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十年,也就是公元249年,司马懿在高平陵发动政变,把当时是顾命大臣的曹爽抓住,后一排众议,将他进行斩首,并且诛了他三族,让曹魏的很多大臣都汗毛直树,不敢再反对司马懿。
司马懿也由此,架空了曹魏皇帝,成为了曹魏的真正掌控者。但是,当时身为曹魏联盟的夏侯家族,手握重兵,为何不派兵阻止司马懿,任由他架空曹魏的权力,让夏侯家族自己也遭受排挤呢?
其实,夏侯家族也想去出兵救援,但是“诸曹诸夏”的宗族子弟只有一人在外掌管10万兵马,那就是夏侯玄,时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州军事,是西北地区最高军事长官。
我们先来说说夏侯玄在当时是处于什么处境。公元239年,夏侯玄出任主将,对蜀国进行征伐,可是由于军事才能的限制及蜀国军民的奋力抵抗,无功而返,大失人心,军中威望骤降。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夏侯玄只是西北地区名义上的最高长官,雍凉诸州是司马懿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军中骨干也都是司马懿的亲信,出于政治交换,司马懿才不得不交出雍凉诸州的兵权,但是军队还是听从司马懿号令。
而且,夏侯玄跟司马懿还是亲戚,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娶的老婆还是夏侯玄的亲妹妹夏侯微,而且司马师与夏侯玄的关系极为要好,司马懿发动政变,夏侯玄也不好去破坏这一层关系。
还有就是他自知自己的能力不足司马懿,当时司马懿在曹魏可以说是执掌一切的人物,党羽和门生遍及朝野,军队。夏侯玄就算有十万军队又如何?自己当初征讨蜀汉还失败了,若此次再次失败,自己则死无葬身之地了,甚至连自己的夏侯家族都会被司马懿铲除,这个风险太大了。
可以说,当时夏侯家族没有出兵援救,也算是一个识实务者吧!
搜索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其实那个时候的曹氏宗族并不是不想反抗,而是他们早已经失去了反抗的能力。早在曹爽上位之初,他就将朝政大权独揽到了自己的手中,开始大肆的排除异己,那个时候的曹氏宗族实力就已经变得非常弱小。
其实在司马懿发动政变之前,曹氏宗族的实力已就已经被大大削弱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曹爽在成为大将军以后大权独揽,就连小皇帝也成为了他手中的傀儡。曹爽生怕自己的做法会遭到曹氏宗族的反对,所以他就将权力牢牢的握在了手中,其实在曹爽成为大将军之前,曹氏宗族的权力分配是非常均等的,曹爽如果想要保证自己一直把持曹魏政权的权力的话,那么他就要打破这种权力均等的局面。
曹爽成为大将军以后,就开始残害曹氏宗族的人,这就好比春秋时期晋国的小宗灭了大宗,导致晋国王室衰微的例子一样。曹爽的做法虽然在短时期内让自己大权独揽,可是长远来讲,这对曹魏政权带来的伤害是毁灭性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之前就已经断定曹爽倒台以后,其他的曹氏宗族不会奋起反抗。因为除了曹爽以外,其他姓曹的人手中根本就没有兵权。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除了曹爽和魏主曹芳在城外以外,其他的曹氏宗族基本上都在京城里面。
司马懿派人将这些曹氏宗族的官邸全部围住,控制了他们的出入自由。等到司马懿将曹爽杀害以后,其他曹氏宗族的人但凡是对司马懿有反心的,司马懿都将他们一个个消除殆尽。其实司马懿在发动这场正片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事情的结果,如果不是曹爽在此之前就已经削弱了曹氏宗族的势力,那么司马懿的政变也就不可能成功。
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主,他的一生最大的功绩当属开创了曹魏,成了汉末三分天下的主要人物之一。
曹操从起兵到统一北方的过程,难度是地狱级别的,得益于他身边一帮能臣武将的效力,才能创立一番大业。
曹丕篡汉自立,底子是曹操打下来的,得到了曹氏宗亲和士族的鼎力支持,才能登上九五之尊,称帝称王。
然而,曹操去世仅30年不到,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抓住这一机会,诱骗曹爽放弃兵权,最终夺取了曹氏的江山。
曹爽是大司马曹真的长子,魏明帝曹睿去世前,托孤给曹爽,拜他为大将军,假节钺,自此,曹爽成了曹氏宗亲之首。
高平陵事变,曹爽被司马懿诛三族,许多与他亲近之人也受到牵连。在曹魏江山即将被他人篡夺之时,曹魏的老臣为何不搭救曹爽呢?
