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三娘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李三娘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原配妻子,不过,这两人的结合,颇具传奇色彩。李三娘本是晋阳的农家女子,长大后出落得如出水芙蓉一般,容貌迷人。当时的刘知远还没发迹,家境贫寒,为了生计给富人牧马,四处奔波,正好遇到了美丽的李三娘,顿时惊为天人。可是,刘知远去提亲时,遭到了李父严词拒绝,他一气之下,偷偷把李三娘劫了过来,娶为妻子。
后来刘知远在乱世中崛起,最终成就帝王之尊,李三娘也被封为皇后。可是好景不长,刘知远只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病死了,他与李三娘的儿子刘承祐继承了皇位。本来有刘知远留下的托孤大臣郭威、史弘肇等人的辅佐,李三娘从旁扶持,刘承祐的皇帝宝座还是坐得挺安稳的,只是他硬是有了迫害妄想症,觉得这几个大臣对他虎视眈眈,所以费尽心机想除掉他们。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刘承祐不顾李三娘的强烈反对,意气风发的除权臣计划,在对付郭威时失算了。这位领兵在外的大将军,在皇帝的步步逼迫下,扯起了反旗,他本就是后汉第一名将,朝中根本没有人与他抗衡。短时间内,郭威就兵临国都开封,刘承祐亲自率兵出击惨败,只能跑路。郭威军队紧追不舍,刘承祐在逃跑途中被部下杀死,结束了他悲催的一生。
郭威逼死刘承祐后,没有急着称帝,而是把李太后抬了出来,请求她主持朝政,并且答应拥立湘阴公刘赟为皇帝。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郭威这是掩人耳目的做法。果然,在他带兵出征契丹的途中,手下将士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好戏。这里多说一句,后来建立北宋的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桥段,其实不是他首创,郭威在这里就用了,而赵匡胤此时正是他账前的亲兵。
“被迫”接受皇位的郭威,率军回京,上疏李太后,请求她允许自己登基为帝,对她“以母后事之”,也就是名义上尊奉她为母后。要知道,李太后比郭威还小9岁,不过在那个时代,这也好理解,郭威为了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表明他登基的合法性,不得不这样做。
李太后知道大势已去,被迫同意了郭威的提议,眼睁睁看着丈夫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易主,从汉朝变成了周朝。此事过后,李太后迁居太平宫,被尊奉为昭圣皇太后,在新的帝国可谓是地位超然,同样过着荣华富贵的日子。
就在后周建立两年后,李太后病重,最终不治离世。纵观她的一生,可谓是起起伏伏,但是总能够化险为夷,迎来好的结局,最终得了善终,比起其他那些亡国后的女子,她已经足够幸运了。
