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董卓为何不能创造“中兴”局面与士族的矛盾注定了他失败的结局

以史为鉴 2023-06-18 14:01:05

董卓为何不能创造“中兴”局面与士族的矛盾注定了他失败的结局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董卓为何不能创造“中兴”局面?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不否认董卓祸乱天下的本质,但有被妖化的倾向。实际上董卓是一心一意地人才,包括曹操,但是这些人大多数不愿意听命于董卓。原因并非史书和民间传说,董卓有多混账,理由只有一个:董卓与关东士族利益不兼容!

所以,所谓董卓手下人才济济永远是幻想,他始终只能依靠西凉集团。后来迁都长安,其实也是无法破解关东势力掣肘之下,董卓所做出的无奈之举。事实上,董卓的另一个身份,让凉州士族也难与他兼容,这就注定了董卓失败的必然。

董卓为吸引人才,可谓煞费苦心

1.董卓为拉拢曹操做出过努力

史书上,董卓与曹操的交集,虽然没有《三国演义》描写的那么多,但是董卓掌握大权后,确实拉拢过曹操,他曾经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在任职后不久,就弃职逃离了洛阳:

“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不大好判断曹操在董卓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毕竟那时候的曹操只是一位中等级别的官员,才华还没有显现。

在此之前,曹操任西园八校尉之一典军校尉,骁骑校尉不常设,董卓为了曹操特地恢复了这个官职,军权在八校尉之上。可见,董卓至少意识到曹操是有一定才华的,也做出了拉拢的姿态。

跟袁绍这些出身显赫的豪门大族不同,曹操的起点其实很低,董卓能主动向曹操释放友好的信号,说明他还是看到曹操的价值所在。

2.为了留住人才,董卓不惜武力胁迫

除了曹操,董卓进入洛阳后,曾经为留住人才,做了大量的努力。最典型的是,他大量起复在党锢之祸中,受到迫害的士族官员:

“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

除了以平凡党锢之争,宣示态度以外,董卓先后提拔了周毖、伍琼、何颙、郑泰、荀爽、韩融、陈纪,又从全国各地擢拔名士,包括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

对袁绍、王匡、鲍信等不与他合作,逃离洛阳为敌的政治对手,董卓为了安抚他们,都以汉献帝名义,授以太守之职。

对有些拒不配合的士人,恼羞成怒的董卓,甚至不惜以武力威胁,逼迫他们就范,到朝中任职。最典型的就是蔡邕:

“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

蔡邕入府后,董卓对他非常器重,创下了三天之内四次升职的记录,后又被任命为巴郡太守,最后以侍中身份留朝。可见董卓爱才之心有多急切!

可问题是,即便董卓费了那么多心思,绝大多数士族不愿意配合他,能逃的逃,不能逃的跟他离心离德,这是什么原因呢?

关东士族与董卓的尖锐矛盾无法化解

按《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说法是董卓残暴不仁,夺权擅政,有这个因素,不过这不是本质,擅政几乎是所有政治家的终极目标。本质只有一个:利益冲突!

这就要说到董卓的第一个身份:凉州士族。董卓出生于陇西郡临洮县,是凉州人士。其父曾经在颍川轮氏县任县尉,所以他也是士族阶级。不过凉州士族不是政治主流,东汉的政权核心是关东士族,董卓不在他们的“朋友圈”之内。

1.董卓与关东士族集团的矛盾

东汉的基本政治生态圈,是以弘农、河内、河南关东士族集团为主流,以河东、山东士族为辅的基本稳定结构。主要的政治矛盾,体现在士族集团与皇权、外戚及宦官集团的矛盾,而不是士族集团内部的矛盾。

但是,董卓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基本框架。首先,原来占据朝廷中枢的关东集团利益受损严重,比如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杨氏家族等。

董卓掌权后,与他矛盾最激烈的就是袁绍、袁术兄弟,袁绍与董卓不惜当面拔刀相向。自知武力不敌董卓,袁氏兄弟出逃洛阳,以家族势力为根基,迅速在地方发展武装力量,对抗董卓。

可见,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势态,其本质就是董卓与士族集团的矛盾,催生了士族集团走向军事割据对抗而导致。

