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饮茶不仅成为了一种时尚,而且成为了唐代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据《旧唐书》记载“茶为食物,无异米盐”,足以可见,茶在唐代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不仅如此,茶作为待客之道的饮品,开始逐渐被人们推崇,并流传至今。那么,唐代百姓饮茶的量究竟有多大呢?他们为什么要在茶汤中加入大量佐料呢?
《旧唐书》里边,关于那个年代唐代饮茶风气之浓厚,曾经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它说:
茶为食物,无异食物,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
也就是说那个年代,茶叶已经不可或者缺到何等地步,就是没有人能够离得开它,在大家的心目当中,它已经跟米和盐一样,变成了刚需了。我们下面来看一下很有意思的一件文物,一个唐代的文书,它的作者是一个不知名的唐代女性,这是一封家信,她本人应该是个敦煌人,后来来到了东都洛阳,然后写给自己的妈妈和自己的姐姐,写了一封书信《二娘子家书》,这封书信里边她提到:
二娘子自离彼处,至今年闰三月七日,平善与天使司空一行到东京,目下并得安乐,不用远忧,今则节届炎毒,更望阿孃,彼中骨肉各好将息,勤为茶饭
这件文书成书年代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成于天宝年间,也有人认为成于唐朝的后期,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在这里看到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就是首先她给家里人报平安,说我闰三月七日我已经跟着司空他们到了东京了,我现在生活很好,你们不要挂念我。现在天气很炎热,我劝你们要干什么呢?要“各好将息,勤为茶饭”,你们好好休息,多喝茶,多吃饭,她把茶和饭并列,语气又很自然,看得出那个年代的人茶饭并列,大概是一个习惯用语,所以就印证了刚才《旧唐书》所说的那句话“无异米盐”,茶已经跟饭相提并论了,可见其普及的程度。
唐宣宗时期东都洛阳曾经把一个老人送到了长安,送到了皇帝那里,为什么要送一个老人过来呢?因为这个老人有个特点,这个老人据说当时已经120岁了,把这个长寿的老人送到长安来干嘛呢?说白了就是皇帝对人家的长生之道有兴趣,想亲自地问一问你有哪些长寿之道。唐宣宗接见了这个老人,然后跟这个老人就问你平常吃什么药?这个老人是怎么回答的,说我平常也不懂任何的药性,我只有一个跟别人不一样,就是我嗜茶如命,我走到哪都打听哪个地方有好茶叶,每天我要喝好多碗茶,要喝多少呢?他说我平常没事喝四五十碗,我要是外出,走得比较渴,我甚至一天能够喝到一百碗之多。大家可千万别小瞧他说那个碗,唐人说的那个碗和今天的碗大小也没有多大的区别,在《红楼梦》里这种喝法叫做“牛饮”,这不就是典型的“牛饮”吗?
唐代有个诗人叫卢仝,给他送了好多的好茶叶,于是他写了首诗,答谢他这个朋友,这里边也提到了他饮茶。他饮茶说实话他没有刚才提到的那个洛阳老人喝的那么多,但是这位喝的也不少,他是这么说的: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一言以蔽之,您这就不是把汗给喝出来了呗,要不你怎么两腋还“习习清风生”呢?这位喝的也不少,一口气起码喝个六七碗,所以那个年代唐人不仅爱喝饮茶,而且饮茶量应该说还相当相当地大,所以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一个与魏晋南北朝很不相似的一个场景,什么呢?魏晋南北朝我们在那些名人的诗词歌赋当中还很少见到茶,但是唐代茶登堂入室,大量地出现在诗人们的笔触之下,比方说韦应物《简寂观西涧瀑布下作》中说“茶果邀真侣,觞酌洽同心”,白居易说“村家何所有,茶果迎客”。第一大量地写茶,第二像我们证明了茶在那个年代和现代一样待客上的第一样东西就是茶,再配合以水果,所以和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
当然了跟现在有个区别就是唐宋时期还流行一种东西叫茶丸,茶丸的具体配方我们现在不知道了,我们只知道它有类似于现在的点心,而且里边的成分当中包括很多香药。举个例子比方说《禅苑清规》里面就记载过饮茶的程序,首先第一点烧香,第二个请吃茶,这是第一轮茶。第一轮吃茶之后,发茶丸,茶丸吃完了之后,再请茶,再喝第二道茶,第五道手续就是收茶具。这是一个完整的饮茶的程序,这其中加进了一样就是查丸,但是话可以说回来,毕竟茶这个东西早年间是从蔬菜演变过来的,所以这里边就存在一个问题,刚开始饮茶的时候,我们对于茶怎么样子来烹煮,这个办法曾经有一个曲折的变化。
