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苻坚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苻坚来自“五胡”之一的氐族,祖父符洪是前秦的奠基者,他从小就看出苻坚的不凡,对他大为赞赏,还满足了苻坚的请求,在他小时候就请来汉人教师,教授苻坚治国之道,这对他后来施政治国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皇亲国戚,父亲苻雄在前秦建立后还成了丞相,苻坚的仕途也是顺风顺水,16岁便承袭父爵为东海王,并被授任龙骧将军。由于苻坚喜爱广交豪杰,年纪轻轻便在朝中颇有威望,与当时的皇帝苻生简直是两个极端。也正因为如此,苻坚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苻生的猜忌。
公元357年,19岁的苻坚联合哥哥符法,在苻生即将把屠刀挥向他之际,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软禁了苻生,篡位称帝,成为前秦新的统治者。苻坚终于可以一展抱负,并发挥他自幼饱学成就的才能。而且苻坚还很幸运,遇到了那个时代最杰出的谋臣王猛,两人惺惺相惜,携手对前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
有了王猛的协助,苻坚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他们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就把一个社会混乱、吏治腐败和民族仇杀不断的前秦,改造为富国强兵的大帝国。随着国力的上升,前秦也走上了扩张的步伐,先后灭掉前燕、仇池、代等国,一统北方,完成了十六国其他政权没有实现的功绩。
北方统一后,前秦的对手只剩下了司马家族的东晋。而且这个偏安一隅的王朝,在与前秦的多次交手中,以惨败收场。此时的苻坚,可以说是威望达到了顶点,他的帝国声势也达到了巅峰。只差一步,苻坚就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功绩,成就千古明君的不世伟业。这种诱惑,恐怕许多帝王都无法拒绝。
因此,苻坚最终不顾王猛的遗言,毅然率领所谓的80万大军南下伐晋。王图霸业唾手可得,苻坚这时候可谓是雄心勃勃,可惜,在苻坚眼中不堪一击的东晋,却不是任人揉捏的软柿子,在改变历史进程的“淝水之战”中,苻坚最终败给了谢玄带领的北府兵,统一大业以他的失败而告终。
淝水惨败之后,在位28年的苻坚,面对的是一个战乱重起的帝国。他也从高高在上的大秦天王,变成了众叛亲离的落难帝王,最终死在了曾经的部下姚苌的手上,留下了无尽的不甘。就因为这一步之差,苻坚从千古明君的有力竞争者,被后世当成了笑话,嘲笑了无数年。历史有时就是如此,对失败者不够宽容,而苻坚无疑就是其中的受害者。
东晋十六国的历史,其实大家比较生僻,原因两个。首先因为当时太乱了,你方唱罢我登场,比三国混乱得多。再则是因为晋王朝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大一统时间就更短了,只有50年左右。
所以我们常常搞不清楚这一段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不过有一场战役,应该是每个人都听说过的,那就是淝水之战。
01淝水之战是一场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淝水之战的双方代表是前秦的天王苻坚,以及东晋的实际领袖谢安。在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以后,北方胡人便进入到了中原地区。
在这危难之际,琅琊王司马睿在长江以南地区建立了东晋王朝。不过此刻只剩下了半壁江山,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了胡人们的势力范围。
这可真的是一场民族浩劫,汉民族在北方的百姓,基本上死伤殆尽。五胡乱华的悲剧就此发生,当然了现在叫做促进大融合。
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晋书》
一直到北方前秦天王苻坚一统大北方以后,这才出现了少有的稳定局面。而苻坚的志向不仅仅是一统北方,他更想要一统江山。
所以苻坚开始了南下的准备,此前已经占领了汉中和益州地区,东晋王朝只有东南半壁江山可以依靠,基本上就是东吴帝国当时的地盘大小。
剩下三分之二的领地,都在苻坚手里。这么来看,东晋王朝的灭亡似乎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了。可是没有人想要灭亡,这不是阻止统一的事情,而是需要活下来的事情。
所以当前秦天王苻坚带着号称112万大军南下的时候,东晋王朝这边也开始整军备战。他们的人马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是要知道,这是一场防御战,东吴地区的防御战有几次是打输了的呢?
