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是大家一个耳熟能详的人物,李广是西汉的名将,他在对抵御匈奴的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连司马迁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在军营里他与士兵同甘共苦,威信很高,战功也很卓著,却一生没有遭到封爵,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李广虽然没有被封爵,但他的资历和功劳绝对是够资格的。在汉景帝时期,李广平定了七王之乱,而后又在汉武帝时期李广又抵御匈奴。小编认为就是李广情商不够高,平时得罪或者是hold不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心,才使自己得不到重视。
仔细分析确实是这样,汉景帝时李广立了大功,本来汉景帝是要赏赐他的,而他却接受了梁孝王的赏赐,如果李广情商高的话他就不会这么做,很明显的这两人是对头,并且你接受了一个地方官的赏赐你要让皇帝怎么看。
而在汉武帝时期的漠北之战中,当时李光已经算是高龄了,却还要去打仗。之后李广就因为在大漠中迷路而羞愧自杀了,虽说是卫青给他安排的路线,但又何尝不是汉武帝的意思呢。所以说事情都没有绝对的一面,而李广的伟大是不能用封爵来看的,他依旧是那个射箭的飞将军,那个智勇双全的一代名将。
正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作为汉飞将军的李广,一生战功赫赫,却未能封侯,最终在郁闷中自尽而死,令人惋惜不已,那么为何这位名将一生都未封侯呢?
扬名大漠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李广的这段以石为虎,箭没入石的故事展现了一代名将的功夫极为了得,甚至后世小说《水浒传》中将射术精湛的花荣称之为小李广。而?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的记载体现了其对于大漠匈奴人的震慑力。
元狩二年,李广率四千骑出右北平与张骞会合。途遇四万匈奴骑兵。李广命其子领数十骑直贯胡骑而归,以壮声势,稳定军心。又命军士布圆阵外向御敌,无奈敌军势众,汉军伤亡惨重,李广见状以强弓专射敌军指挥官,敌军瞬间失去主心骨,军心动摇,汉军得以突围。
政治白痴
汉景帝削藩引起发?七国之乱?时,景帝派周亚夫平叛,李广也随军出战,作战勇敢,立功无数,但身为骁骑都尉的李广接受了平叛最前线梁王刘武的接见,并接受了梁王刘武的赏赐,七国之乱是由地方诸侯王向中央政府发动的叛乱,梁王虽未叛乱,但也属于诸侯行列,在这样敏感的政治氛围中,身为中央军的将军,平叛之际却与诸侯王关系这么好,汉景帝又怎能睁只眼闭只眼呢,虽然李广在平叛中立下不少战功,但回朝后却没有受到封赏,这就是政治敏感度不够的下场。
同样的道理在于李广治军,身为将军与士兵同甘苦没有错,但重战功惰军纪的治军理念虽然受到军士的爱戴,但忽视了军队的职能,汉军是汉帝的军队,不是李广的私家军。对比程不识治军,赏罚均按规章进行,约束士兵的言行举止,士兵虽然不喜欢,但代表着汉家的军容面貌。李广的兵只服李广,程不识的兵只服制度。封建社会最忌讳的便是将军与士兵打成一片,也最忌讳军队至认将不认君。李广难封也是有这个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不懂政治。
飞将军李广,纵横沙场与匈奴大小70余战,却未被封侯,最终自刎而死。《滕王阁序》亦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句。笨笨今献拙文一篇,也侃一侃李广之难封。
中华名将之林,如李广之骁勇者屈指可数。司马光笔下的飞将军更是栩栩如生:
汉景帝初年,随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并“取旗”。立下赫赫战功。
匈奴大入上郡之时,中贵人所率之数十骑被匈奴射雕者三人射杀将尽。中贵人走至广处。李广率百骑追击并包围射雕者。并亲自射杀二人,生得一人。欲归时与匈奴数千骑相遇。李广沉着冷静,迷惑敌军,终于化险为夷。
元狩二年,李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与张骞会合。途中被匈奴四万骑包围。李广先命其子与数十骑直贯胡骑而回。以鼓舞士气,稳定军心。并命汉军布圆阵外向御敌,从容应战。匈奴攻势如潮,汉军伤亡惨重,且箭矢将尽之际,李广以大黄弓连续射杀数名敌前指挥官,终于瓦解了敌人的进攻并盼到了张骞的军队。
如此骁勇善战,使匈奴闻之色变的飞将军最后不得善终。笨笨和司马迁一样,对其遭遇深表同情。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笨笨先对李广的军事才能做一个比较公允地评价:一方面,李广骁勇异常,再加上其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且能与士卒同富贵,共患难,故其率领的军队战斗力极强。另一方面,李广擅长冲锋陷阵,却无力统帅大军。其部常被敌人包围甚至全歼。此其不善用兵所至。
李广之名一定程度上是靠自己的骁勇善战,但更多的是依靠《李将军列传》。作为世界名著的《史记》,最精华之处是其列传部分。而《李将军列传》更是列传中的颠峰之作。此篇传记使一无名之辈(夸张一点的说法)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代名将。
李广任陇西太守之时,羌人发生叛乱,李广诱骗800多人投降后,又杀之。此事颇像白起坑杀40余万赵国降兵。但两者稍有不同。
