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张贺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此人名叫张贺,大家对他可能很陌生,但是说到他的的父亲张汤,那肯定就如雷贯耳了。作为刘彻曾经最信任的臣子之一,以执法严苛著称的张汤是缔造汉武盛世的大功臣。只不过张汤后来得罪了奸佞朱买臣,被逼自杀。汉武帝在得知真相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提拔了他的两个儿子张贺和张安世入朝为官。
张贺在父亲出事前地位尊崇,所以有机会与卫太子刘据交往。由于年龄相仿,两人关系很不错,张贺也成为了太子党的一员。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刘据登基后,张贺可能会飞黄腾达。怎奈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巫蛊之祸”不但断送了张贺的前程,还因为是刘据亲近的人,犯了死罪。眼看着同伴们纷纷被杀,张贺也只能听天由命,含冤受死,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好弟弟张安世。
比起张贺,张安世更受武帝重用。在得知哥哥下狱待死后,张安世不顾汉武帝正在气头上,冒着砍头的危险,上书为张贺求情,他的一番声泪俱下的语言,打动了冷酷的汉武帝,决定放张贺一马。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武帝下令阉了张贺,让他入宫做了宦官。
作为堂堂男人,遭遇宫刑比死还要难受,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可是张贺生在官宦之家,自幼受到士大夫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对汉武帝的做法他只有感激涕零,没有怨恨。就这样,捡回了一条命的张贺入宫成了宦官。没想到,命运给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后,为他安排了一段传奇的结局。
张贺入宫后几年,因功执掌了掖庭,这里本是宫女居住之所,在他成为掖庭令不久,却迎来了一位落难的潜龙,他就是卫太子刘据唯一幸存的孙子刘病已。巫蛊之乱平息不久,汉武帝知道了太子谋反的真相,怎奈大错已铸成,无可挽回,心中充满悔恨的同时,对尚在襁褓中的刘病已网开一面,后来把他送到了掖庭。
本来张贺就对刘据含冤自杀的事情无限伤怀,此时见到他唯一幸存的后人,已经心如死灰的他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为了回报刘据的知遇之恩,张贺下定决心抚养刘病已长大成人。就这样,出生后遭遇苦难的刘病已,再次遇到了“贵人”,之前是忠诚的廷尉监丙吉维护他的周全,此时又遇到了张贺。
虽然入宫成了宦官,出生官家的张贺文采才能方面不是其他人能比的,在他的教导之下,从小失去家人关怀,生在市井之中的刘病已,没有成为顽劣之徒,而是学会了读书写字,市井之中的经历还成为他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他以后励精图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张贺为了刘病已的成长可谓是费尽了心血,他还为刘病已操持了婚礼,迎娶了平民之女许平君。而就在刘病已登基之前,张贺却如同完成使命一般,溘然长逝。这位前半生悲剧的忠臣,努力没有白费,刘病已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汉宣帝刘询,他在位期间,中兴了西汉帝国,成为令人称颂的千古明君。他没有忘记张贺的大恩,登基后追封为阳都侯,告慰了他的在天之灵。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御史大夫张汤杀。御史大夫掌全国官员风纪纠察,监察,官职相当现中纪委书记,位高权重,朝廷倚之。
张汤,西汉鹰派酷吏,屡破朝廷大案,深得武帝刘彻信任。当朝重臣汲黯评价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史记?汲黯传》
汲黯说:张汤智巧足以阻止他人的批评,实施奸诈掩盖自己的错误,用心机去奉迎主上,语言强辩,不肯心怀磊落地替天下人着想,一心迎合主上。主上不喜欢的,千方百计去诋毁,主上要做的尽力去称颂。喜爱搞场面,搬弄法条,内心隐藏奸诈揣摩上意,在朝廷外倚靠害民的官吏来强化自己的势力。
张汤人品在当时评价负面。朝中同僚极讨厌他。史载,张汤奸诈,心机重,嫉妒他人,心毒手辣。这样一心机深藏,手段老练的大员自杀,如果不是自尊,自信被摧毁,走上绝路,那又是何原因呢?
不妨复盘二千多年前那场计中计,局中局,那场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官场争斗。
御史大夫张汤的下属,御史中丞李文和汤有矛盾。张汤的亲信属吏 鲁谒居暗中命人上匿名紧急告发书信,揭发李文的“奸事”。武帝命张汤调查。其实,张汤知道是亲信鲁谒居布下的局,故作不知,要借机整死李文。
武帝问:“告发李文奸事的线索从何而来?”