只要君主贤名,将士用命,以长江为天堑,东吴地区的防御战就没有输过。这次也不例外,苻坚百万大军毁于一旦,他本人也因此在两年后被杀。北方再次处于混乱不堪的局面,而东晋趁此机会夺取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部分地区,一时间居然有中兴之望。
02淝水之战的战败,内部矛盾其实起到了主要作用。
在我看来,前秦虽然是一统北方的政权,可是内部的矛盾并不少,并不是每个将领都愿意听从苻坚的调遣,这是比较致命的地方。
当时苻坚号称拥兵112万之多,其实这里面一多半的人都不会听从苻坚的统一号令,他们都是各族人的领袖,只是暂时屈服于苻坚的强大武力,一旦有机会他们自然会自立为王。
既而苻坚尽国内侵,冲深以根本为虑,乃遣精锐三千来赴京都。谢安谓三千人不足以为损益,而欲外示闲暇,闻军在近,固不听。报云:?朝廷处分已定,兵革无阙,西籓宜以为防。?时安已遣兄子玄及桓伊等诸军,冲谓不足以为废兴,召佐吏,对之叹曰:?谢安乃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虽遣诸不经事少年,众又寡弱,天下事可知,吾其左衽矣!?---《晋书》
比如说鲜卑族的慕容垂,他所带领的大军,其实就有自己的小心思
。以至于淝水之战打完了,他手里的人马一个都不少,完好无损地给带回来了。
要知道当初苻坚可是让慕容垂的人马作为前锋作战的,前锋如此害怕自己的力量受到损伤,这仗还怎么打呢?慕容垂是前燕皇室后裔,他当然不会服气苻坚的统治,所以他催促苻坚发动讨伐东晋的战争,其实也是为了复国做打算而已。
还有一个羌族首领姚苌,他是羌族首领姚弋仲的儿子,魏武王姚襄的弟弟。
魏武王被前秦击毙以后,姚苌只好选择投降前秦。可问题是苻坚也多次重用姚苌,这前秦真的没有人才了吗?半路上随便捡一个人回来,就敢重用?
由此可见,前秦表面上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其实里面全都是一些心怀鬼胎的家伙。这帮人压根就没打算长期给苻坚打工,他们每个人有自立为王的心思。
后来的确也是这么一回事,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战败以后,各大族的领袖们都开始保存实力,有些公然开始叛乱。苻坚更是被姚苌给绞杀,实在是令人唏嘘。
03东晋指挥得当,北府兵战斗力强大。
东晋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好的状况,从司马睿建立东晋开始,其实皇权就已经旁落了,这是比较尴尬的一件事,开国皇帝没有实权,很少见了。
当时的东晋政权一直在王导、桓温和谢安等人的掌控之中
,旧时王谢堂前燕所指的就是王导、谢安这两家人。
谢安比王导要晚两代,王导辅佐司马睿称帝,而谢安则直接指挥了淝水之战。
至于桓温,那就是个有野心没贼胆的野心家。
这么多出色的政治人物都集中在东晋王朝,唯独司马家的皇帝是没有权力的
。这么一来东晋内部其实一直都不够安定。尤其是当时谢安和桓家之间的斗争,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谢安是个老成持重之人,他为了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苻坚的前秦大军,稳定住了桓家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如果谢安当时还忙着跟桓家斗的话,可能结局就是东晋亡国。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小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资治通鉴》
东晋一旦亡国,谁都没好果子吃,谢家、王家包括桓家都会败落,所以他们必须要拧成一股绳才行。
这一点恰好跟前秦完全相反,前秦的将领们是希望前秦快点完蛋,他们好拥兵自立,而东晋的将领们则是希望保住东晋王朝,他们这些贵族家庭才能保全荣华富贵。
如果东晋的皇帝有实权的话,可能东晋也是前秦的后果。那个时候的人跟现在很类似,没有什么信仰,有的只有保住荣华富贵的心思。
在谢安的指挥下,侄子谢玄带领战斗力强悍的北府兵对前秦施以猛烈打击,最终保住了东晋的一亩三分地。
千古以来,王朝不断更迭,皇帝是轮流上台,可是士族的力量始终都在传承,很少有消亡的那一天。
比如说司马家族,其实早在西汉时期司马家族就已经是世代为官,一直到东汉末年司马懿依旧还是朝中重臣。后来曹丕改朝换代,司马家族依旧繁盛,甚至取代曹魏建立了晋王朝。
王家、谢家和桓家其实也是这么个情况,他想要长久地把持朝政,但是也不想篡位做皇帝。因为做皇帝一般都没有好处,后来桓温的儿子桓玄篡位,不久就被灭了。
