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人们尊崇的英雄都比较有气节的英雄。比如说关羽、岳飞、文天祥等历史名人,我们后世评价都是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有民族气节的人、不畏强权的人、不为利诱就丧失自己本性的人。
清朝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曾写过两句诗“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其中的岳指的就是岳飞,于指的就是于谦,因为岳飞和于谦都是安葬在西湖边。然而岳飞是民族英雄,而于谦本人的事迹就很少人知道了。位于杭州西湖三台山的于忠肃公祠的对联写着“两袖清风昭万世,一轮明月耀三台”。两袖清风就是于谦说,而且他自己也做到了两袖清风,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清官。
于谦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二十三岁时,进士及第。做过巡抚,最高官职是兵部尚书。我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过于谦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虽然这首诗没有用很文雅的词,但是非常的有气魄。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王振算是开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大宦官。因为明英宗朱祁镇从小是被王振带大的,所以明英宗特别信任他。王振专权,一些官僚为了保官升官,都去搜括民脂民膏去孝敬他。只有于谦他每次进京什么都不带,所以有人就跟他说,你带点家乡的特产不也行嘛。结果于谦就说,我只有两袖清风,我带特产给他,特产也是老百姓所需,也会给老百姓造成负担。我宁可得罪这个大宦官,我绝不让老百姓戳我脊梁骨。
所以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于谦几百年来他能够在家乡千秋享庙。被后人记住,除了他一生的丰功伟绩之外,就他这个人的人品。他的这种气节也是非常令人敬仰的。他最大的功业就是在国难的时候显示了他的忠良本色,拯救了大明王朝。挽狂澜于既倒,扶社稷于将倾。
瓦剌首领也先屡次率军侵扰明朝边境。在太监王振的挑唆下,明英宗不顾大臣的反对决定御驾亲征。明朝号称有五十万兵力,瓦剌也就两到三万人。瓦剌攻破内外长城过来了,如果明朝大军直接走直线距离到土木堡抵抗很近的。土木堡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可是王振要让明英宗到他的家乡去兜一圈。向父老乡亲显示一下自己今天的成就,你看我也有今天吧。但这对战争来说是致命。
更可气的是,快到他家乡的时候他想起不行,这几十万人上我们家乡把我们家乡麦子踩坏了怎么办?还是别去了,然后掉头后队改前队,所以这几十万人就来回折腾。所以后勤供应不上,什么兵器、水源、粮草。走到土木堡这个地方大军断水,瓦剌兵占据河流的上游,人家就把这河的水源给切断了,然后明朝军队没有水源,自己就乱套了。这个时候瓦剌兵就四面高喊弃甲投刀者不杀。所以这一下明军就丧失了斗志,然后瓦剌兵又发动了猛烈进攻。
在骑兵对步兵的情况下,结果可想而知,明朝军队几乎全军覆灭。所以到最后明英宗眼看大势已去,就盘腿而坐听天由命,明英宗被瓦剌兵俘虏。王振被乱军杀死,得到他应有的报应。这时瓦剌集结了十万大军,带着明英宗进攻明朝首都北京。所以这个时候等于不仅仅是关于大明王朝亡国问题了,而是中华文明存亡续命的问题。这个关键时刻于谦挺身而出。
所以于谦怕瓦剌有明英宗在手,士兵守城投鼠忌器,于是拥立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领导北京的保卫战,然后瓦剌是从北边打过来的,于是于谦与瓦剌在德胜门决战。因为明军精锐基本丧失了,于谦动员了北京城所有的百姓守城,然后也请来了外地的支援。明军火器比较先进,明军就当时已经装备了火炮。瓦剌是骑兵,不利于巷战。瓦剌首领也先的弟弟被击毙,也先觉得北京城不是那么容易打下来的,于是就撤军了。
也先抓了明英宗一年,然后就把他放回来了。然后也先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他拒绝了说我国内是有皇后的,我家里有老婆,这事不能干。说这样也对不起你妹妹,所以也没同意。明英宗被放回来,反而铸成了于谦他后来人生的悲剧,为什么会造成他人生的悲剧,明英宗觉得自己在蒙古受苦,都是由于谦引起的。等到朱祁镇做了皇上,明英宗成了太上皇,而且被囚禁于宫内,就跟坐牢一样的。
结果过了六年时间,明代宗朱祁镇病重。弥留之际,一些大臣拥立明英宗复辟。因为明代宗的儿子年纪较小,年长才能够更好的领导这个国家。所以明英宗就复辟了,明英宗一复辟之后,他就想起来了。我这七年的悲惨日子是谁给我造成的,所以就把于谦杀了,从而盖世忠良反而落了这么一个下场。
也许明英宗生气就是一时的,加上受到其他几个奸臣的蒙蔽,所以等英宗死了之后。他的儿子明宪宗一继位,就给于谦平反了,所有说人的一生很难预料。
搜索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明朝于谦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著名的诗人,下面是我为你搜集诗人于谦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代于谦是谁
《明史》曾评价于谦说:?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那么,明代于谦是谁。要想全面地了解明代于谦是谁这一问题,需要从于谦简介开始说起。于谦生于公元1398年,卒于1457年,享年59岁。于谦的祖籍虽然在河南商丘,但是于谦自幼在浙江杭州一带长大。于谦少年时期非常仰慕文天祥,他认为文天祥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为了学习文天祥不屈的气节,于谦经常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座位一旁,每当读书困倦时,于谦都会以文天祥的故事来激励自己。于谦七岁时,有一个和尚在无意中看到了于谦相貌,并且告诉于谦说,小于谦长大后,会是一名拯救朝政的宰相。公元1421年,于谦时年23岁,因为参加考试一举夺得辛丑科进士,进而进入明朝廷为官。不久之后,于谦跟随明宣宗镇压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因为于谦在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中立下显赫功绩,因此明宣宗提拔于谦为巡按江西一职。
