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近代历史的叙述都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着眼处大多是当时困扰后世百余年的主要矛盾——列强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压。这固然是影响近代史百余年的主脉络,但是若止于此就会带来一种误解,会让读者以为清朝的积贫积弱大多是殖民者在鸦片战争之后带来的。实际上,即使以传统的封建王朝评判标准,1840年的清王朝也可以称得上是在分崩离析的边缘。第一次鸦片战争不同于十几年后进抵北京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于清帝国的统治者们来说无论是消耗的钱财还是动员人数,都只是一次低烈度的地方冲突。鸦片战争带来的困难根本无法掩盖另外一场灾难,这场灾难绵延二十余年,给中华大地的核心区域带来了深重的困难,其影响一直到清朝灭亡还在延续。
美丽的黄河源头,黄河承载着生命的同时也带给了中国人民无尽的灾难
而这次惨痛的灾难的“祸首”,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1841年开始延续二十余年,历经咸丰、道光两朝的黄河大水患。这次黄河大水患的发生既有不可违抗的自然客观因素导致的“天灾”,也有延续几百年关于黄河问题的“人祸”。最终导致的结果不仅是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数个省份都受到了影响,数千万人受灾。还使得清政府在地方的影响力削弱,起义军趁势而起,起义军和民间组织蛰伏了许多年,最终严重影响近代中国命运的庚子国难中在也能看到大水患时期的影子。若是我们回到1841年那个年代,就会发现相对于鸦片战争,这场规模空前的大水患才是“雪上加霜”的“雪”。
清末逃荒的灾民
“雪崩”的开始是公元1841年的开封城,1841年6月,经过了一个月的疯狂涨水,黄河大堤终于撑不住了。在距离开封城不到十公里的河南省祥符县三十一堡,大堤决口,河水直冲开封古城而来。不到二十个小时,河水就冲破了湖城河堤这座开封城前的最后一道防线,团团围住了开封城。这是百余年间黄河地区的最大规模决口,河南腹地瞬间变成了一片汪洋。
当时的河南巡抚牛鉴此时也束手无策,只能重金悬赏招募船夫在一片汪洋中强行关闭浸泡在水中的四座城门。但是单薄的城墙怎么可能起到堤坝的效果,大水很快就冲破了城西南的一片城墙,把整座城市都浸泡在了洪水之中。有清一代,清廷对地方督抚执行严格的驻守地政策,就是无论洪水、大火、战场,也不考虑任何实际情况,只要地方主官离开省会城市一律视为临阵脱逃,大概率会被处死。面对着汹涌的洪水,为了保住自己的人头,开封巡抚牛鉴不惜以牺牲开封周围的许多地区为代价的,往开封一座孤城不停的添加救援力量。早在开封城被水围住之初,他一面向朝廷不断上报荥泽、中牟、郑州、内黄、封丘、考城、武陟、孟县、原武、孟津等州县被淹,一面却对这些被淹地区置之不顾,专为守住开封一个孤城而不惜血本。
黄河淹没农田后的情景
当时的文人笔记详细的描述了水患的情形
护官绅奔命不暇,自初七 (8月24日) 以来,每日辄长水五七尺不等,加以天时阴惨,大雨滂沱,城内坑塘尽溢,街市成渠。城上督工官弁及做工人夫等上淋下潦,咸胼胝于泥淖之中。而溜益加紧,砖质轻浮,随抛随拆,业已计无复之,随搜买磨石二千余盘及重大石块无算,并飞札济源、巩县等处采买碎石运省应用,将巨石向城角抢抛,俟立住脚底,再以砖块加抛,抛成后复抛重石盘压砖坝,乃不至随流淌泻。城外堤口各村庄,溜所过成泥沙,淹溺死者,不可胜算。甚有攀援上树哀号求救,声不忍闻,而波浪掀天,船不能渡,至水涌树倒,随流而逝者不可胜计。其余迁高阜者半,避入城内者半,而城内民房泡塌,徙避城垛者每日增添。
大水淹没乡村
可以看到,河南巡抚衙门为了几乎是通过“拆房牵磨”来拼凑抗洪用的石料,勉强护住了孤城,而周围的乡村农田就成为了开封城的“泄洪地”。站在城墙上,都能看到、听到灾民哭嚎求救。在城内尽管城墙和新建的堤坝挡住了洪水,但是城墙内还有很多住房被浸泡在水中,每天都有房子被泡塌的搬到城垛下面住。