他们都明白,做个士族大家才能保证世代繁荣。谢安谢玄的选择其实是比较明智的,所以说淝水之战,其实就是团结的士族集团和面和心不和的各族力量之间的斗争,胜负早就已经注定了。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苻坚的前秦政权的特点。
前秦起于五胡乱华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它是由五胡之一的氐人建立的。在苻坚成为前秦君主后,他任贤用能,前秦强大起来,经过一系列征战统一了北方中国,五胡都被纳入到了前秦的治下。
然而统一北方的前秦虽然看起来十分强大,但是它内部却隐藏着很多危机。
首先,作为建立前秦政权的氐人,他们的人口在五胡中都不算多的,统一战争前秦灭前燕都是以少胜多,这种人口劣势无疑是前秦的一个隐患。
其次,胡人本身部族观念就比国家观念强,因此这些胡人表面臣服前秦,可他们实际上是听从自己的部族族长。而苻坚又善待了投降的各国君臣和将帅,这些人在前秦都被授予了高官,还都统帅着旧部。所以,前秦只是灭了这些胡人建的国,但它们立国所持的军事力量实际上还在,并且由这些胡人的上层贵族所掌控着,这无疑是前秦国内的一个个定时炸弹。
再次,苻坚为了便于控制,将大量其他民族的胡人迁到了前秦的根据地关中,尤其是羌族人被大量移居到了关中渭水流域。这使得关中的氐人对比其他胡人,明显处于了数量上的劣势,这让本是前秦根据地的关中反而成了前秦统治薄弱的地区。
最后,十六国时期,各个少数民族政权都是依赖本民族的军队维系,统一北方的前秦也是如此的。而氐人的军队为控制全国四散于各处要害,这使得氐人本不多的兵力分散开来。一旦出现大的变故,军队难以调集形成合力。
淝水之战中,前秦实际上投入决战的20余万兵马,正是前秦政权倚为支柱的氐人主力部队。这支部队在淝水之战中遭到毁灭性打击,几乎是全军覆没,前秦政权赖以维持的支柱就这么被一战打断了!
随着前秦兵败淝水氐人主力覆没的消息传开,原本蛰伏待机的各个胡人部族纷纷起兵反叛后秦。主力受到重创的前秦军队前往各地平叛时大多被打得大败,而被派去平叛的以其他胡人为主的前秦军队,则往往会杀掉监军的氐人叛变。
氐人军队分驻各处的弊端,在这种叛乱四起的情况下也暴露出来。随着叛军越打越多,后秦被攻陷的地区也越来越多,后秦各地氐人军队间的联系被割断了。各地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氐人军队,被其他胡人的优势兵力包围,一口口地被吃掉,前秦维持统治的基础也随之不断被削弱。
面对这种局面,苻坚不得不孤注一掷,派出关中所有部队东出潼关平叛,这直接导致了前秦首都长安兵力空虚。当关中羌族推举姚苌起兵反叛后,苻坚调集仅剩的关中军队前往平叛,可是面对兵力越来越多的姚苌叛军,苻坚最终被压垮大败而回。
这次平叛失败后,前秦在关中的统治已经危如累卵。
由于长安城不便于防守,于是苻坚带兵去守备要地五将山(今陕西省麟游县良舍乡庙底村)。然而这时前秦已经人心涣散,所以当看到羌族叛军势大后,苻坚率领的军队直接就溃散了,苻坚成了叛军的俘虏。
不久后被苻坚便被缢杀于新平佛寺中,史称新平之祸。
通观淝水之战后的北方形式,不是苻坚不想振作,而是因为淝水之战打断了前秦的脊梁骨,面对各个胡人部族的围攻,人数明显劣势的氐人终究没法再创造奇迹。
对他缺点的评价是四个字:?柔仁邀名?。 就是说苻坚这个人,他过于注重这个仁慈的名声,对待敌人过分的仁慈。而且当赏不赏当罚不罚,是一个赏罚不明的人。比如他曾经灭掉了鲜卑族创立的燕国,俘虏了他们的皇室。却并不处罚,也不拘禁。按说这也不是坏事,只能说他比较仁义,如果只限于此也就罢了。可是苻坚不仅不迫害燕国皇族,反倒对他们大家重用,燕国慕容垂,被他当作心腹大将,燕国慕容冲,被他时刻带在身边,这两个人在淝水之战后都背叛了他反攻前秦。对待其他被灭掉的国家也是如此,比如后来杀他的姚苌,就是羌族贵族,战败投降前秦后被苻坚重用。除此以外,居然还有五次反叛苻坚的前秦贵族依然在朝中任职的,苻坚对于敌人的宽容已经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赏罚不明到了极限。
1、前秦势大但内部不稳。淝水之战爆发时,距离前秦统一北方不过刚刚六七年而已,局势不稳定。2、兵力虽众但主力不多。乍一看前秦的八十万军队似乎很唬人,实际上肥水之战中的前秦军队根本没有那么多。3、兵力虽众但军心不稳。前秦虽然出兵八十余万,但实际上真正属于主力的军队其实并不多,更多的军队其实都是从民间临时抽调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6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