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鲁迅为何说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父亲被庸医害死

网络 2023-06-18 13:06:12

1923年,鲁迅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鲁迅写了一篇自序,其中提到一句著名的论断: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鲁迅为何要说中医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呢?这得从他父亲之说说起。

鲁迅父亲叫周伯宜。周伯宜生于1861年,年轻时考取过秀才功名,但此后因为多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没能更上一层楼,就一直闲居在家里。那时候周伯宜的父亲周介孚(鲁迅祖父)在朝廷里任职内阁中书,家庭环境还不错。

1893年,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前一年,适逢江南乡试之年,周介孚卷入一场科场舞弊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坐了8年大牢才被放回来。周伯宜受到牵连,被革除了秀才的功名。可想而知,受到意外打击的周伯宜从此意志消沉,变得喜怒无常,还染上了酗酒、吸食鸦片等恶习,身体状况急转而下。

1893年冬天,周伯宜由于长期酗酒和吸食鸦片,患上了肝硬化和肺结核,一病不起。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承担了为父亲买药的责任: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这4年时间,恰好就是周伯宜生命中最后的4年(从1893年至1896年)。

鲁迅在散文《父亲的病》里,详细记载了他与各种中医打交道的经历。

最初,鲁迅找的是一个用药与众不同的名医。他喜欢用“经霜三年的甘蔗”这样的药引,需要花费一番功夫才能找到。该名医为周伯宜治疗了两年时间,双方已经混熟了,成了朋友,可“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这说明病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那时候的鲁迅并没有学医,也已经看出不妥来,“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

该名医赚够了钱,到了撒手的时候,便极其诚恳地说:“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人家已经说到这份上,又能怎样呢?于是,鲁迅家只好按照名医的推荐,请来了陈莲河先生。“陈莲河”是化名,实际上是绍兴名医何廉臣。

何廉臣与周伯宜同龄,都是生于1861年。他的药引比前面那位名医更奇怪,最平常的都是原配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等,加上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以及一种点在舌头上的神丹妙药。这时候,就连周伯宜都怀疑他的医术了。到后来,何廉臣更是瞎扯到前世的事情,周伯宜只能是以摇头来表示自己的不信任了。

吃了100多天的败鼓皮丸后,周伯宜的病情终于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1896年,周伯宜病逝,时年35岁。

在很大程度上,周伯宜是被庸医害死的。周伯宜一死,周家就失去了顶梁柱,陷入了家道中落的困境。为此,鲁迅不得不放弃科举考试,去读不要学费的江南陆师学堂,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鲁迅接触了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体操、生理学等新的学科,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这时候回头看以前接触过的庸医,自然就得出了“中医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这个结论。

搜索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6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