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爷,又叫幕友,幕宾,意思是在背后出谋划策的辅佐之人。由于师爷掌管地方钱粮、刑狱,又是地方官员的智囊、亲信,所以手中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官府的实际权力。当时民间流行着一句谚语:无幕不成衙。可见,师爷在古代官场和社会中的作用极为重要。但这样一个有权有势的职业,为什么在古代社会排在下九流之列呢?
【师爷的演变历史】
首先,我们说说师爷这个职业的演变历史。师爷的前身是幕僚。宋代之前,将军大臣们作为府主,私下收揽门客,作为自己的幕僚。所谓“食君之禄,分君之忧”,吃着府主的饭,这些幕僚自然直接为府主效命。宋初,统治者为了削藩,就对幕僚制度进行改革。幕僚从自由聘用改为中央任命,这下幕僚就对中央负责。
到了明代,师爷的萌芽开始了。当时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绍兴胥吏帮。当时科举落第的绍兴人,流行做衙门书吏,后世称“刀笔吏”。后来到清朝,上自总督、巡抚,下至知州、知县,都喜欢聘请几位师爷帮助自己处理政务。渐渐地做师爷的人数越来越多,就演变成了一种职业。
【“三教九流”】
“三教”就是指儒、佛、道三家教派,“九流”则是古人对不同职业划分的等级。“九流”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僧、道、 尼。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巫婆、盗、窃、娼。
我们可以看到师爷竟然被划分与巫婆、小偷、强盗、娼妓一流中,简直不可思议。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原因。
【师爷沦为下九流的原因】
师爷属于“编制外”
师爷从清朝开始,成为一种职业,虽然他们所办都是官府公事,但他们都不是官。依旧是各级官员私下聘请的,不在中央的名册里,所以连九品之下“未入流”的驿丞都不如,用现在的话说,属于临时工、编外人员。所以,师爷在当时社会中政治地位并不高。
师爷的社会形象差
师爷中最有名的要数“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刑名师爷”是帮助官员处理刑狱事务的,又叫“刀笔吏”。他们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清代贪官众多,而服务于贪官的刑名师爷哪管是非黑白,只要是官员交代的事,黑的也能说成白的,冤假错案层出不穷,自然不受百姓喜欢。可谓是“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钱谷师爷”是帮助官员处理财政税收的。官员为了贪污,为了业绩,乱收苛捐杂税,老百姓更是受够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些银子都是在钱谷师爷的笔下,神不知鬼不觉地转到官员的私囊中。官员喜欢,但老百姓就不待见了。因此,把“师爷”列为下九流,可能是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是民心所向。
晚清法制变革
清朝末年,清政府受到了外国的强烈刺激、于是进行了一系列革新,其中一条就是司法独立。清政府设立大理院,各省设立高等厅,各府、县设立地方厅,诉讼由法院审理。同时,启用留学生和各地学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这些人受过法律、经济的专业化教育,取代了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随着刑名、钱谷两大师爷生存基础的动摇,师爷这个职业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小。
师爷也是伺候人的
上至“上九流”中的“帝王、圣贤”,忧心的是庙堂社稷,治理国家。下至“中九流”中的“僧、道、尼”,侍奉的是佛祖神仙。而师爷,辅佐的是地方官员,他们的主人是地方官,说到底也是伺候人的。离治理国家太远、侍奉佛祖神仙又算不上,所以,师爷只能呆在下九流之列了。
搜索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师爷主要的作用是作为官僚的私臣,为官僚出谋划策。这一职业最终消亡的原因,是因为封建体制的改革,导致了大量的师爷被裁撤,最终走向了末路。
在古装的影视作品里面,我们经常看到官员升堂审案时,总有师爷跟随。而且不管是什么级别的官员,都会相应的配师爷这样一个人物角色。那么师爷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师爷这个职位的起源。师爷这个职业,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几乎伴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进程。师爷最早出现是在周朝,当时的师爷唤名为幕人,主要是帮助统治者管理家务之事。之后随着历史的变迁,师爷的角色职能也一直发生着变化。直到明朝时期,师爷这个职业的名称才终于确立下来,其具体的职能也渐渐明确。
师爷主要是官员们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留在身边出谋划策,其本身没有官职以及功勋,可以说是官员的私臣。同时对于有才能的人来说,成为师爷可以让他们进一步接近国家的政治事务,施展自己的抱负。特别是对于郁郁不得志的秀才来说更是如此。
