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孙权晚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孙权是如何从一个贤明的君主走向昏庸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8 13:07:00

孙权晚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孙权是如何从一个贤明的君主走向昏庸的

你真的了解晚年孙权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因为重创蜀国军队,陆逊的名气也开始响彻,但是得到声明与重用的他却不怎么开心,因为他的老板变了。晚年的孙权变得猜疑心中而且喜好杀戮,曾经那个贤明的君主已经彻底变了。

当然他的变化不是没有原因的,主要还是为了维护皇室的利益,在他晚年的时候,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再是国际矛盾,而是国内的问题。这个时候的东吴打败了蜀国,而且靠着长江的天险也能阻止魏军南下。江南的经济发展的很快,士族们的力量也得到了发展和扩张。

在早年间,为了拉拢这些将领,孙权实行了世袭等制度,还给了他们大量的土地封赏,这些将领们本来就是出自各个世家,本来家族的势力就不小,在加上孙权赐予他们的,势力发展的越来越大。因为长子早夭,自己的年纪渐长,孙权越来越担心这些大族会威胁到王室的利益。从他对陆逊的态度从拉拢到控制的转变也可以看出来。

在陆逊被封为丞相之后,两人就渐渐起了嫌隙,即使是和他最亲近的陆逊都遭到了猜疑,更何况是其他的那些和大臣呢?在陆逊去世之后,他将荆州分为了两部统领,而且调走了陆逊的儿子陆抗,即使他知道那两个人才能不足,但是他也不愿意再让刘康留在那里,显然是在担心陆家的势力发展。

在他去世的前两年,宫中发生了一件大案,其原因就是争夺太子的位置,朝中分成了两个派别,分别支持自己的两个儿子。不安的孙权居然将两个儿子都废除了,而且还株连了不少的大臣,陆逊就是被他多次问责最后忧愤而死的。

他晚年的这些作为,虽然是为了维护王室的利益与统治,想要削弱各个世家的力量,但是却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反而惹得大臣们不敢再进谏。虽说最后亡国的人是孙皓,但是在孙权晚年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要灭亡的征兆了。

一代雄主孙权,在晚年为何性情大变成为了一个无道昏君?

个人认为孙权才是三国中间最不容易的一个君主,他面临的困难远比曹操和刘备要大,能够守住半壁江山已充分证明他的能力,当然,他的很多选择都是不得已为之,都是根据形势必须做出的选择,谈不上是昏君。

首先我们来看孙权的困境。

从外部来看,孙权面对两个强劲的对手,一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个是以刘皇叔自居的刘备。两个人都以汉室正统自居,占据了道德高位,而孙权就显得不伦不类了,他不过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罢了。统一天下对孙权来说只是一个空想,也可以说连想都不要想,处在两强的夹缝中间,能自保就不错了。

从内部来看,他的江山基业和政治班底,都来自于孙策的转让。孙策刚刚打下江东六郡,没多久就死掉了。

孙权接班的时候年仅18岁。不管是江东土著势力还是孙氏宗亲,都有叛乱和勾结外敌的事件发生,也就是说,孙权的江山并不巩固。

孙权的政治班底中,文有张昭,武有周瑜。以他们两个人为首领导团队控制了东吴的政权,一开始孙权对他们两个人既利用,又不放心,因为他们都不是自己的嫡系人马。周瑜倒是很快就死去了,而张昭却活了很久,孙权对他一直既容忍有斗争,到了张昭的晚年,孙权还不忘讽刺张昭一把:当年赤壁大战时,你劝我投降曹操,如果当年听你的,朕会有今天的地位吗?朕又会是在哪里呢?

