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个乞丐皇帝,朱重八这个名字一听就没多少文化内涵。但是当皇帝之后,朱元璋就得注意文化包装起来。他不但给自己改了名字,还要求子孙后代按照他制定的规则起名。
第一条规则就是行辈诗。
起名的第二个字都是取自行辈诗,朱元璋的后代每一脉都有一首五言诗,轮流取字。朱棣上位之后,“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成为帝脉。这种行辈诗也流传到民间,一些大宗族里都有运用。笔者这一脉便是“春光荣会传家盛,美锦(景)天开宜志昌”。
行辈诗是中国宗族文化里的重要元素,它对于起名文化和同姓排辈有重要意义。
朱元璋制定的第二条规则便是子孙名字第三个字按照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来循环,所选的字必须带有五行元素。从朱棣的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开始,是火字边。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基是带土字边(火生土)。随后土生金,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由于朱氏皇族人越来越多,他们不得不造出很多字用来取名。后来清朝末期,化学家翻译元素周期表时选择了很多朱元璋后人造的生僻字,朱元璋也因此被戏称为金属元素的“专利人”。当然,这条规则没有被民间选择,否则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生僻字。
从明朝开始,朱元璋制定了一条重要基本政策,就是“皇权不下乡”。朱元璋本身是底层人民出身,对于元朝官员对底层百姓的剥削行为深恶痛绝,因此制定了这项政策,他极度不信任基层官员,认为他们会曲解朝廷命令,歪曲事实。这项政策在古代社会有强烈的合理性,因为信息传播效率低下的时代,每一个政权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统治半径的制约。
首先是地域上的统治半径,越是拥有庞大疆域的国家,越难以解决这个难题。如果假设有效的地域统治半径如果以方圆500公里的距离为限,那么政权的有效统治疆域面积大概是25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也就是现在一个省的面积。在直接统治无法触及的地方,就必须依靠委派官员进行管理。地方上的官员如何让他保持和中央一致的政策,尊重中央集权呢?欧洲一些国家采用了分封制,以血缘关系维护中央集权,保持中央跟地方的关系。但这种方式十分脆弱,分封的诸侯经历几代人之后,在血缘上跟中央已经很遥远,如果中央没有强大的武力,不可能有效制约地方。
中国自秦朝之后就排除了分封制(汉朝、明朝有部分分封制,最终都通过战争解决。晋朝分封制则导致帝国衰弱,一蹶不振)。不分封的话,如何选官呢?汉朝采用察举制,但并不完整,也不规范,还包含外戚等非常规途径。直到隋朝之后,科举制度彻底解决选官的难题,统治疆域得以扩大,中央集权则反而加深。
第二个统治半径是阶层上的,即金字塔顶尖的统治者,如何把政策传递到最底层(政策下延)。现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做到上情下达(个人定义是全民政治时代),在古代则很难做到。朱元璋采用了另外一种解决方式,禁止中央统治深入县一级的行政单位,杜绝底层官员借机敛财。
那么县一级的基层行政事务靠谁完成呢?就是宗族,也就是士绅。总结地说就是“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宗族在这种统治思想的主导下,得到了巨大的权力,也发展出了独特的宗族文化。这种宗族文化主要以“孝悌”的道德为核心纽带,与士大夫阶层的儒学道德高度吻合。所谓士绅,实际上也是士大夫里的一员,通常都是落第秀才,或辞官退休的官员,同样也经历过四书五经的洗礼。所以这种统治逻辑是合理的,也是顺畅的。
宗族运转的基础是土地,在土地生产的时期,绝大多数人都不能脱离土地生产。而中国历来不重视商业发现,并且有意压制。由于地理限制,不同的地方出现了迥异的风俗习惯,单一的政策难以满足多样性的需求,在具体操作时需要灵活变通,因地制宜。这种以地域宗族为基础的治理形式,能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是一种创造性的底层自治。
另一方面,宗族具有强烈的亲缘纽带,在处理纷争的过程中有着外来者不可比拟的优势。这就是亲缘关系上的认同感,我们更容易向长辈亲人妥协,而不愿意向陌生人妥协。很多时候,宗族长者的话语权远胜当地的父母官。这些宗老士绅,是道德信仰和长者的双重代名词。
宗族权力一方面是朝廷赋予的,一方面是客观需要的。对于古人而言,除了生存以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读书。读书是一条阶级上升之路,是飞黄腾达之路。宗族作为比单个家庭更大一级的集体,更容易集中富余劳动力,使得子孙获得读书的物资基础。一个科举成功的士人,背后往往是宗族的支持,而后续也会反馈给宗族,使得宗族后人再发展,出现更多的士人。这是宗族强大的基本路径,也是宗族能获得话语权的客观基础!