白起坑杀赵军的确有失道义,但他地顾虑不无道理:赵军是在粮已尽数日,且主将战死的情形下被迫投降的,完全是迫于无奈而无丝毫诚意。40余万降军就像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白起坑杀之是为国家利益计。而羌人则是被李广招降的,肯定是诚心地归顺。虽然只有800人,但比白起的“杀已降”性质更为恶劣。由此事可知李广之本性——无仁义、失诚信、奸诈、卑鄙和阴险。
汉军出雁门击匈奴之战中,李广兵败被俘,后又侥幸逃脱。汉法当斩,赎为庶人。赋闲数岁。一次,李广和随从外出打猎,夜归时路过霸陵亭。霸陵尉酒醉,呵斥李广,不让其通行。李广只好夜宿霸陵亭。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后,便请命使霸陵尉一起戍边,霸陵尉至右北平后遭李广杀害。
最初笨笨认为,李广杀霸陵尉之事就好比有只疯狗对其狂叫了几声,而李广在盛怒之下将这疯狗活活咬死。与韩信相比,李广可谓心胸狭窄,气量全无。但后来又得知,汉法禁止提刀夜行。霸陵尉让李广在其管辖地留宿完全是履行公务。霸陵尉虽然醉酒,但依然知道自己的职责并依法办事。而李广却公报私仇,滥用职权,报复并杀害了秉公执法的霸陵尉。
由此事又可知李广心胸狭窄,目无法纪,滥用职权,对秉公执法的国家干部打击报复,草菅人命。
综上所述,李广难封的原因甚多,如封建统治者得残酷无情、李广不善用兵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心胸狭窄、奸诈卑鄙、目无法纪所至。李广若真被封侯,不知会有多少秉公执法的国家干部被他打击报复致死。
吴起杀妻求将,终被乱箭射死。白起杀已降,最后不得善终……如此种种,一言蔽之,多行不义必自毙也。李广之恶比吴起、白起更甚。天理尚存,其必遭天谴,焉得封侯。
附:司马迁虽对李广地遭遇鸣不平,还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称赞他。但对其依然善恶并书。将李广杀已降和杀霸陵尉之事真实地记录于史书之中。司马迁不以个人情感篡改历史,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进一步证明了《史记》是可信度最高的史书,无愧于“实录”、“良史”之名。
李广是汉朝著名的将领,在多年与匈奴的战斗中,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由于李广的英勇,在镇守右北平的过程中,匈奴人始终不敢与其对抗。但是,在李广的一生中,却没有被封侯,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句话:时也命也。意思就是你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不顶用。因为一个人的成才,不仅仅是自身努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做出了对的事。李广出名,不是因为其祖上曾是秦国的著名将领,而是源于汉初的吴楚七国之乱。
想当年为了取得天下,汉高祖刘邦不断地分封诸侯国,以起到消灭异己,护卫汉朝的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诸侯国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成为了大汉的心腹之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汉景帝时期开始,逐渐对诸侯国进行削藩。这样的做法受到了诸侯国的强烈反对。于是,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命周亚夫率兵平叛,当时李广就在周亚夫的麾下。由于李广拥有万夫不当之勇,直接在昌邑与敌军的战斗中,夺取了敌军的大旗,声名大噪!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很是喜欢,于是梁王赐予了李广将军印。李广开心接受了。这样的做法,让汉景帝十分生气。因为李广是大汉朝的将领,居然接受了一个封国的将军印。这是其第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后来,在李广与匈奴的战斗中,没有取得像样的大胜利。反而每次都是以寡击众,甚至有一次被匈奴活捉,这样的战绩,怎么能封侯呢?由于运气加实力总是差很多,所以到后来拔剑自刎,也是与封侯无缘。
李广,陇西成纪人,汉文帝十四年,即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李广参军抗击,因为战功而被封为中郎。汉代,军队的来源大约有两种人。一种是刑徒,主要被打发到边境守卫,另一种是良家子弟,红五类,表现优秀,一般调到京城羽林军。
中郎是皇帝身边的护卫和侍从,李广年纪轻轻就能来到皇帝身边,无疑会有一个远大的前程在等他。然而,李广此后并没有仕途亨通,飞黄腾达,尽管一生与匈奴大小打了70多场战斗,最后却因为小小的过失被逼自杀。
飞将军李广
李广悲剧的结局,让无数人扼腕长叹。王维在《老将行》中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王勃感慨李广的人生经历,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在《滕王阁序》中忍不住长叹: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可是,李广为什么始终得不到命运的眷顾?真的是因为他的上级领导们有眼无珠,埋没人才吗?
