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北魏第十位皇帝,元子攸为何24岁就死了

众妙之门 2023-06-18 13:24:08

北魏第十位皇帝,元子攸为何24岁就死了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元子攸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一、出身不凡,少年英姿

元子攸,北魏大名鼎鼎的彭城王元勰之子。北魏拓拔家族英杰辈出,元勰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孝文帝元宏在位时,元勰备受器重,他极具政治远见,正是在他的全力支持之下,元宏才有底气与强大的守旧贵族分庭抗礼,达到了改革的目的。

元宏去世时,特地任命元勰为托孤大臣,辅佐宣武帝元恪,可恨元恪昏庸无能,只知享乐,宠信奸臣高肇,威望极高的元勰最终为其所害。

元勰遇害时,元子攸只有一岁,年少失去父亲的他,被母亲独自抚养成人,长大之后却继承了父亲的许多优点,丰神俊朗,文武兼备,因为气派不俗,成为后来的孝明帝元诩伴读。

年纪相仿的“叔侄”两人感情极深,如果顺利的话,他们会像孝文帝和彭城王一样,谱写一段君臣之间的佳话。然而当时动荡的北魏局势,没有给他们机会。元诩即位后,不满母亲胡氏专权,谋划夺回权力,结果被亲生母亲狠心毒死,从而引发了让北魏元气大伤的“河阴之变”。

二、身是傀儡,心有除奸之志

元子攸在尔朱荣的一手操纵下登基为帝,虽然他是元勰之子,有着一定的威望,但是此时羽翼未丰,只能任由尔朱荣操控朝政。尔朱荣为了更好地掌控住他眼中的“傀儡”元子攸,将他的女儿、元诩的皇后女尔朱英娥二嫁给了元子攸。对于帝王来说,这是难以忍受之事,然而元子攸此时却敢怒不敢言,被迫娶了尔朱英娥。

此时的尔朱荣,除了皇帝宝座没被他坐上外,其权力之大,已经堪比当年的曹孟德。北魏遭遇巨变,天下大乱,各地义军频出,尔朱荣一一率军平定。他可不是为女婿元子攸分忧,而是将北魏看成自己的囊中之物,不容他人觊觎,另外,他这样做,也达到了控制各地的险恶用心。

随着尔朱荣势力的日益膨胀,元子攸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要知道,尔朱荣之前就想做皇帝的,只是时机还不成熟,经过两年时间的经营,北魏诸地除河南之外,都成了尔朱荣控制的地盘,连军队都由尔朱荣的死党元天穆和弟弟尔朱世隆掌控,他身边整天围着一群投机分子,已经在为他登基造势。

野心的膨胀,让尔朱荣行事更加肆无忌惮,他开始将触手伸向了京畿之地河南,公然向元子攸提出任命他推荐的官员在此地做官。元子攸知道如果继续退让,他这个皇帝必将走向覆灭的深渊,因此据理力争,拒绝了尔朱荣的要求,翁婿两人因此撕破了脸皮。尔朱荣的耐心已经快用尽,而元子攸除掉岳父的志向,也坚定了起来。

三、扭转局势,用计除奸

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北魏帝国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终于将要迎来决定性的一幕,尔朱荣马上要动手了。

这一年8月,本就绷紧了神经的北魏君臣们,听到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尔朱荣以女儿即将临盆为由,决定入朝探视。此举明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尔朱荣真实的目的,就是当面逼宫,让元子攸就范,如果他这次再拒绝,尔朱荣就只能废掉这个不听话的女婿了。

生死存亡时刻,元子攸的身边不乏谋略之士,他们认为这何尝不是除掉尔朱荣的机会。然而,元子攸虽然早就存有除奸之志,奈何事发突然,他还没有准备好,所以局势对他来说非常不利。在这种时刻,年轻的他出现了犹豫,当然,这也只是短瞬间的事。面对危机,元子攸没有辱没他父亲元勰的英名,最终下定决心除掉尔朱荣。当时的他,吼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高贵乡公死,不为常道乡公生。”让身边亲信涕泗横流,愿为他肝脑涂地。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24岁的元子攸比起后来8岁除掉鳌拜的康熙,在年龄上占优势,此时处境却更加凶险。他与亲信还没商议好对策,密谋就闹得全城皆知,完全陷入了被动之中,明眼人都知道,他这回没有丝毫胜算。然而,尔朱荣的愚蠢,让他扭转了劣势。