因而,无论董卓表现出对关东士族的宽容大度,但是他伤害了人家的根本利益,些许恩惠,是化解不了本质矛盾的。

2.董卓的介入,让分裂的士族集团找到了一个共同的靶子

如果光是与关东集团的矛盾,倒还有挽救的余地,可是董卓与河东、山东,乃至河北集团也无法兼容,让本来与关东集团并不融洽的这些士族集团,找到了一个共同的靶子。

这与董卓的激进政策有很大关系,董卓深知自己在盘根错节的利益链中,不占优势,所以想通过激进的政策,迅速扭转局面,废少帝改立陈留王就是一大败笔。

政治讲求的平衡,本来董卓强势介入,就已经打破了平衡,在苦心拉拢士族集团的同时,他无事生非,废立皇帝,无疑将摇摇欲坠的政治平衡彻底推翻了!

我们注意到,以袁绍为首的关东集团,与山东集团,在很多问题矛盾很深,董卓掌权初期,很多士族也并非一开始就不合作(比如曹操),而是董卓的不当行为,让他们找到共同的靶子。

迁都长安导致董卓与关东士族的决裂

关东联军集体讨董事件,与董卓迁都长安,哪一个是因,哪一个是果?我个人认为,董卓迁都长安是因,讨董是果。

士族内部面和心不和,这个基本盘面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不是局势的恶化,他们无论如何也很难做到联合起来共同讨董。导致势态恶化的事件,就是董卓迁都。

所有士族集团都明白一个道理,董卓已经靠军权把控了朝政,一旦皇帝被他迁到长安,那个靠近西凉集团的地方,他们就彻底沦为政治生态的边缘人物了,永远不会再有翻身的机会了!

董卓也不是不清楚迁都的难度有多大,对国家的破坏有多严重,但是面对关东士族的不配合,甚至对抗,除非他愿意交出政治主导权,否则他只能釜底抽薪,彻底摆脱掣肘。最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迁都,让关东集团鞭长莫及,依靠西凉集团另起炉灶。

如果说董卓决定迁都之前,关东和山东士族尚有部分可拉拢的余地,迁都决定,让双方再也没有任何可以媾和的可能性了。

董卓的另一个身份又得罪了凉州士族

更糟糕的是,董卓的另一个身份,导致他与西凉集团的内部关系,也并非铁板一块,这个身份就是军阀!

在董卓之前,东汉的所有政治斗争都集中在士族、外戚、皇权(宦官)以及士族内部之间,董卓第一次以军阀的身份,靠武力野蛮介入,彻底摧毁了国家机器。这就是董卓在东汉历史上最大的罪过,也是他与西凉集团的矛盾所在。

以皇甫嵩和盖勋为典型,这两人都是西凉集团非常有权势和能力的士族代表,他们都主张维护皇权为出发点,与董卓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皇甫嵩其实有机会灭掉董卓,但是他以皇帝的权威为出发点,不愿意擅自动兵,失掉了机会,还差点被董卓所害。

盖勋早早地预察到董卓的危害,一直在防备董卓的举动:

“初,卓将兵东也,京兆尹盖勋曰:‘贪人败类京师,其必有变。’乃为之备。”

后来董卓为了防止皇甫嵩和盖勋对自己的威胁,提前下手,以汉献帝的名义,强行将二人征召入朝,夺了兵权。

由此可见,董卓以军阀身份破坏基本政治生态,导致其在西凉集团内部声名狼藉。这就让董卓力图依赖的根基,也松动了一半。

历史赋予董卓的使命是摧毁,不是中兴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董卓的身份,决定了他与关东和山东士族集团敌对的状态,也与西凉士族集团矛盾重重,在这种状态下,无论他对天下人才,表现出多么强烈的渴望和拉拢,都不会得到积极响应!

请问,董卓怎么能做到手下人才济济?

政治立场决定了他必定是孤家寡人,更何况他还采取了不恰当的极端措施,自己把自己加上了烈焰!

东汉的历史就是一部豪门士族集团的历史,自光武帝刘秀立国开始,士族豪门集团就享有与皇权共治天下的特权,可以说,任何一个政治势力,都没办法动摇这个根本。

士族豪门集团在东汉历史上扮演了双重角色,它既是东汉政权的护航人,同时又是东汉政权没落的罪人,它注定与东汉政权同生共死,无法剥离!

