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大唐国力强盛的时候为什么也打不过吐蕃原因是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6-18 12:37:07

大唐国力强盛的时候为什么也打不过吐蕃原因是什么

在大唐国力强盛的时候,对吐蕃也是一败再败,这是为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从咸亨元年(公元670)四月名将薛仁贵率领10万大军讨伐吐蕃开始,再到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当中,10万人规模以上的大战就高达三次。可惜的是在这三次当中皆以唐军失败而告一段落,虽然在武则天时期朝廷政局有所动荡,但总的来说大唐的整体实力仍然是处于上升阶段。无论是人口以及军事还有经济等诸多因素,和吐蕃相比仍然是占据了绝对优势。因此每当人们想起大唐军队在西域、漠北取得辉煌成绩的时候,却发现为何在青藏高原是屡战屡败?而今天就向大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1、大飞川一战爆发于咸亨元年,而这也是唐高宗统治时期。由于在登基之后相继解决了让朝廷头痛不已的西突厥,以及时刻威胁辽东地区的高句丽但地方政权。此时的大唐无论是国土面积以及国家的军事力量都已经完全超过了,唐太宗贞观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与此同时吐蕃赞普虽然年幼但是在年富力强禄东赞帮助之下,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对于扩张的欲望也是越来越强烈,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因此首先要发展的方向必然会与大唐产生激烈的冲突。

2、可惜的是两相比较之下就以综合国力来讲仍然是处于下风,虽然再后来唐帝国内部也发生了很多反对武则天的叛乱,但很快就被镇压而这种内部斗争也没有导致国力的快速下滑,所以就算是吐蕃得到了快速发展也难以超越大唐!虽然战争到最后比拼的是双方的综合国力,然而战场上的胜负也是瞬息万变,而大非川以及青海等战役的失利更多的还是皇帝用人策略出现了错误,将帅之间配合不默契而导致的。

在大非川之战当时的主帅是由名将薛仁贵担任,就这点来看基本上是没有任何问题,毕竟亲手灭掉了危害辽东多年的高句丽。可惜的是在副将的人选上却出现了严重问题,尤其是郭待封内心是严重不满。好在自己的父亲也是名将居然在这次作战当中屈居副将,这对他来说也是难以接受心中自然是相当不满。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作为将门之后,能够成为10多万大军的行军副统帅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为何他还愤愤不平而这就需要提到从东汉时期以来寒门与士族之争!而薛仁贵正是出生于普通人家的寒门,因此在郭待封看来成为副手心不甘情不愿,最终因为不听薛仁贵的正确指挥导致军队大败。同样是在8年之后的青海战役,有了上一次失败的经验之后朝廷上下对此也是极为重视。

1、可惜的是唐高宗却命令自己的心腹李敬玄接替刘仁轨成为最高军事统帅,此人既非将才也非帅才做事胆小怯懦,将数十万朝廷精锐带入到了危机当中,幸亏当时黑齿常之在夜里率领敢死队突袭吐蕃军营,造成吐蕃军队后方大乱李敬玄才能愁容的率领大唐军队主力安全返回。虽然两场战争都是以失败而结束,但是在返回朝廷之后对相关人员的处置就显得有些不合理。

2、首先大非川之战主要的责任就是郭待封,可惜的是不仅没有将其斩首反而连主将薛仁贵也受到了牵连。至于说青海之战由于李敬玄胆小怯懦贻误军机,如果不是后来黑齿常之冒死突围恐怕10多万大唐精锐也将葬身于此。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毫无能力的将领在失败之后居然能够成为河西镇抚使,如果不是再后来湟川一战再次败北,恐怕李敬玄也绝对不会称病回到长安。可以说三场战争都是以失败而结束,在讨论将帅的功过之外更应当检讨唐高宗的用人策略出现大问题。而在另一方面三场战争所面对的吐蕃军队主帅更是名帅论钦陵!

图|唐军武士壁画四、素罗汗山惨败,非将帅不和主将无能

1、虽然说在唐高宗时期经历了三场战争都是失败而且,如果将战败的原因归咎于用人不明和将帅不和也能够说得过去,但是在武则天时期素罗汗山的战败就是由于地理条件而造成的。在天册万岁元年任命王孝杰为军队统帅,此人不仅作战经验丰富由于在之前青海之战当中兵败被俘,虽为败军之将但由于吐蕃最高首脑与他面见过后认为,与自己的父亲非常相似因此得以活了下来。或许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奇妙,按照常理作为败军之将岂有活下来的道理,可他却在吐蕃活了下来,由于知道其国内军事力量的部署因此重新回归大唐之后,再一次成为军事将领并且在随后也帮助大唐收复安西四镇,除此之外在这场战争当中作为副将的娄师德之前有多次率领军队击败吐蕃,从这次的人事安排来看基本上没有任何缺点。