不管刘知远怎样,他的妻子却值得一提,妻子李皇后为人比他要强许多。他的妻子也是太原人,在刘知远当兵地位很低的时候被他强娶成亲,她也没有再反抗,和刘知远过起了日子。后来刘知远地位高了之后,她也被封为魏国夫人,还为刘知远生了一个儿子,即后汉隐帝刘承右。 李皇后忠厚善良,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后,想赏赐将士们,但府库里又没那么多的财物。刘知远就想向百姓征税来敛财赏赐属下,李皇后知道后反对他做这种丧失民心的事,她说:“现在你凭借河东起兵,而且又称义兵,要救百姓于苦难之中,但百姓还没有得到好处的时候你却将他们的钱财先拿走了,这不是失信于民吗?妾愿意将宫中的财物拿出来赏赐将士,虽然不多,但人们不会有怨言的。”这件事传出来后,百姓们非常感动。 刘知远死后,儿子继位,李皇后成了李太后,儿子任用一些无能的人掌管朝政,而且和舅舅也就是李太后的小弟弟李业一块玩乐,使汉朝很快就走上了灭亡之路,李太后多次劝说,儿子根本不听,在儿子听信舅舅的话,以为大臣跋扈危及自己的帝位,要将史弘肇等人杀死时,李太后反对他们这么做,要他们和其他宰相商量,慎重从事,儿子竟说:“国家大事,闺门里的妇人知道什么。”流血事件发生后,郭威杀回城来,李太后让儿子下诏劝说郭威,儿子不听,出城交战时死在了城外。郭威入城后,对李太后以礼相待,让她主持政事。等后来郭威称帝后又认李太后为母亲,尊为“昭圣皇太后”,几年后,李太后平静地去世了。
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帝之妻为皇后,帝之母为皇太后,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现在所知的第一位皇太后是汉高帝刘邦的妻子吕雉,她是汉惠帝刘盈的母亲。
既然是母亲,当然就比孩子大,哪怕是早婚早育,太后与皇帝差个十几岁也是最起码的。
但 历史 这个东西就那么有趣, 历史 上还真有皇太后比皇帝小的案例,当然了,这些皇太后不是皇帝的生身之母,这是古代的特殊制度,或者特殊的 历史 局势造成的。
这之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她虽然没有吕后和窦太后那样的名气,但她本人的经历足以担当“传奇”二字。
她是“皇后”圈子里多项纪录拥有者,而这份尊荣的背后写满了她的心酸和凄苦,但她无疑也是幸运的,虽然连遭不幸,却能安养天年,并与汉宣帝的皇后许平君上演了“许后奉案”的千古美谈,终得善终。
上官氏在 历史 上拥有好几个皇后圈子里的纪录,其中第一个是 历史 上第一个复姓的皇后。
上官氏出身高贵,她的祖父上官桀和外祖父霍光都是汉武帝留给刘弗陵的顾命大臣,父亲上官安和母亲霍氏很明显是政治联姻。
小节的标题言简意赅,不知大家是不是以为,上官氏是通过祖父或者外祖父当上皇后的呢?其实这个后门还真不是他们开的。
众所周知,汉武帝晚年想立幼子弗陵为储,但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很年轻,且素有图谋,汉武帝只得未雨绸缪让钩弋夫人离开了人世,不久后汉武帝就驾崩了,年幼的弗陵成了孤儿。
弗陵即位时才8岁, 几位顾命大臣商量后决定请弗陵的异母姐姐鄂邑公主入宫照顾幼弟, 并以皇帝的名义尊封鄂邑公主为长公主,俗语云“长姐如母”, 长公主实际上取得了皇太后的权力。
弗陵12岁那年,霍光等人打算为皇帝迎娶皇后,上官安心思就活动起来了,他赶紧去找岳父霍光商量,希望岳父支持自己的女儿,当然也就是霍光的外孙女上官氏为皇后。
出人意料的是,霍光直接拒绝了此事, 他认为外孙女才5岁,实在是太小了。
上官安在岳父这里碰了壁,但他还是不死心,他想到了一个好朋友,这个人史称“丁外人”,他正是鄂邑长公主的情人。
上官安找到好友并说服了他,丁外人又和长公主吹了枕头风,于是长公主下诏封上官氏为婕妤,不久后正式册立为皇后。
于是,上官皇后的第二个记录就产生了, 历史 上年纪最小的皇后。
短短两年后,上官桀等人联合鄂邑长公主合谋除掉霍光,反被霍光诛灭,上官皇后年仅8岁就失去了父祖(其母霍氏在此事前就去世了),而在外朝唯一能够依靠的外祖父却是她的仇人。
按说,上官家以谋反罪被灭,皇后理应被废,但她毕竟是霍光的外孙女,女儿又已经去了,他怎么忍心又把外孙女废了呢?何况,外孙女当皇后对他也是一项利好。
