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影视剧听到“厚葬”一词,有“体面,优待”之意。现在我们能在各地博物馆里看到数量极多、保存及其完整的文物,也要归功于曾经的厚葬。
在古代厚葬的观念普遍存在,而最为典型的就是宋朝时期。
宋代的厚葬,高高在上的皇帝的花销不用多说,在所有的烧钱环节中,堪称碎钞机的就是修陵墓。关于皇陵的修建费用,凡是参观过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的人,应该都有感性认识。
比如宋仁宗所修建的永昭陵,即使在宋英宗“毋过华饰”的“节俭”指导思想下,依然调用了四万六千七百人的劳役,并花费了“内藏钱百五十万贯、细绢二百五十万匹、银五十万两,助山陵及赏责。”
这个记载仅仅是向内藏库索要的部分,不包括三司自筹部分,因而无法确知修建费用的确切数额。
不仅皇帝的丧葬斥巨资,皇室其他成员的丧葬费用也有相当大。
宋代皇室的丧葬费用主要有两部分:一是赏赐,二是修建及维护、祭祀费用。
赏赐是沿袭前代惯例:老皇帝死了,要假借他的名义给臣下赏赐以使臣下怀念他;新皇帝要赏赐以“恩结”臣下。
据记载,宋仁宗去世,单单赏赐军队的就是全国一年财政开支的六分之一,赏赐大臣的还没统计:
“优赏诸军如乾兴(指宋真宗)故事。所费无虑一千一百万贯、匹、两,在京费四百万”
北宋皇帝去世,按惯例还要向辽朝、夏朝报丧,南宋时则要向金朝、元朝报丧,同时附带礼物和所谓“遗留物”,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宋仁宗的小儿子豫王过世,“中春卜地,盛夏起坟,凿土穿山”,役人“数十万工”,所费之财达五十万绪左右,甚至出现了“三司力屈,百计收敛”的严重局面。宋仁宗的张贵妃故去,也是“役万兵之众,费百万之财”。
例如元祐六年(1091年),宋哲宗就下诏要求“京西提刑司岁给钱物二十万络以奉陵寝”。
南宋时期,据载,仅昭慈、永祐二攒宫,岁用祠祭钱八千四百馀缗,修缮钱五千缗。
除了国家置办的山陵祀典外,由个人家庭筹办的奢侈丧葬遍布于广泛的社会阶层。而且这种奢侈消费贯穿于整个丧葬活动的方方面面。
哪怕现代也讲究点风水,而宋代是阴阳风水地理说极为风靡的时期。
“今之葬书,乃相山水冈吠之形势,考岁月日时之干支,以为子孙贵贱贫富,寿夭贤愚皆系焉。”
为了占卜一块风水宝地也是花费巨大。比如南宋人何恢的几个儿子“用功力至费百余万”,只是为了能求得一块被称为具有“回莺舞凤”之势的安葬之地。
很多人“以大木为舆,务高盛大其华饰,至不能出入大门”。除了筹办墓地、棺椁、名器这些用于死的花费之外,请僧人和宾客也是能多大排场就多大,一场白事办下来,基本就破产了。
闽俗重凶事,其奉浮屠、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而奸民、游手、无赖子,幸而贪饮食,利钱财,来者无限极,往往至数百千人。”
我国崇尚“百善孝为先”,“孝”的观念对人们的重大影响。这种“孝”除了要求人们在有血缘关系的长辈生前尽最大努力地遵从孝道外,还包括在长辈逝后最大可能地表达孝心。
“死者人之终也,不可以不厚也”
并且,在很多人眼里“孝莫重乎丧””。而丧葬的花费也是向外人展示经济实力的途径。虽然很多消费项目明明只是一种浪费,但人们依然这样随大流,除了表达孝心外,也包含了炫耀的成分。
厚葬的来源其实很简单,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也好、风俗也好,其来源都跟古时候人们的“信仰(迷信)”有关。
因为古代人们认为人死之后去到了“阴间”还可以像在世时一样正常的生活,死后只是生活在了另一个“世界”里,生前最珍贵的物品应该随着占有者的死亡而一起殉葬于坟墓之中,这样既可以供死者在幽冥地府继续享用,也可作为死者权力与地位的一种象征。
所以“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是人们的普遍观念,“厚葬”也成了一种主观意愿。
这也就是帝王,为什么要建立地下皇宫,衣食住行等面面俱到。因为他们想要死后在“那个世界”也可以享受现世一样的待遇;就像普通人死后也有“烧纸钱”“上贡品”之类的,就是让先人在那个世界也能过得好一点。
1119年,有臣子跳出来批评了奢侈之风,认为长此以往会影响国家根基,希望得到遏制:
“士俗民风,故习犹在,昏葬之礼,务为僧奢”
因为前面不够重视,大家也就是充耳不闻,“有司孰视,恬不呵止,五礼之禁令,仅挂墙屋”。于是,宋徽宗开始手把手抓全国各地“婚姻丧葬,习为华侈,夸竞相胜”的现象,并让监司对这些地方官“以时按勤”。
“委帅守、监司常切觉察,如违,重置典宪。”
还颁布相关令法:从丧事中的仪式规格到墓葬里的椁明器,根据不同的社会阶层,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规定。
并且要求不论阶层都不可以奢侈消费:
“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雕镂彩画、施方墉槛,棺内不得藏金宝珠玉”。
即使朝廷三令五申,但奢僭的情况还是屡见不鲜。
如平江太守王季德死,其家以钱五十万购棺入殓;绍熙年间,陆蒙为彭妇“买棺,且预漆饰,凡为钱百千”。
“士族力稍厚者,棺率朱漆。”
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存在花费大的情况,城市上可能还有“安葬费”的补贴,自行花费的金额较少,而农村再怎么一切从简,也是动辄几万起步,成为了不少家庭的经济负担。
搜索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享年?之意
?享年?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是这样被解释的:?名词、敬辞,称死去的人活的岁数,多指老人;比如?享年七十四岁?。?
