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皇子造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清朝入关以前有过皇子、诸王叛乱,比如努尔哈赤亲弟弟舒尔哈齐和努尔哈赤长子褚英造反,皇太极时期四贝勒争权,都对清朝产生很大的伤害。
所以清朝入关之后顺治、康熙、雍正进行彻底改革和严防死守的防范措施。
但是清朝只是避免了皇子亲王们带兵造反,却无法避免皇族的流血冲突和政治斗争。
清朝的皇位争夺非常残酷与血腥,特别是雍正皇帝秘密立储制度以前的皇位争夺。
皇太极时期的八旗推举制度、顺治时期的多尔衮摄政王、康熙前期的鳌拜擅权,康熙后期的八王夺嫡、雍正时期的议政王大臣,都是皇族与满蒙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非常残酷的。
除了摄政王多尔衮和豫亲王多铎早死之外,从各个权力斗争中心冲杀出来的胜利者比如皇太极、康熙、雍正都是心狠手辣的权谋家。
清朝不是没有人造反,而是把范围局限在朝堂上。并且清朝的争夺皇位的制度就是一种养蛊制度,为了培养出最厉害的蛊虫,还制定了一系列残酷的制度来规范。
第一、清朝的皇子必须住在北京城,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亲王不能离京,擅自离京者,可能面临终身圈禁。
第二、亲王不是世袭罔替,而是逐代降级的,除了八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其他亲王都是一代降一级,最后变的和一般的八旗子弟没有任何区别。第三、经过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的大规模清洗,清朝的八旗兵基本上只服从皇帝,任何人都无法指挥他们,而绿营的大部分高级将领都是旗人,也任何人无法指挥他们,除非得到皇帝的许可,这就代表着清朝只会出现三藩或湘军这种来自体制外的威胁。
第四、皇子亲王在清朝可以参与政事,可以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特别在乾隆朝之前的清朝。这导致了清朝虽然没有皇子、亲王、贝勒带兵造反,但是朝堂之上的政治斗争异常残酷,中国历史上最精彩也是最残酷的夺嫡行动就在清朝。
清朝在减少拥兵造反的同时,却无限扩大了中央的政治斗争,清朝权力中心的政治斗争异常恐怖。
就像网友戏称的那样,如果穿越到《雍正王朝》里面,我们就是那活不到一集的炮灰。这种吐槽充分说明了清朝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而乾隆皇帝嫌弃之前的清朝皇位争夺的血腥与残酷,首先确立了嫡长制,只是乾隆皇帝的嫡长子都早夭而无法推行,但是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却都是推崇嫡长子当皇帝(恭亲王奕訢真的悲催,本来他有大几率当皇帝,结果碰到一个嫡长子当皇帝的老爹,咸丰皇帝更悲催,有且只有一个儿子)。咸丰之后,清朝皇帝废立都是慈禧太后的事了。
乾隆之后,因为清朝没有那种残酷的养蛊制度的皇位争夺,虽然皇位上减少了血腥,但是也无法再培养出真正的人杰。
所以不要迷信清朝没有造反就是一种优良的制度,清朝亲王的生活可以说是活在水深火热,极度痛苦当中,参加夺嫡之战痛苦,不参加也是一生受别人摆布。
清朝皇子是中国历史上活的最累的皇族,没有之一。
历史上有一些有趣的现象,是用一个问题去解决另一个问题,然而却忽略了问题的本身;这是一把双刃剑或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刘邦在建立汉朝后看到在秦末农民战争中没有一个秦的诸侯王出来拱卫秦,于是大封同姓诸侯王,却开创了诸侯王叛乱的肇端。魏代汉后想解决地方做大的问题,于是虽有封王但无兵权。西晋则又站到问题的另一边,大封诸王,又闹出八王之乱,不仅给自己掘了坟还闹出个五胡乱华;就此反反复复,到了北宋元地方都无实权的藩王。朱元璋建立明后,“惩宋元孤立”,开始大肆分封,尤以九个塞王实力最强,于是明也出现了中央削藩和地方反削藩的事件,不过结果不同。到了清,问题又偏向另一边,所有亲王全部留京。同是王爵,从汉至清差别极大,汉初的亲王更像是一个国王,毕竟刚由分封转制向郡县制,汉初甚至可以说是分封和郡县的双轨制,汉初的藩王在地方有官吏任免,税收和征兵三项国家级的权力,比如七国之乱的祸首刘濞,他的吴国几乎是一个独立王国。而到了清代,亲王没有就藩这一说,只有坐食俸禄,没有官职,爵位仅是荣衔,比如康熙的兄长裕亲王福全,之前的政治生活几乎一片空白,直到康熙三十左右的乌兰布通战役由他挂帅,战后还因为和康熙长子胤禔起了矛盾被康熙免职。随着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深,地方反叛的可能性和空间越来越小
清朝前期的政治制度不太容易发生内部的叛乱,因为清朝吸收了中国历朝历代先进的政治制度,已经达到了封建集权的最高水平。
所谓的九子夺嫡是指康熙的九个皇子为了争夺储君之位而发生的争夺战,这种争夺战只是暗中的一种政治较量,之所以会发生,根本原因在于清朝的继承制度不是之前朝代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是一种皇帝一票否决权之下的选贤制。
康熙皇帝本来早就立他的嫡子胤礽为皇太子的,当时胤礽年仅2岁,在当了33年的皇太子之后,胤礽被康熙废除皇太子的地位,理由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康熙皇帝表面上是说胤礽想分自己的皇帝威权,实际上是感受到来自皇太子胤礽的威胁,封建社会的皇帝与太子之间有一种天然的矛盾,这就是皇帝不死,太子无法接班,只要太子一天无法接班,就随时有可能会被替换掉。