尔朱荣终于率领五千人马赶到了京城,他当然也听到了风声,不过他很自信,城外的军队个个以一当十,他就不信没有一兵一卒的元子攸敢对他下手。所以,尔朱荣只带了死党元天穆入宫觐见,他还是留了个心眼,匆匆用过酒宴告退,让元子攸准备的第一次刺杀计划落空。

不过,尔朱荣终究轻视了他的这个女婿,三天之后,元子攸诓骗尔朱荣皇后产子,让他速到宫中见外孙。尔朱荣这一回没有多想,带着几个侍卫就入了宫,早就蓄势待发的元子攸和众多亲信,一哄而上,尔朱荣虽然久经战阵,终究双拳不敌四手,一命呜呼。

四、帝王末路,含恨而终

尔朱荣伏诛,元子攸面临的局势仍然非常的严峻。城中有尔朱荣的党羽,城外有尔朱世隆统帅的精兵,如果他们此时发动扰乱,形势将会是一面倒。好在尔朱世隆为人谨小慎微,听到尔朱荣身死,他以为元子攸早有准备,准备跑路,恰好城中尔朱荣的亲信贺拔胜,忠于北魏,他一番说辞,将城中的亲信哄出了城,众人作鸟兽散,元子攸暂时转危为安。

不过,尔朱荣纵横一世,他的手下可不都是庸碌无能之辈,有人看破了洛阳城中的形势。此时,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兆率军赶到,有了底气的尔朱世隆发动反扑,兵临洛阳城。尽管元子攸下定了拼死一战的决心,城中百姓也踊跃守城,终究因寡不敌众,失败被擒。

当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元子攸在被俘虏北上的途中,被尔朱荣杀害。这位不甘受权臣控制的少年帝王,虽然结局凄惨,他敢于反抗的勇气,却强过了许多自甘堕落的皇帝,为后世所称颂。

元钊怎么死的?

元钊,鲜卑族人,公元526年出生于河南洛阳,临珧王元宝晖之子,三岁时被太后胡氏立为皇帝,在位不足100天,便被大将军尔朱荣沉入黄河淹死,是北魏历史上唯一一位昙花一现的皇帝。元钊未被立为皇帝之前,是孝明帝元诩统治北魏时期,当时正值孝明帝的母亲胡氏独揽大权的巅峰之际,嚣张跋扈,擅权乱政,搞得北魏一塌糊涂,孝明帝对此非常不满,于是发密诏命大将军尔朱荣率兵逼迫胡太后交权,不料密诏被泄露,传到了胡太后那里,胡太后得知后大怒,于是设计毒杀了元诩,时年十九岁,谥号孝明皇帝,庙号肃宗,葬于定陵。

胡太后毒杀孝明帝后,将孝明帝唯一的女儿元氏谎称为皇子立为皇帝,事情暴露后,引起朝中百官的共愤,于是胡太后便废黜元氏,立临珧王元宝晖之子元钊为帝,时年仅三岁,胡太后继续掌控着北魏的实权,擅权乱政,使得本就衰弱的北魏更是雪上加霜。再说了,孝明帝生前曾经密令尔朱荣带兵进京逼胡太后交权。孝明帝死后,尔朱荣以为孝明帝报仇为借口讨伐胡太后,于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四月起兵渡过黄河,直逼京都洛阳,此时胡太后慌张了,连忙召集孝明帝六宫所有宫女都令进入寺院,胡太后自己也剃光头发,已遮人耳目。(《魏书》记载:及武泰元年,尔朱荣称兵渡河,太后尽召肃宗六宫皆令入道,太后亦自落发。)

诛杀了乱世枭雄尔朱荣的帝王元子攸,是否能挽救北魏王朝?