随后几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在山西、河南一带履行巡抚的职责。公元1446年,于谦因没有贿赂王振而遭到其他同党的诬陷入狱。等到于谦出狱后,于谦更加明白肩上责任的重大。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爆发,于谦亲自率领将士抵抗敌军来袭。明英宗被抓之后,于谦以江山社稷为重,积极挽救明朝政权于水火之中。
于谦为何被杀
通过复辟重新登位的朱祁镇,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确立自己的皇位合法性巩固自己的皇位,毕竟他已经远离庙堂高位8
年了,现在朝堂之上的重臣都是朱祁钰在位时提拔的亲信。所以在改年号之外,如何处理朱祁钰的重臣又成了难题,特别是当初拥立朱祁钰称帝的头号功臣于谦。
如果不处置于谦不但无法震慑众臣,而且不能清除朱祁钰在朝廷的影响,对他的统治极为不利。所以在徐有贞上疏进谏?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后,朱祁镇下了处置于谦的诏书,命曰?杀于谦,抄家产?,并且株连他的家人,一律发配充军。
朱祁镇之所以要杀于谦,只是为了巩固他的权位清除朱祁钰亲信的帝王之谋。于谦是抗击瓦剌的功臣,他的死令天下之人惋惜,就连朱祁镇生母孙太后也感叹之。可惜朱祁镇为了皇权的稳固,对于谦却是非杀不可,哪怕罗列莫须有的罪名也得处死于谦。
朱祁镇自己也知道于谦有功无过,对此甚为愧疚,于是在其逝世前特意留下密诏命继位的明宪宗为于谦正名平反。
朱祁镇两次坐上皇位,他在遭受软禁期间,依靠旧臣的举兵拥戴,趁着朱祁钰病重的良机在奉天殿复辟。朱祁镇重登大位后,为了稳固皇权不得不下令处死了贤臣于谦,这使他颇为内疚,并留遗诏给于谦平反。
明朝于谦的后代
通过资料记载得知,明代于谦的后代只有一人,即于谦的儿子于冕。有关明代于谦的后代资料少之又少,从寥寥数十字的史料得知,于冕一直为父亲于谦得以沉冤昭雪而奔走。话说,自从土木堡之变爆发之后,于谦发誓不和敌人共存。后来,于谦经常在值班的地方生活,基本上从来没有回过家。石亨等人为了清除于谦,便诬赖陷害于谦私自敛财,谋反忤逆。随后,于谦被下令处死。
于谦死后,皇帝为了惩治于谦后人,便将于谦的儿子于冕发配到山西龙门流放,将于冕的妻子张氏发配到山海关一带流放。公元1466年,于谦的儿子于冕得以返家。随后,于冕上书为父亲于谦平反。接到于冕的奏折之后,明宪宗亲自审理了于谦案件。等到明宪宗为于谦沉冤昭雪之后,才将于谦的田产退还给于冕。明朝廷为了表示对于谦的歉意,便让于冕袭封?千户?之职位。
后来,于冕将父亲生前所写的遗作都收集规整起来,而后出版,即为《节庵存稿》。近年来,电影《龙门客栈》和《新龙门客栈》都是以明代于谦的后代于冕为父沉冤的故事为背景所创作的。于谦平反之后,于冕的官职也得以恢复。后来,于冕担任应天府尹一职。于冕去世后,因为膝下无子,于是,于家族人便让允忠为于谦的后人。等到允忠长大之后,便世袭了杭州卫副千户。
猜你喜欢:
1. 爱国诗书法作品
2. 于谦保卫北京的历史故事
3. 于谦的历史简介
4. 历史上文天祥是个怎样的人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一说桐乡)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与他最有名的事是“土木堡之变”。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19年(1421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1426),任命于谦为御史。宣德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整顿军备。正统十三年(1448),升兵部左侍郎。次年秋,明京军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溃败,明英宗被俘,蒙古瓦剌军乘胜进攻京师(今北京)。在此关头,于谦反对迁都,力主抗战,升任兵部尚书,率军击败瓦剌军,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战后,他首创团营军制,加强边戍,委任名将镇守。主张以战求和,多次击败瓦剌军的进攻,迫使其首领也先释放英宗回朝。景泰八年(1457)正月中旬 ,英宗借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二十二日,于谦遭诬陷被害。后沉冤昭雪,赠太傅,谥肃愍,又改谥忠肃。遗有《于忠肃集》。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于谦如此不阿,自然引起了宦官王振的极度不满。
正统六年,于谦上书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俸禄。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说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不听。邝埜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
众所周知,岳飞在宋朝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却被一心为国的莫须有罪名所杀,成为千古冤案。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300年后,悲剧再次重演。但这一次,历史主角变了。他就是大明的第一英雄——于谦。
事实的过程是这样的。1449年,北方名将瓦拉首次率军入侵明朝领土。明英宗朱祁镇听了太监的话,亲征。结果全军覆没于土木堡,明朝精锐损失五十万,朱祁镇本人被俘!