太子造皇帝的反这事在历史上也经常发生,比如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同时也是唐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担心唐太宗想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就起兵造反,结果失败被废,康熙皇帝是一位能力超强的皇帝,他一定是发现了皇太子胤礽有图谋不轨的行为,于是提前就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根据史书的记载来看,皇太子胤礽被废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结党营私。
古代的太子没有皇帝的命令,连皇宫也进不了,太子也没有兵权,如果想造反,就必须结党,所谓的结党就是结交朝中或者地方上一些有权势的大臣,形成一个政治集团,然后为了共同的利益,有可能会作出造反的举动来。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是秦王,秦王府中就有一批文武大臣,形成一个政治集团,不同的是李世民的这个政治集团是李渊默许成立的,这就是一种结党,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与安乐公主,同样是结交一大批禁军统领、朝中重臣及太平公主,才成功发动政变的。
结党是叛乱的前提,其党羽中一定有手握兵权之人,有兵权就能起兵叛乱,所以康熙皇帝明令禁止皇子结党,没有兵权的皇子,就算有叛乱之心,也没有发动叛乱的实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胤礽就有结党行为,他的党羽有:索额图、格尔芬、阿尔吉善、托合齐等人,所以康熙皇帝废胤礽时,囚禁了索额图与托合齐,杀死了格尔芬、阿尔吉善,打击了太子党,为的就是禁止结党,保证自己的安全。
二是无忠孝之德,有谋逆之心。
康熙皇帝生病,胤礽表现得很冷漠,毫不关心,七岁的皇十八子胤祄得了急性病,康熙很焦虑,作为兄长的胤礽仍然无动于衷,康熙皇帝批评胤礽,胤礽还敢顶嘴,这是无忠孝之德。
康熙皇帝从外地准备回京时,胤礽在康熙的帐外徘徊,让康熙有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再加上胤礽的结党行为,以及种种不法行为,让康熙有了顾忌,觉得胤礽有谋逆之心,当然要先下手为强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了。
虽然是九子夺嫡,但是真正有实力争夺太子之位的只有四个人,分别是: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最终康熙皇帝选择了皇四子胤禛为继承人,这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即位后,并没有发生皇子之间的叛乱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康熙时期严令皇子不得结党。
康熙在位时,是严格限制诸皇子不能结党,一旦有被发现,就可能受到打击,而那些大臣就更惨了,要不然被囚禁,要不然被杀,要不然被流放,所以有这种压力,一般大臣也不敢与皇子结党。
即使真有结党行为存在,也是暗中进行的,但这是很难的,毕竟皇子都居住在皇宫之中,与外界的联系逃不出皇帝的掌控,尤其是康熙这样能力高超的皇帝,只要无法结党,皇子就是一个人,如何造反?
二、没有造反的时势与实力。
皇子起兵选择的两个要素是:政权与兵权。要么有政权,要么有兵权,要么两者都有,诸皇子中唯一有兵权的就是皇十四子胤禵,在康熙时期,胤禵被康熙派到西北提供抚远大将军,负责平定了青海、西藏一带的叛乱。
胤禵很有军事才能,指挥了十余万军队征讨准噶尔的叛乱,并成功完成了任务,胤禵虽然有兵权,但由于远离政治中心,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康熙去世后,胤禵被征召回京,他根本就不敢造反,因为出师无名,同时也因为皇帝指定了继承人。
即使胤禵想造反,其手下人是否愿意跟他一起,那也是个未知数,反抗清朝毕竟是非常重大的事,失败了三族都保不住,而且这事要经过周密策划,并与政治中心的重要人物有过联系才有可能,胤禵没有这个时势,也没有这个时间,康熙一去世,他就立即从西北往北京赶,在时间上已经失去了先机,根本无法造反。
至于其他皇子,比如皇八子胤禩,虽然很有能力,但是没有兵权与政权,结党又结不成,如何造反?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三、新即位的皇帝有着名正言顺的名声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雍正即位为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皇位,雍正都是皇帝了,而且是康熙选定的,虽然胤禩在民间放出雍正篡改康熙诏书的谣言,但这根本动摇不了雍正的帝位,这种谣言最多就是舆论造势,胤禩没有实力造反,这样舆论造势起不到太大作用。
作为皇帝的雍正肯定要动用手中的权力来巩固帝位,他派自己的亲信监控最大的威胁胤禵,防止胤禵率军造反,并且下密诏把胤禵与康熙之间来往的诏书全部没收,防止胤禵利用与康熙的诏书来对自己造成不利影响,至于其他皇子,雍正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比如胤禩,雍正采取了先升官重用,然后再打击胤禩党羽,再造势胤禩结党,接着孤立胤禩,再给胤禩找茬加罪,最后把胤禩软禁起来,一连串的动作,雍正用得非常隐蔽,雍正是皇帝,又是高度集权的皇帝,想处理自己的兄弟,那是非常简单的事,只要雍正有手段就行,所以其他皇子别说造反,就是想全身而退都难。
如果反过来说,康熙传位给其他皇子,没有传给雍正,雍正会造反吗?