听到?享年?这个词汇时,我想大家会有一种对故去的人表示尊敬的感觉,毕竟?享?这个字一出现,脑海里会浮现出瘫在软软的沙发上或者倒在有靠背的椅子上玩耍的享乐场面,所以用它进行组词,为享年,就是说享受了多少的年岁,这些年岁虽然不一定全都是美好的,但是?享受?这种褒义词都出来了,想来也是因为老人高龄却不是因凶兆而亡,是喜丧。
《郭有道林宗碑》一书有言:?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大概意思是想要活得很长久但是上天并不接纳我这一想法,于是只在世上走了43年。这里书中那个人只活了43岁,依旧称作享年,听起来似乎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有矛盾的地方。那是有什么地方错误了吗?并没有。
享年一共有两种用法,享年除了描述年长的人去世,还有一种就是在公开场合中谈起称去世的人时,称为?享年?。
终年之意
说完享年,又有一个和它很相似的词汇终年。?终年?这一词汇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指一年到头,这一个意思和死亡沾不上边,在这里我们就不过多谈论了。
还有一种,指的是人去世时的年纪,比如:?终年八十岁。?就是很客观的说一个人去世的年龄,不带什么感情但也还算尊敬。
在《水浒传》中还有一段军师宋江劝雷横上山时,他推辞的话:?待小弟送母终年之后,却来相投。?这里的终年后面没有加上岁数,虽然说的死亡,但是代表的却是尽其天年的意思。
总的来说,终年就是这三种用法,一年到头、人去世的年龄和尽其天年。没有尊敬的意味,也没有什么褒贬意思,更没有什么注意事项了。
由此可见?享年?和?终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敬词,一个是常规用词。
关于谈论死亡的建议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会教华夏儿女们含蓄知礼节,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论死亡这种不吉利又带有鬼神怪力的事情,若是不小心触及到了这种事情,是自己敬重的长辈或者那些品德稳重的老者时,说一句他去世时享年多少多少岁,很容易感受到自己对他敬仰。
如果是不小心谈论到了那些德不配位,不能用尊敬来形容的亡者时,谈到去世年纪,只要去世时不是太小,也会客气的称上一句?终年XX岁?。
当然世界上也不全是这种知礼节有分寸的人,也有很多无德之人又或者是公然讨论他人死亡的长舌妇,在公开的场合大声喧哗:?看看邻居家又死了谁谁谁,一定是祖上没有积德,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情,造孽呀。?
在出现这种情况时,相信很多人内心会对说话者产生鄙夷,这种有关生死的八卦之事,一家人关上院门偷偷地说,其实也没什么要紧的,但是在公开场合,就是说话人的不对了。
随着现代人接受的教育越来越多,大家的文化素质也越来越高,这些事情其实发生的也少了。如果大家遇到有关死亡的话题,希望大家尽量避而不谈,如果不得不说,也用?享年?这种词汇吧,再不济?终年?这种客观的词汇也是能被接受的。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说法太过矫情,还什么?享年?、?终年?呢,直接说多少多死了不久行了?当你在公众场合说出这些话时,可能你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对于亡者的家人,也不知内心是什么酸涩的感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
斯坦福大学官网: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因新冠肺炎去世,终年88岁环球网
日本绿叶演员志贺广太郎病逝,享年71岁澎湃新闻
百科词条?终年?、?享年?
终年和享年有什么区别?夜璇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5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