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在清朝奴才可是一种很高的荣耀,一般人还当不了

网络 2023-06-18 12:43:34

在清朝奴才可是一种很高的荣耀,一般人还当不了

奴才这个词在现代文化人中,是骂人的一个高级词汇。不带脏字,又能让被骂的人感受到万分耻辱。但如果时光倒流几百年到清朝,想当奴才,一般人还当不上,这可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这是怎么回事呢?

奴才一词来源于春秋

奴才来源于春秋奴才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就是一个对下人的称谓,但是到了清代这个词儿就变得光环加身了。明亡清立后,中国从一个“臣民之国”倒退为“奴才之国”。

在中原汉族王朝中,“奴才”是大户人家用来称呼家丁、皇帝用来称呼宦官太监的,其人格地位要比“臣”甚至“民”低得多。然而到了清朝,只有满人官员才可以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汉人无论官多大还是自称“臣”。

满人眼里,奴才跟主人的关系比一般人更加亲密,所以清朝规定只有满族官员才能自称奴才,汉族官员只能称臣,如果汉人冒充奴才邀宠,又会怎么样呢?

满汉称呼等级严明

清朝奴才地位很高在乾隆38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上了一道奏折,因为天宝的名字在前,马人龙便在奏折里以:奴才天宝、马人龙落款。皇帝看到奏折后大为恼火,不断严厉斥责了马人龙,并且重新规定,为了避免汉人称奴才邀宠,以后在公事上都要称臣,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宁愿降满人为臣,也不让汉人做奴才。

清朝奴才地位很高

“奴才”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有点差,实际上要比臣高贵无比。因为这种称谓只有自家人才能够称呼,汉人官职做的再大,也无法使用奴才这两个字,他们始终无法融入到统治阶层中。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满清统治者对汉人非常提防,只把满人当做自家人。于是“奴才”这种包含自家人意思的,词禁止汉人使用,意思就是汉人只能做满清皇帝的臣,进入不了满清皇帝的一家人行列。

像这样的陋习在清朝还有很多,也许正是这些陋习,为中华传统文化留下了黑暗的一笔,比起明朝,导致并没有多少人对清朝的灭亡表示痛惜,甚至很多人对清朝的灭亡感到高兴。

搜索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清代大臣自称“奴才”和“臣”的人有什么差别?

"奴才"和“臣”的 差别还是很大的。这表示着是身份上的高低贵贱。我们大多数人听到这两个称呼,肯定会认为“臣”的身份要比“奴才”的身份高贵,因为我们一想到“奴”就会想到奴隶,奴隶的身份在古代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身份都是很低的。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在清朝时期,“奴才”的身份可要比“臣”的身份高。

在清朝皇宫中,“奴才”这个称呼只能是满族的大臣或者加入满族籍贯的汉人才有资格称自己为“奴才”。汉人是不允许使用这两个字的,不论你的官有多大,都不能称臣。虽然说“奴才”这个称呼比较低下,但这在当时可是身份的象征,象征自己是满族人,与皇室是一家人。说白了,就是区别对待汉人与自家人。

后来,在乾隆时期发生了一起作弊案件,之后便有两位官员向乾隆举报,这两人一个是汉人,一个是满人。他们两共同上奏一份奏章,结尾的时候写的是奴才某某、某某。乾隆看了大为恼火,认为汉人冒犯“奴才”两字。于是下令以后不论满人还是汉人,都只能用“臣”。乾隆宁愿让满人降下身份,也不愿汉人的身份提高。

清朝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满人内部身份有着等级差别,采用不同的称呼也是深受他们原来文化的影响,但这么做也是为了打压汉人,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作用。

为什么清朝的官员都自称奴才,而其他朝代都自称微臣?

中国称为礼仪之邦,并非是自夸之词。我国的礼乐文化起源于远古,《史记》就记载“尧命舜摄政,修五礼”。到西周时期,周公姬旦总结和发展了远古和殷商的礼乐文化,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周礼,用来以礼治国,教化臣民。

也正是因为周礼中规定了严格的尊卑礼仪,所以在君与臣之间则更需要注重敬与谦。古代的官员大多自称为“臣”,臣字的历史非常古老,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而其本来所代指的,是身份低微之人,直到秦朝都还用“男曰臣,女曰妾”来形容贫贱之人。

但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后,“臣”又成为了官吏在君王面前的一种谦称。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用“先帝不以臣卑鄙”的谦逊之词来感激先王的知遇之恩。而皇帝则一般称呼大臣为“卿”,这是先秦时期对士大夫阶层的一种尊称。所以“臣”和“卿”,前者为自谦之词,后者为尊敬之语,这也是古代君臣良好关系的一种体现。

但是很多人也会发现,到了清朝,官吏自称为臣的现象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很多清代的历史文献中,包括一些清宫剧,都可以看到很多清朝官员都常常自称为“奴才”。其实这并不是官吏对皇帝的一种特意的献媚取宠,而是清朝一种风气。

在满清入关之前,还保留着典型的奴隶社会风气,礼教未开。旗人觐见“主子”的时候,都会自称为“奴才”,来表示臣属和服从的关系。到了清朝建立后,满族大臣依旧保持着这种民俗习惯,对皇帝自称为奴才。

而在汉臣方面,则分成了两派。一派讲究“随俗”,学起满臣那套,也自称“奴才”。另一些骨子里流淌着儒家文化的文人,则坚守着“微臣”的自称。所以在清朝建立的初期,无论是朝堂还是平时的奏章,官吏的自称都非常混乱,什么叫法都有。


到了雍正时期,清朝才统一规定大臣都需以臣自称。但事实上满臣并未受到任何的限制,依旧自称奴才,而汉臣的境遇则完全不同。江南提督高其位曾在奏章中自称奴才,被批阅的雍正用笔改为了臣。最著名的例子发生在乾隆38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同上一份奏章,署名为“奴才天保、马人龙”。结果马人龙被乾隆痛斥一番,认为其冒用奴才一称。

正是因为这样的区别对待,在无形中给清朝的官吏灌输了一种思想。奴才是满臣的亲近之称,是一种荣耀,而汉臣是没有资格使用的。所以在很多电视剧你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满洲正红旗出身的和珅自称为奴才,而纪晓岚则自称为臣。这不是纪晓岚有多清高,和珅多谄媚,而是作为汉臣的纪晓岚并没有资格自称为奴才。

可能现在的人看来,奴才是贬义之词,是卑贱的象征。但对于在清朝为官的汉臣来说,不能自称奴才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毕竟这并不只是称呼的区别,更深层次的,是清朝难以调和的矛盾,汉臣难被重用的事实。直到清朝末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被慈禧重用,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这种局面才真正得到改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5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