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是盛唐由盛转衰的一个关节点,不过这场动乱也涌现出了不少的著名将领。其中香积寺大战就是这个时期中唐军夺取长安的关键一战。在这场战争当中,双方都投入了精锐部队。更为奇特的是,这场战役中两边,尤其是唐朝拉过来好多的帮手,连远在西亚的阿拉伯军队都出现了。
本来在安史之乱后,唐军与安史叛军是有三条战线争夺的。第一条就是山西河北地区,河东战场。第二条就是中原地区,也就是叛军控制的长安、洛阳一线。第三条就是淮北一线,这是唐王朝的生命线。因为唐朝能够跟叛军僵持,主要就是靠南方的赋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随着唐玄宗一顿窒息的操作,唐朝丢了长安,安史之乱彻底从一场可以迅速平定的叛乱发展成了抗战。公元757年,随着唐军第二波平叛大军相继到位,光复长安的战斗开始了。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双方出场选手,这是一套多国混合阵容。大唐官军队:首先出场的是关内行营。他们昂首走来,看着熟悉的面孔,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从南方征召的存汉族士兵。由于训练还欠缺一点,所以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后卫。守好唐军的最后底线。第二个出场的就是各个藩镇部队,他们十分自信。由于长期在边疆摩擦其他国家,对于战争的胜利充满了信心。但是好像互相不太信任?这些个藩镇各自为战,突然召唤到国家队中,有点立山头的意思。
好在,他们的主力安西军和朔方军还是想为国而战的。现在到大唐官军的国际联队出马了。第一个就是纵横在北方草原和西域的回鹘。其次,就是阿拉伯远道而来,为金钱而战的阿拉伯雇佣军。最后,就是效忠唐朝多年的于阗等西域小邦。安史叛军队:相对于对手,我们的叛军队看起来更加的团结。主要成员就是河北三镇的藩镇军,再有就是一直给叛军当炮灰的契丹和突厥等少数民族精锐骑兵。咦?忘了介绍了,还有很多给叛军当伪军的二等公民,唐军投降部队。
战斗就在郭子仪精心选择的香积寺展开了。由于唐军骑兵数量不如对手,香积寺丘陵地形很适合唐军作战。唐军各部队加起来有二十万人,而叛军长安守军有十万。虽然有十万,叛军可不想被包围消灭,利用骑兵优势主动出击。在战斗开始后,作为精锐的安西军以及炮灰西域小邦、阿拉伯雇佣兵作为一线阻挡叛军精锐骑兵的攻击。唐军悍将李嗣业身先士卒,带领唐军神器陌刀队四处救火。李嗣业自己还砍死了十几个叛军骑兵,叛军开始败退。
如果认为战争就这么结束,那就错了。正当唐军全线前进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就走出了山谷。这时候,埋伏在侧的叛军骑兵突然杀出。如果是平时,唐军就要陷入苦战了。现在,有了回鹘骑兵的帮助。回鹘骑兵是谁?那是消灭后突厥,占领草原的民族。这些突厥残兵和契丹骑兵怎么会是对手?叛军骑兵被击溃后,叛军彻底溃败。此战,唐军斩首六万余,还俘虏了两万余人。光复长安,指日可待。
搜索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唐朝最惨烈的一仗
公元757年,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冷兵器作战,在长安城外爆发。此次作战是对于大唐而言,是关乎国运的一场战斗。自两年前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安史叛军自河北渔阳起兵,一路横推,不但完成了对于中原核心文化圈的占领,还先后攻下了唐朝的两座京城,长安与洛阳。
在安史大军的步步紧逼之下,唐玄宗成绩一路被赶出了关陇地区,逃到了巴蜀,唐肃宗李亨登位之后,才算在灵武(今宁夏)勉强聚拢了一批朔方将领,发起了对叛军的反攻。
从战略上来看,战争的局势对于唐肃宗李亨是极其不利的。此时的唐军已经失去了对于中原地区的掌控能力,虽然广袤的南方仍然是唐朝的地盘,但是由于地理上的隔绝,南方诸省几乎提供不了任何支援。
如果放在中国历朝历代,仗打到这一份上,基本上就已经可以宣布中原王朝的覆灭了。