其实,性格决定命运,职场如同战场,可谓步步凶险,,使人难以成长进步的,往往不是工作的艰难和环境的恶劣,而是对职场潜规则不甚了然。
李广这个来自西北的耿直汉子,虽然在战场上无人能敌,在职场上却是浑浑噩噩,不知不觉中违反了三条职场大忌,导致终身不能提拔:
一是分不清公私界限,导致站错队跟错人。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是李广人生中第一次出彩的经历。他在叛军中横冲直闯如无人之境,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还顺手解救了汉景帝的同胞弟弟梁王刘武。梁王为了感谢李广救命之恩,授予他将军印信。李广没想到这是个烫手山芋,却满不在乎的予以收下,结果这个看似小小的举动断送了他的大好前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大佬纷争。汉景帝早就把诸侯王视作心头大患,朝臣将领与诸侯王的交往更是政治上的雷区。梁王自视窦太后的宠爱和平定叛乱中的功劳,对皇位也有觊觎之心。你李广分不清公私界限,脑子灌水了?
在单位里遇到对立的双方,先想谁对谁错,便无异于小孩看电影时总要问谁是好人坏人。你在这种时候需要做的,就是看自己吃谁的饭,给谁干活,自然而然就能做出选择。
“私党地方诸侯”从此被写进了李广的档案,成为他终身的污点。职场守则告诉我们,千万不要随意加入某一个派别,莫名其妙的成为了炮灰,李广却在不自觉中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站错队,跟错人。来自大领导汉景帝的猜忌使李广在一大批封侯封将弹冠相庆队伍中成为例外,叛乱平定以后,更是把他远远地打发去了偏僻的上谷地区担任太守。
二是对人睚眦必报,无法和同事相处。
《李将军列传》中记载了李广赋闲在家时的一次经历,有一天,李广出城应酬,因为晚归,霸陵尉不让他进城。李广便问他,“你可知道,我以前是将军?”霸陵尉回答,“别说以前是将军,就是现在是将军你也不能过。”没想到,李广因此怀恨在心,后来找到机会居然把霸陵尉杀了。
李广醉酒射虎
这种睚眦必报的行为证明李广的格局其实并不大,与他同时代的宰相韩安国,坐牢的时候,曾经被一个叫田甲的狱卒羞辱。韩安国忍不住对田甲说,“你就不怕我东山再起,死灰复燃?”田甲没想到犯人还挺硬气,乐得哈哈大笑,“你敢复燃,我就撒泡尿浇灭你。”
后来,韩安国真的死灰复燃,不仅被皇帝赦免罪责,而且被任命为梁国内史。田甲听说之后,吓得去给韩安国认罪,韩安国却不计前嫌,幽默地说,“你现在可以撒尿了!”
在职场上,适当的给予他人认可,就能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只是一点小事,能让彼此关系融洽。按理说,小小的霸陵尉对他的仕途并不构成威胁,不让进门也是霸陵尉的职责所在。李广如果能以德报怨,别人反而会夸他度量大。
没想到的是,李广不仅睚眦必报,而且直接把霸陵尉杀了。这样的做法证明他的人生格局并不大,平时对待同事,下属,都是斤斤计较,睚眦必报。所以他终身未能被封侯,韩安国最后做到御史大夫,进入汉武帝的核心圈子,可见两人不同的人生结局早已注定。
第三,性格太直,不知道能屈能伸。
汉武帝元狩四年,李广已经年届六旬,“人生七十古来稀”,封侯的前景已经是一片灰暗。但上天似乎要给李广最后一次机会,他等来了汉代反击匈奴的最后决战——漠北之战,这是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重大战役。
春天,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力求彻底歼灭匈奴主力,并组织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
汉武帝本来并不打算让李广带军出战,最后实在拗不过李广的强烈请求,违心地同意他出任前将军。然而,受命带领偏师的李广因为立功心切,居然不听调遣,连向导也不带就匆忙出征,结果迷失道路,未能及时未能和卫青汇合,以至于错失了活捉单于的机会。
李广因为迷路,事实上触犯了军纪,但是身为主帅的卫青并没有过多的追究他的责任,只是派人向他询问迷路的原因,打算向汉武帝写报告说明缘由。没想到,李广却“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居然做出让人意外的过激行为,含恨自刎而死。
李广将军延误时机
职场守则告诉我们,不要意气用事,对事不对人。漠北大战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可以设想,如果李广没有自杀,汉武帝一时高兴,给他一个安抚性的封侯也有可能。没想到李广却因为意气用事自杀。
李广之墓
李广悲剧的结局来自于他悲剧的性格缺点。我们现代人在官场、职场上却应当吸取李广的教训,避免这种不知屈伸的性格与缺乏变通的智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6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