这套体制虽然割裂底层与中央的直接关系,但更有操作性,它结合血缘关系,融合道德信仰,把阶级统治半径下延,充分发挥了士绅的主观能量,是基层自治的基本雏形。直到今天,这种宗族文化依然影响着我们。而基层自治文化,也在很多现代化国家均有实践。
尊老的道德逻辑承袭自儒家文化里的“孝”,宗族里年龄越大,辈分越高,话语权也会越大。当然,年龄不是宗族权力的唯一标尺,还得看文化水平,以及处事的人格魅力。
明白了祠堂文化,也就明白了宗族文化。祠堂在如今很多地方依然有遗迹,是一项文化遗产。祠堂代表了宗族的法祖道德,它既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也是处理家务纠纷地方,同时也是各家族开会的地方,还可能是子孙读书学习的地方。它正是宗族发挥权力及功用的地方,也是基层自治的“社区办公室”。
宗族文化组成形式是亲缘关系,是同姓人构成的集体。虽然人的基本生活单位是小家庭,但对外的社会关系必须是宗族。宗族对外是一个集体,宗族利益也是集体利益,先有集体利益,后有个人利益。宗族文化里也包含了深刻的集体主义思维,是中国人重集体轻个人的文化习惯的重要来源!
搜索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名字是一个人的象征,每个人从出生开始,父母就会给自己取一个新的名字,并且将伴随自己的一生。
名字也代表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以及祝福,父母大多数都会给自己取一个有特别意义的名字。
一般来说很少有人会给自己改名字,即使是不太满意也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名字。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父母对于孩子的名字都是非常重视的。
在农村地区,除了对于名字有一个美好的期待,还有一个特殊的内涵,那就是大家都会按照辈分起名字,这也代表了农村人独有的传统,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祖辈的祝愿传承下去。
这也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属于中国人独特的浪漫。
其实这和人们思想当中的血缘关系和宗族关系是非常相关的,可能生活在一个村的人们他们的祖辈都是同一个人,因此大家姓氏相同,所用的名字也都会具有相同的字,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辈分。
一、“按辈分取名”逐渐消失
这个传统目前依旧保留,在某一些村落还是会使用。
一般来说,与辈分相关的就是族谱,族谱一般是在村上德高望重的长辈手中,他们会将新出生的孩子记录在族谱当中。
族谱也象征着血脉的传承,这也是代表了对于祖先的尊重和敬意。
其实不同地区的习惯也不一样,有一些地区会把新生儿第二个字固定,第三个字取一个字,而有的地区会把第三个字固定,第二个字取一个字,这都是不同地区传承下来的不同习惯,但是都象征着对于小辈的期望。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取名字的方式已经渐渐消失,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从农村搬迁到城市,因而一些旧的习惯也被渐渐摒弃。
还有一点就是许多年轻人学历越来越高,接受的思想也越来越先进,对于这种过时的取名字的方法不愿意采用。
所以在自己孩子出生的时候,都会给他们起一个自己想到的独特的名字,而不愿意按照辈分来进行取名,所以这种取名字的方式也越来越少见。
还有许多年轻人愿意在孩子出生之后根据他们的出生时间等等取名。
而辈分取名有一定的限制,无法适应新的思想,也随着时间而渐渐淘汰了。
更何况,即使生活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现如今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流通十分迅速。
农村地区的人们也能够接收到新鲜事物,他们的思想也在逐渐变化,追求新的潮流。
所以即使是老人坚持还在用辈分取名字,孩子的父母也不太喜欢。
因此,在农村出生的孩子使用辈分取名字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而且农村的老人慢慢地也都在减少,即使他们还生活在此,也无法干预自己儿女的思想,所以会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这也代表了思想的进步。
其实无论是否按照辈分取名字,对于孩子以后的人生并没有什么影响,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他们自己。