其次,我们来看孙权即位后的一系列政治选择。

对外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偶尔也会向曹操称臣,敲打一下刘备。不管出于哪一种选择,都是在为东吴争取一个最好的外部环境和现实利益。

对内,孙权做的事情就比较多了。既要安抚孙策留下来的政治班底,又要拉拢江东本土势力来维护政权稳定和牵制孙策的政治班底。同时,孙权还要建立自己的嫡系团队。

孙权的政治班底中,最得力的就是战略大师鲁肃,他为孙权规划了东吴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实施方案。另外一个就是陆逊,他是江东本地四大家族的杰出代表,他帮助孙权夺回了荆州,打败了刘备,抵抗了曹丕,巩固了江东的外部局势。

鉴于孙权的内外压力都比较大,所以他没有办法作出大的改革调整。孙权只能在孙策留下了的政治班底、自己的嫡系人马和江东的四大家族中间做政治平衡,让他们相互牵制,以便于自己的整体管控。

最后我们来看孙权晚年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在三国中间,刘备政权的主体是外来政权,依靠的是外来势力,和本土势力关系非常不好,因此很难得到本土势力的大力支持,所以最先灭亡。曹魏政权则相反,过度依赖士族大姓的支持,最终被司马懿夺权。

相对于刘备和曹操而言,孙权的东吴最后才灭亡,就是孙权政治路线正确的结果。孙权没有过度的依赖哪一方势力,而是在各方势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所以能够长期维持自己的统治。

到了孙权的晚年,孙策的政治班底早已老去,退出江湖。在孙权的嫡系人马中,外来势力逐渐凋零,江东四大家族迅速崛起。

为了维持政治平衡,孙权不得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寻找不同的借口,严厉打压江东四大家族,甚至不惜逼死陆逊,杀死了不少江东四大家族的人才。为了巩固东部的政权,他还废掉了自己和江东四大家族走得太近的太子。

可以说,孙权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做出的一切选择都是为了维护孙氏江山,让各派势力能够达到一个平衡。如果有哪一方的势力过大,孙权就会出手打击。

这一切都是一个成熟政治家必须采取的政治手段,也是东吴能够坚持到蜀国和曹魏灭亡之后,成为三国中最后一个才被灭亡的国家。

对于一个实力并不强大的国家而言,孙权能做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谁又敢说孙权是一个昏君呢。

年轻时的孙权励精图治,到老了怎么变昏君了?

孙权年纪轻轻就接替孙策做上了东吴主公的位子,对内励精图治,举贤任能,对外连续打败曹操和刘备的进攻,保证了东吴的稳定。但是孙权到了晚年却变得昏庸,时常猜忌,刻薄寡恩,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分析一下。

一、孙权年轻时,正是东吴需要发展的关键时期,加上孙权也确实想建立一个大的功业,而不是躺在父兄这份家业上混吃等死,所以孙权重用孙策留下的周瑜、张昭等人,积极引进任用了包括江东四大士族的人才,安定了人心,稳定了江东的局势。而到了晚年,此时的孙权早已建立了远超过父兄的功业,甚至登基称帝建立吴国,颇有些志得意满的孙权并不再有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开始觉得享受当前的就好,注意力开始集中在维护权利、排除异己的方面,这就让孙权显得不再像一个明君了。

二、孙权在位的前期,东吴的外部环境非常恶劣,尤其在曹操攻灭刘表占据荆州后,东吴随时都会成为曹操的下一个目标,这种形势下孙权的精力都需要花在保全江东上面,也没心思考虑其他的东西。中期也是一样,面对刘备的崛起带来的新的威胁,曹魏的虎视眈眈,孙权也是不敢有丝毫懈怠的。等到了晚期,魏国的皇帝幼小,蜀国国力较弱又和吴国结盟,所以在孙权看来是可以放下心来搞搞其他的事情了。

三、孙权在位时间很长,经历过的事情太多,慢慢变得孤独,到了不太容易接受不同意见,不易让人接近的阶段。比如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一方面会觉得继承人能力不如自己,另一方面又担心继承人有谋反的行为。这在很多在位时间长的封建帝王里比较常见,比如汉武帝就是这种情况,在位时间长,前中期也是雄才伟略,励精图治,晚年因为猜忌,听信谗言发生巫蛊之祸。孙权同样有这个问题,废掉太子,逼死陆逊这都是从维护权利方面考虑的。

由此可知,孙权晚年看起来比较昏庸,主要是因为建立的功业比较大,有些志得意满。同时晚年时期,吴国外部环境不像前中期那么险恶,三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最后就是晚年的孙权在位时间太长,变得比较孤独,不再能听取合理的建议,刻薄寡恩,怀疑猜忌,制造了不少悲剧事件,俨然是一个昏君的形象。但这也是很多在位时间长的封建统治者晚年的通病,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6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