张汤故意惊诧,说:这大概是李文所熟悉的人怨恨他,告发他。
恰在此时,鲁谒居病,张汤到他住所探视并按摩双足。这一幕被赵王刘彭祖派出的密探侦知。赵王刘彭祖,汉景帝子,武帝兄,为人阴险,狡诈,凶残。张汤推行中央财经新政,触动了他的利益,对汤不满。赵王上书:张汤大臣,与下属史员揉足,其中必有诈。所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
武帝命廷尉审理。不久,鲁谒居病死,事连其弟,其弟被关押导官署监狱。
张汤审理囚犯去导官监狱,见到鲁谒居弟。张汤想在人不知的情况下,尽快释放鲁谒居弟,而假装不认识他。张汤的想法,鲁谒居弟不知,他内心怨恨汤,一怒之下,上告张汤与兄共同策划设局诬陷李文。
事件的发展,已完全脱离了张汤的掌控。官场上,借力打力,甚至借刀杀人之计,多了去了。张汤本欲借鲁谒居的匿名告,除去对手,想接过鲁谒居做的局,继续将局做的更万全,可是,自身已陷入了这个局,难以抽身。这个局,在多重外力的推送下,早已偏离了张汤设计好的方向,一步一步地把张汤送入地狱,而且,有一帮大员陪葬。
依照汉律程序,此案应由御史中丞咸宣调查审理。咸宣,汉武帝时屡治大狱,常诛杀无辜,号称“敢决疑”,用法苛重,时称“酷吏”。
咸宣曾经和张汤有矛盾。借此机会,他要彻底审理此案。有关案情还末奏请武帝,有人报告盗贼偷挖了孝文皇陵埋的钱币。丞相卫青翟和张汤相约朝堂上向皇帝谢罪。至朝堂,张汤不认为自己有过错,认为丞相犯下“见知故纵罪”。武帝命御史调查卫青翟。
此时的张汤,对自己官场运程,自视甚高。已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丞相卫青翟阻挡自己,要想法搬开。诡秘的行为下,隐藏着毒辣。
丞相卫青翟忧心忡忡。丞相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三人曾任九卿,二千石禄,因事贬为长史。他们出仕做官比张汤资格老。张汤曾代理丞相职,知三长史资历尊贵,故意屈辱他们,以下吏待之。三长史怨恨汤,想借机杀之。于是,和丞相密谋,命属吏捕获商人田信,拿下口供,说:张汤每次奏请朝廷实施新政,田信总先知消息,囤积货物,涨价售卖,分钱张汤。
这口供传给武帝。问汤:国家政策实施前,商人先知,多囤货物,借此发财。有人泄露出去给商人。
张汤又故意吃惊地说:应该好像有人泄密。咸宣把鲁谒居案报告武帝。武帝以汤“怀诈面欺”,命人严厉斥责张汤。
张汤留下遗书:陷害我的是三长史。遂自杀。
张汤死后,家产不过五百金,财产之俭与御史大夫的酬薪不相称,不用说分商人财了。汤被冤,武帝诛杀三长史,丞相卫青翟入狱,自杀。
张汤案,导致朝廷两位重臣自杀。一个是御史大夫,一个是丞相,如今日之中纪委书和总理。这个案子必定震动朝野。
案中人,相互算计,相互设局,张汤,卫青翟,三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张汤属吏鲁谒居(病亡),六人皆死局中。
一,鲁谒居忠心报主,设局陷害李文,报应瞬至眼前,病死,且拖累弟入狱。
二,张汤知鲁谒居设局陷害李文,不去阻止,反借此局除去政治对手;汤主动设局治丞相卫青翟“见知故纵罪”,欲整垮丞相,反而被卫青翟三长史借局设局,引自己入局被套。
三,朱买臣,王朝,边通为泄私仇,欲汤死,借机设局,反致丞相入狱自杀,三人被诛,害人局反害己。
四,卫青翟被三长史所蒙,以为其真心为己脱困局,同意逮捕田信,做口供,设反局套张汤进入,汤自杀后,反局破,三长史被诛,累及卫青翟自杀。
明局,暗局,正局,反局,局中局。以上人物,皆为局中人,皆命丧局中。
有二人值得注意,赵王彭祖,御史中丞咸宣,脱局者,受大惠。除去张汤,就是除去共同的敌人,总算给二人出了口恶气。用法苛重的咸宣,也只高兴了十几年,公元前102年,汤死十三年,因大逆不道被诛,给无数冤死者讨回个公道,也算报应。
所有做局者,莫不欲置人于死地,做成死局,随着事态的进展,进局者都脱局而逃。但,虽逃于此局终死于彼局。让人领略到既古老又崭新的理论:博弈论。说:多个参与者进行的事件,参与者选择能够影响其他人的行为,行动,或策略的方式。事件的参与者每一个策略的应对,都是针对其他对手战略的一种最佳反应。
什么是博弈?简言之,斗地主的参与者,不想被4个“2”讹诈,要想法拿到对“鬼”,去威慑他,要让4个“2”知难而退,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手里有硬牌,心里不发抖。
博弈论最著名的理论,纳什均衡。1994年获经济学诺奖的约翰?纳什,美国数学家,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纳什认为:所有局中人均认可最后的结局,而且他们均知其他局中人也认可最终结局,因为,每一种策略都是针对其对手战略的一种最佳反应。