这个消息传到北京,皇后的嫔妃们顿时哭了,满清的文武百官也充分发挥了“后知后觉”的精神,对宦官们进行了批评。然后,他们假装正义,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南移”。
说了这么多废话,你就是想逃跑!
由于精锐尽失,守卫北京的老弱病残士卒只有十万,根本不是名将武士的对手。这个场景和300多年的宋朝很像。一旦听臣之言,放弃北京,明朝将成为第二个宋朝!
这时,满清和文超都在紧张地做着决定,但他们的决定不是怎么打,而是怎么逃。有人主张跑到四川去,有人主张退到长江边,跑到南京去,那些“先头部队”早已收拾好了行李,就等着一声令下举家搬迁。
这时,一个人站出来说:“凡是主张逃跑的,都要砍头!”此话一出,整个法庭鸦雀无声。在无数惊愕的目光中,于谦接着说:“都城是天下之本,动则亡国。你不知道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于谦,生于1398年,是一个正直的公务员。他是明朝国防部的二把手,但是一把手死在了土木堡,他就成了当时国防部的一把手。他的吼声惊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所以他们都支持他。于谦虽然是个瘦弱的老人,一个没带过兵打仗的平民,然而此时,他的肩膀上却肩负着整个国家的重担!这场战斗,于谦只能赢不能输。如果他失败了,北方半壁江山将失,大明国运从此改变。
于谦迅速发动全国总动员,把首都周边能调动的兵都调了过来,勉强收编了二十万大军。接着,他下达了一道恐怖的命令:“所有部队在九门外,摆好阵势迎敌。”也就是说,如果北京城门紧闭,所有士兵都将在城门外作战,即使战死,也不允许开门撤退。这一幕和韩信的《最后的立场》有多相似?于谦虽然没打过仗,却深谙兵法。
考虑到这些士兵素质太差,于谦于是命令所有逃兵退后一步斩!随后于谦下达了一些稳定军心,招兵买马,稳定城池的命令。做完这一切,他静静地等待着最后的决战。
于谦亲自出城,与众将士并肩作战。这是一场承载国家命运的战役,其次是自己的主场,军人点燃必胜的信念。
第一,他不愧是一个著名的战士。他做了少量试探,却被嚣张的明军杀了回来。面对蒙古最优秀的骑兵,于谦深知自己的软肋。当叶仙派他的兄弟冲过去的时候,明军点燃了大炮,马上瓦拉军被打成了马蜂窝,叶仙的兄弟战死沙场。吃了亏的先吸取教训,因为北京是大城市,先决定对北京九门发起总攻。瓦拉大军左右开拔,猛烈进攻,但北京在于谦的防守下固若金汤。
战无不胜的蒙古铁骑在京外久久不能攻下,重现大元帝国的梦想首先破灭。一天晚上,他打算撤退。结果,于谦就翻脸了
就这样,于谦成功化解了明朝亡国的危险,从一盘散沙走向了大一统,从兵临城下走向了一盘散沙。如果不是于谦在明朝,这个国家这次可能就灭亡了。正是这位以天下先为己任的文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明朝得以延续两百多年。
然而,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却和岳飞一样,救了国家,也杀了自己。曾经被蒙古人俘虏的皇帝朱祁镇回来了。当他再次坐上皇位时,听信宦官奸臣之言,以“恶言相向”为由,杀死了帝国第一功臣于谦,史称“天下不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8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