元子攸根本没办法挽救北魏,因为元子攸后来被尔朱兆活活勒死了。原因就是他杀了尔朱荣后没有赶尽杀绝,尔朱荣的弟弟尔朱世隆、侄子尔朱兆都从元子攸的手下溜了出去,而这也是元子攸和北魏最后亡了的原因。

公元530年,当时身为北魏孝庄帝的元子攸靠着自己的谋略,把乱世枭雄朱尔荣杀了,而从那时起北魏的全力就落到了他手上。元子攸本来壮志踌躇,想一鼓作气复兴北魏,但是他的一个疏忽直接让他的梦想破灭了。这个错误就是他没把朱尔荣一脉赶尽杀绝,给自己和北魏留了个炸弹。

元子攸虽然杀了朱尔荣,但他没有把朱尔荣的家人赶尽杀绝。一年过后,朱尔荣的侄子朱尔兆就率军直接攻到了洛阳城底下,而元子攸没有任何办法,只能逃命去。但因为他逃得太匆忙,一匹马都没备。最后元子攸因为城阳王元徽的坐视不理,很快就被抓到了。城阳王虽然逃走了,但也没逃几天就被他自己的亲信杀了。而朱尔兆因为连着打了很多败仗,心里不舒服,就拿元子攸来赌气,最后元子攸就被活活勒死了。

由此看来,元子攸虽然有谋略,有本事杀了当时的乱世枭雄朱尔荣,但是他不够胆大心细和狠辣。他没把朱尔荣一脉赶尽杀绝就是他这辈子犯的最大的错误。正是因为他没能杀了朱尔兆,他才会狼狈地逃命和狼狈地被抓走。因此,元子攸挽救不了北魏王朝也是有原因的。

看不见的塔

“俄然雾起,浮图遂隐”

读永宁寺的材料时,我总想起卡尔维诺用语言、梦境和幻想搭建起的无数看不见的城市,它们其实都是威尼斯。永宁寺这座北魏时期最辉煌的寺院的建筑和图像早已荡然无存,它身影只留在《洛阳伽蓝记》、《水经注》、《魏书》等史料中,因人们一遍遍的叙述和阅读而逐渐清晰、鲜活。卡尔维诺借马可波罗之口写威尼斯:“在我讲述其他城市的时候,我已经在一点点失去它”。当我在想象永宁寺塔的时候,越来越看不清它。

故宫的“梵天东土并蒂莲华”佛造像展,展出了四件永宁寺遗址出土的造像残件。它们见证过永宁寺塔登峰造极的营建,经历过人们18年的顶礼膜拜,也罹受了那场大地狱般的大火。 它们让我离永宁寺又近了一毫厘。

伽蓝

对永宁寺塔的想象,源于《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是此书开篇之作,也是篇幅最长的一章。杨炫之先描述了永宁寺的建制,永宁寺于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由灵太后胡氏主持修建。

“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其十二门二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永宁寺)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图以云气,画彩仙灵。绮钱青琐,辉赫丽华。拱门有四力士、四狮子,饰以金银,加之珠玉……”

永宁寺遗址平面图,来自考古报告

?考古发掘证明杨炫之的记录有一部分相当精准。永宁寺位于北魏洛阳城中部偏西、宫城以南500米处(“阊阖门南一里”),南北长301米,东西宽212米,呈长方形。寺院内中部偏南有永宁寺塔基。塔基呈正方形,地下部分为夯土,宽100米;地上部分为木塔基座,宽38米。塔身为木制,塔刹为金属。塔后有佛殿(“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永宁寺是以佛塔为主、佛殿为辅的佛教建筑群。

永宁寺塔基,图来自考古报告

?

永宁寺塔为楼阁式四方形木塔,共九层。塔基由 124根木柱排列为5圈组成柱网,塔心实体为土木混砌而成,殿堂式回廊环绕着塔心。每面有九间,共三十六间,分成三组,每组三间,正中一间开门,左右两间置窗,每面三门六窗,门上有金钉、铺首,窗雕花赋彩,檐角都缀着金铎。

?

殿堂间不设隔断墙,入塔礼佛可绕塔心一周。据《魏书》“永宁佛图,灵像所在”的记载和从出土的1560余件造像残件判断,塔心和周围墙壁上修建有龛,塔内应遍布佛、菩萨、天王、力士、供养人造像,皆为彩塑。遗址还出土了带有忍冬草纹的残件,说明佛堂内是有彩绘壁画的,可以想象那是个灿烂辉煌的佛国世界。

?