牛鉴出于种种原因选择保护开封孤城,不仅使得河南中部大片土地被淹,还让黄河大堤的决口一直没人理会。二百多天的时间里,汹涌的河水一直在中原大地肆虐,虽然不至于再次决堤。但整个冬天开封城都一直泡在洪水里,一直到了第二年二月,内外交困的清廷才筹集资金堵上了决口。这次规模空前的大洪水给广袤的中华腹地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影响最深重的地方包括了河南、安徽两省共5府23州县。河决祥符后,大溜直奔开封西北角,然后分流为二,汇向东南,又分南北两股。新形成的河道极不稳定,泥沙堆积,又造成了新的隐患。
南京条约签字现场,坐在前排身着中国官员顶戴花翎的就是牛鉴。
顺便一提,牛鉴坑害生灵、维护自己的抗洪政策果然起了效果,抛去了他给河南人民带来的灾难和黄河决口二百余天给后来的河道治理带来的巨大影响。他本人倒是因为“坐守孤城、抗拒洪水”被提升为两江总督,一年后在南京城下面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牛鉴不战而降,签署了著名的卖国条约——《南京条约》。
在祥符黄河决口的堵合后,不到四个月,黄河在桃源县的再次发生了决口。此次洪水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人祸”了。由于这次的决口处位于黄河下游,不同于河南地处河南开封的祥符,这次洪水有充分的预警时间。在关中地区的水位上涨后,河道总督麟庆也曾将甘肃、宁夏、河南等地黄河水位上涨的具体数字和险情频频奏报给道光皇帝。但此时的清王朝国库空虚,河南大堤整修又耗费了四百万两的白银,竟明知决口在即,也没能采取任何有效措施。8月22日凌晨,在桃源县北崔镇一带的黄河河面,出现了一百余米的大决口。洪水掀起冲天的大浪,迅猛地冲破堤口,直穿运河,然后灌入六塘河东区。原来的黄河河道,因桃源决口随即断流。这次水灾地处黄河下游,受损的也仅有江苏一省,但作为最重要的产粮区的苏北,受灾时正值夏粮收获的季节。苏北十余个州县绝收,清政府无力救济,嗷嗷待哺的灾民无奈之下选择了逃荒,当时的江苏巡抚向朝廷报告中说到——
“窃照桃源、萧县二县,本年或因扬工漫溢,或因开放闸河水势过大,以致田亩庐舍均被浸没,居民迁徙,栖食两无。”
黄河入海口的景像,黄河裹挟泥沙太多,如果不加以疏浚很容易堵塞河口抬升河床
此时的清王朝内忧外患,不仅无力赈济灾民,甚至联两次大决口形成下游河道凌乱的局面也无力疏浚。最终导致仅仅几个月后,黄河再次决口。1843年7月23日,黄河汹涌的洪水在两次决口地点中段,河南中牟下汛九堡再次冲毁了黄河堤坝,塌宽一百余丈。洪水自中牟县北部流向东南,经贾鲁河入涡河、大沙河,而后夺淮归洪泽湖。这次决口于河南中牟的黄河水灾,比前两次更加惨烈,直接覆盖了豫、皖、苏三省的几十个县以及更多的村镇。两次洪水让清廷对于黄河工程也是破罐子破摔,直接放弃了彻底疏浚治理。到了1851年,距离决口已经八年之久,地方官员还记载过,“祥符至中牟一带,宽60里,长数百里的地段地皆不毛,居民无养生之路。”
自1841年起,黄河地区频发水灾,其带来的灾难延续数年也没能消散,大水从冲往淮河,最终汇入洪泽湖。使得安徽境内的淮河流域也受到了巨大影响,泗州、五河等30余县被黄、淮洪水淹没,数百万人生计没有着落。与此同时,湖北,江西,浙江地区的长江流域也水患频发,加上英法侵略者把战火烧向江浙沿海,大半个中国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艰难,流民增多,财政空虚,这些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一呼百应,清政府的统治遭遇了巨大的危机。
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王朝,水患绝收对其财政的打击是致命的。