分析张汤案,所有局中人皆欲打破均衡,都认为自己手上有副好牌,都不服输,愿意赌一把:鲁谒居认为匿名告,人不知鬼不觉;三长史认为时机来了,摸到了好牌;张汤,卫青翟莫不如此认为。
但这些牌最终成为臭牌,打不出去,烂在手里。这就是博弈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所谓螳螂捕蝉,还要防备身后不知何时冒头的黄雀。
读《资治通鉴》张汤案,让今人再次看到残酷的古代官场尔虞我诈争斗场景的回放。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读通鉴记》评张汤:诡秘之术,终以自覆(败亡)。说:"张汤治囚导官,见鲁谒居之弟,阴为之而佯不省,奸人诡秘之术也,诈者卒死于诈,鬼神不可欺而人不可以术御也。祸生非所能测矣。奸人挟此术以仇奸,(奸人依靠奸术达到奸计实施)。而终以自覆也。"
张汤在武帝前已是受宠有加了,对同僚使诈,欲赶尽杀绝,独占荣宠,大奸似忠,这是张汤人格的一大缺陷,也是导致其自杀的原因。
西汉官员自杀好像成了一种风气或风尚。有学者统计,西汉诸侯自杀25人;列侯,丞相,将军自杀65人;高级官员自杀78人;妃,太子,公主自杀12人。在后人看来,这更像是一幅绚丽伤心的权贵富豪衰败图。
官员犯法不愿面对狱吏受辱是一个因素,并且当时政论家贾谊主张“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汉书?贾谊传》)另一原因,武帝独尊儒术,推崇礼义廉耻,官员得罪,心理上受到极大挫败,自尊受到重创,选择自杀也是一种彻底解脱。
西汉官员仕途上,内心难抑独秀独宠抓权逐利的冲动。欲上位往往使用诡秘,欺诈等不为人齿的手段,以图搞掉对手,事迹败露,又为儒家道德所不容,这就是当时官员矛盾的生存环境。
古往今来,官场倾轧大多相似:争名,争利,争权。有人刻薄地说“官场无君子”。用非常手段,踢走政治障碍,结局有两种:整人或被人整。这简直就是赌博,赌运气,赌命。所有进场者自那一刻始,不论是输是赢,均认可最终的一博。因为,博弈论已耳提告之:愿赌服输。
1、张仪
张仪,姬姓,张氏,名仪,魏国安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
秦惠王三年,为了秦国的利益,张仪去魏国担任国相,打算使魏国首先臣事秦国而让其它诸侯国效法它。魏惠王不肯接受张仪的建议,秦惠王大发雷霆,立刻出动军队攻克了魏国的曲沃、平周,暗中给张仪的待遇更加优厚。张仪觉得很惭愧,感到没有什么可以回敬来报答秦惠王。
2、张良
张良,字子房,新郑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3、张骞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同时,也通过他的外交实践,第一次张扬起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
张骞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为中国汉代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4、张汤
张汤,西汉时期官员、酷吏,杜陵人,因为治陈皇后、淮南、衡山谋反之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张汤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
5、张苍
张苍,西汉丞相,《史记》称之为张丞相,封北平侯,阳武县富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他生于战国末年,死于汉景帝五年,谥号北平文侯。
刘邦起义,他归顺了刘邦,西汉王朝建立之后,他先后担任过代相、赵相等官职。因为他帮助刘邦清除燕王臧荼叛乱有功,被汉高祖晋封为北平侯,以后又迁升为计相、主计。汉文帝时灌婴去世后接任丞相一职,汉文帝后元元年因政见不同而自动引退。主要门生为是洛阳人贾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6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高湝熬死四位皇帝,快登基时却被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