2、两位将领都是当世之名将也取得了盖世功勋,而两人之间也是相处融洽因此在将帅人选的问题上没有重蹈唐高宗的覆辙,可就是如此完美的安排却在素罗汉山遭遇了巨大惨败,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地理因素。由于吐蕃的主要势力范围就是在青藏高原,也是当前国内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被人们称之为世界的屋脊,就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作为普通人想要前往青藏高原也会出现缺氧的反应,更不要说在一千多年前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时期,同时还要发生激烈的战争这对于当时中原士兵的身体素质有着极大的考验。

1、虽然前三次战争都是以唐军率领数10万大军进攻青藏高原腹地,可惜在这里发生战争并不是事在平坦的中原,也让士兵的发挥受到了极大限制。除此之外非战斗减员也是十分严重从而造成了后勤补给出现了巨大困难,虽然在大非川一战中名将薛仁贵率领精兵突袭吐蕃后方,但由于士兵不适应在青藏高原的快速激动,导致名将论钦陵迅速抓住战机攻击唐军后方,最终导致大军溃败。好在处于唐高宗时期此时大唐的国力也正处于上升之势,虽屡遭败绩但也能够快速恢复。

2、而在后世的王朝当中也没有再次发动大军进入青藏高原,虽然在清朝前期康熙也出兵西藏剿灭准格尔,但就以其规模而言与大唐时期数十万大军相比不过尔尔,此时的西藏也不复当年之勇也没有能力再一次组建数十万大军的能力,也不可能恢复吐蕃当年的强盛。而在唐朝大军驻防地势较为平缓的河西走廊,虽然军队在人数上相对处于劣势,可纵然吐蕃在名将论钦陵率领之下连年发动战争也没有取得更大的战果,尤其是在开元二年当吐蕃占据了黄河战略要地之后,发动十余万大军妄图一举占领临洮地区,可唐军是在人数占据劣势的情况下却能够斩敌数万。

从中可以得出结论,从唐高宗时期开始再到开元年间在青藏高原地区,唐军面对吐蕃军队相对处于弱势。并且通过多场战争也足以证明想要让中原士兵深入青藏高原腹地,无异于自投罗网就算是名将王孝、杰娄师德等人也是如此。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背靠青藏高原,极大限制了中原士兵的个人发挥,这也就是为何唐军屡次败北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而唐军却无法占领吐蕃?

在唐朝时候,唐王朝建立了疆土面积庞大的帝国,与当时极盛的阿拉伯帝国堪称为世界上两个强大的帝国。可是,国力强大的唐王朝,却被西藏高原的吐蕃威胁着,被吐蕃打得半吊着。

要知道,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寒冬之地。虽然秦汉时候曾经想进军西藏,可惜中原人容易有高原反应再加上山高水远,也就放弃领土扩张。西藏高原也成了中原王朝西南扩张的地理上屏障。

隋唐时候,西藏由分散走向了统一。首领松赞干布在十三岁之后继承皇位,之后统一西藏各个部落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也就是吐蕃王国。由于藏人一直靠着游牧为生,在成长过程中也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自然战士都是高大剽悍,战斗力很强。

强大的吐蕃也与大唐王朝有了几次军事冲突,在交战之中,都发现对方也不好惹,不能占对方便宜。于是,就有了文成公主入西藏和亲,为唐朝与西藏换来了短暂的和平。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死之后,吐蕃也因为西域问题发生战争,当时唐王朝也不能彻底打败西藏,也没有完全统一吐蕃。相反,元朝与清朝都轻而易举进入了青藏高原,统一了吐蕃,这原因是什么呢?

实际上,也不是大唐实力不够,气候也是重要原因。根据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的研究,在古代世界气温在九世纪的时候,世界到了一个很特殊的升温时期。由于气温的上升,当时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左右的雪域与荒原,都是水草丰盛的高原牧场,由于畜牧业的发展,也刺激了人口增长与吐蕃王国势力的增强。因此,吐蕃王国就在人口与资源丰盛情况下,占领了战略位置很重要的河西走廊,威胁到唐王朝统治。?

