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名将张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张辽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为曹魏的创建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张辽以前是吕布麾下的将领,吕布灭亡后才归顺了曹操。更鲜为人知的是,张辽早年还是东汉大将军何进的部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张辽出生于并州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省朔州市),当时是靠近北方游牧民族的东汉边陲。因此张辽从小就练了一身好武功,可谓久经战阵、武力过人了。张辽踏上仕途也很早,少年时就是雁门郡郡吏了。
黄巾起义被平定后,东汉的大部分地方官员都逐渐演变为军阀。为了应对地方军阀,汉灵帝用中央的仅剩权威在天下募兵,组建直辖军队。中平五年(188年),接受募兵任务的丁原派遣张辽到洛阳参军。
到洛阳参军的张辽便成为大将军何进的部下,后来还替何进招募了千余士兵。然而在中平六年(189年),何进被宦官所杀,进而引发了“十常侍之乱”。董卓趁机杀进了洛阳,控制了汉献帝与东汉中央。
董卓能够控制汉献帝与东汉中央的主要条件之一是他几乎全盘接受了何进的旧部,张辽也是其中之一。不过对于以凉州人为主的董卓集团来说,并州人张辽属于边缘化人员,史书几乎没有任何活跃的记载。
可能是因为被边缘化,张辽归顺董卓后逐渐与同样出身并州的吕布靠近,在董卓集团内组成了并州派系。董卓被杀后,并州派系彻底脱离关西军阀,张辽也就成为并州派系的老大吕布的将领。
提起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大多数在会在潜意识里,为他贴上这样几个标签:“天下无敌”、“有勇无谋”、“反复小人”或者“三姓家奴”。他的骁勇,无可辩驳,毕竟他年少时,就因为这一原因,得到了并州刺史丁原的提拔;之后又因擅长骑射,力大无穷,获得了飞将之称,并被董卓厚爱。他的有勇无谋,好像也是公认的,毕竟他本身的骁勇,几乎无人能敌,他麾下的并州铁骑,也是天下少有的精锐,可他在战场上,却几乎屡战屡败。可是,在那个降将遍地走的时代,为什么只有他被称为反复小人呢?
吕布自始至终,只有两任真正的主公,即丁原和董卓,之后他先为汉室效力,又自成一方诸侯,虽然背叛过盟友,也用不光彩的手段,夺过他人的城池,但是这些在那个尔虞我诈的时代,称不上污点。而后来成为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前期的履历,与吕布非常相似,而且他投降的次数,比吕布还要多——他最初因骁勇善战,被并州刺史丁原招为了从事;后来丁原被杀,他投靠了董卓,成为了吕布的同僚;董卓伏诛之后,他依附于吕布;吕布被擒杀之后,他又投靠了曹操。
《三国志·张辽传》记载:“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那么,为什么世人只唾弃吕布,骂他“反复小人”,甚至“三姓家奴”,却没有人抨击张辽呢?对于这个问题,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两人降敌的原因不同
吕布之所以被世人唾弃,主要原因并不是他反复投降,而是因为他数度恩将仇报。例如,丁原把他从一个无名小卒,提拔起来,他却因为受到董卓的利诱,就斩了丁原首级,转投董卓;董卓对他“甚爱信之,誓为父子”,他却因为王允的三言两语,手刃董卓,等等。这些行为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不经讲究。也正是因为他做出了这些事情,徐州城破,他向曹操请降时,刘备只一句“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就要了他的性命。
而张辽虽然数度降敌,却算不上卖主求荣,他每次降敌,都是在上一任主公兵败,甚至死亡之后,才投奔下一任主公,虽然严格意义上讲,他算不上忠义,毕竟他没有做到从一而终,但是他没有对不起自己的任何一任主公。
二、受《三国演义》的影响
演义中并没有详细交待,张辽追随吕布之前的履历,而且吕布被擒杀之时,罗贯中给他安排了一套非常忠义的台词——“吕布匹夫,死而死耳,何惧之有!”之后他更是大骂曹操,幸亏关羽和刘备求情,他才保全性命,曹操对他好言安抚一番,他才选择了投降。所以,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丰富的投降经历。
而吕布的较狡反复,在演义中却被刻画的非常生动具体——杀丁原时,他的见利忘义;诛董卓时,他的色欲熏心;被曹操生擒之后,他为求活命表现出的卑微,等等,都令人印象深刻。再加上,演义中丁原和董卓都曾是他的义父,他的不忠不义,便“更上一屋楼”,三姓家奴的称号,再也摆脱不掉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5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