刚开始我们的味蕾很有意思的,我们这个味蕾如果处在一个刚刚求温饱的这样一个阶段,你的这个舌头最需要的就是那个高油,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对味蕾那个味道是直接地索取,索取什么呢?香,甜,润滑,吃着痛快。我们刚开始要求这些东西,可是一旦你的这个味蕾开始追求品味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往往这个时候我们要求的就是要品尝食物背后的那种婉转的滋味,要品尝那种不易得的不是第一口就要尝到的那种滋味。
茶叶这个东西略带苦涩,刚开始的时候,烹茶的时候,那个说实话把这个茶叶,把这个茶汤里边不知道要加进多少佐料,还是那句话毕竟是从做菜演变过来的,所以陆羽当年曾经记载过,首先第一点,唐人饮茶先要把这个茶碾成粉末,唐人是团茶,就是茶叶饼子,把茶叶饼子掰一块放到碾子里头碾成粉末,绿色的粉末,顺便说一句,唐代没有什么黑茶,红茶这样的区分,只有绿茶,红茶这种东西都要半发酵的,唐代制茶工艺当中没这个,所以唐代人普遍是绿茶,因此碾出来的是绿粉末,然后煮茶的时候还要加进各种佐料。
这个陆羽的《茶经》里面记载了,说那个年代的人喝茶要加什么东西呢?要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等,而且要煮至百沸,要煮得翻滚多少次,然后这再饮,还要再加上盐。为啥要这样做呢?离不开当年做菜的那个习惯。当然陆羽本人对这个深表反对的。我们也知道陆羽号称“茶圣”,他还写过一本《茶经》,他是中国茶叶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父母是谁?原姓什么?不知道。他是一个孤儿,准确来说应该叫弃婴,他的父母生下他之后把他扔在了水边,结果被竟陵地区的一个人给看到了,于是收养了他,陆羽用《易经》当中的一句话给他自己起了名字,这个《易经》里边这句话是这样说的: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因此,陆羽给他自己的姓定为“陆”,然后名字叫做“羽”,字为“鸿渐”,二期陆羽很聪明,从小博闻强记,而且这个人还有点特点,大概有点理工科那种精神,什么事情都要追求个究竟,爱钻研,后来他迷上了喝茶,他就钻研茶道,搞出了一整套的理论,还写了一本专著《茶经》,这是世界上第一本茶叶专著,所以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甚至于把陆羽当“神”,这个现象在唐朝后期,晚期就已经出现了。
中国人的饮茶之道十分讲究,在看似简单的步骤之中,却蕴藏了许多智慧与哲理。想要泡好一壶茶,从取茶用茶,温杯烫壶,泡茶水温,冲泡时间等等,每一个步骤都不得马虎,在一泡一品之间,中国人品味着人生的甘苦,体悟着人生的哲理,那么“茶圣”陆羽所崇尚的饮茶之道是怎样的呢?从中我们又能感受到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那么陆羽崇尚的饮茶之道是怎样的?首先第一点,他对这个茶饼要求很高,一个是采茶的时间要有严格的要求,而且他还要要求茶叶要有三道工序,就是炙,碾,罗,然后把它变成粉末,放在旁边待用。再下面就要烧水,这个水有讲究。陆羽认为要煮茶的话,这个水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样的水是最好的,陆羽首先是山泉水,第二个就是江水,可是这个江水陆羽就特别提出来,绝对不能取这个近岸的江水,要取江中流的水,第三如果既没有山泉水,又没有江水的话,你可以用井水,可有一条要取人多地方的那个井,取那个汲水次数比较多的那个井,为啥?打水的人多,保证这个井水是新鲜的,用这种水来泡茶,来煮茶,他认为这个是最好的。
那么怎么煮呢?陆羽提出来首先把这个水烧开,第一沸之后,水里边加入盐进行调味。第二沸的时候,你要拿一个瓢,舀出一瓢水,然后放在旁边待用,用那个竹荚去搅动这个水,把这个水搅出水涡来,然后用量勺舀起这个绿色的茶叶末倒进水涡中央,然后再搅动。紧跟着水烧开第三沸的时候,把刚才瓢里边那一瓢水重新倒回去,让这个开水止沸,这个时候浮上来一层泡沫,把这层茶叶末给它去掉,这是第三沸。然后再煮一会儿,这茶就可以了。
我们下面看一个图,这个图就是唐人饮茶场景的体现。这个图的年代是有争议的,但是后来研究考证,认为反映的是中晚唐时期的场景,不过极有可能是送人的一个摹本,在这里边我们能看见中间有为女性,拿了一个长杓把,在一个茶釜里边正在舀茶,然后好几位女性前面都放着茶碗,左下角那位女性正端着那个茶碗正在饮茶,这就唐代饮茶场景的一个体现。
茶从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是刚需,老百姓离不开的东西,到了唐朝后期,甚至于把茶叶还变成了国家专卖物资了,成了财政收入的一大来源了,而且到了唐朝的后期还出现了在对外贸易当中也有了茶叶的影子了。茶从这个时候开始走向了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乃至最后又走向了国外,这是中国对世界饮食所做出的一大贡献。
搜索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8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