在元朝与清朝时候,也处在世界气温的下降期,东亚大陆与其他平原地区,可能受温度下降影响不大。可是西藏高原却由于气候的严寒,失去了水草丰盛的草场与农田,被冰天雪地的大雪覆盖。由于没有畜牧业为基础,吐蕃王朝也走向衰落,面对元朝与清朝等游牧民族骑兵入侵的时候,只能选择投降。

同时,藏传佛教的传入,与起到降低藏人战斗力的作用。至从九世纪之后,吐蕃王国陷入王室权力斗争之中,由于武将割据地方,使得吐蕃内乱频繁,藏人也是苦不堪言。在这时候,松赞干布的藏传佛教传入,也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大多数民众皈依信仰佛教,产生了禁止杀戮与崇尚和平的思想,使对吐蕃不再具有侵略性。这也是为什么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元朝、明朝和清朝,吐蕃容易为纳入到中原王朝统治范围的重要原因。

大唐最顽强的劲敌:唐与吐蕃之间的百年战争

公元7世纪30年代,松赞干布治理下的吐蕃已是一个统一强盛的王朝,而“天可汗”唐太宗君临的唐朝也正处于威震海内的鼎盛时期。两大雄主在位时,唐蕃关系以和好为基础,并因文成公主的和亲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相继逝世后,从永徽元年至长庆元年(650-821)的170年间,两大帝国却以斗争为主。除了边界磨擦频仍外,其斗争主要集中在吐谷浑、西域之安西四镇、南诏和河陇之地。

1、吐谷浑之争

唐初,吐谷浑乘唐朝初兴无暇西顾,频拢西境,阻塞中西交通,而唐朝则以许互市消极应付。贞观年间,吐谷浑仍不断侵扰,沿边11州均受其害,已处贞观盛世的唐朝再也不愿坐视。同时,唐朝为经营西域也急于扫除中西交通的障碍。贞观八年(634),唐太宗抓住吐谷浑攻凉州事件,集军1万分3路进军,经过一年军事行动,彻底击溃吐谷浑,并于贞观十三年(639)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即西平公主)和亲诺曷钵。

正当吐谷浑与唐和好关系顺利发展之际,松赞干布治理下的吐蕃崛起,其北境直接与吐谷浑南界为邻。吐谷浑成了吐蕃向外拓疆和唐朝安边的必争之地。由于唐太宗处置得当,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和亲后奉行对唐和好政策,贞观十五年(641)后,唐朝、吐谷浑、吐蕃三方相安无事。吐蕃将公主嫁与吐谷浑王诺曷钵,结成甥舅之国。永徽三年(652),高宗封会稽郡王李道恩第3女为金城公主,许给诺曷钵长子慕容忠。

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大权掌握在大论禄东赞手中,吐蕃开始向四周扩张,与唐和好的国策发生逆转。首当其冲的是吐蕃的北邻吐谷浑。显庆元年(656)后,吐蕃频击吐谷浑,龙朔三年(663),禄东赞率军攻占吐谷浑,吐谷浑王诺曷钵及弘化公主等数千帐逃至凉州,吐谷浑复亡。如史籍所载:“吐谷浑自晋永嘉之来,始西渡洮水,建于群羌之故地,至龙朔三年为吐蕃所灭,凡三五○年。”

吐蕃占有吐谷浑后,其北境直接与唐河陇相接,威胁着唐朝的河陇、西域。唐朝的对策一方面是助吐谷浑,使之为其屏障。乾封元年(666)五月,唐朝封诺曷钵为青海王,表现唐朝使诺曷钵重返青海为王的决心;另方面积极备战,伺机一决雌雄。

吐蕃统治者一方面强化对吐谷浑旧地的统治,另方面继续其进攻的势头,于咸亨元年(670)大举进军西域,“残羁糜十八州(掠安西四镇所辖羁糜州),率于阗取龟兹拨换城(今阿克苏),于是安西四镇并废”,是年四月,高宗派薜仁贵、阿史那道真等率军5万出击吐蕃,在大非川(青海是渠南切吉旷原)与吐蕃钦陵(禄东赞之于)40万军激战,唐军大败,全军复没。大非川一役,最终使吐谷浑诺曷钵依靠唐朝力量恢复其势力的希望破灭。从此,吐谷浑作为一个部族体,分别归吐蕃、唐朝统治,散居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地。

同一时期,吐蕃又兼并唐剑南道管辖的诸羌羁糜州。乾封二年(667),禄东赞率军攻唐边境,“生羌十二州为吐蕃所破”。到唐肃宗时,除少数羌州内徒外,余均并入吐蕃。至此,吐蕃与唐争斗的重心转移到西域。