然而,不幸中的万幸是,这场战争的背景是唐朝最为巅峰的时期,国家机器不单单对西域有着掌控力,在国际上仍旧是一呼百应的“天朝上国”。
唐肃宗李亨没有费多大功夫,就从各地边关征召来精锐边军10万人,外加藩属国军队数万人。在这支庞大的藩属国军队中,其中包括来自阿富汗地区(吐火罗叶户)的军队5000人,于阗军队5000人,回纥骑兵五千人,甚至还有一支大食部队。
联军浩浩荡荡,汇集至唐肃宗李亨的麾下,从这西北的荒凉之地,唐朝奇迹般的凑齐了15万大军,且装备齐整、绝大多数还都是精锐之师。
这是唐朝几百年来所积攒下来的所有威望,如果战胜,国运便能延续,但若是战败,唐朝将面临万劫不复之地,从此成为历史烟尘。
此次平叛的焦点,自然落在了关于首都长安的争夺之上。在这场攻防战中,唐军大约有15万人的规模,相较于叛军的11万人,兵力略微占优。
除此之外,由于抱有保家卫国的使命,唐军的士气也是十分之高。甚至连附属国军队也不遑多让,当时的阿富汗(吐火罗叶户)军队,听说要勤王之时,还喊出“赴国难,讨国贼”的口号,于阗国国王尉迟胜更是直接放弃了王位,交给自己的弟弟,便带上全国精锐奔赴参战。
全军上下,颇有一种众志成城的气势。
可单凭人数和士气,是很难击溃叛军的,城内的叛军均是曾经镇守范阳的精干老兵,他们和唐军有着同样的训练,同样的装备,战斗力几乎相当。
虽然唐军起自西域,但由于行事仓促,骑兵的数量极其之少,仅仅只有回纥骑兵五千人,而相比之下,叛军方面却有着辽东重骑兵近万人,这样大的差距完全足以抹平人数上的差距。
在兵力相等的情况下,攻城一方是很难取得最终胜利的。如果叛军据城而守的话,唐军必败无疑。
然而,这场战争最终还是没有变成旷日持久的攻城战。对于叛军而言,他们最大的目标不是守住长安城,而是消灭唐朝正规军所有力量,彻底葬送唐朝,只要赢下这场战争,叛军便可以完成王朝更迭,实现改朝换代。
因此,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叛军首领安守忠决定,背靠长安城摆出阵势,准备在野战之中全歼唐军。此时的安守忠大概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自己这个决定将给唐朝延续150年的国祚。
经过一番阵前部署以后,决战终于开始了。
在此之前为了寻找一个良好的地形,唐军选择渡河,绕路绕到叛军大营南部进行对垒。
对于十万量级的冷兵器对战中,任何战术的运用都将大打折扣,此次作战,拼的就是士兵和将领的硬实力,谁能最先杀退对方,谁便是最后的赢家。
在阵型部署上,唐军方面分为前中后三部,以李嗣业的北庭军为前军,这支部队战斗力最强,且善于对抗骑兵,目的便是吸取前两次作战的教训,应对叛军的步骑夹击。
唐军的中军是郭子仪的静边军,这支部队均为百战老兵,是大军的第二阵线,只要前军稍有颓势,便会立即补上,以免阵线崩溃。
除此之外,王思礼带领着附属国军队作为后军,负责在交战之际进行灵活机动,迂回包抄。最后,回纥精锐骑兵五千人被安排在了东侧,这是唐军仅有的一支机动力量,负责在战场上寻找切入良机。
唐军队列严密,纵深有度,阵型固若金汤。而相比之下,反观叛军,则呈出攻击态势——从一开始这支叛军就没打算防御,而是准备用进攻姿态,冲破唐军的防线。
由李归仁担任中军将领,率领步骑混杂十万人担任中军,除此之外,在阵线以东,他们同样布置了一支精锐骑兵,随机应变。
为何两支部队不约而同都会在东侧布置骑兵?这一点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大致可以猜出,战场的东侧地形更为宽广,适宜骑兵行军。
就这样,在长安城外,大唐军队最强的矛和最强的盾,即将展开一场碰撞。
九月二十七日午时,战斗终于开始了。叛军李归仁率先出动,骑兵再前冲锋,步兵缓慢推进,李归仁的重骑兵对着李嗣业的北庭军发起了整整三轮冲锋。
李嗣业最为著名的便是其麾下有一只赫赫有名的陌刀军,“剑锋所过,人马俱碎”。
然而在真实战场上,陌刀并不是专门针对骑兵的武器,而是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通用杀伤武器,应对骑兵冲锋最好的还是位于中军的长矛方阵。
之所以摆李嗣业在前,其目的在于无论叛军是派出骑兵攻击还是步兵攻击,唐军都能在第一波交锋抗住阵线,不至于首战即溃。