?

根据杨炫之的记载,永宁寺是可以登临其上、俯瞰洛阳城的(“明帝与太后共登之”;“炫之与河南尹胡孝世共登之”)。

有学者从杨炫之用“若今宫墙”、“形制似今端门”和“形如太极殿”等形容永宁寺院墙、寺南门和佛殿,认为它是“官府建筑融入宗教内涵的产物”。而四方形多层木塔,又是印度式佛塔与我国传统楼阁建筑结合产生的形制。可惜杨炫之笔下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琐绮疏”的僧房楼观,尚未探测到。

考古发掘和《洛阳伽蓝记》最大的区别在于永宁寺塔的高度。

关于永宁寺塔的高度众说纷纭,杨炫之的“去地一千尺”是最夸张的,《魏书》的记录是四十丈,《水经注》的记录是四十九丈。考古学家根据塔基的体量推测,认为《水经注》的记录更准确:“自金露盘下至地四十九丈”,塔身加塔刹通高约147米(比两个应县木塔还高)。

?遗址还出土了15万余件五色琉璃珠,珠子非常细小,有蓝、绿、红、黄、黑等多种颜色,有可能是杨炫之写的装饰寺门上狮子、力士的“珠玉”,也有可能是门楼上的珠帘。

《四库提要》以“秾丽秀逸”评价杨炫之的文笔,《洛阳伽蓝记》四六骈句和散句相得益彰带来的节奏感,也颇得汉大赋气韵。读到“金盘炫目,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时,我脑中竟响起了哥德堡变奏的旋律。这自带巴洛克式华丽典雅整饬韵律的笔法,正适合描摹美轮美奂的佛教建筑。永宁寺塔是北魏洛阳城中最高的建筑,在洛阳城外百里,便可遥见它的身影,在城中可听到“宝铎和鸣”的“铿锵之声”。杨炫之借西域沙门菩提达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这一人间奇迹的赞叹:“(西域沙门菩提达摩)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至南北朝时期盛极一时。北魏皇室笃信佛教,在平城就热衷开窟建寺,迁都洛阳之后更是“笃信弥繁,法教逾盛”,皇亲贵族甚至抛家舍业地修佛寺,彼时“京师表里,凡有一千余寺”,“昭提栉比,宝塔骈罗”,“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比壮”。遍布全城的宏伟寺庙让西域僧人以为置身佛国。

杨炫之在描摹永宁寺时,也渐渐走进他用回忆制造的佛国幻象中,讲故事的人,终于成为了故事里的人。

芜城

杨炫之在感慨永宁寺塔“不可思议、骇人心目”时,这座塔早已化为废墟,洛阳也“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时任东魏公务员的杨炫之到旧都洛阳出差,目睹曾经的宫阙变为农田,人间佛国“钟声罕闻”,刻骨的沉痛令他用文字赋予断井颓垣生命,让永宁寺早已飘散的“宝铎和鸣”回响不绝。他的黍离之悲有“故园已是愁如许”的沧桑,有“举目凄凉无故物”的沉痛,更有“终不似、少年游”的喟叹,诸多情绪混在一起,为《洛阳伽蓝记》冷静的文字平添难赋深情的沉重。

永宁寺曾是洛阳这片人间净土里最伟大的建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就有在城中修建一座“永宁寺”的构想,及至神龟二年(公元519年)永宁寺建成。早先挖掘佛塔地基时,曾挖出三十尊金像,笃信佛教的胡太后认为是“信法之征,是以营建过度也”——瑞兆让胡太后不惜成本地营造寺院,其时北魏已陷入社会危机。它矗立在洛阳城内的18年间,北魏走向了盛极而衰以至不可挽回。杨炫之在永宁寺一章,用了近3/4的篇幅记述了北魏灭亡史,它充满阴谋、刀光隐隐、血流成河,也洋溢着注定失败却仍要反抗的悲壮。