2、西域之争

贞观年间,吐蕃势力开始进入西域。高宗龙朔二年(662)十月,吐蕃军队在疏勒以南地区与唐军相遇。史载:“(苏)海政军回至疏勒之南,弓月又引吐蕃之众,来拒官军,海政以师老不敢战,遂以资略吐蕃,约和而还。”次年底,吐蕃联兵弓月、疏勒进攻于阗。咸亨元年(670)大非川之役后,吐蕃乘势攻陷了唐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占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大部分治地。军事上失势,迫使唐废弃四镇,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回西州(新疆吐鲁蕃)。唐朝在西域实际上仅能控制自沙州至伊州、西州、昆陵都护府、蒙池都护府一线,天山以北、以东地区,塔里木盆地均为吐蕃势力所控。在西域的力量对比,唐弱而吐蕃强,处守势。

武则天临朝执政,决心夺回四镇,改变以守为主的被动局面,使唐蕃争夺西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垂拱元年至二年(685-686)、永昌元年(689),唐军二次主动出击吐蕃,均遭失败。长寿元年(692),武则天再次组集大军出击,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领兵“大破吐蕃,克复龟兹、于阗等四镇,自此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这次军事行动的胜利,不仅使唐朝重新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地位,对于吐蕃的政局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大权为大论禄东赞所掌。乾封四年(667),禄东赞病死,诸子分掌吐蕃军政大权。垂拱元年(685),都松茫波杰受尊赞普尊号,大权仍为禄东赞家族所掌握。随着都松茫波杰年龄日增,对禄东赞家族专权日益不满。西域兵败,便成为赞普收回权力极好契机。圣历二年(699),已23岁的都松茫波杰首先发难,禄东赞长子论钦陵兵溃,在宗喀(青海湟中县)自杀,其弟论赞德率千余人,其子论弓仁率吐谷浑7000账降唐。结束了持续近半世纪的禄录赞家族贵族专政的局面。

自武则天收复四镇至安史之乱的半个世纪,唐朝在西域地区仍保持优势,只在大小勃律(今克什米尔一带)与吐蕃发生过战争。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西域、河陇军力空虚,吐蕃乘机卷土重来,兵锋首指河西陇右地区。广德元年(763),陷凉州,陇右、河西诸郡大部分地区为吐蕃所占,安西四镇和伊、西两州、北庭等地与中央 *** 联系被切断。建中二年(781),沙州失陷,西域更处于不利境地。虽然回纥助唐抗吐蕃,并开通了“回纥”路,但并未完全扭转唐在西域与吐蕃争斗中的劣势。至德宗贞元三年(787),吐蕃复攻回纥,北庭、安西无援,相继陷于吐蕃。自此天山北路同河西地区的吐蕃势力连成一片。

3、南诏之争

开元二十七年(739),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迁都太和城,建立了南诏。南诏政权的确立。唐朝的支持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唐朝所以支持南诏,则是源于吐蕃争夺洱海地区的控制权。南诏建立之初,皮逻阁奉行对唐和好政策,唐朝 *** 吐蕃的目的部分实现。但由于边吏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云南南郡太守(原姚州都督已改州为郡)张虔陀狂妄昏庸,无视吐蕃咄咄逼人威胁的存在,一味抑制南诏,致使矛盾激化。

天宝七年(748),皮逻阁死,子阁逻凤继位。张虔陀先是利用阁逻凤是皮逻阁继子,企图在王位承袭上,用皮逻阁嫡子诚节取代,打击亲阁逻凤势力。张虔陀还派人辱骂前来谒见的阁逻凤,甚至侮辱随同前来的阁逻凤妻女。阁逻凤又闻鲜于仲通已率兵8万分3路进军云南,终致逼反阁逻凤。天宝九年(750),南诏兵先发制人,出兵攻下姚州,杀张虔陀。次年鲜于仲通率大军进抵曲靖。阁逻凤本意并非要与唐决裂,此时遣使谢罪请和,表示愿遣返俘虏,赔偿损失,南诏使者陈诉:“往因张卿(虔陀)馋构,遂令蕃、汉生猜。赞普今见观衅浪穹,或以众相威,或以利相导。倘若蚌鹬交守,恐为渔父所擒。伏乞居存见亡,在得思失。二城复置,幸容自新”。并告:“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鲜于仲通自持兵众,率军进逼洱海,另派大军绕道点苍山,以图腹背夹击,歼南诏主力。阁逻凤在唐军压境下,派人到浪穹求援吐蕃,并请归附。这正是吐蕃所期望的。天宝十一年(752),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给金印,号‘’东帝”。南诏得到吐蕃支持,联兵合击,唐军复没。此为南诏与唐间的第一次天宝战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5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