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邦和刘如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刘邦建立汉朝,立与吕后之子刘盈为太子。然而,刘邦对自己这个儿子并没有太多感情,彭城之战,曾三次把他踹下马车,就为了跑的快点。后与戚夫人所生刘如意,各个方面都与刘邦相似,刘邦越看越喜欢,逐渐产生了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的想法。
当然,我们知道,这个想法最终是没有实现的。首先,是大臣们的反对,让刘邦下不了台,其次,吕后请来商山四皓助阵太子,刘邦一看,自己都请不动的高人,居然甘愿辅佐太子,不由得就得在掂量一下了。那如果,刘邦不管这么多,强行立刘如意为太子,那么结果会怎样?
传说中的商山四皓
首先,第一个反对的肯定是吕后,别人的儿子再好,也好不过自己的亲儿子。吕后此人,无论明的、暗的、软的、硬的她都有一套,而且能屈能伸,就戚夫人娘俩那点伎俩,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就算刘如意当了皇帝,有皇帝宝座撑腰,最多也是半斤八两。下个毒,搞个刺杀,比个狠,吕后全部拿手,随时有驾崩的危险。
其次是大臣们的反对,刘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身边聚集了一批优良能臣,但是,这些能臣没有一个支持自己改立太子的。嫡出和庶出自古有着不同的阶级地位,即使刘如意后面做了皇帝,和这些大臣之间没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必然造成政治观点上的裂痕,不能很好的驾驭这些能臣。最终这些臣下会不会真心为小皇帝卖命,这个是很难说的。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当时的形势,异姓王基本上被铲除,转而由皇室刘姓取代,割据一方,拥兵自重。刘邦临死前,下令处死樊哙,吕后却有能力违抗圣旨,救下樊哙。却说这樊哙是吕后妹夫,有着这一层亲戚关系,即使没有这一层关系,就凭救下一命,日后也会为吕后马首是瞻。枪杆子出政权,武力决定一切,同时也说明吕后势力的强大,就连汉初三杰的韩信也死于吕后之手,区区一个刘如意,他有什么,即使接班成为皇帝,也只是一个虚名罢了。
综上所述,笔者的观点是即使刘邦不顾群臣反对,强行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他也不能安安稳稳的坐上皇位。就算能顺利成为皇帝,也不会做的长久,各种势力虎视眈眈,或许“七王之乱“提前爆发也不好说。群臣不支持,武将不拥立,依然改变不了他最后的结局。
历史不能重演,也不能重现,即使我们做假设,也不能去验证她的真伪。在她的长河中已成为定局,留下给我的只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沉思。
这个问题也是因人而异的,时代背景不同,废立太子所遇到的阻力也不尽相同。皇帝是否强而有力,太子是有合适,能不能担起未来的责任,自己的势力的大小,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不过,总的来说,废掉一个,再重新确定一个,是很有难度的。
封建王朝的皇帝老子,虽然金口玉言,一言九鼎,掌握生杀欲夺的大权,其实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他们也要跟臣属们商讨,并非绝对的一言堂。
以西汉为例,高祖刘邦后期觉得自己所立的太子,即二儿子刘盈仁弱,不具备英勇无畏的精神,想改立老三刘如意为太子,在与大臣们讨论时,这个提议遭到了普遍的反对。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周昌,因为口吃结巴的原因,发言比较费劲,所以简单而直接地阻止刘邦:?这事就是不行?!
事后,刘盈的老妈以下跪的方式向周昌表示感谢,周昌又直言说:?我这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智者张良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掺乎进来,但背地里指点了一下吕后,吕后采用了张良的主意,使高祖刘邦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最终放弃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汉景帝刘启是刘邦的孙子,他先是立了大儿子刘荣为太子,但这个太子的母亲粟姬不是皇后,只是一名妃子,在刘荣被册立为太子之后,栗姬也没有升级做上皇后,这就注定了刘荣的太子宝座不稳。
果然,在景帝发现小儿子刘彻(当时名字为刘彘)为更优秀的人选后,决定洗牌,他的决策也受到了阻挠。反对意见来自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景帝的叔伯表兄弟大将军窦婴,另一位是丞相周亚夫,但景帝刘启还是顶住了压力,成功地改换了太子。
此事过后,有情绪的窦婴撂了挑子,回家喝闷酒去了;景帝与周亚夫君臣关系日渐冷淡,直至恶化。
不过,历史已然证明,汉景帝更换太子的决定是正确的、有远见的。
一位太子被废,一少部分人会考虑到国家社会稳定的问题。一大部分人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问题,所以必然有相当的阻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8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