贵想起了当年从军入伍之时,自己的结发妻子对自己说的话:“大丈夫应当建功立业,而不是老死家中。”

这句话,支撑了自己将近三十年,他潸然泪下。三十年前,他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兵丁,心里装着这句话,在万军之中穿行,取上将首级挂于马侧,最终被太宗皇帝赏识。“朕不喜得辽东,喜得皦将。",太宗是多么喜爱自己啊,跟随他南征北战,才最终走上了战神的位置。太宗李世民已经驾崩了,玄武门外的那一场洪水让他遇到了第二个赏识他的人—高宗李治。











三箭定天山,策马高句丽,薛仁贵一辈子打了无数的胜仗,为了自己,为了妻子,为了太宗,为了高宗,为了大唐。现而今,他终究是败了,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败仗,也是最后一次败仗,一切从头开始。

在薛仁贵六十九岁之时,他被唐高宗派往云州,对抗东突厥。君臣再次相见,已经相隔十年,唐高宗眼含热泪:“为了大唐的荣耀。”此时的薛仁贵已经垂垂老矣,他一言未发就上了前线。

云州之战,是薛仁贵最后一战,也是决议从头开始的首次战斗。此时的他虽然壮志未灭,但毕竟已然六十九岁了,不能再冲锋陷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匹千里马不再桀骜,温顺的目光里满是坚定。"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矣,安得复生?"突厥人没有想到,那个白盔白甲的薛礼又回来了。











云州一战,唐军大获全胜,斩突厥人首级上万,获牛羊无数。我大唐自此扬眉吐气,薛礼将军自大非川之后首战告捷,一代战神用胜利的姿态完美收官。或许是这次战役耗尽了薛仁贵的精力,永淳二年,七十岁的薛仁贵病逝,一代战神就此落幕。

薛家子孙在薛仁贵之后,沐浴大唐皇恩二百余年,未曾断绝。这是薛将军热血换来的荣耀,也是大唐数十万将士用热血换来的荣耀。大唐在经历了武曌、中宗、睿宗之后,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刻—开元盛世。这个“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时代,是大唐最光辉的顶点。

薛仁贵长子经历四朝,见证了这“开元盛世”的辉煌,秉承他父亲的遗志,一生都在镇守大唐边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薛家血脉二百余年,与大唐江山共存亡。薛仁贵孙子薛嵩,历经安史之乱,携四州回到朝廷,为昭义节度使。

薛嵩见证了大唐的山河破碎,穷尽后半生重建战乱后的大唐。“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薛嵩一生最好的注脚。薛家第四代薛平,与他的祖父薛讷一样,同为四朝元老,又秉承了他父亲的意志,收拾山河,整顿边陲,穷极一生维护这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8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