董卓作为一个西凉非主流士族集团的代表人,不具备改变历史进程的条件,又作为军阀干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必然遭到全体士族集团的抵制和打压。

因而,董卓注定得不到人才,他也不应该成为东汉政权的主导者,历史之所以让他出现,只有一个目的:让他做打碎没落政权的推手,而不是中兴!

“废立献帝”的董卓位高权重,为何不受众人的拥戴?

董卓当权的时候他非常的残暴,使得当时朝廷大臣人人自危。虽然他有很大的权力,然而他却以非常残忍的手段镇压别人,使得别人对他心里非常的不服气。对他极其的痛恨。董卓欺压大汉天子、一意孤行废立皇帝、排除异己、乱杀忠良、残暴不仁,他这样做事得不到人心,肯定是不能长久的。别人虽然表面上对董卓畏惧恭敬,但心里却都是想除去董卓的。

董卓随后立刘协为汉献帝。然而汉献帝却只是一个傀儡皇帝。董卓掌管了当时汉朝的所有的权力。并且在京师里抢掠百姓,随意杀人,手段非常残忍。董卓暴行激起了人们的强烈反对,各州郡纷纷起兵讨伐他,至使天下大乱。所以也激起了其他各路诸侯的反抗。然而各路诸侯因为各自利益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才会被董卓所击溃。

董卓在当时的长安依然采取疯狂敛财的手段剥削百姓。并且私造铜钱,扰乱市场,至使物价飞涨,人们生活苦不堪言,他却从中获利。他的部下若稍有冒犯,就会被他杀掉,士族大臣跟他稍有过节或是对他暴政有不满的,所以是当时的汉朝老百姓苦不堪言。并且董卓也得罪了当时汉朝士族的利益,才会使得董卓和吕布关系失和。最后借吕布之手除掉董卓。

可以说董卓在任的时候是汉朝非常黑暗的一段历史。然而最后也倒在了大家族势力面前。但是这也使得汉朝变得越来越民不聊生。最后被曹操平定了一切,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启了三国争霸的时代。

同样挟持天子,为何曹操成功董卓失败了?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逐鹿中原。其中,董卓、曹操先后挟持大汉天子号令天下,可是董卓很快就失败了,曹操却成功了。为什么二人采用了同样的策略结果却截然不同呢?

不少人可能认为,这是因为董卓残暴、根基不稳,曹操没有那么残暴并且拥有稳定的团队支持。这的确是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从根本上来看,董卓和曹操面对的天下环境是截然不同的。



董卓挟持天子时期,汉朝基本上平定了黄巾起义,大多数州郡还处于大汉王朝的控制之下,后来反抗董卓的诸侯之所以能够占据州郡依旧是凭借着大汉天子的命令。也就是说,当时的大汉天子依旧可以号令天下,是拥有实权的。这时的天子也就成了众多势力争夺的目标。袁绍等人也是借由讨伐董卓的名义起兵的。



而到了曹操挟持天子时期,天下诸侯分立,汉朝天子只有名义上的号令天下的意义了。占据州郡的诸侯纷纷自立,只是名义上服从天子而已。像是后来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只是给大汉天子上表而已,并没有等到曹操把持的大汉天子的同意,就自己称王了。

可以说,董卓挟持大汉天子的时期,是旧王朝的末年,王朝统治者虽然失去了强大的兵力保证其命令的顺利执行,但是还有着非常强大的号召力,不少地方官员还是有重建王朝辉煌的梦想的。包括王允、吕布等人还有争夺大汉天子号召天下的野心,



而曹操挟持天子的时期,则是新王朝的萌芽。王朝统治者不仅失去了强大的兵力,同时也失去了名义上的号召力。地方官员和豪族不再有重建王朝辉煌的想法,就像鲁肃建议孙权的那样,"汉室不可复兴"。地方官员转而打算自立为王或者另立中央,旧王朝的向心力不复存在。天子,作为旧王朝的象征,虽然有利于发挥余热,但也会成为自己建立新王朝的绊脚石和不稳定因素。因此,此时包括袁绍在内的不少诸侯并不是全都想"挟持汉天子",曹操挟持汉天子这一行为并不会被其他实力强劲的诸侯所觊觎。

三国时期,本质上是旧王朝土崩瓦解、新王朝萌芽建立的阶段。地方诸侯对待天子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积极争夺到后来当作"烫手山芋"都是从向心到离心的明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8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