名字只是一个人的代称,无法决定他们的命运,只有自身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二、受到时间的影响
除此之外,使用辈分取名字还有一点影响,那就是出现重名的概率太高了。
如果其中一个字相同,那么最后一个字也就几种选择,所以在农村重名的人是非常多的。
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独特的,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实在是得不偿失。
用辈分取名字无非就是老人希望孩子们将祖辈的血脉传承下去,但是毕竟过去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村落,互相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而现如今许多人在上大学或者工作之后都纷纷远走他乡,就算名字相同,联系也没有那么紧密。
所以按照辈分取名字,其实也没有必要太过于坚持了。
中国人其实都非常注重血缘关系,只要小辈们心中对于家乡有一个念想,那么就足够了。
自从计划生育以来,大多数家庭都只养一个孩子,这对于辈分其实是非常有影响的。
总结:
只有一个孩子就更无所谓按照辈分取名字了,大家都想要更加独特,那么这种取名的方式被淘汰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也代表了中国人对于血缘关系的重视,即使已经渐渐没落,每个人也都应该尊重这种起名方式。
家族,传统观念淡泊了是一部分,还有就是现在的年轻见识广了,时髦了,给孩子起名字偏向年轻化,顺时代。小巧,可爱,什么,轩,梓,逸,含等等,我认为给孩子起名,应该大气点,成熟点最好,毕竟孩子大半生都是成熟期,都五六十岁的人了。还子轩,逸轩。
传统的辈分许多字辈害死了一辈子的人,引起的事情是不忠,不孝,不孕不育,叔伯兄弟姐妹们不团结,所以有文化的人都知道了,传统的精神只能取其精华!
自从韩剧"入侵",给孩子起名,就不再按"字辈"起名了。再者,现在生活节奏快,基本上每家都是一个孩(男或女),顶多俩孩儿,所以都想取个有个性的名字,大部分人都去"专业"的起名馆起名字,相对"字辈"来说,更显得"洋气"和"大气"。
我小儿子2014年出生的,我老家农村现一直在城市生活。还是给儿子按辈分取的名字。我是山东人菏泽人,对祖宗的观念还非常深,每每回老家都会去祖宗的陵地去看看,不为别的只为心里踏实些。陵地里睡着我的祖宗,我的爷爷奶奶,我的伯父,我的宗族人。本人85年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老家的情怀那么重。
儿子的名字继嘉,继为字辈,嘉谐音家,我想让他成人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记住自己的家。村里基本上都是一个家族王姓,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我是书字辈,而我的身份证不是这个辈分取的,我的带辈分的名字只有在宗族的石碑上有,在我结婚的时候用过。我是真切的希望辈分流传下去,现在的世风、社会真的缺少了浓厚的辈分概念啊!
我们家族今年续修族谱,族人议定:①,字辈按?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轮流八字转来。取单名的,在上谱上碑时自动地加上些辈序,不得有异议。 ②重修族谱,每30年一次;家族挂众/大亲(清明扫墓)每5年举办一次; ③家族晒谱(增补记录近5年来族人的进/逝的情况及各项信息数据)。
如果一个大村落一个姓全都统一排班,会造成很多人同名,应该每隔五代分支的可另续排班,这样既可以避免太多重名,又方便寻根。
什么样的事情都存在,现在的年轻父母有的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辈份,而是觉得按辈份起名不高大尚,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给孩子起名子,一来二去就背离了族谱。
许多地方按照家谱取名,按照辈分有一定的好处,即使到了很远的地方,只要是一个姓,再问是什么辈。如果遇到辈分相近时,倍感亲切!亲人啊。通常这类姓氏的人家都有一个年长的而且有威望的老人,号召本家族每户一个代表,开会讨论本姓氏重续家谱,通过后打印成册,本家族人遵照执行。即使远在他乡,通过各种通讯方式,都会知道本族有续家谱之事。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传承!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5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诸葛亮为何经常坐轮椅,他是不会骑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