李归仁的攻击迅猛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经过整整三轮冲锋下来,前军阵型已经从中间断开,呈现出一个巨大的豁口。
看到唐军阵乱,李归仁大喜,急忙命令步兵大军压上,从缺口处打开局势。北庭军的战斗力是不容置疑的,在如此情况下依然顽强进行反击,不时有叛军倒在刀下。
然而,在十万人量级的战场上,军阵的重要性远远要比士兵个人勇武关键,如果任由阵线断裂,那么情况十分危险。
情急之下,李嗣业大吼一声:“今日不以身饵敌,军无遗矣!”如果今天不用我这个将军来当诱饵,那么整个军队就会全军覆没,没有一个人能活下来了。说罢,他跨上战马,一手扯去战袍,赤裸上身,挥刀冲于阵前,李嗣业本人身高七尺,力大超群,立于两军阵前宛如一座铁塔。
李嗣业冲到阵前,这一幕不光被唐军看见了,叛军也是看见了的。一时之间,无数叛军挥舞刀剑,朝着李嗣业砍来,李嗣业左右格挡,非但没有受伤,反而还砍杀数人。
这一幕极大地激励了身后的将士们,战场之上,将领对于士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不单单是士兵的领导,更是士兵的主心骨,如果将领阵亡,那么全军就会瞬间败退,自己将沦为敌人砧板上的鱼肉。
这个道理,对于这些常年征战的北庭官兵而言,再熟悉不过,因此看到李嗣业冲锋在前,唐军全军整体躁动起来,开始了疯狂地反扑。就这样,在李嗣业的身先士卒之下,唐军重新连上了缺口,集结了战线。
在北庭军阵型重新整合以后,李嗣业做出了反击,他命令长刀手在前,一边砍杀一边推进,北庭军阵型如墙,稍有不慎,叛军便会人马俱裂,在这样排山倒海的攻势之下,唐军前军一部,便以劣势的兵力扛住了叛军10万大军的推进。
仗打到这一步,前军所有人都已经杀红了眼,李嗣业有一位部将都知兵马使王难得,被叛军一箭射中眉心,王难得居然当场拔下箭簇,继续作战。箭簇是带有倒钩的,这一拔直接把王难得的眼皮给扯了下来,而他居然硬生生扯断自己的一截皮肤,满脸鲜血的继续冲杀。
唐军政权的变化远远超出了李归仁的预料,由于早已料定唐军扛不住自己的步骑混合冲击,李归仁在布置军队时,将所有的精锐骑兵都投入到了中军,而留在东侧的右部骑兵,人数较少。
现如今,李归仁中军被全部拖住,场上的机动力量,反倒是唐军一方领先。李归仁急忙派右军起兵进行策应,可此时唐军一方的回纥精锐骑兵也出动了。未等叛军骑兵接近战场,便将其牢牢缠住,动弹不得。
回纥骑兵的突然出现超出了叛军意料,由于人数较少,且孤立无援,顿时这支叛军骑兵士气大跌,经过一番绞杀鏖战以后,这几千人的叛军骑兵全军覆没。
李归仁当然是留了一支预备队的,看到眼前的局势,他连忙下令,让预备队入场,尝试从侧翼迂回包抄,但是这支预备队也很快被唐军侦察兵所发现,并被回纥骑兵截住并吃下。
回纥骑兵的挺进,直接把李归仁的后路断了个干净。
此时场上的局势发生了大变样,李嗣业的前部军队仍在鏖战,搅得叛军主力进退不得,不得已与其继续对抗。而相比之下,唐军不但有机动力量策应,中军和后军也出现了空当,可以进行迂回包抄。
从这一刻开始,战场的局势已经向着有利于唐军的方面倾倒。
到了这一步,李归仁已经彻底回天乏术了,在如此密集的交锋中,如果撤退,那就会立刻演变成溃退,只能不停调集后军上前进行抗线,与唐军苦熬。而此时郭子仪的中军和王思礼的后军也已经徐徐合围起来,形成了对于叛军的彻底包围。
唐军原本就占据人数优势,现如今又形成紧密阵容进行合围,叛军这一着可以说是输了个干净。这场战斗双方从午时战斗到了酉时。
直到这时,随着叛军将领安守忠、李归仁突围回到长安城,叛军才彻底崩溃。此战前后历经三个小时,唐军阵斩6万,俘虏2万,另有两万人趁乱逃散,堪称大获全胜。
叛军被包围后,死了60%的人才崩溃,也算是铁打的阵营了。虽然叛军迎来了惨败,但令人惊奇的是,叛军却在伤亡过半的情况下,仍然与唐军苦苦鏖战,这在冷兵器战场上是不常见的。
通常情况下一支古代部队在阵亡二到三成时,便会有溃退出现,哪怕是汉朝时期的军队,最多也只能坚持到死亡四成便会崩溃。而这支叛军却足足坚持到了六成,不得不说,这场战斗堪称是冷兵器时代,最为顶尖的战斗。
多年以后,单从史书上的寥寥数字,现代人可能很难想象那是一场什么样的场景:三个小时,阵斩叛军六万,也就是说每个小时就要杀死2万人,这还没算上唐军的死亡人数(正常情况下应该与叛军相当,也就是说每小时会填进去双方4万条人命),场面或许只能用血流漂橹来形容!