悲剧从胡太后鸩杀孝明帝开始。当年永宁寺塔刚建成,“明帝与太后共登之。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想必母子俩也有其乐融融的时刻。仅仅过了十年,胡太后为了实现自己专权的野心,毒杀了年仅19岁的亲生儿子,立更易控制的幼子为帝。驻扎在晋阳的地方军阀太原王尔朱荣闻风而动,以复仇为名拥军南下。他整顿军队的所在,就是永宁寺。当时的长乐王元子攸作为内应,尔朱荣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洛阳(可见胡太后多不得人心)。元子攸也被尔朱荣立为孝庄帝。胡太后的女王梦化为泡影,且众叛亲离、大势已去,下令宫人、幼帝随她一起去永宁寺出家(由此可推断永宁寺是皇家寺院)。然而尔朱荣仍然以祭天为由,将胡太后和幼帝骗至河阴(黄河南岸,约在今孟津县),心存幻想的胡太后还在用“出家”作为与尔朱荣谈判的条件,然而后者拂衣而起,沉杀二人。

尔朱荣随后把屠刀举向被迫参加祭天的北魏的朝臣,“纵兵乱害,王公卿士皆敛手就戮。”受害者人数在不同的记录里,从一千余到三千不等。“河阴之变”是北魏最血腥的一幕,北魏王公、元氏贵族几乎一朝覆灭,其中还有不少元子攸的同党,这也为他与尔朱荣分崩离析埋下了种子。

河阴之变后,尔朱荣虽长期在晋阳,但掌握了北魏实权。他气焰最嚣张时,他的侄子尔朱兆甚至做出了把孝庄帝囚禁在永宁寺的忤逆之举,可见这皇帝当得多窝囊。然而年轻气盛、在元氏族中威望甚高的少年元子攸不甘于被尔朱氏架空做傀儡皇帝——他俩的关系有点像汉献帝和曹操,但元子攸更刚烈。

孝庄帝见无法阻止尔朱荣篡位的步伐,他抱着“宁做高贵乡公死,不做汉献帝生”的想法,在尔朱荣动手之前,假称皇后(尔朱荣之女)生子,令其进宫探望,暗中埋下伏兵,“手刃荣于光明殿”,与尔朱荣一起被砍死的还有他的20多个亲信。

尔朱氏炸了,派尔朱荣的堂叔(从父弟),尔朱度律率兵向孝庄帝索要尸体。一番混战后,最终孝庄帝被尔朱氏生擒。他被囚禁在永宁寺门楼中,就是“图以云气,画彩仙灵。绮钱青琐,辉赫丽华”的门楼。后又被送到晋阳,最终被缢死在三级寺。“帝临崩礼佛,愿不为国王。又作五言曰:‘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怀恨出国门,含悲入鬼乡。隧门一时闭,幽庭岂复光?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昔来闻死苦,何言身自当!’”时年24岁的元子攸最后一次礼佛,发下的愿心竟是“不为国王”。那首绝命诗后来成为他的挽词,“朝野闻之,莫不悲恸。百姓观者,悉皆掩涕而已”。如今读来,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惧与绝望,只有一脚踏入死亡的人才能描摹。

在北魏不可逆转地坠入深渊的过程中,似乎处处有永宁寺塔的影子。简直是北魏洛阳版“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它曾见过胡太后与孝明帝曾经的母子深情、尔朱荣大军的刀光剑影、胡太后的愚蠢专断和她欲皈依而不得的绝望。还有被困在寺门楼上的孝庄帝。他的勇气、反抗和失败,都像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纯净高贵,令人唏嘘。

浴火

永熙三年二月,与北魏国运共沉浮的永宁寺塔被雷火所击而焚毁:

“火初从第八级中平旦大发,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

这场三月不灭的大火,是永宁寺塔的劫数,只有塔内造像劫后余生。

据考古报告,永宁寺遗址出土彩塑品1560余件,原来的泥塑大多被烧成了砖红色、青灰色的陶塑,色彩尽失,“原貌不复可见”,但却变成了比泥更能禁受时间磨洗的陶,焉知非福?

这批塑像几乎全部为手工雕塑,也是北魏塑像最高水平的体现。

之前在国博《大象中原》展上,见过一组永宁寺出土头像,甜美动人的笑,令我心头一暖、又一痛。

?

?

在“并蒂莲华”展看到这件,我瞬间窒息了。

?圆润的面庞、挺拔的鼻梁、饱满的鼻翼、丰盈的唇峰……无不细腻生动,虽是泥塑,皮肤却好像有温度和弹性。

?