随着时间流逝,上官皇后也慢慢长大了, 霍光希望外孙女赶紧给皇帝生出一个儿子,一边让人在外面上书以皇帝易生病为由劝他清心寡欲,不要接触皇后以外的女子,一面让外孙女下诏不让后宫其他女子侍寝。
此事被明确记载在《汉书》之上,不知为何竟然会有谣言说上官皇后至死还是处女,真是奇怪。
可惜事与愿违,直到汉昭帝暴死,皇后都没有怀孕。皇帝暴死却没有立继承人,霍光左思右想决定立汉武帝与李夫人(汉昭帝即位追封为孝武皇后)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
刘贺在辈分上是昭帝和上官皇后的侄子,入嗣后实为嗣子。刘贺即位后尊上官皇后为皇太后。
这一年,上官氏15岁,刘贺18或19岁,虽然如此,二人仍是名义上的母子,看起来是一个奇景,但这是完全符合宗法制的,不是刘贺想不认就不认的。
这就是上官皇后的第三个 历史 记录, 历史 上年龄最小的皇太后。
刘贺大家都知道,短短27天就犯了上千件罪过。 历史 上没有记载这对奇特母子是如何相处的,但在刘贺众多罪责中就有一条是“对皇太后无礼”。
最终,霍光入宫拜见外孙女,陈述刘贺罪行,上官太后于是敕令内宫不允许刘贺所封官员入内,并召刘贺前来,当众废黜了他。
从 历史 记载的只言片语来看,刘贺的确有可能对上官太后不够尊敬,毕竟年龄差在那里摆着,他想尊敬心理上也过不去。
刘贺面对这么个小女孩,自己还要叫她“妈”,礼仪上有所疏漏似乎也可以理解,但在等级森严、礼法严格的皇家,仅此一条就可以让刘贺万劫不复,更何况他还有那么多罪责。
刘贺被废后,霍光与群臣商议后向上官太后奏报,决定以汉武帝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汉昭帝嗣,太后同意了,于是刘病已登基为帝。在上官太后的问题上,《汉书》出现了两种记载。
首先, 《汉书》明确指出刘询是以汉昭帝后嗣的身份即位的, 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刘询即位后也因此不能追封父祖为皇帝,那么这个“嗣”到底是嗣子还是嗣孙呢?
估计很多人会奇怪,既然是侄孙,当然是嗣孙了,如果是嗣子的话,岂不是乱了辈分。
在《汉书 外戚传》上的确记载上官太后在刘询登基后成为了太皇太后,汉代礼制“帝之母为皇后,帝之祖母为太皇太后”,既然如此那当然就是“嗣孙”了。
可是,《宣帝本纪》《元帝本纪》《霍光金日磾传》与《外戚传》的记载正好相反, 在《宣帝本纪》《霍光金日磾传》中提及上官氏的地方始终称呼其为皇太后,更没有尊封上官氏为太皇太后的记载。
直到《元帝本纪》中才明确记载,元帝即位尊上官太后为太皇太后。由此可知, 刘询虽然是汉昭帝的侄孙,但他是以“嗣子”的身份即位的。
那么,这种抬辈符合礼法吗?
其实,这并不构成一个问题, 古代看重宗法更甚于血缘,先重宗法,再论血缘。 唐代很多皇帝都有把孙子收为皇子的案例,这种事情,儿子还必须要承认“是的,这不是我儿子,是我弟弟”,哪怕这个儿子后来即位当了皇帝也不能更改。
还有宋朝公主驸马大婚后要升辈,驸马面对父母成了平辈。这种事情在古代屡见不鲜, 给刘病已抬一辈,血缘上有些别扭,但宗法上说得过去。
《外戚传》记载过于简略,混淆了这一点,才让很多人误以为上官太后15岁就成了太皇太后。
新即位的刘病已(后改名刘询)比上官氏大三岁,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这对母子关系到底怎样,但汉朝以孝治天下,刘询作为一代明君自然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出错。
不过要真是说起来,上官太后和刘询的关系真是复杂到了一定程度。
当然,在宗法制度之下,上官太后和刘询要遵循的是第二种关系,该遵守的礼仪肯定是要有的,但尴尬应该多少有一些。