师爷这个职业最鼎盛的时期就要数清朝了。清朝时期,不管是各地方官吏,还是权力中心的朝廷官员,身边都不缺师爷这个角色。根据历史学家估计,清朝时期全国上下的师爷大约有上万人之多,所以师爷在清朝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正所谓盛极必衰,随着欧洲列强的大炮,敲开了闭关锁国的清朝的国门。西方的政治体制及思想,也逐渐传播到了华夏大地。而当时的清朝为了更好地适应变化的局势,便对官僚体制进行了改革,这使得师爷这个职业渐渐走向末落。特别是洋务运动兴起之后,大量的西方观念涌入清朝,让清朝的政治体制渐渐西化,导致了大量的师爷被裁撤。直至民国年间,师爷这个职业终于走向了末路,消失在华夏大地。
1、上九流是指: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2、下九流是指: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时妖、盗、窃、高台、吹、马戏、推、池子、搓背、修、配、娼妓、打狗、卖油、修脚、剃头、抬食合、裁缝、优、吹鼓手、巫、大神、梆、戏子、街、卖糖。
3、九流:九流是有两种含义的一种是指学术流派的统称,而另一种是对社会人群的划分。一般划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古代社会将人分为4个等级“士农工商”慢慢职业细化就有了九流,之后五花八门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上、中、下三个九流,上九流自然就是社会最上层的人,而下九流说的就是最下等的人。
九流这个词语经常和三教连在一起用,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词:三教九流。这两个词组组成的新词意思是:泛指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
喜欢看古典小说的朋友一定会知道,三言两拍之中经常出现三教九流这个词,而往往带有贬义。
那为什么这个数字一定是九呢?为什么不是七或者八?这就和中国评判人的等级传统有关。
东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写《汉书》的时候,虽然是一部断代史,却别出心裁地写了一个《汉书.古今人表》,他把古往今来的有名人物分成了九类: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所以九流也就成为囊括世间所有职业的代名词。
九流,指尊卑不同的九种身份。由尊至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
社会地位上的九流又细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烧锅六流当。七商八客九庄田。
简单说明一下,一流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二流就是元始天尊一类的道家神仙。三四流大家都懂,五流烧锅指的是酒厂,传统社会酒厂是最大的工厂,所以地位上低于大小官吏,屈居第五。
六流当指的是当铺,七流是商贾,就是做买卖的人,八流客指的是地主,家里有大片土地的人,九流庄田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中九流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虽然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句子,但是读书人只能够占据中流。
风水指的是风水先生、阴阳先生;批指的是批八字的算命先生。丹青指的是书画,相是相士、看相的人。其他的就都明白了。
下九流一流巫人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梆,五流剃头六吹手,七戏八丐九卖糖。
巫人指的是画符念咒招神驱鬼的巫师,大神指的是以跳唱形式治病的神仙附体的神巫。梆指的是更夫,吹手是指吹鼓或者吹喇叭的人。卖糖指的是走街串巷吹糖人的人。
当然这种说法只是其中一种,还有几种暂且罗列如下: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僧、道、尼。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时妖、盗、窃、娼。上九流是:一流佛主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买卖六庄田,七偷八盗九要钱。下九流是:一流秤二流斗,三流屠户四流套狗,五流修脚六流剃头,七流娼八流唱九流吹手。
下九流是相对于中等和上等人来说,从职业上有着被歧视和不被认同的一群人,这群人有三个共同特征,一为劳动,二为欺骗,三为道德低下。这三类人在中国古代虽然有着不同的划分方式,但是总体却可以用以上三类一言蔽之。那么这些人具体到职业都有哪些呢?
第一类劳动之人,就是那些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手艺,做着一些小本生意的人。这些人的从事行业,在今天看来就是一般的商业贸易,比如剪头发,做糖人,或者在古代衙门当个小小的衙役之类的人都属于这类范畴。主要原因是因为这类人从事的商业在古代不被文人所看得上。
第二类欺骗之人,即为有着欺骗他人财物的诈骗之徒,亦或者是有着偷盗别人钱财的贼,然而除了这类人之外,古代的巫术也是属于欺骗人的一种,所以巫术也被人所看不起。最后就是欺骗别人感情的娼妓以及同情心的乞丐都属于这类人。
第三类人就是道德低下之人,即为仅仅只是在言语上有长处的人,这些人仅凭自己的几句话就能得到他人的回报也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类人的典型代表中就有靠嘴吃饭的“师爷”以及掌握着婚姻大事的联系权的媒婆以及那些有着极大谋略的纵横家们都是属于这一类人里面的。因此这三类人被统称为社会当中的下九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6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