香积寺之战的收益也是极大的,它吹响了唐朝对叛军反击的号角,此次作战之后,虽然叛军首领得以趁夜色逃脱,但叛军精锐尽失,从此一蹶不振。
随后,唐王朝大军乘胜追击,最终在公元763年,彻底平息了安史之乱。随后,唐王朝大军乘胜追击,最终在公元763年,彻底平息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尚且还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场面。
但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却只留下了一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衰败。
在之后的日子里,唐朝继续作为中央王朝又延续了150年,但这场战争的代价也是相当之大的。
由于安史之乱调集了西域所有边军,吐蕃趁机侵吞西域大片领地,掌握了丝绸之路,后来晚唐时期,虽然唐军再度击败吐蕃,但终究未能恢复盛唐边境,重返西域,唐帝国再未能重返昔日的世界中心。
香积寺之战可以讲,只是有些人不喜欢。
香积寺之战不让讲的原因: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文人士大夫们非常不喜欢,乃至于讨厌像香积寺之战这样的战事。发生在757年9月的香积寺战役,是中国古代冷兵器军事史上阵斩记录巅峰之战,对阵双方都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部队。
香积寺之战战况:
香积寺之战发生于安史之乱期间,此战无论是对于唐朝和安禄山一方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唐军此战获胜,标志着唐军由战略被动转化为战略主动,而对于叛军一方由进攻一方转化成为守势。
这一仗,唐军斩敌6万,俘虏2万,双方基本保持着1:1的交换比。唐军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帝国最精锐的安西军、北庭军几乎伤亡殆尽。最终唐军依靠人数优势歼灭叛军,顺利收复了长安。
具体如下。
香积寺之战实在是有点形势所迫,不得已为之。此时长安、洛阳二都均被安史叛军攻占,安禄山已然称帝,如果形势继续恶化下去,整个大唐很有可能就彻底凉了。
发生在757年9月的香积寺战役,是中国古代冷兵器军事史上阵斩记录巅峰之战,对阵双方都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部队。香积寺之战发生于安史之乱期间。后面经过各种战事到香积寺之战还有10w余人。香积寺之战大致过程双方都是唐军,一个正规军,一个叛军,战术和装备、人员等方面都差不多,打起来就出现了双发一个旅一个团的填上去。
大唐名将众多,姓?李?的名将尤其多,李嗣业便是在大唐危难之际出现的一员猛将。
在众多的大唐名将之中,李嗣业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善使陌刀的名将,史载: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长七尺,膂力绝众,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
关于陌刀,《唐六典》卷十六即载:
?刀之式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路咸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斩挡者皆为齑粉
陌刀多为对骑兵作战使用,威力巨大。
1、这个问题中?李嗣业脱衣搏斗、唐肃宗借兵回纥、香积寺决战?指的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中的收复长安之战。
此战发生在公元757年,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大唐的三大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都已被李隆基阵斩,但依然不能扭转危局。
这一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大唐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建议唐肃宗先捣叛军巢穴范阳,但唐肃宗没有采纳,他决定先收复长安。
于是,唐肃宗以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率兵15万,并借回纥骑兵4000,号称20万进军长安。其中,李嗣业领前军,郭子仪领中军,王思礼领后军。大军抵达长安后,在香积寺北面沣水东岸结成阵列。叛将李归仁出阵挑战,唐军抵挡不住,阵型开始混乱。当是时,
李嗣业?乃肉袒持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当其刀者,人马俱碎。杀数十人,阵乃稍定。于是嗣业率前军各执长刀,如墙而进,身先士卒,所向摧靡。 ?(《新唐书》),
李嗣业身先士卒。杀入敌阵,并大喝道:?当嗣业者,人马俱碎!?。
安史叛军在李嗣业陌刀队的砍杀下溃不成军,尸横遍野、流血漂杵,经此一役,李嗣业声名大振,成为大唐的陌刀神将。
香积寺之战后,长安收复。从此,大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大唐倾斜,因此此战至关重要。
接着,李嗣业又和郭子仪一道大败叛军,收复洛阳。
至此,大唐两京全部收复。
2、名将李嗣业的结局比较悲壮。
公元759年,李嗣业在收复河北邺城时,身中数箭,不得不退回军营疗伤。后来伤势未愈的李嗣业突闻帐外兵戈声四起,大呼杀敌,致使伤口破裂,流血数升而死。
李嗣业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但终究没有等到安史乱平的那一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8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