?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的静穆”,那永恒的生命之流。

?脸上带着1500年尘土的菩萨头像,笑靥如花,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两件残身像,服饰皆为“太和改制”之后的褒衣博带风格,阶梯型衣褶,圆转流畅。层层衣纹难掩修长清秀的身形。

?

?

这件背影最令人浮想联翩,孝庄帝写完“昔来闻死苦,何言身自当”,转身赴死的背影,是什么样子?

在佛造像界,北魏造像的笑容最动人,佛造像的“改夷为夏”也完成于北魏。从永宁寺出土造像残件看,当时的设计者和雕塑者努力把中国人的形象、气质加诸造像,气韵生动的表情、秀丽挺拔、曲线玲珑的身材……芸芸众生就这样留在了神佛身上。

《永宁寺》全篇最戳泪点的当属杨炫之描写永宁寺塔最后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大火熄灭,永宁寺已砖瓦不存,有人在东莱海边见 “浮图於海中,光明照耀,俨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俄然雾起,浮图遂隐。”

浮图以海市蜃楼重现人间,又被海雾带走。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Vanity of vanities, vanity of vanities; all is vanity.

对于虚空的描述,人类是相通的。

传奇落幕,杨炫之笔锋一转:“至七月中,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使,奔於长安。十月而京师迁邺。”以史传笔法写出北魏的结局,冷静得近乎残酷。

读完《洛阳伽蓝记》,想起马拉美说万物存在是为了终结于书本。

所幸永宁寺塔留下的不止如此。

麦积山石窟北魏第三期窟,还有青州龙兴寺窖藏北魏时期佛、菩萨像上,那长圆脸、细长眉眼、高挺的鼻子和迷之微笑,不正是永宁寺造像的余韵?

文明的力量,岂容青史尽成灰?

————————这是解释梗儿和随便说说的分界线————————————

1、鲜卑人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入主中原,锡伯族的先祖是鲜卑人。

2、伽蓝=寺庙;浮图/浮屠=塔。

3、关于“间”:古建筑两根柱子为一间,跟商品房的“间”不是一回事;古建筑的墙主要的作用是隔断,不~承~重。

4、芜城取义鲍照《芜城赋》。

5、“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躯”。金,金属,可能是Cu,不是Au。

6、河阴之变,有学者认为屠杀的地点选在黄河岸边,与北方少数民族“投尸入河”的习俗有关。鲜卑先人逐水草而居,有水崇拜的传统,认为水能“封印”暴死者的灵魂。北朝发生过好几起受害者被“投尸入河”的屠杀,那些史料读着令人头皮发麻。

7、尔朱度律率兵向孝庄帝索要尸体的情节大致如下:一千身着丧服的胡骑在尔朱度律的带领下兵临洛阳城,孝庄帝亲自登上城楼,用官位向正愁师出无名的尔朱氏劝降(啊天真)。尔朱度律慷慨陈词,声称只要尔朱荣的尸体,边说边哭,“发言雨泪,哀不自胜。群胡恸哭,声振京师。帝闻之,亦为伤怀”,君臣隔空抱头痛哭(啊太天真)。哭泣和伤怀的尾声,是兵戎相见。

8、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见《桃花扇》。

9、看永宁寺发掘报告,才知道原来走过N多次的陇海铁路,有一小段竟是从永宁寺的院子里穿过去的。如果你坐过走陇海线的列车,有几秒钟你曾造访过这座活在史料中的寺院。

11、关于永宁寺遗址考古发掘有一种说法,因为当地百姓老从遗址上挖木头(或者已烧成炭的木头)烤白薯,怕造成破坏遗址,就赶紧发掘了——你在感慨黍离之悲时,别人只想烤白薯。永宁寺塔基还被误认为是汉代帝王陵或者宋代帝王陵。

12、杨炫之笔下装饰华美的一千馀间僧房楼观遗址不复存在,可能是北魏被拆除,连同永宁寺其他堪用的建筑构件,如础石啥的,被送到东魏首都邺城再利用。

13、参考资料:《洛阳伽蓝记》、《北魏洛阳永宁寺考古发掘报告》。

14、洛阳可去的地方太多了,我最想去汉魏洛阳故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7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