刘询和上官太后的关系到底如何呢?虽然 历史 没有直接记载, 但是从他两位妻子的行为来看,这对母子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笔者依稀记得,在电视剧《延禧攻略》中曾经提及乾隆帝给后妃们专门配发了匾额和宫训图,其中有一幅宫训图名曰《许后奉案图》。
这幅画中的典故就来源于 刘询的元后许平君亲自奉案上食,孝顺上官太后之事。 二人年龄相仿,却是名义上的婆媳,许平君依旧要对上官氏尽孝。
许平君也因此得到了孝顺婆婆的美名,成为历代贤后中“孝亲”的楷模。
霍成君虽然是上官太后血缘上的姨母,但她也萧规曹随,依旧以礼对上官太后尽孝,在宫中也是一时美谈。
其实有必要说一下,刘询在得知许平君死亡真相、霍成君曾毒害太子刘奭之前,对霍成君还是十分宠爱的,并不像很多影视剧和小说中那样一直是水火不容。
刘询即位六年后,霍光病逝,刘询和上官太后亲临致奠,场面十分盛大。可是世事之变远超过人的想象。
两年后, 霍光之子霍禹谋反伏诛,霍显毒杀许皇后之事也被揭发出来,霍氏被灭族,皇后霍成君也因曾图谋毒杀太子被废。 如此,23岁的上官太后当真是茕茕孑立了。
从 历史 的细节来看,刘询不愧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以上官太后的身世来看,父、母两族皆因谋反被诛灭,刘询完全可以废去她的太后名位。
可是刘询并没有这样做。史书没有 直接 记载刘询为何对上官太后网开一面,但其实答案还是在史书之上。
首先,刘询对霍光的感情是复杂的。 一方面,霍光提出拥他为帝,并尽心辅佐,虽然后来霍禹谋反,又查出霍显毒杀许皇后,但这终究不是霍光的罪过。
以至于霍家覆灭多年后,刘询奉祀十一功臣于麒麟阁,依旧将霍光列于首位,霍光的墓穴也没有受到侵扰,到了成帝年间还格外加尊,并令霍光曾侄孙继承博陆侯之爵,奉祀霍光。
上官太后当年听从了霍光的建议,立刘询为汉昭帝嗣,这才让刘询有机会登临大统,刘询是个念旧感恩之人,自然会顾念上官太后对他的恩德。
其次, 上官太后虽然在昭宣交替之际深度介入朝局,但从未真正想要干涉朝政。
刘询之前,吕后、窦太后都曾临朝摄政,王太后(汉武帝母)也借助母家干预朝政,所以汉朝皇帝对这种事情十分敏感,这也是汉武帝未雨绸缪杀死钩弋夫人的原因。
可是上官太后安守本分,并未对权力过分染指,更不像王太后那样借助亲属的势力胡作非为, 在这一点上,上官太后的德行是值得称赞的。
其三,上官太后毕竟是刘询名义上的母亲,如果他废黜了上官太后,即使群臣那里说得过去,天下万民会怎么想?
况且, 如果废黜了上官太后就相当于否定了她昭帝皇后的身份,那么当初上官氏以昭帝皇后的名义宣布以刘询为嗣岂不也是名不正言不顺。
这样一来,不就成了自己否定自己。所以不管从哪方面考虑,刘询都不会这么做。
刘询去世后,许皇后之子刘奭即位,尊上官太后为太皇太后。在宗法上,上官氏是刘奭的祖母,许多平台称上官氏是 历史 上第一位达到法定曾祖母级别的皇后,其实是不正确的。
11年后,上官氏崩逝,时年52岁,刘奭将这位宗法祖母与宗法祖父昭帝合葬于平陵。
上官皇后经历传奇,5岁立后,8岁父族尽灭,15岁成为皇太后,23岁母族被诛,可谓坎坷至极, 但所幸她碰上的是明辨是非的一代贤君汉宣帝,让她能在长乐宫中安度晚年,最终得到了一个善终的结局。
想想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汉成帝的原配,被废的被废,被杀的被杀,她要幸运太多了。
往期系列文章:
万历帝生母李太后,从宫女到皇太后,不当女强人,格局也要大
嘉庆帝庄妃,一生三改封号,何德何能与先祖同号?死后皇后送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6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