延续十余年的水患并不是中原人民苦难的结束。上文所述中提到,黄河地区最大的问题是其携带泥沙太多,下游水势平坦,泥沙沉积就会抬高河床,造成险情。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已经终结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在上游地区坚守耕地扩大牧场,以减少泥沙含量。汉朝中期以后,一直到唐朝中叶,一千余年黄河没发生过大水灾就正是于此。在者就是在下游建造坚固的堤坝,约束河道,使得河水变得湍急能够冲击河床、带走泥沙。同时对于下游的入海口,还要加强疏浚。若是政治清明,历代的大统一王朝通常会多管齐下应对黄河水患,大多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汉代的王景治河,以裁弯取直、凿高就低对黄河河道进行了大改造,造福后世千余年。明代的潘季驯先后四次主持治河工程,制定了“束水攻沙”的治理策略,使得整个明朝黄河再无大灾。但是时间到了清末,清王朝内忧外患,财政吃紧,黄河大堤年久失修。再加上人口激增,陕西、甘肃等地的牧场纷纷变成了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最终的结果就是在几次“小规模”水灾后,真正的大灾难降临了——黄河大改道。
明代潘季驯主持的黄河工程走向图
公元1855年7月河南,兰阳铜瓦厢。整个夏季,黄河两岸险象环生,河水一直在暴涨。到7月下旬,各支流的洪峰汇集而来,使得河堤已经不堪重负,两岸普遍漫滩,大堤浸泡在水中异常危险。7月31日,河道总督蒋启敭在报告中说:但从未见过水势如此异涨,也未见过黄水水流如此迅速。1855年8月1日,河南兰阳县铜瓦厢的堤岸决堤了,水先向西北冲淹封丘、祥符各县,接着又向东流溢于兰仪、考城、长垣等县,继之分为两股,一股出曹州东赵王河至张秋穿过运河,另一股经长垣县流至东明县雷家庄再分成两支,最后这两支在张秋镇与曹州流出的一股会合,穿过运河,经小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蛎口流入大海。这次大改道结束了七百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黄河下游河道又转向东北流,注入渤海,恢复了北宋以前的流向。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六次重大改道。这次的灾难是空前的,首当其冲的是直隶南部各县,大水漫灌既然有的县城两年来一直泡在水里,东明、长垣等县城死难者不计其数。受灾最惨烈的还是在山东,黄河决口不到一个月,山东上千个村庄被淹,受难人数高达七百万。
1855年大改道走向图
山东人民的苦难远没有结束,在黄河水灾后的二十年间,清廷都没有重新制定河道修筑堤坝,大水就这么在中原大地毫无约束了近二十年。这其中既是因为太平天国起义正值最高峰,清政府无力顾及。同时最重要的竟然是南北方的地主官僚都想把黄河留在对方的地界上。朝廷中的北方官僚如山东巡抚丁宝桢等人坚决要求堵住决口,恢复南行的河道,由淮入海。但李鸿章为首的安徽、江苏等地的南方地主坚决反对,主张因势利导,维持北流的新河。争执的双方互不相让,朝廷也就迟迟没有能做出决策。一直到光绪元年 (1875年),南方地主终于取得了这场争执的胜利,黄河这股“祸水”被留给了北方。三年后,菏泽贾庄附近的工程告成,全河都归入大清河入海,至此始基本形成今天的黄河下游河道。
黄河注入渤海
但在这二十年间下游河道极不稳定,水流在以铜瓦厢为顶点,北至今黄河稍北的北金堤,南至今曹县、砀山一线,东至运河的三角冲积扇上毫无约束地散荡漫流,正溜从冲积扇的一侧游荡摆动到另一侧,变化无定。每当洪水陡涨之时,就在兰阳、郓城、东明等地形成大小无数决口,给鲁西南地区造成了重大灾难。朝堂上没确定黄河流向的二十年,山东省几乎年年受灾,本省的灾民加上之前江苏、河南的流民最终导致山东乡村社会的混乱。各种拳会、教派都在山东找到了生存土壤,最终在1900年爆发的义和拳运动,为后来清王朝的瓦解产生了巨大影响,
搜索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5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