答案是不会。原因跟上面所说是相同的,雍正是当了皇帝之后才有那些权力的,没当皇帝,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子,不能结党的话,就没有政权与兵权,没有政权与兵权,拿什么造反?新上任的皇帝只要一道诏书,派两个侍卫就能永远软禁雍正,甚至想办法杀死他。
其实在清朝,不管是哪一位皇子当了皇帝,其他皇子都是不敢造反的。这是清朝的政治制度决定的。
中国古代皇权至上,所以为了这个皇位,很多人也是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争取,所以自古以来这亲王叛乱和太监干政的事也是时有发生,其实归其根本,这也是一种政治制度的相对不完善,清朝做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其实从某些方面来说,清朝的政治制度已经相对完善了,因为不断总结了前人的教训,清朝历朝历代的君王也都是非常避讳谋反之类的事情发生,所以在清朝,我们很难看到亲王叛乱或是太监干政这样的事情。?
亲王不叛乱 为什么清朝没有亲王叛乱,其实直接点来说就是清朝很好的改善了明代的贵族王室制度,明代亲王的待遇是代代相传的,所以到了最后就变成了国家养了一大堆皇亲国戚,而清朝不同,贵族世袭虽然也是传承下来,但是却是一代代的降级,所以不过几代,皇室成员也就成了平民百姓,这很好的保证了皇室内部的和谐,有效的控制住了皇室成员的数量。
此外,清朝把皇室贵族都圈在了京城,如果出了京城的范围,一定要报备了,否则就会出大事,严重的会被当作叛乱处死,所以这也很好的杜绝了皇室成员与外界的联系。最后一点就是,清朝命令朝中皇室成员禁止和朝中大臣想通。这些政策都保证了清朝王室的安定。?
太监不干政 其实太监不干政,这在清朝刚刚成立的时候就被明令禁止了,清朝的皇室也绝对不允许太监有一丝一毫的干预,顺治十二年,顺治皇帝就命人专门做了一块铁牌上面写着一道严禁太监干政的口谕,而这道口谕最终也成为了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谁要是触犯了,就会被处以极刑,所以也正是因为重视,清朝数百年中才没有出现太监干政的现象。
不过虽然没有亲王叛乱,没有太监干政,但是清朝却依旧出现了后宫干政的现象,这就是慈禧,慈禧虽然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女政治家,但是她代表的阶级立场始终是有局限性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的很多决定也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发展。无论是男女,看来对权力的渴望都是相同的,一个是权力,一个是财富,不会因为性别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
因为康熙晚年时期,他的皇子们没钱、没兵、没外援,不敢直接造反夺位。
清朝在皇子的晋封制度和分封制度上有较为完备、详尽的成型规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不同相对应的府邸、俸禄、护卫人数、手下八旗佐领人数等等各有不同,而且严格的统一归属中央管理和分配。
最重要的是清朝的皇子们严禁私自出京城,就连自己的府邸也不是说出去就出去的。对于结交地方大臣、私自拥有武装力量更是被严格控制。
扩展资料: 早在康熙皇帝未废黜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暗中控制各个皇子的势力范围和党派力量。皇子们背后的明珠、索额图、福全、张廷玉、隆科多、年羹尧等人早已经将皇子们的势力控制在相对平衡的状态。
即使在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以后,康熙皇帝也立马晋升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为亲王,以控制因太子被废而造成的众皇子们势力失衡。
“九王夺嫡”事件的晚期只剩下皇十四子胤禵和皇四子胤禛之间的争夺,在胤禵任命为大将军王,授以远征西北的军权的同时,又命胤禛的心腹川陕总督年羹尧负责胤禵大军的粮草供应事宜,以达到制约胤禵的目的,又使两者的实力再次平衡。
所以,不管哪个皇子有造反叛乱的念头,另外几个势力相当的皇子党派都会不遗余力地将其扑灭,也就是说在康熙皇帝的精心安排下,这样的事情即使小概率的发生了,也会立马被皇子们消灭在萌芽状态,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7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清朝入关,如何攻灭南明弘光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