曹魏的老臣指的是当年辅佐曹操的人,他们可分为三派,分别是宗亲、士族、寒门将领。
三派中,曹魏宗亲是有心无力,士族是骑墙派,寒门将领。
寒门指的是出身一般的人,曹操时期,选举人才的标准是“唯才是举”,部下出现了许多出身寒门,但能力很强的人,如我们常说的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指的是张辽、徐晃、乐进、于禁、张郃一共五人,他们并非士族出身,但因能力出众,或勇猛或善于指挥作战,深得曹操信任,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曹氏宗亲,有一定的统兵权。
五子良将是寒门的代表,他们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力量,曹操去世后,五子良将也相继病逝,活得最久是张郃也在诸葛亮北伐时被射杀在木门道,没能撑到高平陵之变。
其实,自从曹操病逝后,其子曹丕继位,他为了当皇帝,需要获得士族的支持,同意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让更多的士族子弟能够当大官,把控朝廷,寒门子弟晋升无望。
自九品中正制实施后,曹魏有实权的官员绝大多数是士族子弟,他们在高平陵事变发生后,肯定是以家族利益为先,不会贸然出手,当个骑墙派两边观望一下。
因此,等司马懿篡夺曹魏政权,曹爽被诛杀的时候,再也没有像五子良将那样的寒门子弟对曹魏政权忠心耿耿了,全部都成了两边观望的骑墙派。
曹操能建立大业,与颍川士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汉末士族影响力大,他们站在谁的一边,谁的胜率就大。
举个例子,张绣手中有精锐的骑兵,能够数次击败曹操,但得不到士族的支持,无法壮大起来。
起初,张绣是刘表的雇佣军,刘表和袁绍结盟,抵御曹操,刘表对张绣是既用又防,长此以往,张绣只能被逼得投降曹操了。
吕布与曹操交战期间,吕布也曾占领兖州、徐州,都未能获得士族的全力支持,最终兵败受首,死在下邳。
曹操能够起兵壮大,除了宗族夏侯家、曹家的支持外,离不开颍川士族的全力支持,他们从曹操起兵开始,就全力投资。
颍川士族的代表人有荀彧、荀攸、钟繇、郭嘉(郭嘉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士族与曹操的关系不是下属与上级,而是合作关系。
当然,士族也不会单独投一个诸侯,袁绍身边也有不少颍川谋士,只不过曹操综合能力更强一些,最终击败了袁绍,获得了颍川士族的全部支持。
士族支持曹操,主要目的是让士族能在朝廷里获得更多的利益,达到家族兴旺的目的,士族是一个群体,并非单单指的是一人。
如荀攸,他是曹操身边的军师,荀攸要为整个颍川荀氏谋利益,并非就他一人获利。
曹操时代,他需要依靠士族支持,但又极力压制士族,选拔人才方面主张唯才是举,因此在曹魏发展较慢,曹操把握住了曹氏宗亲与士族两大势力的平衡。
曹丕继位后,为了获得士族的支持,当个皇帝,他同意了陈群提出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自此,士族掌握了官吏的选拔之权,朝廷中的大官往往都是士族子弟,寒门机会渺茫。
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士族势力日益扩大,已经威胁到曹氏宗亲了。曹爽继位后,他以辅政大臣、大将军的身份,独揽大权,大量任用曹氏宗亲和亲信,唯独不给士族机会。
当时的司马懿就是士族之首,曹操打压他就是打压士族。年轻的曹爽与司马懿不同,他虽高高在上,但缺乏军功,为了证明自己,不惜发动对蜀的战役,最终被蜀将王平抵挡在阳平关,大败而归。
如果曹爽取得了对蜀战役的胜利,那么他和曹氏宗亲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就能压制士族的崛起。
为了进一步打压士族,曹爽也曾希望整顿九品中正制,取消郡一级别的行政区,将权力归属中央,这么做简直是把士族的利益全部没收了,处理不好会直接引发一起“大地震”。
曹爽这么做,于公是为了巩固曹魏江山,必须有姓曹的人掌控,于私是为了自己,他是宗亲之首,集中权力对曹爽来说能满足自己的野心与欲望。
既然曹爽启用了一些亲信和宗亲,动摇士族的根本利益,他们内心必然会憎恨曹爽。
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后,士族要么不站队,要么也是支持司马懿的,他们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忠诚”,一切以家族利益、自己利益为重。
司马懿也深知得到士族支持的重要性,除掉曹爽后,用各种利益稳住士族,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
因此,士族们从司马氏那里获得利益后,哪里还管曹氏的死活,反正司马懿当权还是曹爽当权,谁给的利益多士族就跟谁。
所以,曹爽被诛后,原先为曹魏打江山的士族绝大多数都没有站出来,王凌是一个例外,他看不惯司马氏专政,自己想当权臣,王凌反对司马氏是有自己的私心,他并非是为曹爽出头。
曹魏宗室无疑是曹操的左膀右臂,他们在曹操时代是手握兵权,一方统帅,是曹操压制士族的最大力量。
曹魏宗室中,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曹纯等一代宗室许多走在曹操的前面,夏侯惇、曹仁、曹洪等也走在了司马懿的前面,他们都没能活到高平陵之变时。
曹魏宗室二代中的曹真、曹休两位重量级统帅,他们活着的时候司马懿还没有太多统兵大战的机会,但司马懿长寿,熬死了曹魏宗室二代统帅。
为何自曹操那一代后,曹魏宗室人才越来越少了,这与曹丕有关。曹丕与曹植为世子之争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最终曹丕获得士族的支持,在这场夺位之争中胜出。
曹丕继位后,为了防止曹氏宗室篡位夺权,对曹魏宗室进行了严格的看管,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手中没有权力,无昭命不能回京。
曹魏掌权者通过严格看管宗族的方式,宗室权力被剥夺,这样固然对自己有利,但是也阻碍了家族的发展,使得曹氏家族后来越来越衰败,发展受到了很强的限制。
当高平陵事变发生后,曹氏宗族的人在自己的封地,他们手中没有任何调动兵马的权力,想要救援曹氏政权也是有心无力,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何况还要对抗司马氏为曹爽报仇。
因此,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后,曹魏宗室是有心无力的,他们只能看着自己祖先的基业被司马氏夺走,还要面临被杀的风险。
曹爽被诛杀后,曹魏政权基本上落入了司马氏之手,没有任何人能挽救曹魏江山,因为曹爽得罪了士族,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曹氏最终被司马氏取代,这是 历史 的必然,因为就光曹氏一个家族的发展,力量远不如士族发展得快,到了一定时期,即便不是司马家族夺权,还会有别的士族,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司马氏夺了曹魏的江山后,之所以会被后人批评,主要还是在手段上面太阴毒了,采取了欺诈的方式,甚至不惜发毒誓。此后,历朝历代效仿司马氏夺权之事极多,“诚信”二字遭到践踏,给 社会 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参考资料《三国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3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萧衍为何改国号为梁背后原因是什么